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质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是小学生健康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重要过程。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制定相关的对策,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一定的对策,希望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1-0186-02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校而言,最基本的就是学生能够健康发展,而学生的健康发展包括身体健康以及心理方面的健康。小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在小学设置了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良好品德的人。但是,现实中,很多学生由于受周围环境和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应现象,如孤僻胆小、懒惰、自私狭隘,甚至惧怕挫折,心理十分脆弱。这些性格的形成,严重地制约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下面,笔者就对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希望能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有所帮助。
1 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多是教师硬性灌输,空洞说教;生搬硬套的多,“润物细无声”的少;注重用说教的方式抓典型、树榜样、大张旗鼓地搞宣传,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少教师缺少系统的深层次的研究,很难掌握道德发展的规律,只是通过以往教育经验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变,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效性。
1.2无法深刻理解教材所起到的作用
很多教师以教材为主体,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是带着学生阅读教材,不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来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没与学生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实践相联系,使得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1.3教师对学生活动缺乏理解
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体会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活动非常看重,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进行活动,教师就会担心没有按照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教学,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1.4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事件没有能够引入到教学中
很多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引入事件的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典型道德事件的引入,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时修正学生的不良思想,指引学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兴趣,同时掌握判别是非的能力。
1.5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重视不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校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其中内容肯定会有不一样,但是,不论哪个版本的教材,其宗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够仅按照教材中的进行教学,而要通过对学生感情的激发,引起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共鸣,这样才能对品德教育就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6教师对学生心理的需求没有正确的认识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自然人,他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和行动。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已经完全忽视了学生所具备的情感活动,进而对其心理因素进行肢解,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 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
2.1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
在对学生复杂心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深刻领会教材的精神。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作为认知的基础,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引进,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需求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思想品德的内涵。
2.2思想品德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在如今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各种教育,其所见识到的世面更加广阔、宽广。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比如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崇洋媚外的普遍现象,可以让城市的学生到农村去感受一下我国农村的真实生活环境,使他们感受到在我党的领导下,农村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加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2.3教师要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小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情绪化明显,容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广大教师要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及身教胜于言教的意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模仿、借鉴的榜样,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和乐于与学生交朋友、谈知心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2.4教师应尊重小学生发展的需要
思想品德教师应尊重小学生的发展需求,避免德育课堂枯燥乏味、乏善可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情感线路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各种信息方面的刺激,使学生的兴奋点、凝聚力集中到学习之中,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
2.5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
每个人在形成自己思想品德的时候是由行、意、情、知协调发展的,所以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培养。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小学教学阶段一定要按照《小学品德新课程标准》《中小学德育教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导方针和精神进行教学,使小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后,能够拥有健康、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论文作者:孙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学生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小学生论文; 小学论文; 教材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