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问题及其防治对策&对3927例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分析_心理健康论文

儿童行为问题及其防治对策&对3927例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分析_心理健康论文

儿童行为问题及其防治对策——3927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由于这一国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在我国儿童中的比例逐年增加,城市目前几乎是100%, 全国农村也在70%以上。独特的先天和后天环境,客观上给独生子女带来了相应的心理行为问题,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孤僻、社会交往不良,焦虑退缩等。〔1〕国外研究表明, 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社会化程度,还可能导致其成人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障碍。〔2〕〔3〕因此,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发育成长,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重视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开展儿童行为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基于对山东省六个城市3927名4 ~11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学调查资料,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现患水平,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对策。

一、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根据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按文化和经济水平,将山东省所属15个城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每层抽取2个城市, 抽得济南、青岛、潍坊、枣庄、聊城和滨州6个城市, 每个城市抽取一个文化经济水平居中的城区,根据户口登记抽取4~11岁儿童,共抽得3927名,男女之比为1.06∶1,年龄性别构成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性别儿童行为问题现患率(%)

男 女

年龄(岁) N n PN n P

4~ 2573714.402222511.26

5~ 2724416.182363514.83

6~ 2733412.452184018.35

7~ 2563112.112243515.63

8~ 2603413.082384518.91

9~ 2333113.302623312.60

10~ 2333113.302603814.62

11~ 2322711.642512710.76

合计2016

26913.34

1911

27814.54

合计

年龄(岁) Nn

P

4~ 479 62 12.94

5~ 508 79 15.55

6~ 491 74 15.07

7~ 480 66 13.75

8~ 498 79 15.86

9~ 495 64 12.93

10~ 493 69 14.00

11~ 483 54 11.18

合计3927 547 13.93

N:调查人数 n:现患人数 P:现患率

2.行为问题测量:采用父母填写的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查儿童的行为问题。CBCL量表包括113个条目, 要求按儿童最近半年的情况填写,每个条目分0、1、2三级计分, 累加各条目得分为CBCL总分,得分越高表示行为问题越多,113个条目可分为8~9个因子, 各因子分的正常上限定为98百分位数。〔4〕

3.调查方法:调查人员由精神科医师组成,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时给家长讲清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除填写CBCL外,还要求家长填写包括家庭、环境、母孕期、围产期、生长发育、教育方式等因素的调查问题。

4.统计分析:将资料赋值后输入计算机,应用SAS 程序包进行资料统计学描述、t检验、x[2]检验,用Spida软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儿童行为问题现患率

根据Achenbach划分方法,将3927名调查对象分为学龄前(4~5 岁)和学龄期(6~11岁)两组,987名学龄前期儿童CBCL均分为19.24 ±14.00,男女儿童间CBCL均分无显著性差异(19.95±14.33vs 18.42 ±13.72,t=1.71,P>0.05)。2940名学龄期儿童CBCL均分为16.67 ±14.20,男童得分(17.84±14.96)显著高于女童(15.46±13.54)(t=4.52,P<0.01)。4~5岁组儿童CBCL均分显著高于6~11岁组(t =4.93,P<0.01)。

以各因子98百分位数为界值,则3927 名儿童行为问题现患率为13.93%,95%可信区间为12.85~15.01%。女童以6岁和8 岁两组现患率较高(>18%),男童则是5岁组较高(16.18%),但性别间和年龄组间行为问题现患率无显著性差异。(表1)就各因子现患率而言,4~5岁男童主要表现为性问题(6.8%)、分裂样(3.4%)、社会退缩(2.5%)、不成熟(2.5%)和攻击行为(2.5%)。4~5岁女童则主要表现为肥胖(4.8%)、多动(3.3%)、性问题(3.3%)、社会退缩(3.1%)、抑郁(3.1%)和体诉(2.6%)。6~11岁男童主要表现为分裂焦虑(3.7%)、强迫(3.3%)、违纪(2.9%)、体诉(2.9%)和抑郁(2.8%),女童则以性问题(6.3%)、违纪(4.3%)、 分裂强迫(3.5%)和多动(2.8%)为主要表现形式。

2.儿童行为问题危险因素分析

以符合Achenbach行为问题判断标准的儿童为病例组, 无行为问题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家庭环境、父母情况、生长发育、养育方式等诸因素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x[2]检验揭示4~5岁组儿童行为问题有显著性意义的危险因素为:父亲患精神障碍、酗酒、父亲常外出、母亲性格内向、双亲关系不融洽、家庭人均收入低、父母管教方式不当或不管不问、亲子关系差、母孕期不利因素(如病毒感染、接触有害物质、严重妊娠反应、重大精神刺激等)、出生体重<2.5Kg、会走路时间迟(≥18个月)、婴幼期常高烧、营养不良。6~11 岁组儿童行为问题危险因素有:父亲文化程度低(小学)、精神障碍、酗酒、慢性躯体病、性格内向、母亲患精神障碍、慢性躯体病、双亲关系不融洽、缺陷型家庭结构、父母管教方式不当或不管不问,亲子关系差,母孕期不利因素、病理分娩、会说话迟(≥18个月)、婴幼期常高烧、营养不良、颅脑外伤和受惊吓,在校学习成绩差和同学关系紧张等。

3.儿童行为问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分析揭示,儿童的行为问题不是某一因素孤立作用,而是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为了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行为问题的有无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儿童行为问题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5岁组

6~11岁组(男)

因素

Bi SEBiOR

Bi SEBiOR

父亲常外出

0.493

0.227

1.64 -

- -

人均收入(元/日) -0.550

0.215

0.58 -

- -

婴幼期疾病

1.047

0.232

2.851.013

0.191

2.75

管教方式不当 0.226

0.091

1.250.339

0.092

1.40

母孕期不利因素 -

-

- 0.929

0.208

2.53

亲子关系差 -

-

- 0.476

0.132

1.61

父亲疾病

-

-

-

-

-

-

学习成绩差 -

-

- 0.419

0.096

1.52

6~11岁组(女)

因素 Bi SEBi OR

父亲常外出-

- -

人均收入(元/日)

-

- -

婴幼期疾病 0.601

0.186

1.82

管教方式不当 -

- -

母孕期不利因素 0.683

0.195

1.98

亲子关系差-

- -

父亲疾病0.679

0.287

1.97

学习成绩差 0.275

0.092

1.32

Bi:回归系数 SEBi:回归系数标准误 OR:相对危险性

由表2可知,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婴幼期疾病、父亲常外出不在家和管教方式不当。6~11 岁组男童的前三位危险因素为婴幼期疾病、母孕期不利因素和亲子关系,而6~11 岁组女童为母孕期不利因素、父亲患精神障碍或慢性躯体病和婴幼期疾病。

三、防治对策

研究揭示13.93%的儿童有行为问题,95%可信区间为12.85 ~15.01%,远远高于儿童生理发育和躯体健康问题, 可见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十分突出,应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危险因素分析揭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涉及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性格、母孕期、围产期不利因素、生长发育迟缓、婴幼期疾病等多个方面。因此,要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就必须从长远观点出发,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危险因素分析发现,父母文化程度低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父母文化程度可影响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养育方式等多个环节,从而影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导致行为问题的发生。在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是保证儿童心身健康的长远战略措施。

2.积极开展心理卫生宣教,普及儿童心理卫生常识。通过广播、电视、报刊、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卫生宣教,使人们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了解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识别正常与异常行为。培训儿童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开设儿童心理卫生专科门诊。以便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防止或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3.加强遗传咨询,做好优生优育工作。父母患精神障碍和性格内向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双亲正常和非内向性格的儿童。因此,广泛开展遗传咨询,应用遗传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婚姻、生育及遗传监护给予医学指导,是防止儿童行为问题发生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4.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婴幼期疾病。对4~5岁和6~11 岁组儿童的因素分析揭示,母孕期、围产期不利因素和儿童婴幼期疾病,是行为问题发生的高危因素。要防止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必须加强母亲孕期、围产期和婴幼期保健,充分调动妇幼保健工作者(妇产科、儿科、精神科等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减少感染、接触有害物质、重大精神刺激、营养不良等孕期不利因素,努力避免或减少病理分娩、婴幼期高烧、营养不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颅脑外伤等高危因素。

5.开展家庭心理保健,提高家庭职能。分析揭示,缺陷型家庭(双亲关系差、亲子关系不良、父亲酗酒的家庭)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儿童。因此,积极开展家庭心理保健、普及家庭心理卫生常识,建立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的高职能家庭,减少离婚、分居、家庭冲突、暴力和酗酒行为,是维护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应当注意儿童健康心理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注意教育态度和管教方式,既不要百依百顺,更不能责骂体罚、冷漠视之。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对儿童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教育,通过双亲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培养儿童独立自主、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对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家长要正确对待,早期咨询,早期治疗,切莫讳忌求医,延误早期矫治时机。

6.发挥学校教育职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本研究虽未分析学校环境、教育因素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但学校不仅是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转化学生思想、塑造良好心理品质,培养儿童健全性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阵地。因此,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卫生,努力改善学校心理卫生环境。教师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切莫只偏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健康心理的培养。目前我国大专院校已开始了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并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设立中、小学生心理卫生机构,培训学校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学校有专人负责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卫生档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早期进行干预和矫治。

注释:

〔1〕于廉主编:《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68~80页。

〔2〕Galdos P,Van OS J. Gender, psychopathology anddevelopment from puberty to early adulthood. SchizophreniaResearch,1995,14:105~112

〔3〕Verhulst FC,Van Wattum PJ.Two-year stability of sel-freported problems in an epidemiological sample of adolescents.Acta Psychiatr Scand,1993,87:322~328

〔4〕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增刊号。

标签:;  

儿童行为问题及其防治对策&对3927例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分析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