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创新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标论文,教科书论文,九年级论文,苏教版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年级上、下两册教科书从更高的层次上,充分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力图在内容、结构、体系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新设计的教科书体积小,容量大,头绪少,便于教师操作,利于学生探究,因而具有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
一、编写思路
1.从学习的知识背景看,九年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此前学生用了八年时间进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知识及技能的系统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情感、语言与生活等方面的积累,初步达成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各项主要目标。九年级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在提高综合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加以升华。因此,九年级语文教材的编写,注意将基础与发展、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努力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效地统一起来。
2.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看,九年级学生理性思维以及独立、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均较前八年有明显提高,不再满足于单课学习,他们心理上有综合性和理性化的较高层次的学习要求。
3.从与高中衔接的需要看,九年级处于义务教育向高中教育过渡的重要转变时期。九年级教材在知识、能力、方法、价值观及呈现方式等方面要与高中教材接轨,尤其是要为学生进入新型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顺利过渡奠定良好的基础。
4.从终结性学习与评价的需要看,九年级教材应致力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努力以新的理念探索终结性学习和评价(包括中考)的方向,以期达到《课标》的要求。
5.从九年级教学周期与节奏的安排看,九年级教学时间短,教学信息量大,必须通过必要的整合,提高密度和容量,缩小体积以利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
6.《课标》提出“整合”要求达16处之多,九年级教材的创造性整合是全面而有效地落实《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的重点。
二、体系结构
九年级教材分三大块:整合性单元、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
整合性单元的设计一改以前各册教科书逐课编写的方法,而将一组内容、形式和语言等方面有某种联系的课文,围绕一种读书方法整合起来。在内容上,进一步提高了课文的文化含量,选文及其组合更加优化。课文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更突出地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尊重多元文化,注入时代活水”的精神。这种组合的优化不仅体现在内容专题化上,而且体现在单元内容各项语文要素的组合上,两册课本11个单元都组合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比如“《雪》四人谈”这一单元,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为引导,编入四篇各有见解的多角度谈鲁迅的《雪》的评论文章,并要求学生写“谈《雪》”的体会文章,集中训练读写中的多向思维。又如“阅读有独特的感悟”这一单元,将小说家谈小说、散文家谈散文、诗人谈诗编在一起,并设计了学生谈学生作文的作文题。每个单元都是这样的优化整合体。
在结构上,每个整合优化单元含课文4~6篇,各单元课文前编写一则点拨性的介绍某种读书方法与习惯的短文。两册共九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构成“学会读书”系列,即“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品味·感悟·欣赏”“学学牛吃草”“阅读有独特的感受”“读书动笔”“比较与辨微”“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疑为学之始”“横看成岭侧成峰”“借助注释学文言”“知人论事读经典”,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每篇课文后的“探究·练习”与单元后的“综合学习与探究”设计相关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提高自主独立阅读的能力。与七、八年级一样,每单元课文,由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自主确定精略读的篇目和比例(精读一般不应少于三篇);另有一至两篇“诵读欣赏”课文,由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古诗文要求全部背诵),以丰富语文积累。每篇课文后设计的“探究·练习”,充分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单篇课文,并为单元后“综合学习与探究”作必要的铺垫。“综合学习与探究”,从本单元课文中提取有联系的语文要素,编写五、六条综合学习与探究题。由于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内容,七、八年级教科书已据《课标》要求(写作10项,口语交际8项,综合性学习4项)分项编入了相关的知识短文,安排了系列的专项训练,因此,九年级的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不再采取七、八年级教科书单独编写的方法,而是将其融于综合学习与探究题之中。教者可以从教学参考书的“课文简析”和“《课标》要求与教科书内容联系表解”中了解这一设计的意图。这种设计不仅使各篇课文在交叉、沟通、比较、渗透中进行综合性探究性学习和跨领域学习,而且使读写听说训练螺旋式上升。这样,既扩大了学习容量,又增强了整体综合教学效应,有利于全面而扎实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所编综合学习与探究题,不是单一的记忆性理解性的题目,而是多维多角度的综合应用题。其题型大体是:①从一组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上帮助学生找出交叉点、联系点(或同或异),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理解、体悟和欣赏课文。②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探求一组课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他们对一组课文或某些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③从各篇课文的精彩语句、语段中选择相关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在语境中品味、揣摩、理解语言运用的精妙;有的则从课外读物中选择一些语段,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课内学到的语言知识和独立分析文本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融入知情义结合的语文基础知识。④从一组课文中选择有联系、有亮点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某几篇课文中的),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有新意的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并沟通平行学科和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应用的空间。③在单元综合阅读的基础上,以文本和课外相关材料为触发点,引出话题或情境,设计有创意的开放性作文题和口语交际题。九年级上册共安排作文9次(综合单元中6次,专题中2次,名著阅读中1次),共设计各类作文25题,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实际,灵活运用。作文、口语交际题的设计充分考虑与七、八年级训练点照应,使《课标》设定的作文和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要求,在螺旋上升的序列训练中得以落实。上述设计的目的是加强整合,使各篇课文不致相互封闭、孤立,从而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全面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与七、八年级上下册文言文与现代文混合组元不同,九年级上下册各编写一个文言文单元,让学生尝试进行文言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高中阶段加强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九年级的专题分三种类型:探究式,如《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气象物候》;言语实践式,如《广告多棱镜》;体味感悟式,如《我心中的语文》。
“名著推荐与阅读”的体例与七、八年级的教科书相同。
三、主要创意
九年级教材文化含量更高,选文内容形式及其组合复加优化,专题设计更加新颖,探究题设计更为灵活扎实,单元编排体系作了力度更大的改革,教材呈现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式完成初中阶段最后学年的学习。
其主要特点和创意表现在:
第一,建构了全新的结构体系,突出了语文实践性。编者力图在单元组合上,找到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最佳结合点。两册教材以系列化“读书方法”为贯穿线,组成11个单元,精心编写“综合学习与探索”。这种以“读书实践”一以贯之组合单元的新思路,是在立足“综合应用”的前提下形成的;而“综合学习与探究”既以单篇为基础,又跨越了单篇的课文,在综合中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教材使知、情、意、行交融,将听、说、读、写整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既有感性体验、理性探讨,又接受思维训练、情感陶冶,体现了整体性、实践性。
第二,跨学科跨领域设计,体现整合化的教学理念。跨学科跨领域的专题设计,使其他学科的学习与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又创设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话题和情境,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功能各异的阅读素材巧妙组合。如设计了“气象物候”“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广告多棱镜”“我心中的语文”等“探究式”“情境式”“言语实践式”“体味感悟式”的专题,为学生进行探究性语文学习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空间。
第三,三维度结合的巧妙设计,转变了教材呈现方式。三种专题、11种读书方法融为一体,纵横交错,在交叉、沟通、渗透中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和谐统一,使人文与工具成为“一张皮”,因而更利于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合作、创造性学习,这就为学生找到了新型语文学习的呈现方式。
第四,架起联系语文内部各分支以及通向生活和平行学科的多座桥梁,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教材设计的新结构体系和呈现方式,架起了读、写、口语交际之间的桥梁,单课学习与单元综合学习的桥梁,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桥梁,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的桥梁,语文学习与平行学科学习的桥梁,智力因素发展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桥梁,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桥梁,初中学习与高中学习的桥梁。
四、教学价值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科书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实验区师生面前。这两本教材显然有很强的整体综合教学效应,是系统思想运用于语文教材设计的新尝试。它头绪少、体积小、容量大,渗透性强,综合程度高,应该说,比七、八年级教科书容易驾驭。尽管教材体系独特,课文内容厚重,但只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点和优势,就会应付裕如,就可以在提高教学效率上有所突破,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上有较大的收获。因此,这两册教材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并且利教便学,有可操作性。
教材的教学价值和可操作性,可以具体概括为以下四点。
1.教材信息容量大,但体积压缩,分量低于七、八年级,适合全国不同层次学校教学。九年级上册课文21课(26篇),九年级下册19课(27篇),低于七八年级(七年级为25课,八年级为30课)。课文单元数,九上为六单元,九下为五单元(其中还各含一个自主阅读单元)。课文后、单元后设计的题目,因课文减少,题量也相应减少,加之综合与单课分流,总题量比七八年级减少20%。弹性的选择性自主背诵篇目增加(即不作硬行规定),必背篇目(片段)减少了1/4左右。实际上中考“背诵”压力也有所降低。
2.结构整合,渗透性强,整体综合教学效应高。九年级教科书融读写听说于一炉,凸现了知识渗透、方法、习惯、能力整合。由于七、八年级已逐条地落实了《课标》规定的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训练目标要求,九年级将其全部纳入分课“探究·练习”和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应用中加深理解课文,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提高了教材密度、容量的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终结性学习和复习,且较合理、较科学地体现三维度结合的新设计思路。
3.课文难度有所降低,能适应大面积学校教师的教学要求。原版编入了一些较难的课文和题目,2004年新修订版已据“三·三·三”调查意见(听取30位专家、300名教师、3000名学生对教材修改的意见),作了全面修改调整。文言文、白话文中难度大的课文都作了适当调整。如比较艰深的《论创造》,已改为《创造学思想录》,培根的《说美》原来采用的较深的旧译本,现已改用通俗的新译本《论美》。“《雪》四人谈”中的四篇已改为四段精彩论述。其中一篇请作家特撰。两册书中长文也作了删节。为了降低“综合学习与探究”的难度,每课后的“参考·提示”已改为较具体、扎实的“探究·练习”,为“综合”作了铺垫。“综合学习与探究”作了较大的改进,有些题干融入了规律性知识、学习方法的点拨提示和适当的评析。各册文言文集中编一个单元,从文化内涵、情感表达,虚实词、简单的句子、文化文学常识、作文等作分项有系统的编写,充分体现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并在七、八年级分散学习文言的基础上,适当整合,这不仅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而且也为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综合性学习探索了一条新的编写思路。
九年级课文传统篇目与新开发的篇目安排恰当比例,经典老课文予以保留,并按新理念编写引导和练习。加之“教参”对课文阐释详尽,教师备课、教学应当不会有很大困难。有一种观点认为,九年级教材中的生课文难学,反映的是发达地区的地域文化。这是一种误解,教科书是依据国家统一的《课标》要求编制的,是面向全国的,其起点是共同的。生课文的“生”,不等于难,深入备课,教了一两遍,便可以化“难”为易,驾驭自如。
4.标本兼治,有助于终结性学习与复习。充分考虑终结性学习的需要,九年级教材在多方面作了精心设计,特别注意“探究·练习”的设计,能够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标本兼治的特点,注意承前启后、引导梳理、渐进提升、拓宽应用。九年级下册最后一个专题单元“我心中的语文”,依据《课标》,引导学生对七至九年级语文学习全程作归纳、梳理、综合。它是三年语文学习的总结,也是对学生终结性评价的引导。
综上所述,九年级教科书改革有力度,操作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