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及启示_心理健康论文

国外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及启示_心理健康论文

国外高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辅导论文,启示论文,国外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2)10-0008-05

心理辅导这种教育服务的形式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门集学术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进入70年代后,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学校心理辅导,每年由政府拨出大量资金资助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都进入了空前发展的阶段,心理辅导体系较为成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国外高校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随着学校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逐渐建立健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发展很快,建立了由小学至大学的完整的心理辅导体系。在欧美各国高校均设置“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提供咨询、辅导与测验服务,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1.国外高校心理辅导体系的隶属关系及工作职能。国外高校都有比较完善的心理辅导体系和明确的工作职能。美国大学的心理辅导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心理辅导机构大多隶属于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如:密西根州立大学学生咨询中心隶属于该校学生事务工作部,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隶属于“学生生活部执行部长办公室”。[1]心理辅导中心的主要职能包括为学生提供职业和学业选择指导,学习、情绪、婚恋等方面咨询,对家长、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心理危机干预和专业研究、心理评估等。对于那些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转介到学校医院,或其他校外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门诊部就医。托马斯·奥克兰(Thomas Okland)将美国高校心理辅导的诸多服务内容概括为六大类,即个别评估、直接干预、间接干预、研究评估、监督与管理、预防。[2]

在加拿大高校也设立了心理辅导的专门机构,机构一般都隶属于学校的大学生服务中心。如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是其大学生服务中心八个分支机构之一。加拿大高校的心理辅导几乎涉及了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任何有困难的学生都可在服务中心得到专人辅导。[3]

英国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也都大多隶属于学生事务管理部门,机构设置心理健康顾问部、咨询与安置协调部、学习顾问部等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高的工作部门。[4]心理咨询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受美国的影响,日本大学的心理辅导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工作职能是针对大学生在学习、心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援助和支持。日本大学的心理辅导由三级不同的心理援助构成,一级心理援助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援助的特征是预防性的,其目的是促进发展和适应环境;二级心理援助的服务对象是在学习、心理、社会和升学就业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援助的特征是预防和早期发现;三级援助服务的对象是有特别援助需求的学生,如那些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5]多年来,日本高校的心理辅导已经形成了一支以心理学工作者为主,医务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等几方面配合协作的实力较强的队伍。

2.国外高校心理辅导的途径与形式。随着心理辅导的不断发展,国外高校心理辅导的途径日趋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还有团体辅导、网络辅导、朋辈辅导等。近年来,欧美高校还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根据大学新生的特点设立了“大学新生适应项目”,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内容,通过讲座、与咨询师见面会、午餐会、集体旅行等活动,创造条件让新生与同伴和专业咨询人员加强接触与交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6]

在心理辅导中,欧美国家高校传统的辅导方式主要是利用一对一的面谈,自20世纪70年代后,团体辅导因其辅导范围广、团体动力强、辅导效果好等特点而逐渐成为高校心理辅导的重要方式。比如,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开展团体咨询与训练活动,马里兰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了许多团体辅导项目。在2008-2009年度,咨询服务部就组织了17个组别的团体咨询和治疗,包括一般性心理治疗小组、留学生小组、女性增力小组、压力管理和放松小组、学会成长—心灵生活小组,等等。[7]这些团体辅导紧密贴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网络辅导是近年来国外高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形式,它具有辅导及时、便利,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且匿名性强、安全感高等优势,深受大学生喜爱。国外高校的网络咨询比较发达,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网络视频设备进行远距离的同步、实时或异步、非实时的互动,解决他们在学习、恋爱、交往、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困扰。根据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统计,2008-2009年度通过网络咨询共接待来访者74079人次,远远高于该年度个别咨询接待的6432人次。[8]可见,美国高校的网络咨询在心理辅导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朋辈辅导是一种学生心理互助形式。学生朋辈辅导组织不同于一般的俱乐部或学生团体,其目的是帮助同学解决一般性的心理困扰。朋辈辅导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学校心理辅的重要补充,也是欧美高校开展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英国首先在牛津大学开始推行朋辈支持计划。目前,朋辈辅导在英国大学中不断普及。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都有朋辈支持队伍,并且学生宿舍楼的每个单元都有一名朋辈支持者。英国里丁大学于2003年开始设有专门的朋辈支持培训师,负责指导朋辈支持团体。参加朋辈支持的志愿者需要通过选拔和培训上岗,参加为期10周的正式培训,学习聆听、沟通技巧以及如何帮助处于危机当中的学生等。[9]美国的哈佛大学也有六七个学生互助心理辅导组织,如“13号室”、“反应”、“回响热线”、“共同热线”等。[10]

3.国外高校心理辅导人员的认证与管理。欧美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心理辅导人员的职业化发展,不仅有严格的职业认证体系,还规定了从业期间必须完成的专业培训、专业督导的时数,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比如:在美国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必须得到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并通过所在州的资格考试。申请者要进入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和美国心理学会(APA)认可的学校学习心理学专业。美国心理学会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博士学位,并要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才能获得APA认可的资格。[11]

英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心理咨询师认证体系,包括系统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完善的咨询师管理办法,规范的资格鉴定或注册程序,还建立了严格的心理督导、伦理和投诉准则。[12]英国从事学校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被称为“特许教育心理学家”,这些人员的认证与培训由英国心理学会掌管。而心理学会审查、认证受训者的资格水平也非常严格,规定心理工作者的最低资格条件为:研究生以上学历;拥有教师资格证书;两年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教学经验;经过至少两年的研究生学位后的教育心理学训练(目前一般是一年全日制硕士课程和一年督导下的实践)。[13]

加拿大对高校参与心理辅导的人员也有明确的专业要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艾伯塔省、安大略省等很多省都要求高校的心理辅导员接受过教师资格的培训,并具有心理咨询或教育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14]对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称为学校心理学家)的要求更高,需要有执照才能工作。要拿到学校心理学家的执照,申请者一般至少需要获得本专业的硕士学位,很多省需要博士学位;至少一年的有督导的学校实习经历;通过职业心理学应用考试(加拿大和美国通用)。严格的申请和考试过程确保了从业者的专业性。[15]此外,加拿大对心理咨询师的管理实行督导制度,定期在高校提供现场督导,组织专业研讨,对心理咨询师提供长期的职业化的专业指导。[16]

在澳大利亚,对在高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的人员具有明确的资质要求:需具有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或社会工作等专业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同时应持有专业协会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专业学会定期对新上岗的心理咨询师和已获得资格认证的咨询师进行考核、评估和监督。[17]

由此观之,完善的机构设置、多样化的辅导方式以及专业化的管理体制是欧美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国外高校心理辅导的特色及发展趋势

1.国外高校心理辅导的特色。近年来,由于西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和心理辅导理论的不断发展,国外高校心理辅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人本化的辅导理念。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不仅是信息的加工者和知识的接受者,更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生命个体。近年来,国外高校在大学生心理辅导理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关注问题学生变为关注全体学生,由问题视角变为发展视角,由被动等待变为主动服务,由重视共性变为关注个性。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辅导理念,使得国外高校的心理辅导日趋人性化和个性化。比如,英国高校的心理辅导强调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服务,其基本理念是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其完成学业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种人性化的辅导理念体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就是把尊重学生作为心理辅导的前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元文化,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十分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18]美国的不少高校为了方便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已把心理咨询室延伸至学生宿舍,变被动咨询为主动服务。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咨询专家在学生宿舍设点接待学生,力图打破心理问题的神秘感,同时避免治疗时间被延误。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和纽约大学也在学生宿舍派驻了心理健康教师,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19]目前,国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心理咨询师的单一角色,而日益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学习生活的辅导者、职业选择的指导者、思想品德的引导者、心理潜能的发掘者和心理发展的促进者。

第二,科学化的辅导技术。西方国家的心理辅导是在学校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取得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日趋完善的,其辅导技术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比如,欧美国家高校的心理辅导均采用标准化量表、科学的辅导技术以及规范的心理咨询流程。美国还颁布了各种心理卫生方面的法律与条例,用于指导规范美国的心理咨询工作。1997年美国学校咨询标准协会颁布了《国家学校咨询标准》,规定了学校咨询的目标、工作对象、内容以及基本的咨询范畴等。[20]2000年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协会又颁布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学校心理咨询》行动纲领,要求美国心理教育在未来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科学化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促进了西方高校心理辅导的快速发展。

第三,多样化的辅导形式。如前所述,国外高校除了运用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网络辅导和朋辈辅导的形式外,还充分利用其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心理辅导。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的常用方法如下:一是设立消除压力日。每个学期向学生开放一个“消除压力日”,学生可到“放松棚”听音乐放松,还有按摩治疗专家、香味治疗专家、针灸医生、生物反馈技术人员、触摸治疗专家和太极拳专家等帮助学生减轻压力。二是帮助有能力缺陷的学生解决心理困扰。三是开展宿舍心理辅导。波士顿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宿舍对学生和宿舍顾问分别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专业训练,介绍自助和助人的知识技能,学习识别抑郁症状,了解自杀前兆。四是运用音乐电视的形式开展心理辅导。在波士顿大学,心理咨询人员利用暑期时间,通过引人入胜的多媒体音乐向大一学生介绍心理防护知识,帮助他们想象并讨论可能遭遇到的困境以及如何提供帮助。五是与学生组织合作开展心理辅导。六是提供支持系统。心理咨询中心与家长合作,为家长提供咨询、培训、保健等服务,共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21]七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密西根州立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在新生入校、期末考试等学生容易发生情绪、心理波动的特殊时期,举办关于适应大学生活、处理人际关系、精神减压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升心理素质。[22]这种多样化的辅导形式满足了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

第四,系统化的辅导网络。国外高校的心理辅导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形成系统化的辅导网络。在校内形成了由专业咨询人员、专业辅助人员、教师、学生朋辈辅导员相结合的辅导网络;在校外,心理辅导已由学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学校与家长保持联系,经常对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些问题进行磋商,与心理咨询中心、家长委员会、社会工作者一起,共同为学生提供辅导服务。[23]美国的中小学更是普遍雇用专业辅助人员做学校和社区、家庭的联系工作,共同开展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工作。

2.国外高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第一,心理辅导视角的发展性取向。国外高校心理辅导的传统价值取向着眼于矫治层面,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心理服务,这种问题视角使得心理辅导更关注少数学生而忽视了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性指导。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强调对生活中积极因素的关注,致力于人类主观幸福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研究。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心理辅导的视角也有原来的矫治性转为发展性,更强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心理潜能的发掘,咨询重点也在由障碍咨询为主向发展咨询为主转化,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完善和人格发展。美国学校辅导主任协会明确指出:“发展性的指导是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指导是努力对学生成长的有计划的积极的干预,从而推动学生各方面——个人的、社会的、情感的、生计的、道德的、认识的、审美的都得到发展,并促进这些方面综合统一到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24]

第二,心理辅导资源的整合性取向。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欧美国家非常重视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在高校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注重利用社会、社区、家庭的各种资源,充实辅导力量,扩大辅导范围,形成了专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专业辅助人员、教师、学生朋辈辅导员、社会工作者相结合的心理辅导网络。如在纽约,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一个由学校心理学家、学校社会工作者、教育评估专家、学生辅导员组成的“以学校为基地的辅助组”(school-based support team,即SBST),为学生进行日常心理辅导、心理诊断、咨询、评估和干预等。[25]加拿大很早就开始提倡“多学科小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s),学校心理学家、人力资源专家、语言病理学家、职业治疗师、医生等,都可以是多学科小组的成员。[26]学校辅导员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专业的帮助。此外,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也非常密切。在对美国45个州中的482个社区的抽样调查中,55%的社区有社会咨询专家,41%的社区有社会心理学家,21%的社区有社会工作者。[27]社区经常给家长开设心理学方面的讲座,社区的社工、志愿者也经常担任心理辅导者的角色。如美国新泽西州开展的“学校青少年计划”、加利福尼亚州开展的“健康始于主动性”活动、纽约州的“灯塔计划”等都体现了社区参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一种教育形式。[28]这种辅导途径多样化的取向有助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弥补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力量的不足。

第三,心理辅导发展的研究化取向。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外高校的心理辅导往往重视工作层面,忽视研究层面,忽视对辅导对象的研究和对辅导效果的评估。近年来研究化取向逐渐成为欧美国家高校心理辅导发展的新趋势。比如,澳大利亚高校在研究中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咨询及治疗的过程和效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发生发展的特点、年级分布、形成和预防干预机制的探讨;二是对心理辅导开展效果的研究;三是对各种咨询流派咨询效果的对比研究。[29]同时,国外相关研究还有越来越具体和细化的趋势。比如,美国的研究者专门研究了不同年级学生的思乡问题,不同专业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差异,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家庭出身对大学生心理阻抗的预测作用等等,[30]这些研究为心理辅导工作深入有效的开展提供了实证研究方面的依据。

此外,国外高校重视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评估,比如,美国高校的评估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对心理咨询中心工作的整体评估,由咨询中心每个年度呈交总结报告,接受学校理事会或“流动性卫生保健机构鉴定协会”的评估;二是对咨询、辅导和测验等技术和应用方面的评估,由咨询中心的各个相关部门或委员会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科学研究、咨询督导和案例分析来进行;三是对咨询和辅导人员进行个人工作评估,通过给学生发放问卷,从反馈结果中了解咨询中心的服务情况。[31]通过评估,促进了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四,心理辅导模式的本土化取向。随着世界各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发展,心理辅导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性的专业组织应运而生,1982年国际学校心理学协会(ISPA)建立。协会的建立促进了世界各国同行间的工作交流和学术研讨,使得欧美国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标准等方面逐步走向统一。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经济的影响,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个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等会有差异,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欧美国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本土化趋势也日益凸显。[32]比如,在心理辅导的方法上,美国高校的心理辅导打破了学派分立的局面,兼容并蓄,力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客观性较高的技术和先进的工具引领心理辅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英国高校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更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而日本高校的心理辅导则“以来访者为中心”,这种咨询技术不仅解决了学校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33]这种心理辅导模式的本土化趋势将是未来高校心理辅导发展的趋势之一。

三、国外高校心理辅导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我国高校的心理辅导起步较晚,且当前在高校心理辅导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学校心理辅导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地位和职业认同不够,专业化水平较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不明确等,使得我国高校的心理辅导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合理借鉴国外高校心理辅导的有益经验,对于当前我国高校心理辅导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立足学生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这是心理辅导的意义所在,也是我国高校心理辅导的核心理念。我国高校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致力于学生发展,通过系统授课、心理教育、校园文化等形式拓展心理服务范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我国高校在心理辅导方面仍缺乏科学的长效机制和系统的辅导模式,整体力量薄弱,地区、学校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大多数高校的心理辅导尚处在解决问题阶段,甚至有的高校定位于“不发生心理危机事件”。这种工作现状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我们应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服务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学业、心理、生活、精神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关怀他们的生命价值,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成长视为心理辅导和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2.注重队伍建设,规范管理。高素质的工作队伍是保证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发达国家学校心理辅导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内地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人员主要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医务工作者和辅导员三部分组成。这支队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虽然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编制不落实、人员不到位、分工不明确、工作不深入等问题,影响了高校心理辅导的有效开展。因此,各级领导应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政策、人员和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学会、教育学会等专业学术组织的评估与考核,逐步确立国家或行业的资格审查制度,建立心理辅导人员的培训和督导制度,规范对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各项管理,实现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专业化发展。

3.加强本土化研究,体现特色。大学生心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等深层次背景的影响。尽管不同的人类文化存在一定的共性,但中西文化的差异仍然明显存在于其民族性格之中,如静与动、内敛与外向、整体与个体、保守与开放的差异等等。因此,我国高校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应以中国文化特质为基础,以当代中国国情为背景,立足于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质,发挥我们的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体系。比如,我国高校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富有责任心和战斗力的辅导员队伍,他们在学生工作第一线,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影响最大、最为直接。这支队伍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在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特别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可以通过对辅导员进行系统专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日常工作中渗透心理辅导,提高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样既调动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的积极性,弥补了心理辅导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弊端,又促进了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是我们将西方心理辅导理论和方法本土化的有益尝试。

4.充分运用网络,提高效率。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当前我国高校心理辅导带来新的机遇。网络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困扰,形成预警机制;另一方面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心理指导。国外大学注重心理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测量以及心理调节的知识与技能指导,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我国许多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都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不少网站内容单一、资源贫乏、更新速度慢、利用不充分,很难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因此,加强专业网站建设,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视觉效果好、指导性强的网络服务与指导,是未来高校心理辅导发展的重要方向。

标签:;  ;  ;  ;  ;  ;  ;  ;  ;  ;  ;  

国外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及启示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