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肌肉脂肪菌株的选育

高肌肉脂肪菌株的选育

一、高肌脂品系选育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运梅[1](2021)在《lncIMF1对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既是猪肉生产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作为日常食用肉类中最多的一种,其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肌内脂肪(Intramuscualr Fat,IMF)是影响猪肉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的含量影响着猪肉的多汁性、风味和嫩度。中国地方品种猪的肉质优于引进品种,原因之一便是其较高的肌内脂肪含量。因此,适当的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是改善肉质一条有效途径。脂肪的沉积包含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该过程受到多种转录因子、脂肪分泌因子和非编码RNA的级联调控。非编码RNA包括转运RNA(t RNA)、小RNA(micro RNA)、环状RNA(circular 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等。其中,lnc RNA已被证明可通过吸附micro RNA、调节染色质构象等多种机制调控脂肪细胞代谢。因此,研究lnc RNA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对猪肉的肉质改良有着重要的意义。脂肪型猪八眉猪与瘦肉型猪大白猪相比肉质优良,肌内脂肪含量较高,而肌内脂肪含量受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细胞数和聚脂能力影响,lnc RNA是脂肪细胞内重要代谢调控因子。因此,我们推测八眉猪与大白猪的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转录的lnc RNAs可能存在差异。为了探究lnc RNAs在猪肌内脂肪沉积过程中的作用,本试验分离培养了八眉猪和大白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收集分化0、2、4和8 d的细胞样进行测序分析,探究两个品种间转录组的差异。此外,本试验筛选出在两品种间表达量差异显着且表达丰度最高的lnc IMF1作为后续试验对象,利用流式细胞术、Edu染色、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油红O染色、Bodipy染色、Real-Time q PCR和Western blot等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了lnc IMF1在猪各组织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以及lnc IMF1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并明确了其在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八眉猪与大白猪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4.75%和2.27%,且八眉猪的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聚脂分化能力显着高于大白猪的肌内前体脂肪细胞。2.在八眉猪和大白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新发现760个未经注释的lnc RNAs。其中,与大白猪相比,八眉猪的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在分化0、2、4和8 d显着上调的lnc RNAs分别有48、29、23和117个;显着下调的lnc RNAs有15、10、26和56个。这些差异表达的lnc RNAs主要富集于PI3K-AKT及MAPK等信号通路。3.从差异表达lnc RNAs中筛选出在八眉猪肌内脂肪细胞表达量最高的lnc IMF1作为研究对象。lnc IMF1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同时在猪肌内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过程中表达均呈上升趋势。lnc IMF1约70%表达于细胞质内,30%在细胞核。通路富集分析显示lnc IMF1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细胞生物过程相关。4.在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增殖过程中,干扰lnc IMF1抑制细胞DNA复制并将细胞阻滞在有丝分裂G1期;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yclin B、Cyclin D和Cyclin E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而抑增殖基因p21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干扰lnc IMF1能够显着减少细胞内的脂质积累(P<0.01),抑制成脂关键基因PPARγ、FABP4、C/EBPα及C/EBPβ的表达(P<0.05),同时促进脂解基因ATGL的表达(P<0.05)。5.过表达lnc IMF1可显着增加肌内前体脂肪细胞数目(P<0.01),促进Cyclin B、Cyclin D、Cyclin E和PCNA的表达,降低抑增殖基因p21的表达。同时,过表达lnc IMF1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脂质积累(P<0.01),提高细胞分化标志因子FABP4和C/EBPα的表达量(P<0.05)。此外,过表达lnc IMF1显着降低细胞的凋亡率(P<0.01),以及促凋亡基因Bax和Caspase3的表达(P<0.01),而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量升高。6.lnc IMF1可通过吸附mi R-187从而调控mi R-187下游靶基因SMAD1的表达,进而影响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聚脂分化。mi R-187负调控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脂质沉积,过表达mi R-187显着降低成脂标志基因FABP4的表达,促进脂解基因ATGL的表达(P<0.01)。lnc IMF1与mi R-187的共转染减弱lnc IMF1对成脂分化的促进作用,而过表达mi R-187的下游靶基因SMAD1时,mi R-187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被削弱。综上所述,转录组分析发现了760个新鉴定的lnc RNAs,且八眉猪和大白猪的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转录水平上均有显着差异。其中lnc IMF1是差异表达lnc RNA中表达丰度最高的,且在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lnc IMF1通过促进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凋亡从而促进肌内脂肪沉积。分子机制上,lnc IMF1可吸附mi R-187,削弱其对靶基因SMAD1的抑制作用,进而影响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本研究有助于了解lnc RNA对脂肪型猪和瘦肉型猪IMF沉积差异的调控机制,为优良肉质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并对探究脂肪型和瘦肉型猪肉质性状差异的分子调控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闫向民[2](2020)在《新疆褐牛肉用功能基因筛选及基于转录组和全基因组的群体选育进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褐牛是以新疆本地哈萨克牛为母本,先后与瑞士褐牛、阿拉塔乌牛以及科斯特罗姆牛进行杂交,经长期选育而成的乳肉兼用型牛。经过多年改良,其肉、乳产量得以有效提高。目前,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是新疆肉牛生产的主要品种。本研究以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种用群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两个品种的屠宰性状、胴体性状、营养成分、食用品质进行了对比分析;接着,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了两个品种牛背最长肌转录组差异,挖掘差异表达基因和潜在影响肉质的生物学通路;最后,通过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明确了到目前阶段为止新疆褐牛选育过程中受人为选择的基因,并利用转录组及基因组测序结果联合分析的方法明确了新疆褐牛选育过程中有关肉质性状的分子改良进展,主要结果如下:1、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群体间屠宰及胴体性状、肉质性状对比分析发现,新疆褐牛产肉性能、体表脂肪沉积、胴体指标优于哈萨克牛;新疆褐牛部位肉剪切力值、蒸煮损失等肉质性状好于哈萨克牛。2、RNA高通量测序表明,哈萨克牛与新疆褐牛背最长肌存在67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在哈萨克牛中高表达的共286个,在新疆褐牛高表达的共387个。其中,(1)ABLIM2、ACTB、ARPC1A、DNAAF1、COL12A1、STC1、ITGA7等基因可潜在影响肌纤维形成和分布,进而影响产肉量和肉质;(2)ADCY6、ATP5E、POR、LDHA、ACACB、ACOT2、CPT1A、FADS3等基因可影响能量产生、利用、脂类运输和代谢,从而潜在影响肌间脂肪含量,进而影响肉质;(3)CH1、NMNAT3、PTS、CFB、FBXO32、NAMPT、PANK1、ANXA9、BIN3、CRYAB、SIRT5、DCLRE1C、MCM6、ARNTL、HLX、ADCY10、AOX1、ADAMTS10、ATAD3等基因可影响碳水化合物、辅酶、无机离子转运和代谢和苷酸转运/代谢、转录、翻译后修饰、蛋白质更新和信号转导,进而对细胞基本生物学功能进行调控;除此之外,UBIAD1、C1H21ORF7、CMYA1、CCDC138等大量基因也具有差异表达,但具体生物学功能尚不明确;(4)CFB、GLUL、FBXO32、FUT11、GCNT1、GLCE、ACTB、ARPC1A、STC1、ADCY6、POR、LDHA、ACACB、ACOT2、CPT1A基因在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的股四头肌、腰大肌、斜方肌、半腱肌、肋间肌这5个部位肉中存在差异表达,并可能是影响肉质的候选基因。3、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表明,哈萨克牛和新疆褐牛群体间存在500余万个SNP位点和70余万个Small Indel位点;哈萨克牛和新疆褐牛群体所有SNP/Small Indel涉及功能基因10000个以上,生物学通路258个。而全基因组和转录组联合分析表明,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相比,新疆褐牛选育过程中,有4000余个区段受到选择,并调控大量基因进行差异表达,涉及Rap1 signaling pathway、Ras signaling pathway、Chemokine signaling pathway、Fox O signaling pathway、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Hippo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MAPK signaling pathway等85个生物学通路。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新疆褐牛选育过程中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的变化,探讨了新疆褐牛在基因组和转录水平的选育进程,为下一步新疆褐牛专用品系的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孙浩[3](2020)在《基于基因组信息的撒坝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撒坝猪是原产于我国云南地区的知名地方品种。在云南地方品种中,撒坝猪具有繁殖力高、体型大等优良生产特性。然而,对于撒坝猪优良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一直以来缺乏深入研究,并且在撒坝猪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也缺乏分子层面的技术指导。因此,本研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来获取基因组信息,并以此对撒坝猪的种质特性及保护和利用开展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撒坝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研究:利用本实验室开发的简化测序技术平台GGRS(genotyping by genome reducing and sequencing)对包括撒坝猪在内的7个云南地方品种/品系进行了基因型分型,并结合已有的西方引进品种和江、浙、沪地区部分品种共940个个体的数据,通过群体遗传结构、群体进化和群体混杂等分析方法,揭示了撒坝猪具有独特的遗传基础。撒坝猪与云南其他地方品种呈现中等分化程度,与西方引进品种呈现高度分化程度。在所有的群体中,撒坝猪与大河猪的遗传关系最近。与云南其他地方群体相比,撒坝猪与江、浙、沪地区品种的遗传关系最近。(2)撒坝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研究:为了探究撒坝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开展了群体内的选择信号分析和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分析。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候选区域的功能注释,本研究利用人类增强子和疾病的研究信息,在猪基因组层面开展了增强子的预测,并构建了ETph数据库。在群体内的选择信号分析中,检测到了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基因(如PRL、ADRA1B)和增强子。在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分析中,发现了22个撒坝猪独有的且未经报道的遗传标记。本研究提出了应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来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的策略,并针对基因组这种高维度变量的数据类型,开发了能简化PLS运算复杂度的fast PLS方法。基于模拟的和真实的基因型数据开展研究,结果表明fast PLS具有明显的计算优越性,且比常用的遗传差异检测方法(FST)具有更高的检测效力。利用开发的fast PLS方法,检测到了与生长(IGF1R)、体型(LTBP2)、肉质(PHKG1、LEP)和繁殖(BMP7)等性状相关的重要基因及信号通路。(3)撒坝猪的保种分析:为了评估撒坝猪的群体现状与保种效果,对撒坝猪的遗传多样性与分子系谱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云南地方猪种整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其中,撒坝猪仅次于迪庆藏猪。比较基于分子标记构建的群体系谱结构,结果显示在全基因组层面上撒坝猪的群体结构分布以及选种均较为合理,但在繁殖性状水平上的选种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建议在对有特定遗传特性的品种进行保护时,应结合全基因组标记和性状特异标记,综合评估群体遗传结构、设计保种方案。同时,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也发现,在真实的遗传情况下,基于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的假定,会低估地方品种保种群这类小群体的期望杂合度。(4)撒坝猪的杂交利用分析:基于全基因组和性状特异的遗传标记,本研究对撒坝猪与引进品种开展了杂种优势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杜撒和杜大撒杂交模式可作为后续撒坝猪开发利用的二元和三元杂交模式。结合滇撒猪配套系的配套模式,发现了其亲本群体在毛色(KIT)、生长(IGF1R)、繁殖(ESR1、FSHB、BMP7)和肉质(FTO)等方面的差异基因和信号通路。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基因组信息,发现撒坝猪具有遗传上的独特性,挖掘到了与撒坝猪体型大、繁殖力高、肉质好等特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发现了撒坝猪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预测了适宜撒坝猪开发利用的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组合模式,并发现了滇撒猪配套系亲本间在重要经济性状上的遗传差异。同时,本研究开发了fast PLS研究方法,预测了猪基因组上的增强子,探索了适于地方品种保种群这种小规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估计方法,提出了结合全基因组遗传标记与性状特异标记进行品种保护的保种思路。以上研究结果,一方面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撒坝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也为撒坝猪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分子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并对其他地方品种的评价、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

冯健[4](2020)在《应用基因组信息评价群体继代选育法的育种效果》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杂交育种,培育真正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水平的新品种/系,已经再次成为我国养猪业的时代主题。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我们必须首先剖析过去已培育的猪新品种/系缺乏竞争力的原因,探明经典群体继代选育法的问题所在,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奠定基础。当前,基因组遗传标记检测通量的提高和检测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得我们可以基于基因组信息系统开展分析研究。即评价分析为什么基于群体继代选育的杂交育种结果不尽理想?现存培育品种和专门化品系有无资源性的价值?可否辅以基因组信息再次借助导入杂交等进一步进行遗传改良?为此,本研究拟选择基于群体继代选育法培育并通过审定的鲁莱黑猪和正在培育的‘申农Ⅰ号’猪为代表,采取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选择信号分析和基因渗入分析来检视传统方法的成败与根源。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本研究首先以莱芜猪和大白猪为育种素材培育的鲁莱黑猪为研究对象,采用50K芯片平台对鲁莱黑猪(313头)及其亲本品种莱芜猪(233头)和大白猪(260头)进行SNP检测,共得到79,739个SNPs。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鲁莱黑猪和莱芜猪遗传距离较近,与大白猪遗传距离较远,并且鲁莱黑猪群体较为混杂。选择信号分析显示莱芜猪和鲁莱黑猪的Fst峰值小于0.4,而大白猪和鲁莱黑猪的Fst峰值达到1.0,说明人工选择的方向偏向莱芜猪。对Fst值前1%的SNP进行基因注释,得到鲁莱-莱芜显着差异基因426个,鲁莱-大白显着差异基因782个。经过文献挖掘,在鲁莱-大白显着差异基因中发现3个主效基因,分别是LEPR(与生长和脂肪堆积相关)、SCD(与肉质和脂肪酸组成相关)以及TBC1D1(与肉质相关)。根据该结果,可以得出鲁莱黑猪相较大白猪的差异点在于生长发育和肉质胴体性状。基因渗入分析得到从莱芜猪渗入的片段共26,677,332个碱基,有27个深入区段;从大白猪渗入的片段共16,838,316个碱基,有12个深入区段。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从莱芜猪渗入的片段主要和生长与繁殖相关,从大白猪渗入的片段主要和生长与健康相关。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我们选择本实验室开发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法(GGRS方法)得到的测序数据作为补充。GGRS测序个体共190头猪,包括38头鲁莱黑猪,77头莱芜猪和75头大白猪,经过质检和缺失基因型填补得到375,025个SNPs。GGRS数据的分析结果除了验证芯片数据的分析结果之外,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结果。选择信号分析中,对Fst值前1%的SNP进行基因注释,得到鲁莱-莱芜显着差异基因634个,鲁莱-大白显着差异基因601个。经过文献挖掘,在鲁莱-莱芜显着差异基因中发现3个主效基因,分别是MYPN(与胴体组成相关)、KIT(与毛色相关)以及PPARD(与耳朵大小相关);在鲁莱-大白显着差异基因中发现3个主效基因,IGF2(与生长和脂肪堆积相关)、FTO(与生长和脂肪堆积相关)、KIT(与毛色相关)。根据该结果,可以得出鲁莱黑猪相较莱芜猪,在外观性状上存在差别;鲁莱黑猪相较大白猪,在繁殖性状上存在差别。基因渗入分析得到从莱芜猪渗入的片段共100,649,934个碱基,有149个深入区段。从大白猪渗入的片段共38,666,133个碱基,有94个深入区段。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从莱芜猪渗入的片段主要和生长与繁殖相关,从大白猪渗入的片段主要和生长与健康相关。综合以上两个平台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鲁莱黑猪和莱芜猪遗传距离较近,且鲁莱黑猪群体混杂;在生长、肉质胴体方面鲁莱黑猪同时继承了莱芜猪和大白猪的特点,但和两个亲本仍存在差异,这使鲁莱黑猪的生长性状优于莱芜猪但不如大白猪,肉质胴体性状优于大白猪但不如莱芜猪;在繁殖方面鲁莱黑猪虽然继承了莱芜猪高产仔数的优点,但未继承莱芜猪抗逆性好的优点;在免疫方面则继承了大白猪的优点。因此,利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培育的鲁莱黑猪结合了两个亲本品种的部分优点,有一定的资源性的价值,但与育种目标比,其育种效果不尽理想,建议基于现有鲁莱猪,借助基因组信息通过导入杂交等方法进一步进行遗传改良。(2)以长白猪、大白猪和二花脸猪为育种素材培育的‘申农Ⅰ号’猪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检视传统方法的成败与根源。采用GGRS测序对‘申农Ⅰ号’猪、长白猪、大白猪与二花脸猪群体在内的125头个体进行测序,经质检和缺失基因型填补后,得到185,657个SNPs。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申农Ⅰ号’猪群体混杂,与大白猪遗传距离较近,但根据育种方案长白猪应占有‘申农Ⅰ号’猪50%的血统,说明在大白猪和二花脸的杂交阶段已出现问题。基因渗入分析显示,来自二花脸的深入区段有3个,总长度25,719,997个碱基;来自长白猪的深入区段有43个,总长度88,749,957个碱基;来自大白猪的深入区段有37个,总长度90,579,963个碱基。从二花脸显着渗入的基因数为155个,从长白显着渗入的基因有811个,从大白显着渗入的基因有1,064个。从二花脸猪渗入的片段主要与体型、生长和繁殖性状相关,但二花脸猪的缺点是生长较慢,而‘申农Ⅰ号’猪继承了这个缺点;从大白猪渗入的片段主要与健康相关,但大白猪与二花脸猪相比抗逆性较差;从长白猪渗入的片段主要与嗅觉、采食相关。‘申农Ⅰ号’猪继承了二花脸猪的繁殖优势和长白猪的饲料转化优势,但没有继承到二花脸猪的抗病、肉质优势和大白猪的生长优势。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基于群体继代选育法正在培育的‘申农Ⅰ号’猪没有充分继承到三个亲本的主要优点,育种效果不尽理想,应考虑基因组信息有选择的指导长白、大白和二花脸亲本的优势基因筛选导入和横交固定。本研究通过鲁莱黑猪和‘申农Ⅰ号’猪及其亲本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选择信号分析和基因渗入分析初步解析了传统群体继代选育的杂交育种结果不尽理想的原因。此外分析也表明两个培育品种/系虽不尽理想但仍有资源性的价值,可辅以基因组信息再次借助导入杂交等进一步进行遗传改良。本研究成果将为推动全国猪新品种/品系的培育和开发和利用提供借鉴和指导。

马迎春[5](2019)在《国外引进猪种不同杂交组合生产及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利用长大二元猪作为母本,杜洛克为终端父本,生产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的生产模式在我国商品猪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杜长大的生长速度较快,饲料报酬较高,但是肉质满足不了人们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因此,根据我国生猪消费市场和人们的饮食习惯的需求,培育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同时兼顾肉质性能的优质猪新品种或配套系,是目前我国猪种育领域的主要科研攻关方向。本研究以美系杜洛克猪、巴克夏猪、长白猪、大约克猪为育种素材,在持续开展纯种选育的基础上,进行杂交配套试验,通过配合力测定和生产性能比较分析,筛选优秀的杂交组合模式,为优质瘦肉型猪配套系选育及示范推广提供数据支持。试验结果如下:1、繁殖性能方面,与亲本相比,长大二元母猪的繁殖性能均优于亲本(P>0.05)。杜巴二元猪的产活仔数、仔猪出生重及初生窝重均高于亲本杜洛克及巴克夏(P<0.05)。2、生长性能方面,长大二元杂交猪的背膘厚显着低于亲本,杜巴二元猪的100kg校正日龄、校正日增重及校正背膘厚均显着优于亲本巴克夏,达30kg校正日龄显着低于亲本杜洛克(P<0.05)。杜巴长大的生长性能优于杜长大(P>0.05)。3、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方面,杜巴长大的屠宰率、瘦肉率及腿臀比例均优于亲本及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P<0.05)。胴体品质方面,杜巴长大四元杂交猪的剪切力、眼肌面积和系水率均优于杜长大(P<0.05),但肉色、熟肉率及屠宰后1h内pH较杜长大差(P<0.05),4、肌肉的营养成分方面,杜巴长大的和杜长大的肌内脂肪、肌内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杜巴长大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的含量高于杜长大(P>0.05)。杜长大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杜巴长大(P>0.05),但是亚麻酸低于杜巴长大(P<0.05)。研究结果表明,杜巴二元猪遗传了杜洛克的生长速度快,屠宰率和瘦肉率高等特点,同时也遗传了巴克夏的繁殖性能,其与长大二元母猪杂交得到的杜巴长大在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和屠宰性能等方面均优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本试验的结果可为杜洛克及巴克夏的利用提供依据。

陈燕[6](2019)在《雅南猪遗传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提出雅南猪具有繁殖性能好、抗逆性强、肉质优良的种质特性,是珍稀的畜禽遗传资源。但是近年由于受到“瘦肉型”猪的冲击,使得雅南猪发展缓慢。而国民生活水平日趋提高,“瘦肉型”猪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因此,优质猪肉的市场逐渐扩大,地方猪迎来发展的机会,然而目前对雅南猪遗传特性的研究甚少,对其杂交利用也处于摸索阶段。本研究立足于雅南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利用雅南猪原种场现有核心群体,根据群体遗传学等理论以及保种场实际情况,对保种群体数量进行优化,制定了雅南猪的活体保种方案,并对雅南猪公猪精液进行冷冻保存;收集并整理了雅南猪2014-2018年的繁殖性状实际生产数据,对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进行了年度、季节、胎次效应的分析;并利用ASRemel软件估计了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的遗传力、重复力和遗传相关三大群体遗传参数,为其遗传评估奠定基础。本研究还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地方猪杂交利用的需要,开展雅南猪的杂交试验,从生长性状、胴体性状、肉质性状、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对雅南猪、“杜雅”二杂猪、“杜巴雅”三杂猪进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1)当公猪与母猪的保种成本比例m1/m2=15,近交增量?F低于0.002时,计算得出最经济的雅南猪保种群数量为174头,最经济的公母猪数量分别为公猪54头,母猪120头。(2)对雅南猪的5头公猪进行精液冷冻,冻后活力范围在20%-61%,分别用5个不同程序对雅南猪冻精进行解冻,发现“37℃、10s”和“56℃、6s”在本试验中的解冻效果较佳。(3)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年度分析显示,2014-2018年间雅南猪的总产仔数及活产仔数有明显提高,2018年的总产仔数比2014年提高0.51头,活产仔数较2014年提高0.31头;胎次效应分析显示,雅南猪繁殖力在第3胎达到最高峰,其总产仔数分别为11.67头,其产活仔数为10.91头,生产低峰是第1胎和第8胎次,总产仔数分别为10.22头和10.74头;季节效应分析显示,雅南猪夏季配种的总产仔数与活产仔数显着低于其他季节(P<0.05),总产仔数仅为10.51头,活产仔数仅为9.77头。(4)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属低遗传力性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初生个体重、断奶数的遗传力分别为0.24、0.15、0.03、0.03、0.03;雅南猪的主要繁殖性状属于低重复力性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初生个体重、断奶数的重复力分别为0.26、0.2、0.14、0.09、0.03。(5)对雅南猪的杂交效果进行评价,“杜雅”二杂猪与“杜巴雅”三杂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纯种雅南猪的生长和胴体性状;而“杜巴雅”三杂猪表现出和雅南猪相似的优良肉质性状及更优质的脂肪酸组成。因此,“杜巴雅”三杂猪具有较好的综合生产性能,其杂交模式可在商品猪生产中广泛推广。

张云生[7](2018)在《北京鸭RFI性状遗传参数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禽生产中饲料成本可以占到整个饲养成本的70%,饲料成本的不断上涨和畜牧业对环境带来的压力使得饲料转化效率性状的选育仍为育种学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利用动物模型结合平均信息最大似然法(AI-REML),估计了北京鸭饲料转化效率相关性状的遗传参数,揭示了北京鸭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 RFI)与其他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相关,为北京鸭的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应用iTRAQ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分别分析了北京鸭双向选择RFI性状后不同品系之间肝脏、胸肌以及皮脂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以期从蛋白质水平上揭示RFI性状差异形成的分子机制。对4个北京鸭专门化品系的RFI性状进行了连续5个世代的选育,各品系的饲料转化效率和瘦肉率均显着提高,皮脂率显着降低。本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北京鸭14日龄体重(BW14)、42日龄体重(BW42)、采食量(FI)、料重比(FCR)、胸宽(CW)、龙骨长(KL)、胸肌厚(BMD)、胸肌体积(BMV)、RFI和平均日增重(ADG)的遗传力在0.2980.414之间,为中等或中上遗传力。RFI、FCR和FI的遗传力分别为0.41、0.384和0.327。RFI与FCR(0.655)、FI(0.626)呈正遗传相关;与体尺、ADG和肌胃重呈负遗传相关(-0.588-0.286);与BW42没有显着遗传相关(-0.077)。FCR与除RFI和FI之外的各经济相关性状均呈负遗传相关。高RFI群体北京鸭的皮脂重、腹脂重以及皮脂率等性状显着高于低RFI群体;而胸肌重和饲料转化效率则显着低于低RFI群体。表明RFI性状可以作为北京鸭饲料转化效率、瘦肉率选育的候选性状。2、对4个北京鸭品系RFI性状进行了5个世代的选育,各品系的饲料转化效率和瘦肉率均得到显着提高,皮脂率得到显着的降低。父本父系(A)、父本母系(B)、母本父系(C)、母本母系(D)四个品系饲料转化效率分别下降了0.23,0.26,0.15和0.17。B系胸肌重增重最高,为201.7g,C系腿肌重增重最高,为53.4g。B系胸肌率提高最大,达到4.64个百分点,B系腿肌率提高最大,达到3.34个百分点,C系皮脂率降幅最大,达到9.07个百分点。3、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与高RFI品系北京鸭相比,低RFI品系北京鸭肝脏中高表达的蛋白25个,低表达的蛋白9个;低RFI品系北京鸭胸肌中高表达的蛋白34个,低表达的蛋白21个;低RFI品系北京鸭皮脂中高表达的蛋白34个,低表达的蛋白25个。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肝脏中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糖代谢和应激反应过程;胸肌中差异蛋白主要参与肌肉发育和抗氧化应激等生物学过程;皮脂中差异蛋白主要参与脂肪的合成、代谢和应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4、热休克蛋白家族、过氧化氢酶等蛋白在低RFI品系北京鸭组织中的高表达降低了该品系的应激反应,提高了饲料的转化效率;脂肪酸合酶、载脂蛋白以及围脂滴蛋白等脂肪酸合成相关蛋白在高RFI品系北京鸭中的高表达初步揭示了该品系脂肪沉积能力强的分子机制。肌原蛋白、肌动蛋白以及肌酸激酶等肌肉发育相关蛋白在低RFI品系北京鸭胸肌中的高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系胸肌率高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方向。

李源,李强,傅道斌,周娟,许飞龙,沈春彦,陈若男,童献,周波,王林云,CHU Qingpo[8](2018)在《苏淮猪高肌内脂系的生长、胴体和肉质性能测定》文中提出为了培育更优良肉质的苏淮猪新品系,跟踪苏淮猪高肌内脂系的选育进展,本试验对苏淮猪与苏淮猪高肌内脂系(暂命名为苏淮猪B22系)进行了饲养和屠宰试验比较。结果表明:在生产性能方面,苏淮猪B22系日增重(g)极显着低于苏淮猪(399.88±13.11)vs(453.95±13.71),(P<0.01);在胴体性状方面,苏淮猪B22系的平均背膘厚(mm)(29.25±1.33)vs(24.45±1.64),(P<0.05)和第6-7肋背膘厚(mm)(29.49±2.02)vs(23.55±4.30),大于苏淮猪(P<0.05),而眼肌面积(cm2)小于苏淮猪(33.50±2.39)vs(37.83±1.37),P<0.05;但在肉质性状方面,苏淮猪B22系的肉色红度a值(9.53±0.79)vs(7.07±0.74),P<0.05;失水率(35.45±0.72)%vs(39.17±1.39)%,P<0.05和肌内脂含量(4.29±0.45)%vs(2.76±0.35)%,P<0.05,均优于苏淮猪。总之,苏淮猪高肌内脂B22系具有更优良的肉质性状。

白小青[9](2017)在《荣昌猪种质资源保护及产业化开发利用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保护体系建设、国家标准修订、保护方案优化与落实、品牌保护与宣传、新品系培育与推广、生猪养殖、饲料兽药生产、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屠宰加工体系建设、生猪电子交易市场建设、特色品牌创建等11个方面综述了荣昌猪种质资源保护及产业化开发利用现状。

胡慧艳,贾青,李晓敏,赵思思[10](2016)在《地方猪种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地方猪作为我国宝贵的遗传资源,具有繁殖性能好、抗逆性强、耐粗饲、肉质好等独特的优良特性而倍受青睐。基于近年来对地方猪种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地方猪种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包括杂交利用,品系、品种的培育,产品开发,动物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为进一步增强我国地方猪种的保护意识以及促进开发地方猪种新型利用价值提供理论基础。

二、高肌脂品系选育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肌脂品系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lncIMF1对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肌内脂肪沉积研究进展
        1.1.1 中国地方品种猪肌内脂肪特点
        1.1.2 肌内脂肪与其他部位脂肪的关系
        1.1.3 肌内脂肪的组成与遗传选育
        1.1.4 肌内脂肪含量和组成的分子基础
    1.2 脂肪沉积研究进展
        1.2.1 脂肪形成的分子机制
        1.2.2 脂肪细胞分化的信号通路
    1.3 lncRNA研究进展
        1.3.1 lncRNA的分类
        1.3.2 lncRNA的功能
        1.3.3 lncRNA的作用机制
        1.3.4 lncRNA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1.3.5 lncRNA调控肌内脂肪沉积的研究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八眉猪与大白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转录组差异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动物和样品
        2.2.2 RNA分离、文库制备和测序
        2.2.3 质量控制
        2.2.4 转录组的组装
        2.2.5 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
        2.2.6 差异表达分析
        2.2.7 lncRNA的目标基因预测
        2.2.8 RNA-seq中基因表达的验证
        2.2.9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八眉猪与大白猪肌内脂肪含量差异
        2.3.2 肌内前体脂肪细胞RNA质控测序质量评估
        2.3.3 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中lncRNA的鉴定
        2.3.4 lncRNA在八眉猪和大白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的表达差异
        2.3.5 差异表达lncRNA的功能富集分析
        2.3.6 mRNA在八眉猪和大白猪肌内脂肪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差异
        2.3.7 差异表达mRNA的功能富集分析
        2.3.8 差异表达lncRNA与mRNA的互作调控网络
        2.3.9 八眉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及其功能分析
        2.3.10 八眉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差异表达的mRNA及其功能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lncIMF1 的筛选与表达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细胞分离培养
        3.2.2 组织样品采集
        3.2.3 核质分离
        3.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5 RNA的提取、反转录及实时定量PCR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lncIMF1 的筛选
        3.3.2 lncIMF1 的表达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lncIMF1 对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 RNA提取、反转录及实时定量
        4.2.3 蛋白质凝胶电泳
        4.2.4 流式细胞术
        4.2.5 CCK-8
        4.2.6 Edu检测
        4.2.7 Bodipy染色
        4.2.8 Adipo Red染色
        4.2.9 油红O染色
        4.2.10 流式细胞术测凋亡
        4.2.11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lncIMF1 对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增殖的调控
        4.3.2 lncIMF1 对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
        4.3.3 lncIMF1 对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凋亡的调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lncIMF1 促进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离培养
        5.2.2 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
        5.2.3 过表达载体构建及转染
        5.2.4 RNA提取、反转录及实时定量
        5.2.5 蛋白质凝胶电泳
        5.2.6 Bodipy染色
        5.2.7 Adipo Red染色
        5.2.8 油红O染色
        5.2.9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lncIMF1 通过吸附miR-187 调控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质沉积
        5.3.2 过表达miR-187 抑制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
        5.3.3 miR-187 inhibitor促进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
        5.3.4 miR-187 靶向SMAD1 调控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
        5.3.5 lncIMF1 通过miR-187/SMAD1 促进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新疆褐牛肉用功能基因筛选及基于转录组和全基因组的群体选育进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新疆褐牛遗传改良进展
        1.1 无序杂交的改良阶段(20世纪初-1949年)
        1.2 有序导入的选育阶段(1950年至1976年)
        1.3 品种形成的登记阶段(1977-1986年)
        1.4 选育提高的扩群阶段(1987-2006年)
        1.5 专用品系的培育阶段(2007年至今)
    第2章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牛生产中的应用
        2.1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牛业生产与研究中的应用
        2.2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牛业生产与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新疆褐牛产肉能力及肉品质综合评价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不同部位肉功能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全基因组测序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利用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新疆褐牛选育进程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基因组信息的撒坝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章部分略缩语表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撒坝猪概况
        1.2.1 产地与命名
        1.2.2 起源与历史记录
        1.2.3 群体规模变化
        1.2.4 体型外貌
        1.2.5 生产性能
        1.2.6 撒坝猪在云南省地方品种中的地位
        1.2.7 撒坝猪种质遗传特性的研究概况
        1.2.8 撒坝猪的保种概况
        1.2.9 撒坝猪的杂交利用概况
    1.3 猪种质特性的分子研究策略
        1.3.1 遗传变异检测方法
        1.3.2 选择信号分析
        1.3.3 功能注释
    1.4 猪遗传资源保护的研究
        1.4.1 猪遗传资源危机
        1.4.2 地方品种的保护策略
        1.4.3 遗传多样性评估
        1.4.4 群体遗传结构
        1.4.5 保种群保种效果评估
    1.5 猪遗传资源利用的研究
        1.5.1 品种选育
        1.5.2 杂交利用
        1.5.3 医学模式动物开发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撒坝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简化基因组测序
        2.1.3 测序数据分析
        2.1.4 SNP检测
        2.1.5 群体系统进化树
        2.1.6 群体遗传结构
        2.1.7 群体混杂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GGRS的模拟酶切结果
        2.2.2 遗传变异检测结果
        2.2.3 群体系统进化树
        2.2.4 群体遗传结构结果
        2.2.5 群体混杂分析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群体间遗传差异检测新方法——fast PLS
    3.1 方法
        3.1.1 基于PLS的群体间遗传差异检测方法
        3.1.2 简化PLS计算复杂度的fast PLS方法
        3.1.3 基于R语言的fast PLS软件包开发
        3.1.4 模拟分析fast PLS简化运算的效果
        3.1.5 模拟比较fastPLS与 F_(ST)的检测效果
        3.1.6 应用 fastPLS 检测 CEU 与 TSI 群体间的遗传差异
    3.2 结果与分析
        3.2.1 fast PLS程序包及其使用说明
        3.2.2 fast PLS简化运算的效果
        3.2.3 fast PLS用于群体间遗传差异分析的效果
        3.2.4 CEU与 TSI群体的遗传差异
    3.3 讨论
    3.4 小结
4 撒坝猪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特异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群体内选择信号检测
        4.1.2 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检测
        4.1.3 候选基因组区域的功能注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撒坝猪群体内选择信号
        4.2.2 群体间遗传差异检测结果
        4.2.3 猪功能注释信息挖掘
        4.2.4 功能注释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 撒坝猪的保种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遗传多样性检测
        5.1.3 近交系数估计
        5.1.4 分子系谱构建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小群体的期望杂合度估计
        5.2.2 全局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与近交系数
        5.2.3 繁殖性状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与近交系数
        5.2.4 撒坝猪分子系谱
    5.3 讨论
    5.4 小结
6 撒坝猪的杂交利用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杂种优势预测
        6.1.2 大长撒配套模式遗传基础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杂种优势预测
        6.2.2 大长撒模式遗传基础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语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主要的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文中的附表
    附录2 论文中的附图
    附录3 论文中的其他附件
    附录4 小样本群体期望杂合度的估计方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4)应用基因组信息评价群体继代选育法的育种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我国猪育种工作发展史
    1.2 群体继代选育法
    1.3 基因组信息在育种中的应用
        1.3.1 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检测方法
        1.3.2 猪QTL及主效基因研究进展
        1.3.3 应用基因组信息的育种方法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鲁莱黑猪基本情况
        2.1.2 鲁莱黑猪及其亲本群体
        2.1.3 ‘申农Ⅰ号’猪基本情况
        2.1.4 ‘申农Ⅰ号’猪及其亲本群体
    2.2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2.1 主成分分析(PCA)
        2.2.2 多维尺度分析(MDS)
        2.2.3 系统发育树构建(NJ tree)
        2.2.4 群体结构(STRUCTURE)
    2.3 正向选择信号分析
    2.4 基因渗入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鲁莱黑猪育种效果分析
        3.1.1 鲁莱黑猪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1.2 鲁莱黑猪选择信号分析
        3.1.3 鲁莱黑猪基因渗入分析
    3.2 ‘申农Ⅰ号’猪育种效果分析
        3.2.1 ‘申农Ⅰ号’猪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2.2 ‘申农Ⅰ号’猪基因渗入分析
4 讨论
    4.1 鲁莱黑猪育种效果讨论
    4.2 ‘申农Ⅰ号’猪育种效果讨论
    4.3 群体继代选育法讨论
        4.3.1 群体继代选育法可能存在的问题
        4.3.2 群体继代选育法的改良建议
5 结语
    5.1 对科学问题的回答
    5.2 论文创新点
    5.3 启示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论文中应用的生物学相关软件以及数据库
附录2 文章部分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5)国外引进猪种不同杂交组合生产及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说明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杂交亲本及饲养
        1.1.2 试验试剂
        1.1.3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杂交方式
        1.2.2 性能测定
    1.3 测定的性状及方法
        1.3.1 繁殖性能测定方法
        1.3.2 生长性能测定方法
        1.3.3 屠宰性能测定方法
        1.3.4 肉质性状测定方法
        1.3.5 肌肉部分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1.3.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杂交组合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的比较分析
    2.2 不同杂交组合经产母猪繁殖性能的比较分析
    2.3 不同品种生长性能的比较分析
    2.4 不同品种屠宰性能的比较分析
    2.5 不同杂交组合肌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2.6 不同品种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2.6.1 不同品种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2.6.2 不同品种肌肉氨基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2.6.3 不同品种肌肉脂肪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纯种生长及繁殖性能的比较分析
    3.2 不同二元杂交猪生产及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3.3 四元杂交肉猪与杜长大生产及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雅南猪遗传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文献综述
    1.1 中国地方猪种质资源概况
        1.1.1 中国地方猪种质特性
        1.1.2 中国地方猪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
    1.2 雅南猪简介
        1.2.1 产区生态环境
        1.2.2 雅南猪群体规模
        1.2.3 雅南猪种质特性
    1.3 保种理论概述
        1.3.1 随机保种
        1.3.2 系统保种
        1.3.3 保种方法
        1.3.3.1 原位保种
        1.3.3.2 异位保种
    1.4 遗传参数的研究概况
    1.5 杂交体系以及杂种优势
        1.5.1 杂交体系与杂交方式
        1.5.2 杂种优势
        1.5.3 常用杂交父本介绍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活体保种方案
        2.1.1 试验动物
        2.1.2 保种方案的确定
    2.2 雅南猪精液冷冻及解冻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及配制
        2.2.3 试验方法
        2.2.3.1 精液采集
        2.2.3.2 精液的冷冻及解冻
    2.3 群体遗传参数估计
        2.3.1 数据来源
        2.3.2 统计模型的选择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杂交利用效果研究
        2.4.1 实验动物
        2.4.2 饲养管理
        2.4.3 饲粮水平
        2.4.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4.5 主要试剂
        2.4.6 主要试剂的配制
        2.4.7 生长和胴体性状指标的测定
        2.4.8 肉质性状指标的测定
        2.4.9 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2.4.10 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2.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雅南猪保种方案
    3.2 雅南猪冻精结果分析
        3.2.1 雅南猪精液冷冻前后比较分析
        3.2.2 解冻程序对雅南猪精子冻后活力的影响
        3.2.3 雅南猪精子的冻后活力的个体差异情况
    3.3 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的遗传规律及遗传参数分析
        3.3.1 雅南猪的主要繁殖性状表型值统计
        3.3.2 雅南猪的主要繁殖性状年度效应分析
        3.3.3 雅南猪的主要繁殖性状胎次效应分析
        3.3.4 雅南猪的主要繁殖性状季节效应分析
        3.3.5 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
        3.3.6 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
        3.3.7 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的可靠性检验
    3.4 杂交利用试验
        3.4.1 生长及胴体性状
        3.4.2 肉质性状
        3.4.3 肌肉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3.4.4 肌肉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4.讨论
    4.1 雅南猪活体保种方案讨论
    4.2 雅南猪冻精效果分析
        4.2.1 雅南猪精液冷冻后活力情况分析
        4.2.2 不同解冻程序对雅南猪精液冷冻后活力情况分析
    4.3 雅南猪繁殖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4.4 雅南猪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4.5 雅南猪杂交利用效果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北京鸭RFI性状遗传参数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北京鸭育种研究进展
        1.1.1 我国鸭遗传资源
        1.1.2 我国肉鸭产业规模
        1.1.3 北京鸭
        1.1.4 北京鸭育种历程
        1.1.5 北京鸭育种进展和发展趋势
    1.2 饲料转化效率研究进展
        1.2.1 饲料转化率
        1.2.2 剩余采食量(RFI)的研究进展
    1.3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3.1 蛋白质组学分类
        1.3.2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1.3.3 基于iTRAQ技术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1.3.4 蛋白组学在动物科学上的研究进展
    1.4 热休克蛋白家族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北京鸭RFI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表型记录
        2.1.4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北京鸭体尺、饲料转化效率相关性状表型分析
        2.2.2 北京鸭体尺、饲料转化效率相关性状遗传参数
        2.2.3 不同RFI性状北京鸭的屠体性能
        2.2.4 RFI性状与北京鸭×野鸭F2代群体屠体性能相关性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RFI性状在瘦肉型北京鸭选育中的应用
    3.1 育种素材与目标
    3.2 不同品系北京鸭的特点
        3.2.1 新型瘦肉型北京鸭配套系各专门化品系的生产性能特点
        3.2.2 四个品系的组合模式
    3.3 瘦肉型北京鸭选育技术路线与选育方法
        3.3.1 技术路线
        3.3.2 选育方法
    3.4 种鸭的饲养管理
        3.4.1 育雏期饲养管理
        3.4.2 生长期饲养管理
        3.4.3 育成期饲养管理
        3.4.4 产蛋期饲养管理
        3.4.5 种蛋的管理
    3.5 选育进展
        3.5.1 A系(父本父系)选育进展
        3.5.2 B系(父本母系)选育进展
        3.5.3 C系(母本父系)选育进展
        3.5.4 D系(母本母系)选育进展
    3.6 瘦肉型北京鸭配套系与国外肉鸭配套系生产性能比较
    3.7 讨论
    3.8 小结
第四章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蛋白质组表达谱的差异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屠体性能比较
        4.2.2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肝脏蛋白质组表达谱的差异
        4.2.3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胸肌蛋白质组表达谱的差异
        4.2.4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皮质蛋白质组表达谱的差异
    4.3 讨论
        4.3.1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肝脏差异表达蛋白
        4.3.2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胸肌差异表达蛋白
        4.3.3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皮脂差异表达蛋白
        4.3.4 热休克蛋白家族在高低RFI品系北京鸭中的表达
        4.3.5 部分差异蛋白编码基因mRNA表达水平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苏淮猪高肌内脂系的生长、胴体和肉质性能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育肥期试验管理
    1.3 屠宰测定与肉质测定
        1.3.1 胴体性状指标的测定依据行业标准“瘦肉型猪胴体性能测定规范”[4]
        1.3.2 肉质性状指标的测定[5]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苏淮猪与苏淮猪高肌内脂B22系的生长性状
    2.2 苏淮猪与苏淮猪高肌内脂B22系的胴体性状
    2.3 苏淮猪与苏淮猪高肌内脂B22系的肉质性状
3 讨论
    3.1 苏淮猪与苏淮猪高肌内脂B22系猪生产性能和胴体性状的差异
    3.2 苏淮猪与苏淮猪高肌内脂B22系猪肉质性状的差异
4 总结

四、高肌脂品系选育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lncIMF1对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孙运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新疆褐牛肉用功能基因筛选及基于转录组和全基因组的群体选育进程分析[D]. 闫向民. 吉林大学, 2020
  • [3]基于基因组信息的撒坝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研究[D]. 孙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4]应用基因组信息评价群体继代选育法的育种效果[D]. 冯健.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5]国外引进猪种不同杂交组合生产及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D]. 马迎春.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雅南猪遗传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研究[D]. 陈燕.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7]北京鸭RFI性状遗传参数分析及应用研究[D]. 张云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8]苏淮猪高肌内脂系的生长、胴体和肉质性能测定[J]. 李源,李强,傅道斌,周娟,许飞龙,沈春彦,陈若男,童献,周波,王林云,CHU Qingpo. 畜牧与兽医, 2018(03)
  • [9]荣昌猪种质资源保护及产业化开发利用现状[J]. 白小青. 中国猪业, 2017(11)
  • [10]地方猪种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现状[J]. 胡慧艳,贾青,李晓敏,赵思思. 现代畜牧兽医, 2016(09)

标签:;  ;  ;  ;  ;  

高肌肉脂肪菌株的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