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市场看过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医药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医药市场向来以不受经济萧条等经济波动影响而著称。在美国,从1954年~1994年的50年间,医药销售额从13亿美元增长到548亿美元,到今天更是超过了1200亿美元,其中只有1993年一年因政策原因造成了负增长。因此,医药产业向来是被投资者青睐的行业之一。
中国的机会
对投资者来说,未来的中国药品市场尤其具有吸引力:
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药品市场将以每年高于10%的速度增长,2005年预计达到2116亿元,2011年预计将达到3950亿元;
政府监管将进一步加强,药品价格限制、报销药物目录和集中招标等措施的实施会加大对医药企业经营的压力,但随着中国对WTO规则的履行,市场秩序将得到较大的改善;
中国医药市场中现有的医药公司规模普遍偏小,市场销售前10名的公司累计市场份额只有约26%,这一份额有望在2010年提高到30%以上,但仍与世界前10强近40%的市场份额有较大差距。因此,投资者仍有追求较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优势的机会;
现有医药市场格局将有较大变动,现居市场前10名的企业有一大半将在10年内被经营业绩良好的中型企业和拥有雄厚资金支持的新兴企业取而代之,而被挤出前10名。
市场的现状
医药产品包括化学药、化学原料药、生物药和中药。从化学药研发的角度而言,中国尚不具备开发世界级新药的能力。世界级新药的研发有一个重要指标,即每年获得批准的新化学体(NCE)的数量。世界上每年的NCE只有60~70个,其中绝大多数是欧美医药企业研发的,印度也经常会有1~2个NCE问世,而中国几乎没有。
化学原料药一直是中国药品出口的主力,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首先,跨国公司对自己的药物专利保护得越来越严,中国的化学原料药品种陈旧,更新困难;其次,跨国公司纷纷在劳动力低廉的地区设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厂,与我国的原料药竞争;最后,跨国公司通过购并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垄断地位,使后来者难以生存。
生物药曾经是中国股市上的一个亮点,甚至有专家指出,生物制药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股市上的一个重要题材。但是,从生物制药的实际表现来看,它更像是网络股那样的泡沫。在中国医药市场上主要的生物药,其总和的市场份额微不足道,但每一个品种都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在生产,而且由于恶性竞争、互相杀价,各家的盈利能力极其有限。即使在国外,生物制药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可以预见,只靠生物制药是支撑不了一个大企业的。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药被认为是中国企业抵御国外医药企业的法宝,其实并不尽然。中药由于其临床疗效的不确定,一直难以进入医药市场的主流。而且中药处方太多,难免有鱼龙混杂之嫌。因此以中药为主的企业关键是选对产品和做好市场。
综上所述,国外的研发药物将持续对中国市场形成威胁。但是,由于中国医药市场只占世界市场的4%左右,并未被纳入世界医药市场统一的运作体系,因此各大跨国公司在中国推出新药的时间一般较晚,推广时所花的精力较小,要对中国市场形成威胁尚待时日。
药企的现状
医药工业是一个科技含量极高,集约化、国际化程度很高的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以葛兰素公司为例,公司销售额最近几年在100亿美元以上,每年拿出10多亿美元用于研究开发新项目,每年都能开发出几种新药用化学结构和剂型,使公司始终保持科技优势,新产品储备充足,为公司在医药行业立于不败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我国目前药品科研和技术开发主体是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医药工业企业科技开发能力薄弱,只能进行简单的移植和仿制,产、研、学条块分割,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更谈不上根据市场需求或潜在需求进行高效率的研究开发活动。我国整个医药工业在新药开发方面的投入近几年来始终在总销售额的0.5%左右,也就是7亿元人民币,又分散于数千家企业,很不集中,效率过低,浪费很大。
弱点具体表现为:一、中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不对路,市场操作理念落后。世界知名的跨国大公司以强大的研发为支持,在医药市场上主要采取主打拳头产品,数量一般不超过10种,集中力量形成局部优势打“歼灭战”。而我国医药企业规模小,没有集中优势兵力建立细分市场优势,反而贪大求洋。一个企业的主打产品少则十几种多则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分散在十几个科室中,什么都想搞,什么也搞不好,结果只能是精力分散,重复制造和盲目竞争。
二、中国医药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过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从国外一些著名制药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作为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其研发投入至少要占上年销售利润总额的10%~15%,而中国制药企业研发的费用投入一般不超过3%,导致我国生产的西药有99%是仿制产品。我国出口产品以中低档原料药为主,制剂产品只占出口额的10%。
如何取得优势
医药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决不是唾手可得的肥肉。世界上如帝国化工和3M等诸多财大气粗的企业,其进入医药领域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医药市场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也已经有不少的实例证明,决不是只有巨额的投资就能获利的。
医药企业竞争的核心是所谓的哑铃形,即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与销售。其中产品研发的特点是越来越世界化。
具体来看,医药市场其实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大市场,而是由一系列细分市场构成的,一个科室的用药就是一个细分市场,彼此互不相关,不存在竞争。因此,大企业虽然可能在几个细分市场中取得优势,但并不能保证战胜只在某一细分市场中有优势的小企业。中小型医药企业只要选准一个个细分市场,仍能取得局部优势,并发展壮大。
局部优势的取得取决于两个条件:成功的营销与销售。
由于每个医药销售代表的销售能力有限,一个成功的公司依赖于上百甚至上千名销售代表的推销工作,而营销的作用是提高每一个销售代表的平均销售能力,因此在医药行业的市场运作中,应该坚持营销领导销售。
国外的医药营销比较成熟,同时借鉴了消费品促销的方式,大多采用不同促销方式在单一目标下的整合营销,其营销投入的回报率较高。而在中国,由于跨国企业的投入不足,这种优势没有完整地显露出来。中国的医药企业虽然缺乏对营销的了解,促销工具严重不足,但由于巨额的营销费用(常常体现为巨额的电视广告费用)投入,往往能够更快地建立一个品牌。今后的市场营销的关键显然是把国外的营销效率和国内的高投入综合起来。
销售优势的取得,一方面取决于对每个客户实际需求的满足,即同时为一个科室提供其需要的多个品种的药物,满足其多方位的需求,同时降低销售成本;另一方面,中国的销售代表一般是医生出身,素质普遍优于国外的销售代表,引进国外的严格的销售管理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销售质量,防止问题的发生。
发展趋势
由于关乎国计民生,医药是个敏感的行业,受政策的影响较大。政府不断出台的集团购买、药品价格限制、报销药物目录、以及医疗体系改革等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由于医药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在电视等大众媒体上,也容易受到公众的指责。医药企业要想赢得长期的生存空间,必须考虑加强学术性,以专业的促销方式取得公众的认可,同时与政府加强合作,改善自身形象。
此外,我国医药企业规模偏小的问题最终会以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的手段得到解决。近年来世界医药行业中并购频频发生,许多发达国家企业通过跨国兼并、相互持股、技术相互转让,共同开拓市场,从而实现在新的世界经济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可以预料,近两年我国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将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一大批类似于哈药集团、新华鲁抗集团、南京金陵集团等巨型的、有竞争力的集团公司将出现,而一大批小的、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挤出制药行业。GMP改造和医药监管力度的加强无疑将加速购并的发生。
我国医药行业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也高于世界主要制药国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10大医药生产国和原料药出口国之一。2000年,医药工业完成销售额1085亿元,年增长率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