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WHO推行的“健康城市规划”,旨在“鼓励并支持城市规划师将对健康的关注,连同对社会公平、福利、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安全的强调一起整合到他们的规划策略,乃至其主观积极性中”,促使规划全面转向承担更广泛的健康作用与责任。我国当前推行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针指引。本文对其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健康城市;城市规划;要求
引言
健康城市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最初以卫生观念为重发展到以治疗观念为重,再到现在的以健康观念为重,意味着健康城市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层次,还涉及到城市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因素。 健康城市以城市为载体,健康为目标,对现代城市空间的舒适度及宜居度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1健康城市对规划的新要求
WHO 健康城市工程对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原则要求:(1)公平原则。所有人都有权力和机会拥有最大的健康可能;(2)健康促进。制订城市健康规划,建立健康的公众政策,创造对这些政策的支持环境,加强社区行动并提高个人技能,重新定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3)跨部门行动。健康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它受制于城市社区大多数部门的决策与行动;(4)社区参与。作为规划服务对象的居民,拥有对健康问题的切身感受,他们的积极参与是确定问题先后顺序、制订与实施决策的关键因素;(5)支持环境。创建有利于健康的自然、社会环境,包括生态、可持续性、社会支持网络、交通、住房以及其他环境因素;(6)责任原则。所有与健康城市相关部门的决策对健康的决定因素都有一定的影响,他们应对这些决策负责,明确责任,并在事后判别功过;(7)和平原则:和平是健康的先决条件……。WHO 提出这些原则,是为了给规划设计、开发城市的相关行为提供一个指导框架。这一框架为规划提供的策略是多层次的:从社会目标到规划设计的具体步骤,从工作内容到实施方式,直到后果评判都有涉及。这些原则要求也构成了规划内容的转变,规划应将健康促进作为核心目标和价值标准之一。
2健康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
健康城市包含健康的环境、健康的人、健康的社会三个部分,健康城市的建设需要围绕这三个基本点来实现:塑造空间形态使物质空间达到健康状态,有利于市民大众的健康推进,同时,需要一套强有力的法律制度确保健康城市设计的构想得以实现。
2.1空间形态的塑造
2.1.1 功能布局多样化
健康城市的土地开发利用要科学合理推动城市健康的发展模式。 多样化的功能布局可以减少远距离出行,从而减少汽车的使用,进而减少污染和能源的浪费。 建设健康城市需要增加土地开发的多样性,将居住、工作、休闲、娱乐等功能集中在一定的空间内,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某些功能,近距离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生活的多样性。 另外,人们可将在交通运输方面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交际、活动等健康行为中去,政府也可节省一部分投资用于空间的改善以及生态系统的修复等。
2.1.2居住环境生态化
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是健康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健康城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建设健康城市需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对居住空间进行改善。 控制居住空间的容积率,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渗透,建立安全愉悦、适宜步行的生态住区。 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建立完善的生态支持系统,廊道、基质、板块三者相结合,完善城市生态系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生态线,创造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等目的。
2.1.3 交通系统便捷化
交通出行是城市中的必要活动,交通系统的便捷清洁更符合健康城市的需求。 在考虑空间衔接的同时,要注意交通系统的循环,保证交通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步行系统可结合公共空间、开敞空间等,增加步行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并且有利于居民的交往。 自行车系统要予以关注和鼓励,避免与其他交通形式的冲突,自行车系统应结合良好的景观环境统筹布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公共交通系统要提供有效的支持,其站点应与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结合,便于换乘,同时要考虑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废气排放和能源的消耗。 倡导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健康出行方式,将不同的交通方式相结合,保证城市内部安全便捷的交通环境。
2.1.4 服务设施人性化
首先,健康城市需要设置丰富的公共空间和开敞空间,方便市民的休闲娱乐,引导市民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增加市民之间的交流。 其次,要强化和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明确城市优势资源,重新整合利用,对绿色及灰色基础设施加强建设,保障健康城市的有利支撑。 再次,健康城市的建设要大力加强灾害的评价与管理,建立有效的城市防灾系统,提高城市安全性。
2.2 市民公众的引导
2.2.1 健康的生活模式
健康的生活模式是健康城市的核心理念,现代社会存在着饮食不合理、吸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模式,这些不良的生活模式大多数是由于对相关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 因此,在健康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对健康的生活模式广泛宣传、有效教育、积极引导,营造健康的生活氛围。
2.2.2 健康的交流模式
健康城市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塑造安全、方便以及具有归属感的城市空间,能有效地阻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同时也要注意空间尺度的舒适性,方便市民的使用。 另外要增强场所精神的塑造,增加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健康城市还要体现公平公正,关注弱势群体,减少各阶层之间的隔阂和分化,融合不同层次的居民,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健康城市更加安全,更有活力。
2.3 法律制度的保障
健康城市的建立不能脱离法律制度的制约,一方面需要政府主导干预,一方面依赖于在规划管理过程中法规的约束,另一方面是需要公众参与,反过来对政府和各部门进行利益平衡和监督。
2.3.1 政府干预
健康城市构想的实践少不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重视,城市的协调运转需要政府有效地将各系统整合起来,协调各方利益纠纷,确保城市各系统向健康方向发展,健康城市的运行需要在政府的统筹下,各机构组织、专家人员共同配合,通过奖惩机制、绩效评估等手段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2.3.2 法规约束
严格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可以保障健康城市的建设有序开展。 制定健康城市设计导则以及健康建筑设计导则等法规性文件,针对健康城市设计策略以及健康建筑模式,结合实际情况,修编健康城市相关法规。 使之成为健康城市设计的一项成果,同时也是健康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又有严格的约束力。
2.3.3 公众参与
健康城市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施行“ 倡导性规划”,鼓励全体市民参与到规划中,为市民提供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资讯,并倾听市民意见,了解公众意向,并将“ 公众参与”纳入规划条例中,使其合法化,充分发挥公众在利益平衡过程中的协调和监督作用。
结语
健康促进行动要落实在人民的需要与健康状况的改善,因而规划要吸纳居民的参与,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听取他们的要求,并以此为规划决策的基本依据。所有这些转变,以及人民健康的科学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共同努力,决非规划师个人所能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兰,凯瑟琳•罗斯.健康城市规划与评估:兴起与趋势[J].国际城市规划,2016,31(04):1-3.
[2]马向明.健康城市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14,38(03):53-55+59.
[3]许从宝,仲德崑.健康城市:城市规划的重新定向[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33-38.
论文作者:陈伟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健康论文; 城市论文; 空间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市民论文; 环境论文; 交通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