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思想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对唐甄孟学思想的研究,不仅能更全面的把握唐甄思想的来龙去脉,以更透彻的理解唐甄其人其书,最重要的是,把唐甄作为一个切点,来探析孟学思想在明末清初的流传状态,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关键词:唐甄;孟子;孟学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以反宋明理学为基调,批判空疏心性,强调实心实学。其思想由重外王之道转向内圣之道,重集体价值转向个人价值,重道德价值转向物质价值。时黄梨州、王守仁、顾炎武、何心隐、李贽等人倡导经世之学,试图建立能够缓解明清内忧外患状况的思想体系。其中,四川达州的思想家唐甄的“心性”与“事功”相结合的观点亦深刻揭示宋明理学的弊端,并提出解决之道。唐甄虽被誉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然因种种原因,唐甄其人其书在国内的影响远远小于其他思想家,对唐甄的研究亦偏而不全。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专门介绍了唐甄及其思想,后侯外庐于《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第八章对唐甄的政治和学术观点进行了重点介绍。自此,正式拉开了国内对唐甄其人其书其思想的研究,重点多着力于探幽发微。
然而,唐甄思想的源头是什么?他是怎么继承、发展其思想源头的?这些根本性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探究。作为一个典型的儒者,唐甄的思想必然遵从儒学体系。在此体系内,唐甄认为孟子才是其师。“甄虽不敏,愿学孟子焉”是唐甄对自己师传的交代。因此,与其说唐甄思想符合儒学体系,不如定义唐甄思想为唐甄孟学思想,更贴合其本质脉络。即,在孟学框架内对唐甄思想追本溯源。完成这一步,才能对其具体思想的根基有清晰的认识。
回顾国内对唐甄的研究历程,焦点多集中在对其人其书《潜书》的整理与研讨。整体上看,对唐甄的启蒙思想、民本思想、平等思想等的发掘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对唐甄其人其书也有一定的考据。然而,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唐甄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思想效应,着重对唐甄思想的某些侧面探幽发微,对唐甄的思想来源却鲜有整体性、全面性的探究。多数学者都认可唐甄是“尊孟法王”的,唐甄的思想是在继承孟子哲思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与个人体悟,得出的新的发展。唐甄流传下来的著作仅存《潜书》一部,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言学,下篇言治。在上篇开篇即有《尊孟》、《宗孟》,表明了唐甄对孟子的推崇。在《潜存》一篇中,唐甄更是直言“甄虽不敏,愿学孟子焉。”直言其以孟子为师,那么唐甄深受孟子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张廷枢在《潜书》序中写道:“其论心性,则尊崇孟子而及陆子静、王阳明、夫先立乎其大与致良知,皆孟子之学。”唐甄对孟子的继承,并非是有选择性的截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而是从整个学术观的层面吸收孟子的思想理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卢敦基概括指出,唐甄的“尊孟”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尊崇孟子“仁胜天下”,由此发展其政治、经济、军事、伦理等思想,认为以齐王天下,仁可造福于黎民百姓;后期,以孟子的心性之学为归宿,并吸收阳明之学,主张“尽性”必须从孟子入手[1]。对唐甄思想以孟学为基本脉络进行了肯定。
然而,关于唐甄为什么“尊孟”、如何继承孟子思想、从哪些方面对孟子思想进行新的诠释等问题,目前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仅有的几篇与此相关的研究[2],只属简单介绍性质,对此的深入挖掘与阐释还远远不够。把唐甄的思想源头问题梳理清楚后,才能对其思想有全局性的把握、更深刻的理解。如此,才能完整地探究唐甄“尊孟法王”思想的来源、发展、影响;才能体悟唐甄“治民先治官”“君心民身”等“新民本”思想的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大无畏精神;才能洞彻唐甄提出“性具天地万物”“从悦而入心”“性才合一”“知行合一”等心性论的根本性原因;才能客观、准确的评价唐甄孟学思想的地位与影响。
以民本思想为例,唐甄强调重民、制官、非君,提出民是天下社稷的根本,官吏及君主都应为安民、富民服务,这正是孟子“王道”政治哲学的内容。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强调民贵君轻的是孟子[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民、社稷(亦可理解为官僚制度)、君三者的关系之中,孟子认为民是最重要、排首位的,因此重民是君主实施王政的核心。君臣关系中,孟子提出“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认为君臣是平等的,相比于先秦“愚忠”的思想,这为君臣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由此可见,唐甄正是在孟子“王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朴素的民主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任何思想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对唐甄孟学思想的研究,不仅能更全面的把握唐甄思想的来龙去脉,以更透彻的理解唐甄其人其书,最重要的是,把唐甄作为一个切点,来探析孟学思想在明末清初的流传状态,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这才是本文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敦基:《唐甄哲学思想的发展》,《浙江学刊》,1988年第3期,第80页.
[2]卢敦基:《唐甄哲学思想的发展》,《浙江学刊》,1988年第3期.[2]陈德述:《论唐甄关于“心性”和“事功”相统一的学说》,《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4期.
[4]刘鹗培:《孟子大传》,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6页.
论文作者:刘紫月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孟子论文; 思想论文; 心性论文; 民本论文; 其人论文; 明末清初论文; 思想家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