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梗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论文_崔霞

(江苏省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急诊室 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88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进行护理,观察组则采用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在分诊的评估时间、抢救所需时间以及心梗复发率等方面的数据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抢救时,采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流程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和分诊的评估时间,在降低心梗复发几率的同时,提升抢救成功的几率,在临床中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性心梗;抢救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224-02

导致急性心梗的主要原因是导致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发的心肌坏死,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阵发性的胸骨后疼痛,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强或者心电图的异常变化,急性心梗发作时可能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休克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效及时的急救措施可挽救患者濒死的心肌细胞,帮助患者稳定生命体征[1]。本次实验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88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两种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实验进行顺利并取得完满成功,现将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88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57.32±7.36)岁,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34~82岁,平均年龄(59.6±7.6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数据间差异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入组前均已通过观察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诊断方式,符合AMI临床诊断标准,且对本次实验表示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进行护理,主要包括常规的治疗前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正确的绝对卧床休息,吸氧以及心电监护等措施。

观察组则采用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入院前: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在救护车出发的途中,临床医师可以向患者家属询问当时的情况,并采用电话指导一些急救措施,嘱咐患者家属切勿随意移动患者,让患者在原地休息,尽可能稳定患者情绪,在达到现场后,需要立即采取面罩吸氧,并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输液,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做完以上措施后立即转运,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将患者运送到就近医院进行急救。

(2)接诊:在即将达到医院时,临床医师要先一步与接诊的护理人员取得联系,护理人员要提前做好准备,另外如果患者有可能是急性心梗,选在接诊后5分钟内让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并进行心肌酶学以及血液常规等相关检查,尽快确诊患者是否为心肌梗死[2]。

(3)术前准备:确诊为急性心梗后,为之后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做好准备工作,在患者左下肢建立静脉通路,然后进行碘过敏测试并做好相关记录,然后给予患者500mg阿司匹林以及300mg氯呲格雷药物混合碾碎服用或者直接嚼服,在给予患者药物的同时做好用药指导工作,并在术前帮患者更换衣服,提前嘱咐患者排尿,提前准备手术工作,并营造舒适良好的手术室环境,给予患者言语动作鼓励,缓解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主要包括分诊的评估时间、抢救所需时间以及心梗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中所有对比数据采用通过SPSS22.0软件处理之后,所有的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P<0.05)表示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观察组在分诊的评估时间、抢救所需时间以及心梗复发率等方面的数据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闭塞,导致血流中断,进而引发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时,冠状动脉在闭塞后18分钟以后,心内膜下的心肌细胞会出现坏死,3小时后心肌坏死的区域会扩张到全层的三分之二,6小时会直接出现透壁性心肌坏死,因此,在患者发生急性心梗后的6小时内是就只急性心梗的黄金时间,一旦高于6小时,不仅救治效果会显著下降,而且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

急性心梗的发病突然且发展迅速,致死率非常高,大多数患者会在急性心梗病发后的1小时内因为致命性的心律失常而而亡,在以往的临床急救中,救治工作所需的准备时间过长,护理人员没有明确的护理目标,单纯的完成传统性、单一的各项护理准备工作,另外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不同等因素都导致患者得到的急救治疗效果差异巨大,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帮助护理人员确立明确的护理目标,也帮助患者得到有效且及时的救治治疗,患者在发病后,会被快速送到就近医院进行治疗,并且由于临床医师提前向家属了解了情况,并给予患者一些临时的缓解措施,与接诊的护理人员提前进行沟通,提前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方便患者在入院时就可以直接进行下一步救治,明显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了时间,进而提升了抢救成功的几率[5]。

初期诊断及相应治疗的准备时间越短,对急性心梗患者急救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本次实验采取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明显提升对急性心梗患者的抢救效果,实验数据显示,观察组在分诊的评估时间、抢救所需时间以及心梗复发率等方面的数据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有效缩短患者的初期诊断时间,并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提升抢救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抢救时,采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流程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和分诊的评估时间,在降低心梗复发几率的同时,提升抢救成功的几率,在临床中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秀芬.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21(6):13-15.

[2]薛雅瑜,徐琼英.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2):3637-3638.

[3]樊智娟,黄欢,张俐玲.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0):2839-2840.

[4]杜慧梅,牛燕.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现代养生,2014,21(18):217-217.

[5]宋杏婷.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的临床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72-73.

论文作者:崔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  ;  ;  ;  ;  ;  ;  ;  

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梗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论文_崔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