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课程体系_成人教育论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课程体系_成人教育论文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普通大学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指导下论文,课程体系论文,成人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1)06-0027-03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必须着眼于发展二字,着眼于自身的发展,着眼于教育的发展,着眼于社会的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普通大学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历史使命。

一、科学发展观要义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作为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目标、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决定着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决定着成人高等教育的有效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形成科学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队伍和构建和谐的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身负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天然使命

服务社会是普通高校办学的三大功能之一。普通高校应积极主动参与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把为社会提供终身学习服务作为高校办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成人教育既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校传统的办学层次,有办学的基础和条件。成人教育以其大众化、开放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独特优势赢得了广泛、优良的社会信誉,普通大学以其品牌、资源及信誉优势一直成为大多考生的首选。成人教育作为绝大多数普通高校的一个办学层次和形式是客观存在的,现在和将来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普通高校是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阵地。①

(二)普通大学成人教育课程现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

普通大学成人教育课程发展所依赖的人、财、物等现实条件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十分有限,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忽视成教特色,重视学术而轻视实践、结构不合理、内容滞后、反馈机制不完善、教学手段落后、体系封闭、师资队伍良莠不齐、缺乏实用性、目标以学历为导向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成人教育的主体地位不容动摇。一方面是普通大学成人教育的疲软状态;另一方面是强烈的社会刚性需求,正如《贝伦行动框架》中所述,成人学习和教育是应对我们所面临的诸多挑战的一个主要且必要的措施。②换句话说,如果成人教育做不到这点,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如果课程不能提供当今社会、当今教育所需,那么这样的课程就是没有用处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刻不容缓。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普通大学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层面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成人教育课程价值取向

课程价值取向既是构建合理课程目标体系的依据,又为课程的科学实施与评价提供方向指导。大学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更加合理的成人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成人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应着眼于成人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成人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多元的时代需要多元的课程,要求我们必须从明确课程价值观入手,以价值取向为统领,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成人教育课程目标多元化和兼容性的理念

现有课程目标的偏颇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综合人才的需求,成人教育课程目标应实现社会、个体和学科发展需求三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此外,普通大学的成人教育是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其课程目标不应只局限于学历教育,而应做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与短期培训多元并举。在满足其专业技能知识教育的同时,兼顾其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大学在学历教育生源锐减的现状下,更应该开拓思路,敢于创新,积极走在成人教育课改的前列,构建目标多元化下的内容、形式、保障措施等多样化的全方位、立体式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发具有成人特质的课程

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应和而不同,即除共性外应具有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个性,在功能上才会有不可取代性。成人高等教育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既有所有课程所具有的共性,更有自己的特性。其理论课程必须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达到公认的、相应高度的教育水平,应具有高等教育的所共有的学科性。同时,更要凸显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理论学科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学术学科课程,而是一种理论与技术性的学科课程。所以,构建一种新型的学科课程——理论与技术学科课程,是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类型改革的创新点。理论与技术融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理论与技术学科体系,是成人高等教育立足于高等教育、又具有理论高度与技术教育特质的课程特色所在。

四、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普通大学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操作层面

(一)集结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课程开发

课程专业教师作为该领域专业知识的研究者,具有学科内容提炼整合的能力、教学的基本素养、有了解专业前沿的敏锐眼光,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力量。但笔者认为决不能作为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唯一力量。应集结企业技术支持及人力资源开发者、大学教学管理人员和学习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发出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社会实际,更是基于成人学习者需求的课程体系。

1.企业技术支持及人力资源开发者

普通大学成人教育目标多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成功的课程是学生就业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的必要条件,课程设置应该与工作过程密切相关。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多方位的,有专业知识的要求,有团队合作的人文素养的要求等等。企业中具备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经验的技术支持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知识和经验的管理者可以给予具体指导、评价,对其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科学分解与剖析。同时大学应与行业内大型企业联合互补,为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2.大学教学管理人员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W·G·莫纳汉说:“现代社会的每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有一个管理的问题。”课程专业内容整合基础上的专业设置、开发等,是由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已有的专业及市场需求作出专业设置的决策。因此他们同样应具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教学管理的经验,能够在正确的课程观的指导下,参与课程开发的宏观组织、协调,进行社会、企业及学习者等各项需求调查研究工作,参与教育目标的确定,教材编写组织、教学、评价策略的策划,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现行大学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和力量薄弱、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应通过加强培训、人才引进以及对管理的积极探索,加强其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成人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为课程开发提供必要支持。

3.学习者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生成方式,常用的有预期生成(即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对课程内容的加工)和动态生成(即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课程内容,是师生双方对教学过程预定性、不变性的一种超越);又有人总结探索一种“总结生成”(课后师生互动生成)的方式。③笔者认为不管哪一种课程内容的生成方式,课程实施前、中、后,都需要成人学习者的广泛参与。成人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才能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条件。

(二)立足成人的“经验”和“生活”,合理组织和构建课程内容

成人教育课程的本质是经验。杜威指出,即使用最合逻辑的形式整理好的最科学的教材,如果以外加的和现成的形式提供到学生面前时,也会失去其优点。从成人教育理论的视角来看,把经验作为成人课程的本质就是坚持学习经验为课程内容的课程观,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特征对课程起支配作用。为此,要求课程内容应该以“综合化、整体化”的形式出现,充分体现学科前沿知识、社会发展需求和学习者知识结构需求的紧密结合。同时蕴含成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会学习的过程,要求教师善于引导成人挖掘工作和生活中的有效课程资源,培养学习者的反思能力。然而,有别于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初期教育对象多为扮演多种社会角色、从事某种行业的成人,目前在普通大学参加成人学习的学生多为应届高中毕业生,即便是已经步入社会的“工作成人”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和传统意义上的“成人”略有不同,他们的“经验”不够丰富,参加成人学习正是他们积累“生活”的过程,因此应该根据新时期新的教育对象组织和构建新的课程内容。

(三)为学习者的需要服务,促进课程模式的多元整合

《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论坛宣言》明确提出:“21世纪的成人教育应当实施一个根本性的战略转变,旗帜鲜明地宣布成人教育的服务特性。成人教育的发展应以满足成人多种多样的学习需要为核心,成人教育为成人的学习服务,为成人学习者的需要服务。”成人教育应立足成人发展的需要,符合专业学科的特色,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催生出顺应当代国际课程观趋向综合化的潮流、广泛吸收各种课程观之长的“多元整合课程模式”。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要在以综合技术能力为导向的前提下,吸取各种课程模式之长,实施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开设技术性强的学科,采取模块组合的形式,分阶段推进教学,实现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创建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课程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的个性化,建立“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的课程结构。④

(四)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构建切实可行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缺乏切实可行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是目前普通大学成人教育课程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和做法,需要持续关注和不断发展,课程质量的评价必须是一个持续关注的、注重过程的整体评价。如CIPP评价模式是一个整合性的课程评价模式,由斯塔夫比姆(D.C.Sufflebeam)提出,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种方式整合。⑤具体来说,通过了解成人的需求、学习动机和目标、当前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背景评价;通过成人教育课程的实施、工作人员计划及课程的计划、报告、预算等进行输入评价;通过成人教育课程活动及记录、计划的实施、参与的程度、满意度、差距分析等进行过程评价;通过成人教育课程效果评价、对课程评价报告价值的评定、评价的成本分析等进行成果评价。

(五)以点切入,全面推进落实开展

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然而一方面课题在开展,另一方面普通大学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问题依旧存在,再一次显示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要祛除现实中的病垢,体现理论研究的价值,作为理论研究引领者的普通大学更应该走在实践改革的前列。笔者认为,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理想课程注定不能一步到位,但并不意味着拖着病体苟延残喘,强烈的改革需求需要我们以点切入的“渐行渐改”。在此,笔者尝试给出几点易于操作、实施的建议:

1.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结合

目前,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做不到学校教学和资格证书考试的同步完成,通常是学完专业课程,通过校内考试即可。如果要考取资格证书,则要另外参加考前培训,重新组织考试,费时、费力,且通过率不高。从宏观上审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目前有两个热点取向:一是倡导非学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开发,旨在为成人高等教育下一步的发展开疆拓土;一是倡导开发短平快式的新课程模块,使课程与知识快速更新的节奏同步。这两种思路,体现了前瞻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可以说是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的主攻方向。普通大学完全可以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学历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当下着眼于实践的不断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必定以此为契机得以开展。

2.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与质量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界定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普通大学成人教育课程建设应依托所在大学的优质师资团队,将专业知识和成人教育研究有机结合,建设符合成人特色的精品课程,由此带动整体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

注释:

①李振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成人教育[J].教育探索,2006,(9):55.

②贝伦行动框架[R].2009.

③姜月.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生成方式新探[J].成人教育,2009,(2):56.

④张伟.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与理论思考[J].教育探索,2010,(3):45.

⑤陈振,郑玉娟.成人教育课程评价模式的构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4):106.

标签:;  ;  ;  ;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课程体系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