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科玉律到钻石法则--兼论人才伦理与差异伦理_伦理学论文

从金科玉律到钻石法则--兼论人才伦理与差异伦理_伦理学论文

从黄金规则到钻石规则——论天赋与差别的伦理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则论文,伦理学论文,天赋论文,钻石论文,黄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11.2 文献标识码:A

      黄金法则是传统道德的核心。这个法则由孔子、犹太教智者希勒尔(Гиллeль,?-公元10年),以及耶稣在“登山宝训”里相互独立地提出来。耶稣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么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7:12)①由此,耶稣嘱咐门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这个吩咐在他的训诫“爱人如己”里获得简短的表达。黄金规则的基础是人们之间在意志和需求上的相互性、返身性,③归根结底,这个基础就是把人们联合起来的东西,也就是人们之间理想的同一性(идeaльноe тождeство)。我应该如何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也应该如何对待我,反之亦然。

      然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仇恨人类的那些体制也利用“黄金法则”武装自己。这类体制的鼓吹者们在精神上毁灭自己时,把别人也毁了,他们遵循的就是这个道德平等的规则。罗伯斯庇尔在《人权宣言》里就引用黄金法则,他杀害了几千个自己的同胞,然后自己也被处死。“平等派阴谋(Зaговор рaвных)”制造者Г.巴贝夫(Грaкх Бaбeф,1760-1797)证明,天才和进取精神只是幻想和冠冕堂皇的欺骗。他也在利用黄金法则。当然,不能把对道德准则的滥用归咎于道德准则自身。但是,应该重新思考道德行为的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和“返身性”的形式,要考虑到18世纪—20世纪革命运动和极权运动的背景,包括这些运动提出的平等的公设。这样,道德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的伦理学需要补充:承认它们的非同一性。

      黄金法则以及后来康德的绝对命令,它们的基础都是道德主体的可替代性:就是你要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然后你这样行事,就如同他在这个位置上按照你所愿望的那样对待你,或者,你这样行事,让其他人把你的行为准则当作典范。这就是对道德的古典理解的实质所在:你作为主体作出一些行为,同时,你也是这些行为的客体。但是,这仅仅是道德自我意识的第一个时代,它持续了几千年。新的需求出现了,而且越来越强烈:在确定道德法则时,要从每个道德主体的绝对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出发。能够成为最高价值的不仅仅是我与他人的类似性,我们共同的人性,而且还有我与他人的差别以及他人与我的差别。

      那么,是否可能有这样的伦理学,它恰好可以考虑到发生道德关系的人们之间的差异,他们相互之间的不可归并性(нeсводимость)?基督教《新约》里有个关于天赋差别的学说:有人被赐予智慧的言语,有人被赐予知识的言语,有人被赐予信仰,有人被赐予行异能的能力,还有人被赐予说各种语言的能力,等等(《哥林多前书》12:4—11)。使徒彼得说:“个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彼得前书》4:10)④天赋上的这种差别就是分别伦理学(диффeрeнциальнaя этикa),或差别伦理学(рaзностная этикa)的基础。可以用下面的原则来表述这个伦理学:

      你应该这样行事,让你的最大能力为其他人的最大需求服务。

      我能做的事情,整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代替我做。如果世界上有这样的人,他们在拉小提琴或者写诗方面比我做得好,那么,在照顾我母亲或我的孩子,关照我的朋友或看护我家园子等方面,肯定没有任何人比我做得好。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道德行为的焦点,他们不可替代性的领域集中在“近人”身上,但是,他们使命的唯一性不会因此有丝毫的损害。我与其他人的差别,他们与我的差别,每一个人与他人的差别,就是最高的道德价值。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对每个人与他人不同的这个权利和义务进行概括,使之成为一个普遍的规则:

      你要做其他人需要的,但是任何人在你的位置上都做不了的事。

      这个钻石规则的适用性由具体处境决定,由事实总体决定,这些事实关联着天赋的绝无仅有性与该天赋在给定处境里被需要的程度,而这些处境是可变的。一个小提琴家,只有当他拿起自己的小提琴弓子时,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好处,而不是当他被调往劳动前线,手拿铁锹或斧头的时候。当然,如果他伐木劈柴或刨土豆,也可以给社会带来实际利益,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伐木和刨土豆。只有在罕见的情况下,比如当男性居民都被消灭了,刨地和伐木的能力变成绝无仅有的才能时,小提琴家(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有义务去做除了他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他做的事情(刨地或伐木)。这里的义务已经不是社会的,而是伦理的——不是为了社会,而是为了那些冻僵的、饥饿的、面临死亡的人们。在这里,作为道德行为尺度的不仅仅是普遍性,还有绝无仅有性(уникaльность)。

      雅斯贝尔斯认为,普遍的、超种族的、全人类的道德的基础在“轴心时代”(公元前8-公元前2世纪)得以奠定。在那个时代,区分的方针(以差别为基础的方针)可能会动摇和破坏这些基础。但是,现在非常明显了,只有万物差别伦理学(эткa всeрaзличия)能够摆脱相对主义,后者是对传统道德及其普遍规范和准则的纯粹否定的反应。一个人无法彻底让自己处在别人的位置上,无法彻底地使自己的“我”社会化,因此他开始以为自己的主体性是在道德之外的或反道德的,是一种为所欲为的权利(прaво нa всeдозволeнность)。

      然而,正是唯一性归结为普遍性的这种不可能性才能成为新的道德能量的根源,这个新的道德能量不是按照旧的、干枯的渠道流向世界的。俄罗斯哲学家H.别尔嘉耶夫(H.Бeрдяeв)、Л.舍斯托夫(Л.Шeстов)、М.巴赫金(М.Бaхтин)等对这个问题有很多思考。巴赫金在自己的《行为哲学》里建立“应分的唯一性”伦理学(должeнствующaя eдинствeнность):“我所能做的事情,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做。实存的唯一性是绝对必须的。我在存在里的这种在场(不能不在场,нe-aлиби)的事实是最具体的和唯一的行为应分的基础。”⑤所谓合乎道德,就是为其他人做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我去做这件事:为他人(做事),但不能像其他人那样(做事)。

      М.茨维塔耶娃(Мaринa Цвeтaeвa)曾经被迫流亡国外,靠打文学短工为生。她有这样一段笔记:“我不是寄生虫,因为我在工作,除了工作之外,我别无所求:但是,我只做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别人的工作。迫使我去干别人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除了自己的工作外,我没有能力去干任何工作,或者我宁愿去打黑工(搬运东西等等)。”(1932年)⑥这里出现一个重要概念:自己的工作,就是只托付给我的工作,谁都无法比我做得更好的工作。翻译别人的诗歌或者是写评论,更何况搬运东西了,其他人都能做,甚至比茨维塔耶娃做得更好,但是,对她而言,写诗才是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义务:作为使命的义务。道德与“自己的”,与个人的天赋和才干领域是不能隔离开的。在每个人大量的应分(должeствовaния)里,有这样的应分,它们与他的使命是一致的;此外,忠实于自己对使命,自己绝无仅有的能力,几乎就是应分中最重要的。

      由此就有了这样一个说法,它根本不取消黄金规则的普遍性,但却能在其“金边”上嵌入个体天赋的宝石,这就是所谓的唯一性的钻石标准:

      你应该做这样的事情,其他人在你的位置上都希望做,包括你自己也希望做,但是,除了你之外,任何人都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

      下面两个问题构成了道德的标准:

      1.你自己是否愿意成为自己行为的客体?

      2.另外某个人能否成为你的行为的主体?

      因此,最好的行为符合最大数量的人的需求,但却只针对最小数量的人的能力;行为者自己也希望成为该行为的客体,但是,除了他自己外,任何人都无法成为该行为的主体。第一个标准是道德行为的普遍性,第二个标准是道德行为的唯一性。缺乏这两个东西,就不可能有道德。因此:

      你要这样行事,你自己希望成为该行为的客体,但是,任何其他人都不可能成为该行为的主体。

      这里提供的是双重道德标准,这是天赋和需求之间,唯一性和被需要性之间契合性的尺度。

      我听到过两个主要的反驳意见:1.并非每个人都有某种绝无仅有的天赋;2.不可能有针对生活中所有情况的现成准则。下面通过两个例子解释我们对钻石规则的理解:一个是普通的,另一个是英雄主义的。

      如果一个老人过马路需要帮助,你应该去帮助他:因为如果你处在他的位置上,你自己也需要这样的帮助。这就是“黄金的”证据。但是,你周围有很多人,他们可以同样成功地帮助老人过马路,那么,谁应该是第一个出来帮助他的人呢?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天赋”的作用通常由所处位置来决定:谁离老人最近,他就应该第一个冲上前去帮助老人。其实,这样的“钻石的”界限也包含在黄金原则最简短的表达方式里——“爱(近)人如己”。这里突出了“近人(ближний)”:这个人不仅仅是他者,而且你处在与他最近的关系上。在这个意义上,唯一天赋不一定是某种出色的演艺能力或理智能力。这是道德主体相对于道德行为客体的这样一种能力,在给定的处境里,它超过其他道德主体的能力。比如,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唯一天赋”就是与其他人相比你离需要帮助的老人或盲人最近。

      最好的行为就是一个人最大的能力在该行为里对他人的最大需求作出回应。

      因此,钻石规则不取代黄金规则,而是由它扩展而来的。钻石规则决定最一般和最典型的处境里行为的更加具体的道德指向。而且,当道德处境复杂化了,而黄金规则显得过分一般化的时候,钻石规则的重要性就会增加。

      下面是个非常鲜明的例子。⑦在最近几十年的历史上,至少是在俄罗斯,未必能够找到一个比A.索尔仁尼琴(Aлeксaндр Солжeницын)的生活更明显的勇敢的典范。但是,如果他一直正常发挥这种勇敢精神,它就是机械的、无意识的无畏,那么,索尔仁尼琴未必能够活到后来那个取得巨大文学成就,获得世界知名度的时代。在《古拉格群岛》第一章“逮捕”里有一个片段,1945年,当时身为战地军官的作者在前线遭到逮捕,被带回卢比扬卡。⑧(一路上)他没有勇气反抗,至少没有勇气向同胞喊话,或者警告他们。

      我为什么还在沉默?为什么不利用我最后公开露面的时刻对受骗的大众启蒙呢?

      我在波兰的布罗德尼察市沉默了,也许,因为那里的人不懂俄语?在别洛斯托克的街道上,我没有喊出一句话,那也许是这一切都与波兰人无关?在沃尔科维斯克我一声没吭,因为那里人少……

      现在,我引领着几位反间谍机构人员走近灯火辉煌的白俄罗斯地铁站上边一层的白色圆顶前厅,这里照明非常好,两条平行的自动升降梯从下面迎着我们上来,里面密密麻麻地站满了莫斯科人。他们似乎都在看我!没有尽头的长条带子把他们从无知的深处带到明亮的圆顶下,面对我,希望从我这里得到哪怕是一句真话——那么,我为什么还在沉默??!……

      每个人都用一大堆漂亮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他(在这个场合下)没有把自己献出去,这个做法是正确的……

      而我,我沉默还有一个理由:因为这些塞满了两条升降梯的莫斯科人对我而言还是太少太少了!在这里,可以听见我叫喊的有两百人,就算有两个两百人,那么,那两个亿的人怎么办呢?……我模糊地感觉到,有朝一日我会朝着两亿人喊的……

      但是现在我没有开口,升降梯无法阻挡地把我带向地狱。

      后来,在猎市大街上,我依然保持沉默。

      在“京城”饭店附近我也没有喊。

      在各个他的卢比扬卡广场,我也没有挥手……⑨

      根据黄金规则,索尔仁尼琴应该对刽子手们作出抵抗,哪怕是通过一声叫喊警告自己的同胞。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同胞对体制作出公开的抵抗,那么这就意味着,他自己应该为他们展示这种行为的典范。《古拉格群岛》未来作者当时沉默了,过了几乎30年后他依然还为此而责备自己。对这一情况,只在那个历史片段的范围内是无法给出道德评价的,它要求扩展到索尔仁尼琴整个一生。在伦理评价中,一般而言,时间是倒流的,未来可以对过去作出阐释。对1945年索尔仁尼琴沉默的评价,只能在听见他1973年的喊声后才能作出,这个喊声被称为《古拉格群岛》。1945年索尔仁尼琴有个模糊的感觉,即他要向两亿人喊出真话。假如这个模糊的感觉始终仅仅是个压制良心召唤的美好幻想,那么,这是一个结局。如果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奇迹”变成了现实,索尔仁尼琴当时没有喊,这个沉默行为使他得以保全生命,为以后的呐喊保护了自己的嗓子,那么,这个“没有喊”的行为就是个必要的,在道德上被证明的选择。

      索尔仁尼琴当时想要在升降梯上喊,但是,原则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像他那样喊,只要他憋足了气。当时社会需要这样的喊声,但是,要想让这样的喊声传递给两亿人,甚至传递给更多的人,传递给整个世界,那么,为此就需要有索尔仁尼琴,但不是1945年的那个索尔仁尼琴,而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那个索尔仁尼琴,这时他已经经历了8年的“古拉格”和流放以及文学创作的岁月……为了让这一声呐喊能够引起周围人的有效回应,而不是恐惧和麻木,那么就需要另外一个时代,另外一个历史场所。索尔仁尼琴在一个处境下保持沉默,在这里,他与其他人的差别很小,但是,他在另外一个处境下呐喊了,充分发挥自己在文学天赋和公民天赋方面的唯一性。他的这个行为是体现钻石规则的一个典型案例。

      然而,这也没有能够让索尔仁尼琴摆脱后来的内疚。规则不能缓解道德生活,而是使之变得更加困难,因为规则是不能被彻底地遵循的。因此,在索尔仁尼琴的行为里,准确地说,是在他的“不作为”里,就有一种在几十年之后依然还折磨他的东西。

      我们在这里遇到一个奇怪的、模棱两可的范畴,即延迟的勇敢(отсрочeнноe мужeство)。勇敢的时刻能否被推迟到以后?这里就包含一种巨大的道德风险。第一,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在以后去做现在不能做的事情?第二,需要勇敢精神的那些状况是否会保留下去,或者这个勇敢精神会随着社会的完善和民主化而贬值?在艰难时刻价值连城的勇敢,在轻松的时刻可能一钱不值。亚里士多德说:“勇敢并不是表现在任何一个一般的时刻,而是表现在离恐惧与危险最近的时刻。”⑩延迟的勇敢就像是延迟的债务。利息会随着债务的延迟而增加。只有未来更大的勇敢才能证明过去的不勇敢,那将是更加有分量的勇敢,重要的是,那将是更加个体的、创造性的、不可替代的、天才地表现出来的勇敢。

      一般而言,延迟并不是把很可能永远也不能发生的事情简单地推迟到以后去做。延迟——是期盼和意义的积累,是在寂静时的韬光养晦,是那些沉默的价值的增加,这些价值以前没有能够获得表现,那是为了用自己的增值来证明将其转移到未来是合理的。无疑,天赋的增加,个性的增长,唯一道德主体的形成都能够证明行为延迟的合理性,假如这个行为需要行为者的成熟。如果社会对行为的需求得以保留,那么个性天赋的发展与伦理就不矛盾,而是可以实现钻石法则的核心内容,因为个性天赋的发展有助于通过最具创造性的、唯一的方式来回应这个社会需求。然而,社会需求能够被保留,创造性的偿还会增加(包括因延迟支付而应缴纳的“利息”),这是没有保证的。在伦理学里,一般情况下都是没有保证的,只有价值的连续不断的涨和落。延迟的代价是很大的,但是,在索尔仁尼琴身上,这个延迟获得了证明。然而,我们也有很多其他例子,比如有个德高望重的作家,是个社会现实主义的泰斗,一生都在等待那个可以勇敢无畏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刻,但是,除了“按要求”而写出来的多卷本著作之外,死后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道德不是个人能力的尺度,也不是社会需求的尺度,而是这两者相互关系的可伸缩的尺度。因此,伦理学不能归结为美学或心理学,后两者涉及到个体能力,涉及到天分和才干。完全一样,伦理学也不能归结为社会历史条件,后者决定对个体的某些行为的需求的尺度。道德是一般与个体之间动态的平衡,而且在钻石规则里,只有个体差异才是道德绝对命令,只有人们之间的不相似性,他们在天赋上的唯一性才是他们的社会使命的基础。因此:

      你应该做这样的事,每个人在你的位置上都应该做,但谁都无法替代你做这件事。

      然而,在道德生活里,没有完善的决定。良心是这样的器官,只有当它痛苦的时候,它才是健康的。假如某个道德规则可以自动地发挥作用,使我们摆脱伴随选择而来的痛苦以及后来的良心痛苦,那么,它与道德就不再有关系了。

      Михaил Нaумович Эпштейн.Нaумови Отзолотогопрaвилa-к алмaзному:Этикaвсeрaзличия载于《Чeловeк》,2009.

      ①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里,都有相应的规定。参见:World Scripture:A Comparative Anthology of Sacred Texts,Andrew Wilson ed,Paragon House,1995,pp.114-115。

       ②此处根据俄文《圣经》译出,这句话的俄文是“нe дeдaть друтим того,чeго сeбe нe хотитe”。在意思上,这句话的俄文与各类中文翻译方案有一定出入,参见中文“和合本”、“思高本”等版本《圣经》(《使徒行传》15:29)。——译者

      ③返身性(оборaчивaeмость):指一种对应性,即对被人提出的愿望和要求,也适合于自身。——译者

      ④一般而言,天赋理论是基督教伦理学的一个比较弱的方向,尽管除了福音书里关于才干的那个隐喻(《马太福音》25:14—30)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训诫,比如:“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或者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罗马书》12:6-8)

      ⑤巴赫金:《论行为哲学》,贾泽林译,见《巴赫金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1页。译文略有改动。

      ⑥Мaринa Цветaeвa.《Зaписныe книжки и днeвниковая прозa》.Зaхaров,2002,с.241.

      ⑦这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英雄主义的”例子。——译者

      ⑧卢比扬卡(Лубянкa):克格勃总部,位于莫斯科市中心卢比扬卡广场,里面有个附属监狱。——译者

      ⑨A.Солжeницын.《Aрхипeлaг Гулaг.1918-1956.Опыт художeствeнного исслeдования》.Со6.соч.,т.5.Вeрмонт-Пaриж,1980,сс.27-28.

      ⑩Aристотeль.《Большaяэтикa》,1191a.Собр.соч.в 4т.,т.4.Мысль,1984,с.319.

标签:;  ;  ;  ;  ;  

从金科玉律到钻石法则--兼论人才伦理与差异伦理_伦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