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治疗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患者知情并同意后,以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运动功能指数和生活能力指数差异较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的脑卒中量表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该数据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脑卒中计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指数,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综合康复治疗;日常生活能力;应用分析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目前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并且有着非常高的致残率,还伴有许多后遗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其中偏瘫是脑卒中患者非常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分为轻度偏瘫、痉挛性偏瘫、意识障碍性偏瘫、迟缓性偏瘫等[1]。为此,本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的方式论证了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过程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治疗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患者知情并同意后,以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各39例,观察女18例,男21例,年龄43—84岁,平均(62.8±2.6)岁,病程16—35d,平均病程(22.3±2.6)d,其中16例出血性脑卒中,23例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39例,女17例,男22例,年龄44—85岁,平均(61.9±2.5)岁,病程15—36d,平均病程(21.7±2.4)d,其中出血性脑卒中15例,缺血性脑卒中24例。纳入标准:经CT检查均符合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存在精神障碍及认知障碍患者及有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参与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情情况等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对症支持、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等措施。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如下。①定时更换体位:定时更换患者体位,辅助其翻身,调整坐姿和卧位等,提高患者机体舒适度的同时,也能够避免异常运动模式的形成。②活动关节:适当活动患者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指导患者紧握双手肩肘部伸直向上运动,然后进行双侧运动,20次一组,每日4—5组。指导患者练习起立、站立、迈步和上下楼梯等,刺激肌肉收缩。根据患者情况指导其自行穿衣、梳头、进食等,提高自理能力。③针灸治疗:上肢瘫痪取内关穴、合谷穴、肩髃穴、手三里穴、曲池穴、极泉穴、外关穴等进行针刺,下肢瘫痪取阴陵泉穴、足三里穴、解溪穴、三阴交穴、阳陵泉穴、伏兔穴、环跳穴、风市穴等穴位进行针刺[3]。注意每次取穴4—5个,得气后留针30min,持续针刺7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1天,继续下一疗程,共3个疗程。④改善血供:使用空气压力波,对患侧肢体实施体外挤压,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预防、降低静脉血栓。⑤心理干预:与患者多进行交流,讲解有关脑卒中偏瘫的知识,如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措施、治疗效果等,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不过分紧张或者恐惧。指导患者保持科学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尤其是要具备充足的体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康复治疗的相关措施,主动地练习和训练。注意多鼓励患者,使其建立起康复的信心,利用心理的强大动力,来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运动功能:采用运动功能指数评分[4]评价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96分为Ⅳ级,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为Ⅲ级,为中度运动障碍;50—84分为Ⅱ级,为运动明显障碍;<50分为Ⅰ级,为重度运动障碍。②日常生活能力:使用日常生活功能指数,评价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区间为0—100分,其中100分为有自理能力,75—95分轻度生活缺陷,50—74分中度生活缺陷,25—49分严重生活缺陷,25分之下非常严重生活缺陷。③使用NIHSS评定脑卒中治疗情况,得分越低表明治疗情况越好[5]。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计算,计数资料以χ?检验,通过n(%)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通过x±s表示,当P<0.05时,所得差异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日常生活指数、运动功能指数
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指数、运动功能指数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指数、运动功能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指数、运动功能指数对比
2.2 脑卒中计量表评分
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的脑卒中计量表评分分别为(18.7±4.5)、(9.7±2.9);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的脑卒中计量表评分分别为(18.3±4.4)、(13.1±3.6)。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的脑卒中计量表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脑卒中计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偏瘫是脑卒中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其表现为一侧上肢、下肢、面部肌肉运动障碍,轻则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社交,重则使患者丧失自理能力,给其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6]。脑卒中不仅仅会影响运动功能,其还对患者的语言、知觉、吞咽、心理、精神、认知等造成严重损害,若单纯应用基础的运动疗法,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恢复效果,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措施,来减少脑卒中造成的多方面功能损害,使患者尽快恢复自理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
患者出现脑卒中后,受损的中枢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着一定的重组能力,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可以对患者大脑的功能补充及结构重塑产生积极影响,进而降低功能障碍程度[7]。综合康复治疗中包含了体位干预、运动训练、物理治疗和针灸治疗、心理辅导等多个内容,其能够针对患者的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干预,逐步修复患者的各项身体功能,逐步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综合康复治疗中的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和配合程度,使治疗工作顺利的开展,减少阻碍,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8]。
本次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指数、日常生活能力指数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指数、运动功能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脑卒中量表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脑卒中计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宋华.综合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4)14:147-148.
[2]张震东.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6):8-10.
[3]陆银.综合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07(14):37-39.
[4]刘莉莉.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03):191-192.
[5]上官守琴,杨志宏,陈光辉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观察[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05):285-287.
[6]陆赟,江丽娟,赵燕萍. 多学科合作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5):155-156. [2017-10-11].
[7]刘伶伶,吴邵艳.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 当代医学,2010,16(25):109-110.
[8]李金萍,刘增军,丁海敬,吴晶晶,李小丹.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07):747-749.
论文作者:郭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日常生活论文; 功能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指数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