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隐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9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软硬件界面的优化设计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合理地设计人机交互界面,并且使其可用性(usability)达到一定标准,成为软硬件工程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由于计算机模拟手段的发展要求,创设更为合宜的人机交互平台和更符合人类认知风格的交流、学习以及娱乐休闲的虚拟空间将成为新时期研究探索的焦点。隐喻(metaphor)作为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方法,拓展了其原有的适用领域和基本功用,已经成为工业设计中的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或设计基准。随着对隐喻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隐喻的概念也渐渐延伸到工程设计、网络技术、企业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领域。由于隐喻的研究涉及对人类认知风格的认识,并且这种新的设计和操作理念体现在人类的学习和认知活动当中,所以隐喻已经成为工业心理学的一项研究课题。由于国内还缺少相关领域的研究,所以文章主要介绍了隐喻的概念及理论发展、隐喻在各领域的研究概况,并且总结了目前隐喻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2 隐喻的概念及理论
2.1 隐喻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方法,它表达了两个不相似或不同领域的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于我们生活环境的各个地方。隐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进行抽象的推理,它以视觉、听觉或是语言为形式,是工业设计、教育教学和文学艺术中强有力的工具。在交流沟通或开拓市场的过程中,隐喻也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劝说、影响技术[1]。甚至还有的研究者[2]对隐喻的重要性给予更高的评价,认为隐喻应作为人类行为理论研究的基础。所以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成为工业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隐喻作为借助意义传递而进行的影响干预技术或者设计理念,不仅仅是因为隐喻拥有简单的传递功能,实际上隐喻组成了人类思维的基本机制。正如Lakoff和Johnson(1980,1999)所强调的: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系统的大部分都是由隐喻性的关系构成的[3,4]。
Lakoff和Johnson(1980)曾给出了隐喻概念的界定:通过其他事物理解和经历一种事物[3]。即是说,隐喻就是借助过去已熟悉的事物,来认识和理解当前所面临的全新的事物的过程或手段。关于隐喻的概念,也有许多其它的表述:Mac Cormac(1985)认为隐喻是激活大片的不同区域的长时记忆,并结合在正常状态下不相联系的概念的一种创造性的认知过程。Mac Cormac解释说,这些概念在意义风格上是一种并列关系,因为这些概念至少在语义是与其他概念相似的[5]。Mountford(1990)也同意这种说法,并认为隐喻就是“在熟悉和全新的情景之间,通过比较来传递那些表层和深层的相似性”[6]。Indurkhya(1992)在其研究中给出了隐喻概念的更加详细的解释:“隐喻是通过使用在传统意义上不能应用到某一客体或事件(真实的或者想象的)的概念,对这一客体或事件所进行的描述。所描述的客体或事件称为‘靶’,这个传统上不能使用的概念称为‘源’。隐喻过程就是在‘靶’的领域解释‘源’,而这些非传统的解释都是基于源概念和靶概念的内在相似性。”[7]随着隐喻概念的延伸,隐喻也被认为是易化学习过程的一项重要技术,因为通过它很容易从其它已建立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一个全新的概念[8]。隐喻作为这种本质的连结,使我们在理解新的情境时能够选择或应用已存在的熟悉事物或经验的模型。实际上,根据该界定,几乎所有的学习和经验过程都可以说是隐喻性的[8]。Lakoff和Johnson(1980)在其研究基础上也认为隐喻是来自整个人类经验的一小组建构[3]。因此工业心理学中隐喻远远超出了文学和语言修辞的范畴,现在已经被看作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础以及服务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
2.2 隐喻理论(metaphor theory)
隐喻在起初的最基本意义上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扭曲词语常规意思的语言或思维形式[9,10]。隐喻通过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思想和术语应用到其它领域来修饰文章。关于隐喻的讨论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了,尽管他们已经认识到隐喻的重要作用,但对于隐喻的效果更多是消极的评价,尤其是不能用于科学研究。因此隐喻在当时只是作为艺术性表达和哲学辩论的工具[11]。Lakoff和Johnson扩展了隐喻概念的内涵,赋予隐喻新的诠释和评价,提出了隐喻的认知理论。隐喻植根于日常语言当中,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运用语言和思维的基础。所以隐喻不能简单的作为一个工具来使用,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它组成了构建我们存在模式的载体[12],已经成为我们思考和活动的基础。隐喻有助于我们理解新异、复杂和难懂的现象[13]。一种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通过类比性的扩展,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传递思想或意义,而传统意义上,在那个领域这种思想不能直接使用[14]。正如Lakoff和Johnson所说,隐喻是试图部分理解那些完全不能理解的事物的重要工具,比如对情感、审美经验、道德惯例和精神认知等诸事物的理解。
这种隐喻的现代观点的现实意义得到一定的实验支持,Lackoff总结了他的一些研究结论: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和从事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许多客体事物,无论是非常浅显的还是十分深奥的科学理论,都是通过隐喻来理解的;本质上说,隐喻是深层的概念性机制,而非语言性的;隐喻式语言是概念隐喻的表面形式;隐喻性理解是建立在非隐喻性理解之上的;隐喻有助于我们通过许多具体事物来理解那些相对抽象和非结构化的客体事物[15]。
Black扩展了隐喻的跨领域传递和建构意义的用途,提出了隐喻的相互作用理论[16]。他认为:隐喻不是从我们所熟悉的领域(原领域)向不熟悉的领域(目标领域)的单向传递过程,实际上,当我们使用隐喻时,两个领域(原领域和目标领域)的意义系统都发生了变化。例如“理查德是一头狮子”,不仅感受到理查德的勇敢、权力和至高无上,同时也赋予狮子一些人的特质。Black的相互作用理论就是把对隐喻的解释看作一个双向的、相互作用的意义产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原领域和目标领域的理解相互作用并发生变化。这与Miller(1979)对认知过程的描述是一致的,人类的认知活动其实是一个再认、重构和解释的三步加工过程,学习就是理解新事物并对原来熟悉的事物产生新的认识[14l。Kittay(1987)认为理解隐喻的过程中概念的相互作用会造成内部紧张,这个内部的紧张状态便成为Miller三步加工的基础。隐喻是个体对内部概念系统的一种再认、重构和重新解释的认知过程。Kittay还强调在重构和解释阶段包含了对合理的重构的提炼和对不合理重构的剔除的一系列反复过程[6]。Lakoff和Johnson、Mountford也都强调了这种递归提炼过程的重要作用,认为这种相互作用对重塑个体对隐喻的理解十分必要。
因为隐喻是构造逼真性(reality)的重要方式。通过塑造人们如何理解未知或不熟悉的现象,隐喻式表达能够塑造出在面对此情景时人们采取何种行动[14]。Geertz(1973)认为隐喻既是情景本身,又是我们所构造的情境模型。Black(1993)解释说:一些隐喻能够使我们更容易认识那些借助隐喻构造的逼真性情景[16]。隐喻和语言所具有的这种构造性,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人们通过观察世界认识事物,然而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将自己的信念强加于上。因此我们不能描述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但我们却能看到我们所描述的世界。Stutman和Putnam(1994)也更为直接地认为,隐喻的基本功能就是:构造逼真性(包括我们的感觉和信念)和行为[17]。因此依据隐喻的构造理论观点,隐喻或者可视化隐喻的概念已近乎等同虚拟。基于这种理论,隐喻在学习型产品的界面设计中受到重视——通过塑造一种逼真性情景,塑造产品使用者的行为,即获得相应的程序性知识。另外,这对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
每种隐喻理论实际上都是以不同的方式阐述隐喻内部加工及作用机制。随着隐喻研究的延伸,对于隐喻的理解会更加系统和丰富化。除了上述提到的隐喻研究发展外,对隐喻还进行了大量的基本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这包括隐喻的精确定义问题;隐喻的分类;创造和理解隐喻的内部思维机制;隐喻使用中隐喻对象的适宜性、形象性和熟悉性之间的比较;隐喻应用的一些可操作技术等等。这些研究都为隐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隐喻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有的研究者提到在界面设计中使用隐喻所带来的缺陷:标定性和静态性,即设计时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18]。因为隐喻的两个对象之间不可能是完全对应的,两种属性的错误匹配会导致一种内部认知失调。[19]
有的研究者提出“类型生态学”(genre ecology)的概念,试图替代界面设计中的隐喻理论[18]。“类型”是假定存在一组构造和解释人造情景的稳定的习惯群。类型生态学就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类型群,保证界面用户以不同的方式工作。类型生态学使得我们能够了解两个完全不同的人造情景怎样相互连结和共同促进的,甚至还可以了解是怎样实现在计算机界面中的[18]。但类型生态学概念的是否超出隐喻的界定,与隐喻相比,类型生态学对工业设计是否更具有指导性还有待研究。
3 隐喻在一些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尽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隐喻尤其不能用于科学研究,但事实证明了隐喻研究的发展对于科学研究,尤其是心理和行为科学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很明显的例子是认知科学的诞生,在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中,人脑被隐喻为计算机,这也是这些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支点。在认知科学中,隐喻已经成为了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论表达手段,整个的学科框架从根本上说都是隐喻性的。例如,人类的思维是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过程是执行一组预先制定的程序;信息在记忆存储器中编码;回忆是一种信息提取过程;学习是系统的适应性反应,等等。对于隐喻概念的认识随着隐喻研究的深入会不断有新的突破。隐喻在其它领域的研究亦是如此,无论是工程设计、网络技术还是企业管理、组织行为的研究都体现了隐喻不同程度的影响力。
3.1 隐喻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尽管对于隐喻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还存在一些异议,然而不可否认隐喻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生存具有的巨大意义。工程设计中使用隐喻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及时避免由于操作失误造成的危害。所以隐喻在工程设计中的意义更具有普遍性,如一些名称、标志、宣传语和警示牌的设计。这些在工程项目、交通管理、社区维护以及广告宣传中应用较多。通过利用隐喻的传递性,以及所传递信息具有的丰富性、准确性以及迅捷性等优点,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高效的实现讯息传输,极大地方便了机器操作者、车船驾驶员和城市居民,并且有利于企业和社会团体文化理念的传达以及内外信息的迅速交换。因此工业心理学对隐喻的研究,在工业设计中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3.2 隐喻在计算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工业中,图形用户界面(GUl)设计广泛采用可视化隐喻。因为可视化隐喻可以帮助设计者迅速了解软件系统的操作和运行机制,并有利于没有经验的操作者学习和记忆使用步骤。目前,许多软件产品在它们的界面设计中都大量使用隐喻。“Mac操作系统就是诞生于隐喻”[20]。微软公司推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视窗操作系统、简便易用且功能强大的Office办公系统,以及为高级开发者推出的可视化开发工具,还有其他公司一系列的开发软件等等都巧妙地使用了隐喻,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产品的兼容性和一致性,形成了一套专用的计算机操作标记和描述语言,大大方便了软件用户。Rosendahl-Kreitman(1990)通过研究发现,正确使用隐喻可以大大提高用户对产品的理解速度。然而错误或不恰当地使用隐喻会大大降低软件产品的有效性和可用性[21]。Alty(2000)、Ward Mitchell Cates(2001)等一些研究者还提出了隐喻在界面设计中的一些应用模型(如POPITS),认为隐喻传递的两件事物的信息有:特性(P)、操作(O)、术语(P)、图象(I)、类型(T)和声音(S)6个方面。并分析了软件界面中几种常见的隐喻(如书本隐喻、地图隐喻等),意在对隐喻的使用和评价提出一些操作方法和参考基准[5]。
3.3 隐喻在网络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万维网的出现对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然而由于知识背景和个体差异,人们有时很难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资源。面对网络信息的复杂性,用户需要对这种新的媒体具有较好的推理能力,才能合意地驾驭信息,并对网络资源状况有整体的把握。教育理论家认为一个人的学习和认知风格对推理有重要影响[22]。另外一方面,网络设计者较好地把握用户的认知特点,使网络有较高的用户兼容性,对实现远程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网络设计中大量使用隐喻,使这种新的复杂的媒体环境与个体的过去经验或已建立的知识体系连结起来,使用户更容易接受并高效率地利用信息。有些探索性研究考察了不同认知风格的网络使用者在选择和描述隐喻时存在的差异[22],这其中包括网络信息检索的研究。网络信息检索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自由的知识获得工具,许多研究者对隐喻在信息检索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另外,对虚拟教室的研究近年来成为远程教育中的热点。研究者分别考察了虚拟教室教学与现实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虚拟教室中的虚拟演讲、在线讨论、案例研究、工作间、非正式小组等问题。研究者发现虚拟课堂中运用可视化隐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22]。
3.4 隐喻在企业行为研究和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学会处理企业内部的一些重要的模糊情境。所谓的模糊情境就是企业运作和企业内部行为存在的不确定性。企业家必须培养一种关于环境如何运作的愿景或心理模型[23]。企业内部所采用的隐喻既为组织提供了一种共同语言,又是组织内沟通的基础。通过隐喻,组织发展出一套对组织内外环境共同的理解和解释。组织成员可以进行更广泛的沟通,有时甚至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如“组织使命”、“组织战略”等。组织内部所使用的语言中包括许多隐喻,各种隐喻在企业中的应用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激励员工,使其感受一种自主性和责任感,如“都是首领,不存在部下”;有的隐喻如“虚拟企业”、“智能支持公司”都是暗示其具有大的供应商和购买商联盟。隐喻对于描述组织过程也十分有用,如技术革新方法,有的研究者曾考察过“接力赛跑”和“对争橄榄球”两种产品开发方法。当然隐喻不只是描述性的工具,研究发现使用隐喻有益于激励员工、团队和整个组织。例如将团队划分为体育型团队、军事型团队、家庭型团队、社区型团队和协会型团队,有利用快速明确团队成员职责和成员间的互动方式[23]。Nonaka和Yamanouchi(1989)在对佳能新产品开发的研究中也发现:隐喻为产品开发团队提供指导作用,又能激励产品开发团队[24]。除此之外,隐喻能同时传递大量的信息(一个词汇可以描述很多技术性的概念和思想),而其他的方式却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并且使用隐喻表达的信息都有易理解、易记忆的特点,同时又剔除了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在组织中广泛采用隐喻不仅有助于组织革新、新产品开发、激励员工,还可以提高企业凝聚力,建设和重塑企业文化等。
4 小结
从最初的语言修饰工具到人类思维机制和概念系统的角色变化,从一种语言的艺术表达手法到工业设计和人机界面设计的视野拓展,从古希腊哲学辩论手段到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转换,隐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隐喻的诠释和理解也更为深入和具体化。隐喻理论发展日趋系统、完善。隐喻在各个实践领域的应用也不断延伸。
隐喻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尽管越来越普遍,然而正如以往研究者所提出的,对于隐喻的使用和评价仍旧缺乏一个操作的参照基准。同其它的研究对象一样,研究者的工作不应只局限于解释性和描述性的研究,更应当大胆进行一些关于如何运用隐喻、如何评价使用隐喻的效果的尝试。另外,在隐喻的新的研究阶段,怎样给隐喻一个准确的界定也是十分必要的。类比和相关与隐喻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不同领域的事物到底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才是隐喻,这种内在联系是否具有普遍性,如何准确地利用这些内在联系进行有效的设计等等。明确这些问题,对于隐喻的理论发展和进一步实践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