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问题研究述评论文

·新闻传播·图书情报·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问题研究述评

赵 媛 万 易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 文章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内涵进行界定,基于该定义,采用文献计量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2018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相关研究文献,结合深度阅读揭示研究进展,明确当前研究不足。结果表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问题研究围绕现状、实现路径和服务供给主体三大主题展开,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仍有待提升。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平衡;群体平衡;平衡发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也必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是两个议题,文献调查发现,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学界关注较多的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平衡性发展理论研究和指导平衡性发展实践,有必要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

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平衡性是一个新颖而广泛的命题。一方面,尽管“平衡”这一概念不太新颖,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这一概念赋予了新的、具体的内涵。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平衡性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的多个方面。为了精准收集研究成果,避免由于概念界定不清造成的收集结果过于局限或过于宽泛,文章首先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从区域平衡和群体平衡两个维度在CNKI中就本主题进行检索,并以2015年以来收录于CSSCI的相关文献为样本,借助Bicomb和CiteSpace进行基于文章关键词的分析,初步对研究成果进行分类;之后对代表性文献进行深入研读,以深入系统地把握公共文化服务平衡性发展的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

(一)平衡发展内涵界定

朴素的平衡观可追溯到人类早期“天人合一”思想。随着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学者对平衡又有了新的解读。在自然科学领域,平衡的内涵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性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从而由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甚至是功能上的有序状态[2]。正是由于系统存在与外界不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故系统的平衡也必然是动态的,亦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平衡之过程。哲学社会科学界所理解的平衡,同样遵循这一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规律,故二者所说的平衡在本质内涵上是一致的。如同马克思所言:“平衡总是以有什么东西要平衡为前提,意味着,协调始终只是消除现存不协调的那个运动的结果。”[2]可见,平衡是物质运动达到的最终状态。同时,平衡本身就是一个向前运动发展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说,平衡就是发展。发展本质上“是指某事物变得更加符合进步要求的过程和状态,既包括量的方面,也包括质的方面”[3],发展规定了物质运动的方向,那么平衡发展实质上就是一个事物不断向着更加符合进步要求的方向追求平衡的运动过程和运动状态。

“如此说来,我天下第一的剑术就要在今日被人赶超了?”诸葛玉为自己的想法而感到不安,他闭上眼睛仿佛看见了他将要刺出的那一剑已经被赵白接住并化解,而后赵白当着所有人的面击败了他,所有人都在嘲笑他,说什么天下第一剑客完全是浪得虚名!

(二)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内涵界定

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内涵的界定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第二,若将公共文化服务视为系统,系统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哪些外部环境会影响系统的运行?第三,如何理解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服务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该定义既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即“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又揭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内的一对主要矛盾,即供方(政府、社会力量)与需方(社会公众)之间的矛盾。由于生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公共文化服务需方类型复杂,并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特征,从而导致这一矛盾在不同需求群体中具有特殊性,而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差异性,不仅会影响供方供给能力与供给水平,还会影响需方的需求与服务获取,故区域与城乡差异是影响供需双方力量对比的重要外部环境,起到扩大或缩小双方力量悬殊的作用。据此,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就物质运动形态而言,是指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克服供需双方矛盾,不断克服各种供需平衡因素的影响,不断追求服务的公平公正和效率的过程,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的差异得以不断弥合的过程;就物质最终运动状态而言,是指公共文化服务克服了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需求方群体差异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实现与不同类型群体的需求相协调,并与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条件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据此,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不同类型需求群体之间是否平衡及怎样达到平衡、服务在不同区域及城乡之间是否平衡及怎样达到平衡,就必然成为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最主要的问题。因此,对相关研究的梳理与总结分析,也应以这几个方面为理论框架来展开。

二、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现状调查

基于本文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内涵的界定,检索词应从区域平衡发展和群体平衡发展两个方面进行选择。此外,还应考虑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这一主题进行总体研究的情况。由此,文献检索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查找进行总体研究的文献,选择“平衡”“均等化”“标准化”等作为检索词;第二部分是获取有关区域平衡性问题的研究成果,选择“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城市”“农村”“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等作为检索词;第三部分是查找有关群体平衡性的研究成果,选择“群体”“特殊群体”“弱势群体”“高收入”“低收入”“农民”“农民工”等作为检索词。将三组检索词与“公共文化服务”在CNKI的CSSCI中进行组配检索。在文献时间区间的选取上,2015年《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出台,掀起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高潮,故以2015年为时间节点对文献进行筛选。对检索结果进行数据清洗后共得到478条有效记录,其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

磷含量在121.25~195.36mg/100g之间,平均含量高达158.12mg/100g,不同部位含量的平均高低依次为后腿肉含量162.43mg/100g、臀腿肉含量160.98mg/100g、前腿肉含量157.05mg/100g、颈肩肉含量155.12mg/100g、背肌肉含量145.06mg/100g。

图1 文献时间分布

三、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总论

为有效把握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状况,本文借助CiteSpace和Bicomb2.0,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脉络进行了总体分析与梳理。

(一)研究主题

1.基于关键词的CiteSpace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研究的主题内容,而关键词频次、共现关系和中介中心性等属性还能在较大程度上揭示相关研究的总体特征,故需要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将478条记录题录数据导入CiteSpace,借助关键词共现图谱能够直观地显示关键词的频次、共现关系和中介中心性。

Penfolds奔富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听说过的和看到过的,包括葛兰许和Bin 707在内的奢华和旗舰系列,今年7月在澳洲首发的特瓶系列,还有这些年总是见诸报端的Ampoule等限量版,以及更加亲民的寇兰山、麦克斯和Bin系列等在内,起码有11个系列至少59款以上的产品(详见下图)。这其中,还不包括2014年3月富邑集团对外发布的,自2013年份起,市场上最热销的洛神山庄(Rawson's Retreat)系列从此摘除Penfolds品牌logo,成为旗下的一个独立品牌,其基础系列、珍藏及气泡系列,和黑金17款酒形成3个系列矩阵,开始走大单品策略。

图2 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关键词共现图谱(Top50/Pathfinder)

基于表2,按照各高频关键词的语义可将其划分为以下7个大类,如表3所示。

为进一步通过关键词析出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作者借助CiteSpace的聚类功能对零散的关键词进行分类,以通过聚类规模推断学者对各类关键词的关注程度。同时,CiteSpace聚类可直观地展现出每一类关键词的结构特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研究方向。该图谱的主要部分被聚为7类,如图3所示。

图3 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关键词聚类(modularityQ=0.6618)

1.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及其实现方式

Research on a Soft Measurement Method for Air Volume YANG Chendi,LIU Xinping(81)

表1 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关键词聚类解读

2.基于高频关键词的研究主题分析

CiteSpace图谱直接展现了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但该工具进行可视化时节点的选择具有随机性,且并非所有关键词都具有代表性,故其对文献主题的揭示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为更准确地揭示研究主题,本文使用Bicomb2.0对478条记录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剔除挑战、研究现状、问题分析、方向、重点、必要性等明显无实意的关键词,合并诸如“首都”与“北京”、“民间力量”与“社会力量”、“图书馆总分馆制”与“总分馆制”等同义概念,归并“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民工”、“陕西回民后裔”与“少数民族”、“少儿图书馆发展趋势”与“少儿图书馆”等上下位类概念,共得到525个有效关键词。其中,高频词(词频≥10)如表2所示。

表2 高频关键词表

为揭示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的具体方向,将“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两个无法代表具体研究方向的关键词在图谱上隐去,其余相关关键词构成的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该图谱显示,关键词网络整体联系较为密切,无明显聚类趋势。这说明该主题研究内容之间关联较强、整体度高。其中,“公共图书馆”“精准扶贫”“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这说明在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中,与这四个关键词相关的研究受到重视,是研究的重点。

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选择优质、抗病虫性高的玉米品种,相关部门加强玉米品种的审定,测定玉米的相关特性,培养、选择并推广适合黑龙江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在玉米品种推广的过程中,尽量将玉米种子用药剂拌匀,种子包衣,严格把控玉米种子的质量。同时,相关部门开展玉米杂交育种研究,进行玉米优质杂交品种的培育,将玉米种植品种进行改良、创新,达到高产、抗病等目的。选用并种植抗病杂交品种,合理密植,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玉米的产量。

表3 高频关键词语义分组

由表3可知,学界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研究主要从7个方面(分主题)进行。每个方面代表性关键词频数占高频关键词频数的百分比揭示了该方面受学界关注程度,其中,组3“供给侧研究”(32.564%)和组5“均等化研究”(18.974%)是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中的重点研究内容。以上7个研究分主题与CiteSpace聚类结果具有一定相似性,详见表4。

表4 CiteSpace聚类与高频关键词语义分组研究主题比较

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体平衡问题,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针对以下几类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相关问题展开。

糯福乡有“绿色宝石”之美誉,绿色、生态、民族、边疆是糯福的鲜明特点。全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91个村民小组,有国土面积879.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0,是澜沧县国土面积第三大乡。耕地52147亩,其中:水田14185亩,旱地37692亩。

(二)研究脉络

研究脉络反应了研究主题的时间变化,借助CiteSpace可以更直观地观察不同时间学界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这一主题关注的不同方面。

如图4所示,2015年学者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虽然涉及主题较多,但却突出了三条主线,服务供给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文化权利保障路径,其中又以第一条主线,即供给主体为研究重点。对服务供给主体的研究,主要是多视角探讨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问题,这是2015年的研究特色。农民工作为应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的群体,亦成为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主要关注主体。此外,本年度相关研究还强调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空间建设、标准化、均等化对文化权利进行保障。可见,2015年的相关研究不仅视角全面,而且重点突出,抓住了公共文化服务中(诸如群体平衡)的一些关键问题。

图4 2015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如图5所示,2016年研究主线是文化扶贫,主要探讨贫困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等的文化扶贫、精准扶贫问题,而涉及的服务主体以社会相关机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为主。此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作为文化扶贫的有效措施持续受到关注。可见,公共文化服务的区域平衡问题是2016年研究的主要特色。

如图6所示,2017年的研究主要围绕公共文化空间和精准扶贫两条主线展开。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主要手段和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倡导全民阅读、建立书香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必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阅读空间、城市社区、图书馆等方面。精准扶贫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其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直接表现为文化扶贫,有效弥合服务的不平衡问题,故从文化扶贫、公共图书馆等视角进行的研究必然持续受到关注,这也说明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平衡问题一直是重点。

图5 2016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6 2017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如图7所示,2018年的研究仍从精准扶贫、文化扶贫、公共图书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等视角,多维探讨公共文化服务平衡问题。公共图书馆在2018年的研究中依然是重点,这一现象深刻说明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地位。

图7 2018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四、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进展分论

基于总论部分对研究视角和研究主题等的分析,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可划分为发展现状、实现平衡发展的路径和影响平衡发展的因素三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现状问题

从现象层面而言,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反映在区域和群体两个维度上,区域和群体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不平衡是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状况的突出表现。

1.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平衡发展现状

(1)东中西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DEA模型、指标体系构建和实证研究测度证实东中西部之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存在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最优,西部次之,中部较差,且这种差异存在扩大趋势[4]。二是西部和中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存在客观不足。西部地区受到地形、温差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等社会因素的限制[5],导致其公共文化服务在供需双方都存在不足。就供方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资源和服务针对性不强、新媒体利用不充分、空间聚集性弱[6][7]。就需方而言,居民“信息获知与获取能力低”[8]、需求表达机制不完善[9]。因“政策支持力度不强、财政配套任务偏重和扶贫建设压力大”[10],中部地区面临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部洼地”的考验。具体表现为政策制定层面的“刚性指标部分缺失、效能指标总体偏低、标准细化程度不高以及经费保障尚未明确”[11]和图书馆事业发展层面的资源和服务不足、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均衡以及区域联动欠缺[12]-[14]。可见,中西部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在区域上都处于弱势地位,但西部地区发展落后的根源是资源禀赋的限制,而中部地区受政策影响明显。

在研究内容上,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平衡现象层面,多强调中西部存在的问题,较少探讨导致不平衡的成因。而专门对东部地区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

2.1 尿酸盐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影响 MSU晶体的形成受到尿酸盐溶解度的影响,其基础是溶液中存在过量的尿酸盐离子。尿酸盐的溶解度除受溶液中尿酸盐离子的影响外,还受溶液中Na+、K+、Mg2+、NH4+、Ca2+、Cu2+等阳离子的影响。这些离子均可使尿酸盐的溶解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推测这些离子可能通过改变溶液的pH值来影响尿酸盐的溶解度[6-7]。但是,目前有关离子浓度对尿酸盐溶解度影响的针对性报道甚少。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定量比较分析指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差异、二元结构体制等因素导致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高于农村,且主要表现在阅读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18][19]。但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效果的评价高于城市居民,其原因在于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过程的比例和文化服务需求强度、机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征集制度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监督机制的城乡差异[20]。第二,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短板,最突出问题是供需失衡。实证研究表明供需双方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向、内容和设施等方面存在不匹配[21][22]。文化行政理念与公共文化服务本质的偏离、绩效考核方式的单向度性、资金投入渠道狭窄、专门文化工作培训有限以及规划用地的限制,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轨制并存,存在内容同质化、主体碎片化、方式单调化、活动形式化等问题,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供给悖论”[23]-[26]。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方存在话语表达能力低、需求表达机制不畅通等问题[27]-[29]。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政策难以落到实处[30]、财政政策绩效有待提升[31]、管理不够规范[32]、图书馆建设不足[33]等问题。

除了上述弊端,不少企业招聘录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大部分客服人员能力素质无法达到既定要求,无奈降低管理标准、简化服务流程,这样因人设岗的做法本末倒置,不利提升企业客服水平。

不同区域内的省、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基于构建指标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发现中部地区省际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存在差异,并主要体现在文化小康水平和公共文化场馆绩效方面[15][16]。就城际层面而言,通过比较不同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状况指出其差异[17]。总体而言,该类研究并不充分,成果较少,并多从比较角度进行,且同样存在东部地区重视不足问题。

(3)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问题

(2)省际、城际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问题

(4)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的其他表现

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滞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制度安排缺乏针对性、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三方缺失[34-37]等问题。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主要关注图书馆发展状况。发现西部贫困地区图书馆服务存在针对性差、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下、社会组织化程度低[38]等问题,法制建设、政府投入、自然条件、人口素质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了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39]。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的研究主要是从自身出发,较少涉及到与其他区域的比较。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足的原因分析较为欠缺,而对贫困地区的研究较为集中,对图书馆服务之外的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关注较少。

2.公共文化服务群体平衡发展现状

可见,无论是CiteSpace聚类结果还是高频关键词语义分类结果,都显示出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分主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现状。此方面主要从区域平衡和群体平衡两个维度展开。前者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中部地区,后者主要涉及农民工和农村居民两个群体。高频关键词词频又显示出,对区域平衡发展的研究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16.410%),相对而言,对群体平衡的研究稍显不足(7.692%)。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失衡实际上是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的不平衡。该类研究重点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在平衡发展中的总体情况,尤其关注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如图书馆)。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实现途径。相关研究从文化扶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及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等方向研究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

总体来看,对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还很不充分,且视角单一,多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其他相关研究比较欠缺。如老年人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相关研究还未受到关注。

实证研究表明,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提高农户幸福感有正向影响,其中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参与性文化活动对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有重要作用[40][41]。但面向农村居民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供需双方均存在问题,供给方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不高,而需方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利用率亦不高[42]。原因在于供给上的资源匮乏、主体缺位、设施滞后、服务缺乏特色[43]和需方对公共文化服务认识不足[44]。为此,部分学者研究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指出农村居民的学历、职业及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影响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44],互联网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45]

总体来看,对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主要为实证研究,整体研究较为全面,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到问题的成因均有涉及;但缺乏相关理论支撑,且对于农村居民这一主体未进行进一步细分,难以了解这一群体内部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妇女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需求和使用情况。

(2)农民工

农民工群体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着社会排斥[46]、地方归属感弱[47]、“精神无法进城”[48]等挑战,凸显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但目前面向该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供需两端都存在问题。就需求方看,农民工群体自身由于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因素的限制,文化需求呈现出单一、低层次、碎片化等特征,文化消费支出和文化活动参与程度也呈现低水平状态[49-51]。就供给方看,单一政府主体供给导致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资源浪费、供给低效和社会力量参与动力缺乏[52][53]是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人力和财力保障、监督与激励机制不健全[54][55]也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亟待改进之处,代际差异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56][57]。此外,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不高[58]

总体来看,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较充分,与对农村居民的研究呈现出相似特点。但对农民工代际差异带来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还需加强。

(3)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公共图书馆、民办少儿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中的相关问题。公共图书馆存在缺乏经费支持和区域发展失衡的等问题[59],而民办少儿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得到保证[60]。此外,在阅读推广方面,不同级别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有差异,总结起来包括资源、活动、服务的针对性不强,专门区域管理不到位以及阅读目的的功利性;在数字阅读推广方面,除上述共同问题外还受到家长观念的影响[61][62]。二是未成年人阅读问题。少儿阅读服务受经济发展状况、服务人员水平、现行教育体制等因素影响,存在服务不均等问题[63]。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受家长素质不高和教育观念不强等因素影响,少儿阅读存在资源偏少、兴趣缺乏、方法不当、重视不足等问题[64][65]。此外,对未成年人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呈现“低龄化”特征,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儿童这一主体,对青少年的研究较少。在研究内容上也较为单一,且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情况的直接、定量测量。

(4)老年人

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对老年人幸福感有显著影响[66]。老年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有其特性,如对天津市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传统文化是该群体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67]。面对老年人的特定需求,老年广播进行了符合时宜的调整[68]。但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文化设施仍存在空间分布不均、种类单一和忽视用户需求的问题[69]

(1)农村居民

经济评价包括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部分。财务评价主要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条件下,考察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角度,分析计算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效益,据以判别水电建设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5)其他特殊群体

部分学者对残疾人和少数民族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研究。图书馆开展的相关服务存在重视力和肢体残疾,轻其他类型的残疾,服务方式较为单一,服务人员专业性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70];社区服务在资金保障、硬件设施和人员配置上有待加强[71]。少数民族的信息需求未受到重视、满足度低是该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72]

3.研究评述

对区域平衡问题的研究在宏观层面视角较全面,而在微观层面则明显不足。在宏观层面上,几乎不同类型的区域都有所涉及。但在微观层面上,如对中部地区的研究主要围绕公共图书馆进行,而公共图书馆并非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主体。再如,对东部省际或城际研究也比较欠缺。

(8)2018年11月,组织近200名学生到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创新创业成都基地活动进行参观和听取专家讲座等学习活动;

对群体平衡发展现状的研究总体上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将研究聚集于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容易被忽略、需要得到特殊关照才能实现其基本公共文化权益的几类特殊群体。然而,对这些特殊群体的研究却又呈现不平衡性,对有些群体(如农民工)的关注度远高于其他群体(如老年人)。同时,对各类群体的相关研究无论在研究的系统性还是研究深度上都有待提高。比如,对保障主体、青少年、少数民族等的研究都不充分,对群体平衡发展的理论研究也较为欠缺,研究缺乏理论支持。同时,平衡状况是通过矛盾双方的对比展现,而相关研究就缺乏特殊群体与普通群体之间的差异对比,这会导致不能准确把握公共文化服务整体平衡状态,研究结论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

(二)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路径、策略与保障问题

#0至#6的聚类规模在10以上,表明这些聚类受关注程度较高,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仔细查看该7个聚类的聚类主题词、中心节点词及分节点词,再结合文献研读,发现这7个聚类的研究主题实质上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即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现状、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实现途径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而且多数聚类组都是从其中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如组#5,既涉及中部地区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又探讨从阅读推广、文化服务等服务供给模式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各聚类组的情况如表1所示。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对该主题的研究涉及理论研究、均等化程度测量以及均等化的实现途径三个方面。

首先,均等化相关理论问题。内容涉及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的内涵解释[73]、理论根源[74]、均等化政策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result = socket_bind($sock,$address,$port)or die(“socket_bind()fail:”.socket_strerror(socket_last_error()).“/n”);

其次,均等化程度测量。基于基尼系数法和其他定性研究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程度进行测量,发现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失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并且均等化程度呈现下降趋势[75][76],具体到省份,经济发展状况的悬殊导致江苏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状况仍有待提升[77]

通过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摄像头与DM642的连接关系图如图2所示,DM642通过与非门与摄像头的行扫描信号接口相连,实现对FIFO写使能的控制.DM642从FIFO中提取采集到的数据图像到DM642内存中.

再次,均等化实现途径。该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均等。总体上,实现路径可从制度安排、法律法规、政府定位、资源供给与整合、资金和人才保障等多个方面[78]-[81]进行。具体实现方式有三种。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标准化是实现均等化的重要手段,相关研究涉及标准化内容[82]和特点[83]、标准化服务体系总体目标、基本特征、必要性与可能性等理论问题[84]。也有部分学者对一些地区或文化机构的典型经验(如佛山市公共图书馆标准化实践[85]、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实践[86])进行介绍。此外,部分学者对标准化法律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保障作用,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或对其修订提出建议[87-91]。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学界已达成的共识是,数字化是破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和群体不均等困境的重要途径[92][93]。比如,数字化是弥合城乡之间阅读推广活动差异,解决农村地区阅读推广活动低效率、资源匮乏的必然选择[25][94]。打造“全栈式”的“文化云”平台有利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体平衡[95]。三是图书馆建设。馆际合作与总分馆制是图书馆缓解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现象的主要方式。郑州地区公共图书馆联盟[96]、京津冀公共图书馆合作[97]、中部地区图书馆联盟[14]等馆际合作方面的典型案例研究,为各地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提供了借鉴。总分馆制则在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发挥重要功能。如黑龙江省图书馆依托总分馆制和数字化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98]。还有学者强调县级图书馆在总分馆制中的突出作用[99]

2.文化扶贫

文化扶贫是缩小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差距的重要途径。文化扶贫由于“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态处于结构失衡和供需错位状态”[100]未能圆满解决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故在文化扶贫中需强调精准。为此,部分学者从法律上寻找精准扶贫的理论依据[101],部分学者则对文化精准扶贫的重点进行研究,提出文化精准扶贫的重点在于对象、资源和活动[102][103],以及文化扶贫中每个步骤的精准[104]-[106]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电网企业应用继电保护与故障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标准化与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应该根据国家标准进行设计,积极借鉴优秀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模型,从而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整个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三个部门:子站、分站以及主站等。其中子站端设有向分站以及主站传递信息的专用接口,通过信息类别的区分,获取需要的信息,主站与分站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交互情况,因此对于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应该在合理调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分层管理,确保电网企业运行安全。

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成果从理论到实践、从整体到局部都有所涉及。

理论研究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理念以及建设的理论基础。多元治理理念和“由上至下”结合“由下至上”的建设逻辑成为主流观点[107-109]。对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从主体性、现代性和整体性维度展开[110]。同时,“服务三角”“服务创新”“斜坡球体定律”“多中心治理”等多学科理论的引入,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基础得以夯实[111]

实践研究主要关注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增强民族地区文化归属感的作用[112];其次,指出建设中存在的针对性弱、渠道不均、服务低效、项目建设碎片化等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因素;最后,从发展理念、政策支持、丰富资源、渠道建设、多元主体等方面提出优化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113-115]

整体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新的时代背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创新性、开放性、回归性和社会化的要求[11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呈现出社会化、法制化和标准化、均等化特征[117];另一方面,研究重点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涉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界定和特征揭示[118][119]

局部研究主要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水平及法律法规。主体研究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20],并以图书馆为关注重点,明确中学图书馆[121]、民间图书馆[122]和公共图书馆[123]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角色定位。水平研究测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124]。此外,部分学者从法律视角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优化建议[125]

4.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城市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采用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公共文化空间相关理论、存在的问题以及空间构建进行探究,涉及社区文化中心、城市综合体、公共图书馆等具体研究对象。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的显著特点是以公共阅读空间研究为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文化空间理论研究。涉及性质、类型、发展特点等公共阅读空间的基本理论问题[126]以及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指导理论[127]。二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布局研究。从文化规划[128]、社会空间[129]等视角对公共文化空间布局进行优化。三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研究。分析合肥市、北京市、深圳市等地区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经验,指出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需立足公益本质和面向用户需求,强调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并注重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与效率[130]-[134]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特点是有较强的实践性。研究既关注公共文化空间使用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又关注如何构建公共文化空间。首先,就存在的问题而言,在建设方面存在政府与市场“双失灵”[135]、公共文化空间价值弱化[136]等问题。其次,就空间构建而言,主要探讨构建模式,提出“池塘群落型”“设施助推型”“信仰聚落型”“活动召集型”等空间再造模式[137]以及农村公共阅读空间的多元构建模式[138]

5.研究评述

均等化、文化扶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空间建设等都是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主要路径与措施,相关研究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不仅成果丰富,总体研究视角也比较全面。但是,对各专题的研究都有可完善的空间。例如,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就存在研究内容有交叉重复(如整体性研究都集中于揭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征)、研究主要关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从群体平衡视角进行相关研究等问题。又如,对文化空间的研究,无论针对城市还是针对乡村,都以空间构建为主,视角较单一。而且,相比较而言,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内容更为丰富、研究对象更为具体、研究范围更为聚焦;而对农村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宏观性讨论,缺乏实践性和具体性,且使用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三)影响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服务供给主体

由CiteSpace聚类图谱和高频关键词分析可知,在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中,服务供给主体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从总体上对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研究,也有对重要主体的专门性探讨。总体层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专门性讨论中图书馆这一主体备受学界关注。

对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主体供给的研究主要从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两个角度进行探讨,涉及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主体。政府主体单一供给存在体制设计中的行政化和实践工作中的应付性等问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供给的失灵和低效[139][140],这些局限性要求供给主体必须多元化。但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存在管理松散、服务质量不高、主体互动机制存在应然与实然的差距、对政府依赖性强等问题[141][142]。很显然,对多元主体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强调多元主体供给的重要性多是从单一主体的局限性出发,而未从供给效率、用户满意度等方面论述多元主体供给的价值。对于多元主体供给存在的问题也多是以制度本身为切入点进行观察,并未考虑用户评价。

对图书馆的研究主要包括功能定位、平衡现状和优化途径三个方面的内容。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职能定位各异,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居主体地位,高校图书馆是科研数据的管理者及治理者,亦是区域资源联盟的重要合作者,基层图书馆除信息、文化传播等职能外还承担重要的休闲娱乐职能[143]-[146]。平衡现状主要研究不同区域间图书馆发展状况的差异,如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在服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上优势明显[147][148],具体表现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与服务能力、合作与共享以及发展动力等方面[149]。优化途径的研究既从总体上强调基层图书馆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服务理念、法律体系以及服务模式[150],又从服务标准化、数字化、延伸化,总分馆制以及图书馆合作等具体途径进行主体优化的研究[97][98][151][152]

五、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总结与评述

整体上看,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相关研究围绕现状、问题与对策这一实践性研究范式展开,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相关研究成果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对推进相关学科及实践领域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和价值。当然,受研究机构或研究者个人学术兴趣、研究条件、研究环境或研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工程,其涉及主体类型及对象之多,是其他服务较难比拟的。因此,其平衡发展既需要首先精准把握目前不平衡现状及成因,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层面进行总体部署和规划,又需要在微观层面针对不同服务供给主体、服务需求主体、服务客体、服务环境等的具体情况,制定精准解决措施和方案。而目前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只做了部分工作,这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研究无论在研究水平和质量,还是关注点、研究产出等方面,都具有不平衡性。总览已有研究成果,确实有许多高水平、有价值、有创新性的成果,但也不乏大量研究论证不充分、空泛、缺乏理论支撑、没有实践价值的文献。比如,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实现途径的研究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太过笼统,并未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面临的实际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另一方面是太过细化,仅针对研究案例提出改进建议,缺乏普适性和推广价值。就研究关注点及产出量的不平衡来看,这种不平衡既揭示了研究的薄弱环节,又映射出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发展的侧重点和进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实践发展的不平衡。如,对平衡现状的研究,对区域平衡问题的关注就远高于对群体平衡问题的关注。对前者的研究,涵盖了地域概念上从宏观到微观的内容,涉及东中西部、省际、城际和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且不仅关注现象层面,对成因、解决方法的研究也较为丰富,而对后者主要关注农村居民和农民工群体,对其他特殊群体的关注严重不足。对城乡文化空间、服务供给主体的研究同样存在这一不平衡现象。

再次,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为主,有其缺陷。如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现状;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公共文化服务经验,弥合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性。然而,也应看到,研究方法上的这一特征也反映出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且缺少鲜明的学科特色,实证分析更使研究仅注重“低层次”的平衡。如在公共文化服务平衡程度的测定上,多注重对数量差异进行测量,而忽视了不同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是否实现效果平衡。

最后,整个研究实质上属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研究,还未上升到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层次上的平衡发展。因此,后续研究任重道远!

注释:

① “2015年”这一时间节点是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主题在CNKI中通过指数分析确定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8-10-27)[2019-02-24].http://politics.gmw.cn/2017-10/27/content_26628091.htm.

[2] 周靖祥.中国社会与经济不平衡发展测度与治理方略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11):21-38.

[3] 王思斌.社会工作在促进平衡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社会工作,2017(34):61.

[4] 于爱国,张伟锋.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区域差距研究[J].艺术百家,2018,34(2):113-118+152.

[5] 段小虎,张梅,谢逸芸,等.西部贫困县图书馆“因素法”财政保障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8,38(1):21-35.

[6] 唐义,连策涵.我国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机构微信服务调查与分析[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7,7(4):103-110.

[7] 单薇,程文川,石磊.基于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的空间滞后模型构建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8,34(5):30-34.

[8] 陶小鹏.西部地区基层图书馆服务困境及解决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12):96-98.

[9] 陆浩东,盛小平.困境与突围:西部民族地区用户信息消费的公共信息服务互动机制[J].图书馆论坛,2017,37(9):27-32+54.

[10] 金武刚,刘旭灿.论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部崛起”的思路与对策[J].图书馆,2016(10):8-14.

[11] 冯佳.中部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新机遇——中部地区贯彻落实两办《意见》的地方路径[J].图书馆,2016(10):15-20.

[12] 李国新,张勇.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中部崛起”[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6):4-12.

[13] 刘小花,邹序明.回顾·展望·提升——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分析与思考[J].图书馆,2016(3):2-6+11.

[14] 叶翠,刘灿姣.中部地区图书馆联盟发展现状评价及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7(1):79-82+100.

[15] 朱波,郭瑛.文化小康内涵、评价体系构建及指数编制——基于中部六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7(8):123-129.

[16] 陈波,邱新秀.我国区域公共文化场馆绩效评价研究——以中部地区八省为例[J].艺术百家,2016,32(3):65-74+220.

[17] 郭剑雄.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基于上海与青岛、济南比较的视角[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3):16-23.

[18] 陈辉玲.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以信阳市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5(9):56-60.

[19] 杨林,王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非均衡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J].宏观质量研究,2017,5(3):119-132.

[20] 陈世香,谢秋山.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效果评价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18(4):83-94.

[21] 徐双敏,宋元武.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状况实证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5(5):67-75.

[22] 王军伟,杨太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分析——以西安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30(5):78-82.

[23] 陈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碎片化问题研究——以整体性治理为视角[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8):5-10.

[24] 陈建.超越结构性失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9):37-43.

[25] 邱铁鑫,方纲.“书香乡村”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PD区农村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7(12):39-44.

[26] 李锋.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与效能提升[J].农村经济,2018(9):100-105.

[27] 李金龙,刘巧兰.话语赋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基本保障[J].图书馆建设,2018(10):23-31.

[28] 张青.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流程设计[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3):41-47.

[29] 任和.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以送电影下乡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6(3):64-70+96.

[30] 黄雪丽.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悬浮化”的阐释——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J].图书馆论坛,2018,38(2):29-35.

[31] 姚林香,欧阳建勇.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政策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DEA-Tobit理论模型[J].财政研究,2018(4):86-97.

[32] 柯平,彭亮.欠发达地区民族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探索——以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8,38(5):12-18.

[33] 曹美琴,赵杰,徐军华.政府购买服务参与中西部农村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4):51-56.

[34] 李少惠.反弹琵琶:甘南藏区公共文化服务优先发展战略构想[J].兰州学刊,2016(6):170-178.

[35] 张萍,王岗.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保障状况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11):81-85.

[36] 刘佳云.云南边疆多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2):39-46.

[37] 李少惠.甘南藏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困境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4):132-138.

[38] 马明林.贫困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跨越式发展之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9):94-96.

[39] 谢会昌.我国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影响因素[J].图书馆论坛,2016,36(5):49-54.

[40] 陈燕芽,郑永君.公共文化供给如何改善农民生活——基于267村3445户农民调查数据的分析[J].图书馆,2018(4):44-51.

[41] 息晨,纪承名,陈前恒.公共文化服务对农户幸福感的影响——对22省43村638个农户的调查[J].图书馆论坛,2017,37(9):70-78.

[42] 李国武.失地农民与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基于对长沙地区的调查[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35(4):68-70.

[43] 熊春林,赵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满意度调查研究——以湖南宁乡为例[J].图书馆,2016(8):95-99+103.

[44] 王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昆明市32个乡镇69个村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7):96-99.

[45] 曾鸣.互联网使用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4):84-94.

[46] 王申罡.弱势群体社会融入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公共图书馆农民工服务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2):1-4+19.

[47] 林拓,虞阳.重塑地方感:农民工流动的空间转变及公共文化服务[J].社会科学,2016(5):68-76.

[48] 郑迦文.文化下乡与精神进城——民族地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面向及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16(5):84-89.

[49] 黄寿海,胡小平.差异化需求视角下农民工对城市公共文化产品的评价[J].财经科学,2018(5):47-55.

[50] 叶继红.农民工文化需求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来自江苏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5(6):66-71.

[51] 杜春娥,畅榕,刘辰.农民工数字文化资源需求与使用状况调查——以北京地区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4):93-95.

[52] 兰剑.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困局及其路径重构——“社会化供给与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的一种设想[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5):82-88.

[53] 陈世香,赵雪.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研究: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建构[J].行政论坛,2017,24(2):103-110.

[54] 高原丽.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中的政府责任[J].理论探讨,2016(5):160-163.

[55] 李文琴.社会公平正义与西部地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J].理论视野,2015(3):84-85.

[56] 丁光清,赵蓉.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群体的文化研究及其公共文化服务立体供给系统[J].艺术百家,2015,31(2):54-59.

[57] 刘启营.从自发到自觉:两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嬗变及应对[J].贵州社会科学,2015(11):97-102.

[58] 姜海珊,李升.城市融入视角下的北京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状况[J].人口与社会,2016,32(2):48-55.

[59] 杜嵘.少年儿童图书馆实施均等化服务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9):98-100.

[60] 马艳霞.民办少儿图书馆的类型、问题与发展趋势[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7):6-11.

[61] 郭艺.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S1):116-118.

[62] 梁雯雯.公共图书馆少儿数字阅读推广模式研究——以江苏少儿数字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5(8):62-65.

[63] 金昆.基于江苏省少儿阅读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2017(11):65-69.

[64] 符秋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域下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早期阅读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7):1-5.

[65] 黄奇杰,侯凤芝.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阅读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出版,2017(9):28-31.

[66] 田馨滦,张晓娟.收入、文化服务与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调研世界,2018(7):56-61.

[67] 王秋惠,胡丞丞,闫蕾.城市老年人公共文化消费形态研究——以天津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160-163.

[68] 田娜.老年专业广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9):13-16.

[69] 王秋惠.拿什么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J].人民论坛,2017(26):78-79.

[70] 赵媛媛.我国省级图书馆残疾人服务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8(6):21-25.

[71] 刘丽英,郭鲁川.我国残疾人社区文化服务理念创新与对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5(5):39-45.

[72] 井水.新疆少数民族农村青年社会融合信息需求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6,36(10):49-57.

[73] 张波.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多样性之逻辑解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5(1):276-279.

[74] 张波.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政治意蕴及其供给逻辑[J].理论探讨,2015(2):150-153.

[75] 傅才武,张伟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8,37(8):4-13.

[76] 单薇.从多维视角综合评价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J].中国统计,2015(4):56-58.

[77] 彭雷霆,皮彦芳.江苏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8,37(9):27-36+110.

[78] 刘小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路径[J].图书馆杂志,2017,36(12):4-8.

[79] 赵迎芳.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J].云南社会科学,2016(5):181-185.

[80] 汤小河.论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艺术百家,2015,31(S2):315-319.

[81] 李敏.江苏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动态供给特征及均等化路径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5):67-73+147.

[82] 张启春,山雪艳.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内在逻辑及其实现——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例[J].求索,2018(1):115-123.

[83] 吴晓,王芬林.中国道路——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18,38(2):36-43.

[84] 邱均平,李小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5):122-127.

[85] 李欢.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标准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18,38(6):7-8.

[86] 张仁汉.以标准化手段推进浙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15(5):140-144+160.

[87] 马海龙.区域文化发展规划编制要点解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35-142.

[88] 金武刚.全面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学习与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8(1):49-62.

[89] 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全面保障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化建设[J].图书馆建设,2018(1):19-23+36.

[90] 冯云.区域协调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老少边贫地区条款的解读[J].图书馆论坛,2017,37(6):22-26.

[91] 张涛.“十三五”时期《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修订工作分析与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2):44-49.

[92] 肖希明,完颜邓邓.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图书馆,2015(11):22-25+31.

[93] 王淼,郑建明.文化扶贫视角下的公共数字文化发展策略[J].图书馆,2018(6):15-20.

[94] 张静.移动阅读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民阅读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1):98-102.

[95] 徐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要求下的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电子政务,2018(3):54-63.

[96] 杨琳.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的优势及发展方向——以郑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8,37(6):62-68.

[97] 余兵,张沫.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三地公共图书馆服务合作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3):27-31.

[98] 高文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促进公共文化平衡充分发展——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7(12):75-79.

[99] 金武刚.论县域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十大要点——兼及《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解析[J].图书馆建设,2017(5):4-11.

[100] 饶蕊,耿达.文化扶贫的内涵、困境与进路[J].图书馆,2017(10):13-17.

[101] 邓灵斌.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社会职能与对策思考——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扶助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条款的解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3):93-97.

[102] 严贝妮,万晓庆.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案例的解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8(18):40-43+15.

[103] 唐璞妮,徐苑琳.乡镇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2):11-15.

[104] 东方.公共图书馆在国家文化精准扶贫中的社会效用及实现模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1):74-78.

[105] 雷兰芳.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1):27-30.

[106] 陆红如,陈雅.公共图书馆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7(10):18-23+41.

[107] 沈亚平,陈建.从建设到治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的基本逻辑[J].湖北社会科学,2017(4):28-32+57.

[108] 张敏敏,黄晓丽.文化需求视角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东莞市长安镇实地调查数据为例[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5):91-97.

[109] 王迪.从国家包揽到多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社会治理理念与实践[J].学术论坛,2017,40(1):35-41.

[110] 刘亚玲.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学理基础研究的三维视角[J].图书馆,2016(5):21-25.

[111] 张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维视角的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7):8-11.

[112] 项江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实现——以西藏为例[J].思想战线,2016,42(4):78-82.

[113] 陈叙.提升四川藏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的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8(2):43-47.

[114] 莫代山,王希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互促发展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2):20-24.

[115] 欧阳雪梅.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状况及对策研究——基于对西藏自治区五地市的调研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3):117-126.

[116] 圣章红.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性解读与建设路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4):137-142.

[117] 潘娜.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7(5):73-78.

[118] 李旺珍,吴理财.试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理论月刊,2016(5):144-147.

[119] 李曼音,张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何时代特征[J].人民论坛,2017(21):140-141.

[120] 胡洪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参与机制的建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学理性补充[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26(3):71-79.

[121] 范兴坤.我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联合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馆,2016(11):66-74.

[122] 范华.民间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定位及参与途径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6(8):9-12.

[123] 岳立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泛在化服务——以《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6年实地验收打分表》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S1):105-108.

[124] 孙浩,王玉凤.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8,34(1):70-73.

[125] 徐路,朱志伟,李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立法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解读[J].图书馆,2016(11):75-79.

[126] 王子舟.我国公共阅读空间的兴起与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7(2):4-12.

[127] 郑迦文.公共文化空间: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空间维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64-167+192.

[128] 王炎龙,郭玉.基于文化规划视角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多维布局探究[J].中国出版,2018(18):3-8.

[129] 赵静,高鉴国.社会空间视阈下的社区文化建设[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2):130-136.

[130] 严贝妮,程诗谣,李永钢.城市阅读空间的构建研究——基于合肥市“悦·书房”的解析[J].图书馆建设,2018(5):64-69.

[131] 熊太纯,侯涤,李卫峰,等.城市综合体的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3):5-9.

[132] 刘艳.基于“In Library”视角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供给侧改革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26(6):64-71.

[133] 杨松,孟兰.北京西城区:打造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创新实践[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4(4):3-8.

[134] 师丽梅,洪光宗,吴志敏,等.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服务新走向——以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2017(5):97-101+105.

[135] 傅才武,侯雪言,申念衢.“双失灵”背景下建设新型文化共享空间的理论与实践——以湖北乡镇“点播影院”试点为中心的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8):56-63.

[136] 陈波.公共文化空间弱化: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J].人民论坛,2018(21):125-127.

[137] 陈波,李婷婷.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再造:理论与模式构建[J].艺术百家,2015,31(6):64-71+112.

[138] 侯凤芝.城乡融合发展中农村公共阅读空间建构模式研究[J].中国出版,2018(9):29-33.

[139] 颜玉凡,叶南客.多元融入还是路径依赖: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政府行动策略——以对N市JY区的考察为例[J].艺术百家,2016,32(6):52-58.

[140] 杨刚.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行政化供给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8,11(1):14-21.

[141] 吴蛟鹏.社会力量参与温州“城市书房”建设和运维的现状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7(10):29-31.

[142] 颜玉凡.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主体互动机制:制度理想与现实图景——基于对N市JY区的考察[J].南京社会科学,2017(10):134-142+156.

[143] 王妍.转型期省级公共图书馆功能定位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8(6):11-17.

[144] 赵莉娜.高校图书馆在地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及服务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18):51-53+39.

[145] 许欢.城市社区阅读生态研究——以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经营为例[J].出版广角,2018(12):14-17.

[146] 贺洪明,罗静.乡村公共图书馆定位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4):57-60.

[147] 傅才武,张伟锋.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效率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8,27(2):26-35.

[148] 傅才武,张伟锋.公共图书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DEA-Malmquist模型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3):81-89.

[149] 肖希明,完颜邓邓.我国公共图书馆均衡发展机制研究[J].图书馆,2016(10):2-7.

[150] 吕亚娟,冯永财.发达国家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及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7(10):76-80.

[151] 周菁齐,徐草.公共服务均等化视域下农村基层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探析——以杭州市萧山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6):74-77.

[152] 陆和建,李皖颖.中外公共图书馆社群合作模式案例分析及启示[J].图书馆,2017(9):108-111.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China

ZHAO Yuan WAN Y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5,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Based on this definition,the bibliometric method is used in this paper to collectand analyze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subject from 2015 to 2018,and it combines deep reading to reveal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clarify the current research deficienc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three themes:the research status quo,the realization path and the service providers,all of which need to be improved in depth and breadth.

Key word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regional balance;group balance;balanced development;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中图分类号: G916.2;C1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8505(2019)03-0036-17

doi: 10.19642/j.issn.1672-8505.2019.03.005

收稿日期: 2019-03-08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衡性充分性发展的法律问题研究”(18ATQ001)的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 赵媛(1965—),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信息服务、信息法。

引用格式: 赵媛,万易.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问题研究述评[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3):36-52.

[责任编辑 侯雪婷]

标签:;  ;  ;  ;  ;  ;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问题研究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