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新形势下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认真解决当前一系列紧迫问题,进一步开创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极其关注的大事。在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对全党同志的一个重要考验。”怎样才能切实抓好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工作实际,谈点个人的看法。
我县是一个农业县份。全县44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38万,参加农村分配的人口占32万。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领导重视,措施具体,坚持经常,使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可以说是有喜有忧。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村经济有所发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经费少、设施差、阵地无的状况较为普遍。即使是经济状况比较好的乡镇和村屯,在资金投入上也比较少,有的地方基础建设有名无实。
二是农民的思想觉悟和科技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整体素质与时代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突出表现是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滋长,科技文化水平还不很高。有的地方条件较差,甚至连电视、电影也看不到。
三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但是腐败现象和陈腐观念、落后意识依然存在。目前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是,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权谋私,为政不廉,利用公款吃喝玩乐,置群众疾苦于不顾的问题还很严重,从而影响了社会风气。
四是群众的文化生活有所丰富,但是消极腐朽和封建主义的东西还有一定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黄、赌、毒现象屡禁不止,求神拜佛、上庙烧香等封建迷信的东西仍然束缚着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头脑。
五是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是环境建设上脏、乱、差的问题还较为严重。修桥铺路、路边栽树等问题,很少有人自觉去解决,环境建设跟不上经济的发展。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五条:一是摆不正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不强。二是不能正确认识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不足。三是方法简单、手段陈旧、形式僵化,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形势需要。四是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落后意识的干扰,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五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未能适应形势,在一定程度上负面影响过大。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摆正关系,以致富奔小康为出发点
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摆正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把出发点放到致富奔小康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行,农村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按照小康目标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民只是刚刚解决温饱,还谈不上富裕。我县虽然经过“八五”期间的改革与建设,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省68个市县中已排在第53位,但从人民生活水平上看,只是解决了温饱,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处在全省、全市的下游。因此,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致富奔小康,既是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也是现阶段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如何才能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我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教育,从理论上弄清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使广大农民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与物质文明建设紧密相连的统一整体,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精神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它理所当然地要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服务。离开精神文明建设,致富奔小康就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从目前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走产业化的道路,把千千万万个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要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他们引导到市场上来。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紧紧围绕致富奔小康去开展、去运作,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突出主题,以提高农民素质为落脚点
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对于深入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一些村屯治安秩序较差,社会风气不好,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一些农民由于受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的影响,粗放经营、靠天吃饭的问题仍很突出。在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突出提高农民两个素质,把它做为落脚点,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尤其是乡村自办广播和文化室、示范户、墙报、板报等工具、阵地的作用,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向农民宣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常识、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使教育经常化。二是深入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如我县有的乡镇开展了以学两本书(《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读本》、《农民实用技术读本》)、建小康村、创新风户、做文明人为主要内容的“学建创做”活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的破旧俗树新风活动,以讲文明、比致富、建文明村为主要内容的“讲比建”活动,以扭秧歌、露天舞会等形式为主的群众娱乐活动等,使广大农民从中受到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三是着力搞好文明规范的建立和实施,以规范人们的言行。根据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各乡村的不同情况,制定并实行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易懂易记易做到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村民守则等,使之有所遵循,把广大农民的思想引导到我们所提倡的道德风尚、思想观念上来,进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四是进行系统培训。利用农广校、农民技术学校等阵地,通过开展科普之冬、科技大集、科普村活动,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文化培训,提高他们的致富本领。搞好以上几种形式的宣教活动,农村干部群众的两个素质就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加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三、抓住关键,以端正官风为切入点
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严治党,搞好党风。”党风不正带来的腐败现象和社会不正之风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症结所在。因此,要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从严治党。而端正党风,首先要端正官风。我们各级领号干部特别及农村的基层干部,处于生产生活第一线,直接接触老百姓,我们的行为如何,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领导干部的官风问题,通过抓官风来带党风促民风。当前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官德教育。利用各种有效形式,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和行使人民给予的权力,把“为官一任、致富一方”做为座右铭,进一步增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兢兢业业干事、实实在在利民”的官德意识,树立起淡泊名利、清正廉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二是用“硬尺度”规范。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端正党风问题时指出,要注重制度建设,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就告诉我们,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须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这是端正官风的有效手段。为了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精神,县委制定了抓廉政建设的责任制和《关于加强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纪律监督的若干规定》,作出了1998年前县五大班子不准购买新车,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更新车辆必须经过县里审批,从今年起元旦、春节期间基层不准到县里给领导拜年等决定,以此规范和制约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三是严把选人用人关。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把好选人用人关是端正官风的根本保证。要以江泽民总书记《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讲话为指针,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遵循“重实践、重政绩、重公论”的原则,把“以发展看才干,以效益论英雄,以政绩定取舍”做为选用干部的导向。近年来,我县在选拔任用干部上坚持了“四用四不用”的标准,就是重用那些干不好工作就寝食不安、不肯服输的干部,不用那些拿工作当儿戏、不务正业、玩心太重的干部;重用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干大事的干部,不用那些头脑空空、想不出路子、拿不出法子,只会守摊、不能创业的干部;重用那些甘于奉献、有实绩的群众公认的干部,不用那些投机钻营、挖空心思、跑官要官的干部;重用那些敢于负责、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的干部,不用那些不敢负责、不敢管事、一事当前首先想着自己,不敢接触矛盾的干部。由于我们严把选人用人关,使一批素质优良、政绩突出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肩负起富县富乡富民的重任。从跟踪考核和基层反馈信息看,绝大多数干部工作比较突出,群众比较满意。
四、强化基础,以环境建设为着力点
基础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而环境建没是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反映着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因此优美环境是精神文明建设追求的目际之一。目前农村村容村貌不整、庭院脏乱差问题还比较突出。结合我县实际,解决环境建设问题应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强化意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落后生活习惯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头脑中的环境建设意识不强,往往满足于吃饱穿暖就行。有钱也不愿往环境建设上投入。要改变这种状况。应采取广播电视宣传、入户宣讲、现场观摩等形式,大力加强环境建设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二是建章立制。张家港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精神文明建设靠机制做保障。要把环境建设纳入农村工作目标责任制,与干部的报酬、提升挂起钩来,落到实处。三是加大投入。农村环境建设之所以存在一些问题,原因主要在于投入不足。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有投入才会有产出,离开了投入,就谈不上改善环境。增加投入,主要途径是抓好经济建设,加速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积累雄厚的物质财富。此外还要注意调动个入的积极性,引导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环境建设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