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启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经验论文,低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9)10-0176-04
一、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
(一)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需要
现代社会在为人类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高发展←→高碳排放的循环。20世纪以来,伴随全球工业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地的环境公害问题频繁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大气层环境容量和化石能源利用的有限性,建立在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低碳发展将不仅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而且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必将经历一个由原始低碳的农业社会向高碳的工业社会,再向现代低碳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
(二)碳排放国际履约协议的不断完善推动低碳经济从理论走向实践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于英国在2003年提出,首相布莱尔于当年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DTI2003),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但真正将低碳经济概念由一个国家范畴扩充到全球范围内,则是在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制定之后。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减排义务实现的“低碳经济”概念,成为这次国际气候问题谈判的热点话题,低碳经济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进一步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寻找到了较为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与我国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高度一致的。从技术特性上看,低碳经济在实质上是要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清洁能源,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①这一技术特性与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节约资源,调整能源利用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做法是一致的。国际上围绕低碳经济开展的能源利用技术革新以及有关激励低碳技术研发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将对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
(一)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控制气候变化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先行者。根据欧盟内部的“减排量分担协议”,英国的目标是到2012年在1990年水平上减排12.5%,但是英国制定的国内目标是力求在2010年将二氧化碳减排20%,到2050年削减60%,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英国气候政策的一大特色。
1.实施气候变化税(CCL)制度。气候变化税(能源使用税)制度是英国气候变化总体战略的核心部分。气候变化税于2001年4月1日开始实施,针对不同的能源品种其税率也不同。政府将气候变化税的收入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返还给企业:一是调低所有被征收气候变化税的企业为雇员交纳的国民保险金;二是通过“强化投资补贴”项目鼓励企业投资节能和环保的技术或设备;三是成立碳基金。
2.设立碳基金。碳基金是一个由英国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成立于2001年。碳基金的主要来源是气候变化税,从2004、2005年度起,又增加了两个新的来源,即垃圾填埋税和来自英国贸易与工业部的少量资金。碳基金主要在三个重点领域开展活动:(1)能马上产生减排效果的活动;(2)低碳技术开发;(3)帮助企业和公共部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碳基金作为一个独立公司,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实行独特的管理运营模式。一方面,公司每年从政府获得资金,代替政府进行公共资金的管理和运作;另一方面,碳基金力图通过严格的商业管理制度保障公共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碳基金的这种独特地位,有利于协调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媒体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关注和培育低碳经济。
3.推出气候变化协议(CCA)。英国政府考虑到气候变化税的征收可能给能源密集型产业造成重大负担,又推出了气候变化协议制度。能源密集型产业如果和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并达到规定的能源效率(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政府可以减少征收其应支付气候变化税的80%。如果企业不能实现约定的目标,英国政府亦允许这些企业参与英国排放贸易机制。
4.规范排放贸易机制。最早的排放贸易制度是美国为解决酸雨问题于1982年建立的二氧化硫排放贸易制度,但英国是最早实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的国家。为了保证减排的真实性,所有承诺减排目标的参与者必须按相关条例严格检测和报告企业每年的排放状况,并经过有职业资格的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的核实。
(二)德国
1.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2006年8月,德国推出了第一个涵盖所有政策范围的《德国高技术战略》,以期持续加强创新力量,在未来的全球技术市场上占据前列。“高技术战略”启动以来,德国科学界和经济界共筹集了30多亿欧元的私人资本用于企业技术研发。200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又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依据此战略,联邦教研部将在未来10年内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
2.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资源。生态税是德国改善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的重要政策之一。生态税自1999年起分阶段实行,税收收入用于降低社会保险费。为开发工业领域蕴藏的巨大节能潜力,德国政府计划在2013年之前规定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与企业的节能管理挂钩。德国联邦经济部与复兴信贷银行建立节能专项基金,用于促进中小企业提高能源效率。2002年德国《热电联产法》生效,规定了以热电联产技术生产出来的电能获得的补贴额度。此外,德国政府计划每年拨款7亿欧元用于现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目前在德国销售的大部分家用电器及照明设备已被分为A-G7个耗能等级,以便于居民在购买电器时有意识地选择节能电器,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除水电外)起步晚、规模小、成本高,没有独立的电力传输网络的问题,德国1991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法》,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办法和足以为发电企业带来利润的收购价格。德国还制定了沼气优先原则,促使天然气管道运营商优先输送沼气,并参考天然气制定沼气的市场价格,从而确定补贴额。
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减少碳排放,德国大力推进低碳发电技术研发,制定了关于二氧化碳分离、运输和埋藏的法律框架。为减少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政府规定新车要标注能源效率信息,将二氧化碳排量纳入标注范围。德国自2005年开始在联邦高速公路和几条重要的联邦公路上对12吨以上的卡车征收载重汽车费。法兰克福和慕尼黑机场还从2008年开始进行为期3年的航段实验,根据碳排放量给在上述机场着陆的航空公司进行奖罚。
(三)意大利
1.实施CIP6机制。意大利政府从1992年开始实施CIP6机制,以保证购买价格的方式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建设,并且依据使用可再生能源所产生的各种费用以及可再生能源设备种类等标准制定详细价格,为从政策导向上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2.制定“绿色证书”制度。“绿色证书”制度开始于1999年。年产量或进口量在1亿千瓦时以上的非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必须按前一年度实际产量的一定比例向国家电网输送可再生能源。该比例开始为2%,后逐年递增,2006年达到2.7%。
3.推行“白色证书”制度。“白色证书”,也称能源效率证(TEE),是一个为减少能源消耗而出台的鼓励措施,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企业申请“白色证书”,有最低的节能目标。最终用户达到10万以上的企业,必须实施“白色证书”制度。节能效果超过规定目标,可出售其富余的“白色证书”。意大利政府要求各个企业的节能总额中,至少有一半是通过采取节能措施而非购买TEE而实现。
4.制定能源效率行动计划。根据欧盟的节能目标,意大利向欧盟提出了能源效率行动计划以及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的措施,并且还对各部门设立了具体的节能减排目标(见表-1)。
除上述几个国家外,加拿大、瑞典、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制定了各自详细而具有鲜明针对性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例如,加拿大在建筑材料的节能环保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筑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是否符合各项环保和节能要求,都必须通过具有独立认证资格的第三方的监督、检验和认证。瑞典成为全球首个实行“考驾照先学环保驾车”的国家,并为鼓励国民使用环保型汽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法国是一个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比欧洲平均水平要低21%的国家,即便如此,法国还是计划在2020年把有机农业所占土地面积比例从现在的1%提高到20%。日本是《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一直十分重视能源的多样化。目前,日本已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
三、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中国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见表-2),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为印度的1.86倍、日本的1.69倍、西欧发达国家的1.6倍(据2002年数据比较)。据美国能源署预测,我国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2.6%),2020年将达到81.45亿吨,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2.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威胁。我国能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只有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2004年对外依存度达到近十年的最大值47.5%。石油进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势必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制于石油出口国,也给我国的能源和经济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3.生态承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2006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GDP总量大约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能源消耗达到了24.6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淡水供应趋于紧张,许多地区淡水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粮食生产的重大障碍。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借鉴国际经验,多层面推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1.继续加大国家层面上的法律和政策支持,鼓励相关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先后出台,气候问题和环境保护被正式列入国家发展计划。今后,中国政府还应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制定更多更为详细的法规和条例,尤其在学习借鉴诸如英国的“气候变化税”和“碳基金”制度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低碳工业必须建立在低碳或无碳能源基础之上,而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资金和较长的建设周期,所以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应该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相结合。目前,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③而且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对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企业的补贴制度,对可再生能源制定合理的价格,使利用清洁能源的企业有利可图。可以效仿意大利的成功经验,对使用非可再生能源的能耗大户规定按前一年度实际产量的一定比例向国家电网输送可再生能源,并依据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的好坏对企业实行相应的奖惩。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处于同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碳排放量可能相去甚远。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揭示,英国近三十年中经济规模增加1倍,但能耗总量只增加了10%,一方面得益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已高达60%~70%。IT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中国的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该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避免盲目追求投资额的上升而忽略长远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4.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提高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目前中国的低碳技术还处在相对落后的水平,各大行业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难题都基本集中在技术支撑上。低碳技术的开发主要依赖于两个途径:一是自主研发;二是直接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对于先进低碳技术的引入,从理论上说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清洁发展机制(CDM)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便利,但在实践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与科技资金支撑。以新能源领域人才现状为例,目前,我国风电产业中受过长期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不超过50个。在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两年后的今天,全国仅有华北电力大学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可以尝试通过设立类似“碳基金”(英国)或“经济—科学研究联盟”(德国)等机构和组织,为我国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5.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实施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市作为人类广泛集中居住的空间,也是二氧化碳的集中排放地区。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城市建设和城市活动中引入低碳理念和技术,对于实现低碳发展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首先,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可效仿加拿大等国经验,通过具有独立资格的第三方,对房屋开发建设过程中环保节能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并进行监督和检测。其次,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发展低碳交通已经成为未来交通业的主要趋势。应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快速轨道交通,限制城市私家汽车的增长速度。最后,在以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实现集中前提下的专业化分工、循环生产,减少物质消耗,减少碳排放。
6.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其发布的一份名为《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中指出:人们只需要采用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中注意一些行为,就可以在不需要做出特别大的牺牲的情况下,轻松实现碳减排。欧洲一个组织调查表明:如果全世界67亿人都按照美国人那样的方式去生活,人类需要5.6个地球;如果按照英、法等欧洲国家去生活,人类需要3.9个地球;如果按照日本的方式生活,人类需要2.9个地球;但是如果按照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我们只需要0.9个地球就够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就保持原样,不再发展了,而是说明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节能环保上自有优越之处,中国古老的生态智慧在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正在重新焕发蓬勃生机,并将会对中国未来的生态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我们还应充分利用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上的广阔前景,积极开拓国际碳汇市场,尽早出台碳交易市场管理规范,着手培育熟悉国际碳交易规则的本土碳交易商。走低碳农业发展之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增加对生态有机肥的使用,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在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开发沼气能。另外,还应加强对低碳发展的宣传教育,培育和提高公民的低碳发展意识。
注释:
①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②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③央视国际《资源制约何以破解?》,载于《光明日报》,2004年09月20日。
标签:低碳经济论文; 碳排放论文; 可再生能源论文; 新能源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碳基金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全球气候变化论文; 能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