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漫谈论文_路炳荣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漫谈论文_路炳荣

路炳荣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750002

【摘要】教育的本质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二者都是探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体悟和思考,认为语文教学有效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三个环节:建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通过营造必要的教学情境落实有效教学的支架范式;以言语分享为媒介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皆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内涵为最终旨归。

【关键词】有效性;言语分享;支架范式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063-01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话题,近30年来围绕这方面的探讨此起彼伏,充分说明了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距离。伴随这一问题产生的是对语文教学的迷惘感和无力感,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思考与体悟,认为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首先应该立足于语文课的学科性质,并在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下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

一、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标

教育的本质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既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更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必然归宿。然而就实际情形而言,当下的语文教师总是习惯于将一些大而化之的三维目标作为具体的教学任务,如知识与方法、能力与过程、情感与态度,缺乏具体性和明确性,学生对这些目标往往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依据学习心理过程的“负反馈环路图”理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基于具体而形象的教学目标开始的,通过语文知识的刺激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内化为一定的思维操作,进而形成外化的言语产品,最终掌握并强化初始的知识刺激。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标首先体现在对学生具体的言语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语文课程最为重要的工具性特征,简而言之,就是四位一体的听、说、读、写过程,只有在具体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够获得知识积淀、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标还体现为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语文知识的探究和实践,如名物知识、修辞知识、理论知识、方法知识等。这种语文知识目标的制定体现在课堂的具体呈现过程,如让学生理解通感、顶针的修辞知识并进行相应的言语创作,如仿写、造句、练笔等。再次,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历练,如形象的直觉思维、分析判断的理解能力、综合概括的提升能力等。最后,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的主体人格、价值观念的塑造,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发展,在文本佳作的“感情的传染”中实现对学生人格的浸润和熏陶。

二、营造情境——落实有效教学的支架范式

确立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精心设置语文知识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融入到具体的探究过程,以一种“愤然”、“悱然”的精神状态与语文知识展开对话,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实现知识刺激的内化和建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能够将自己的逻辑判断与感性直觉、理智分析与情感体悟、抽象概念与具体经验等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罗杰斯所说的“意义学习”,并潜移默化式的对学生的个体行为、主体人格、未来选择产生影响。

而最终实现有效教学目标,离不开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协调有序的的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要求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学情和需要搭建“支架”,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支架范式由两个过程组成,即示范过程和支架过程。以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小说《桃花扇》结尾的《哀江南》为例,这套曲子包括“北新水令”、“驻马听”等七套曲子组成,教师可以在准备支架的过程中进行教学示范,通过对第一支曲子的详细解读,使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策略,之后教师明确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在提供必要的支架帮助的过程中实现撤销支架的目的。

三、言语分享——检验教学有效性的反馈标准

从语言习得的规律来看,语言教学实践其实是个人化的“言语”和抽象的特殊的“语言”规范不断转换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实质上也是经历了从言语到语言,再到言语的转换过程,也就是说,通过他人(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行为来提高自身的言语能力、语言能力,并最终生成自己的言语产品,以此检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强化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主要的言语产品分享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种反馈实际上不仅仅是抽象的语言规律吸收内化的过程,也是大众语言规律经过个人化的言语分享,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言语实践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听说读写四种言语能力未必能够囊括在一堂语文课中,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依据文本性质和具体的教学目标有所侧重,如诗歌主要在于“咏诵”、小说主要在于“人物”、“情节”、散文侧重于“抒情”、戏剧偏重于“矛盾”和“台词”。此外,语文课堂教学还应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逐步建构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由蕴含社会普遍观念和价值理念的“社会话语”向孕育自我新观念的“内在话语”的转变,不人云亦云,不完全以教科书作为唯一的价值尺度,不拘泥于宏大的社会历史叙述,不屈服于既定的思维方向和意识形态霸权,从而成为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人。

四、结语

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属性和工具属性两个特征。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教育者普遍倾向于工具性,注重于考试指挥棒下的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言语实践,而忽略了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精神韵味,忽略了语文对个人内心情志、“人之本体”的精神境界的完善,“感情的传染”几乎不复存在。因此在科学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主客一体的实践教学观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赵晓霞:《“学问魅力”与“赋权增能”: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10月版。

[4]倪文锦:《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9月版。

论文作者:路炳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  ;  ;  ;  ;  ;  ;  ;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漫谈论文_路炳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