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旋手法治疗颈椎病后罕见的表现——发热的临床分析论文_郑岩

牵旋手法治疗颈椎病后罕见的表现——发热的临床分析论文_郑岩

北京师范大学医院外科 北京 100875

摘要:目的 探讨颈椎病手法治疗后发热的成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用牵旋手法对1583例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后的病情变化[1]。结果1583例经治患者中11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现象,1例较重,112例较轻。且113例患者均伴有较为明显的慢性扁桃体炎。结论 伴有慢性严重扁桃体炎的颈椎病患者经手法后可出现临床发热症状。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鉴别颈椎病与颈椎病症的区别。

关键词:发热;慢性咽喉部炎症急性发作;手法治疗;颈椎病

Clinical analysis for fever ---seldom appearance after manipulation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Zheng Yan. .Hospit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special fever factor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Put forward Qianxuan-manipulation for 1583 cases patient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Results fever for 113patients,1 heavy,another 112 lightly.113 cases companied with heavy chronic tonsillitis. Conclusion Heavy chronic laryngeal inflammation acute attack is fever factor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It is very impotment that you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cervical spondylosises

【Key word】 Fever;Chronic laryngeal inflammation acute attack;Manipulation;Cervical disease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颈椎病已成为常见病与多发病。治疗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自1997年起至今,我们对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着采取牵旋手法对其进行规律性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通过归纳1583例患者的治疗经过发现,其中113例患者治疗后的异常表现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自1997年至今经治的1583例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男性1395例,年龄19~73岁;女性188例,年龄19~61岁。大多数患者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缓解或完全消除,并无其他异常表现。而其中113例患者治疗后,出现明显发热症状,体温持续在37.9~39.6℃之间多日,经对症治疗后均体温恢复正常。113例患者中,男89例,女24例,年龄38~56岁之间,均有吸烟史,且均确诊为咽炎伴慢性扁桃体炎,职业教师。

1.2方法与病例

牵旋手法[1]略

1.3典型病例

患者 王XX 男 56岁 该患于2007年11月8日因神经根型颈椎病于我处首次行牵旋手法进行治疗,治疗后无任何不适,自行回家。当晚9时许出现,头痛、全身关节肌肉酸痛,来我院急诊就诊,测体温39.2oC,血常规示:WBC 9.6X109%/L,考虑为“上感”,口服“清开灵”后,体温下降至38.3oC。因仍有发热,次日遂到北医三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7.3X109%/L,N 78.9%仍诊断为“上感”,给与口服“头孢克洛0.5g3次/日”共用3日,发热及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仍无缓解,体温仍波动于38.5~39.6°C之间,胸透无异常。于2007年11月13日求治于二炮总医院门诊,查血常规WBC 7.92X109%,N 83.4%,给与静滴“头孢曲松1.0g/日”,体温仍无下降趋势,遂入呼吸内科住院治疗。既往慢性扁桃体炎病史10年,神经根型颈椎病史3年;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吸烟30年,日20支,吸烟指数600年支。入院时血常规,WBC 8.21X109/L,GR 76.4%;余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11月18日头部CT示:未见异常。11月22日查胸片无异常;外斐氏反应1:40,阴性;血沉75mm/h;风湿三项示:抗链球菌溶血素O(491.98,H,IU/ml);C反应蛋白(37.1,H,mg/L);类风湿因子(11.30,N,IU/ml);冷凝集试验(1:4,N);抗DsDNA(-);抗核抗体1: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自11月22日起,应用阿奇霉素抗感染,24日加用头孢呋辛后,体温逐渐下降,关节及肌肉酸痛症状明显缓解;26日复查风湿三项:抗链球菌溶血素O(499.99,H,IU/ml);C 反应蛋白(15.1,H,mg/L);类风湿因子(14.20,N,IU/ml)。27日起体温降至正常。协和医院查肥达氏反应阴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阴性,抗ENA抗体中抗nRNP/Sm 抗体(++),余皆阴性。二炮总院查IgG 23.0mg/dl、IgA 7.2mg/dl,高于正常,IgM 0.7/dl,低于正常。12月4日,复查风湿三项示:抗链球菌溶血素O(516.75,H,IU/ml);C反应蛋白(7.3N,,H,mg/L);类风湿因子(13.20,N,IU/ml);复查抗核抗体示:1:5(+++),1:20(++),1:40(+),1:80(-)。复查血沉(60,H,mm/h);复查血常规WBC 4.45X109/L,中性65.7%;Hb 14.1g/L,C反应蛋白(4,N,H,mg/L)。同日上午再次出现畏寒,寒战,继之体温骤升,最高达39.6oC。从寒战至体温升至最高时约一小时,经对症治疗后,体温经4~5小时后降至正常,发热期间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无胸闷,气短,憋气,无咳嗽,无全身关节,肌肉疼痛。自12月5日下午起于高热时出现右侧颈部疼痛,触诊右颈部可及两个分别约黄豆大小及枣核大小淋巴结。于左侧颈部可及一黄豆大小的淋巴结,触痛明显,活动度尚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同日颈部淋巴结彩超示:双侧颈部于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间可探及数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呈椭圆形,部分呈类圆形,CDFI示其内含较丰富血流信号。右侧约14x6mm大小,左侧约16x8mm大小。肝、胰、脾脏彩超示无异常。彩超提示:双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因处于急性感染期,并未行颈部淋巴结活检。12月7日颌下出现一约2x3cm大小的淋巴结,同日查胸部CT示:上纵隔散在多个结节,考虑为淋巴结。

症状体征转归:患者仍高热不退,颈部淋巴结肿痛,精神、食欲差。

出院诊断:1.发热原因待查 1.1感染性病变?1.2结缔组织病?1.3结核病变?1.4血液、淋巴系统病变?2.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3.颈椎病

该患出院后,经中医调理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随访10年至今再未复发。

2结果

以上113例颈椎病患者经手法治疗后出现发热情况治疗经过大致相同,只不过该患症状较为典型。该患最后经协和医院确诊为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

3讨论

一般慢性炎症中活动性炎症、组织破坏和修复炎症反应同时出现。活动性炎症表现为血管改变、炎性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等。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为:(1).炎症灶内浸润的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2).炎症细胞引起的组织破坏3.较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常伴有疤痕形成。淋巴细胞是慢性炎症浸润中最主要的细胞,淋巴细胞运动到炎症灶,主要是通过淋巴细胞化学趋化因子介导,淋巴细胞接触到抗原后可被激活,发挥细胞和体液免疫作用,同时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完成免疫应答反应。而慢性炎症的不断刺激,造成炎症的周而复始、连绵不断[2]。

从解剖关系上看,颈外侧深浅淋巴结,直接或间接接受舌、喉、咽部淋巴结的淋巴管,且分布范围都在颈椎附近;二者之间的淋巴循环关系密切。咽后淋巴结位于咽后壁与椎前筋膜之间,主要收集鼻咽部、口咽部、咽鼓管、颚扁桃体和寰枕关节等周围的韧带和部分前纵韧带的淋巴,仅与寰枕关节、前纵韧带间隔前筋膜,一般都注入颈上深淋巴结,再注入颈下深淋巴结[4]。所以,一旦该部位任何一器官发生炎性改变,都会对附着在颈椎处肌肉、韧带及周围软组织产生很大影响。

咽喉部一旦发炎,病原体产生的炎症介质就会通过以上途经扩散到咽喉后淋巴结,进一步扩散至咽后淋巴结所汇集的寰枕关节周围区域,因而导致颈部肌张力下降,韧带松弛变性[3];同时慢性炎症部位的纤维结缔组织因修复而增生,且伴有疤痕形成,破坏了原颈椎生物力学关系,使颈椎的局部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出现了失衡[5,8]。

在手法治疗颈椎病时,由于附着在椎体上的肌肉、韧带及周围软组织受到牵拉或旋转刺激椎体周围的淋巴结,致使由于慢性感染引起原吸附在淋巴结上的炎症介质快速脱落入血,造成机体再次感染[3,6]。再次入血炎症介质沿淋巴引流方向蔓延,致使周围的淋巴结也发生相应肿大[4]。因颈椎附近的淋巴结位置较高,离下丘脑发热中枢较近,大量入血的炎症介质通过内源性致热因子——白细胞介素(IL-1、IL8)、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多肽类物质,刺激体温中枢而导致体温快速上升。内源性致热因子虽然是在脑内产生,同时也是因感染等外来因子导致机体的应答反应,这些因子通过激动花生四烯酸,而借助前列腺素对温度敏感细胞的直接作用引起发热[7]。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得出初步结论:但凡咽喉部慢性炎症较重或时间较长的患者,都有可能出现与颈椎病相似的临床表现及相似的体征。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仔细甄别二者的不同;如伴有咽喉部症状的患者,一定提前治疗咽喉部慢性炎症,经治疗后依然还存在颈椎病的症状,再行颈椎病的手法治疗;这样才能杜绝因慢性咽部炎症造成颈椎病相似症状的患者,行颈椎手法治疗后发热症状的发生。

因此,颈椎病症的预防工作,除常规防护外,咽喉部慢性炎症的防治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郑岩.牵旋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6.3:1~2.

[2]李桂源.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6-240.

[3]潘志雄.咽喉炎和颈椎病发病关系的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1,2:12-14.

[4]王拥军.咽喉炎和颈椎病发病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0,2:12-14.

[5]徐德永.颈椎病发病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基础[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2:120-121.

[6]姜宏.旋转手法对颈椎间盘粘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1:4-6.

[7]泰斌.发热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J].日本医学介绍,2004,5:35-37.

[8]郑岩.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生物学依据探讨[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2:32~33.

论文作者:郑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  ;  ;  ;  ;  ;  ;  ;  

牵旋手法治疗颈椎病后罕见的表现——发热的临床分析论文_郑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