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我国论文,人才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7X(2003)02-0032-05
1 研究目的
体育人才是智力突出、在体育方面有超人才干和能力的人。体育人才属于公众人物,德艺双馨者,对社会有积极影响;但也一些人对技术、金牌和物质奖励过度崇拜,出现虚报年龄、打架斗殴、打假球、“黑哨”、使用兴奋剂等不良现象,反映出新时期我国竞技运动人才培养和管理的突出问题。
党中央和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同志都曾严厉批评我国体坛上出现的“铜臭味”等。2002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育界和全社会要切实加强对体育队伍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监督管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要求,要加强对优秀运动员的教育和管理,培养其高尚健全的人格,积极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坚持反对欺诈、行贿受贿、使用兴奋剂等违背体育道德的手段,骗取体育荣誉。为抵制因过度的商业化、职业化和兴奋剂滥用而导致的挑战,促进体育可持续发展,我们试图探索和创建新的体育人才教育和管理理念,从思想到原理、内容和方法上提供促进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查阅中共中央文件、国家体育总局文件及其它有关文献36篇;观察吉林省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的实践过程;结合运用宋继新教授《竞技运动学》、《竞技教育学》提出的体育教育思想理论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3 分析讨论
体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是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成败的战略问题。我国曾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如体操的李宁、乒乓球的邓亚萍等。但要使我国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争取在2008年奥运会上取得不低于悉尼奥运会的成绩,仅靠少数尖子选手已经很难实现这样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扩大获奖项目,增加金牌增长点,其关键是要培养出一大批李宁、邓亚萍似的人才。同时,也要防止“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圣经·马太福音》,即只对已有相当声誉的优秀竞技人才给予更多的培养和荣誉,而忽视对潜在人才的培养、管理和给予积极的鼓励,防止出现体育运动人才培养和管理的“马太效应”。要适当扩大体育人才的数量,提高其质量。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国竞技的改革要走竞教结合之路,即青少年业余训练要回归于教育,优秀运动队要逐步向“院校化”过渡。这是中国竞技改革与发展向前迈出的坚实一步。
竞技与教育结合,首先可以促使竞技者在思想上认识到他们从事的竞技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物”。其次,能促进体育人才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竞技以外的专业知识或新工作,从而使他们不再仅仅为了生存而竞技,而是在学习和工作之余享受竞技,进而使竞技真正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而不是一种生存的压力或痛苦。竞技只有回归于教育,向业余化、人性化、社会化转变,才能摆脱过度的商业化和职业化的束缚,才能积极地促进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新的竞技教育理论的创立可以促进国际竞技返朴归真,即以新的理念和新的姿态重新回归于古希腊业余的、富有人性的竞技。竞技回归教育理论十分重视研究“人与竞技”的关系,即人的本质、人性和人的生命与竞技的关系,以促进竞技从对体能、成绩、奖励等“物性化”的关怀向“人性化”的关怀转变。
3.1 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的物力因素
我们所称的物力,主要是指体力,是指通过人体内物质与能量转换产生的力量,也包括物质奖励及其刺激产生的力。过去,人们认为竞技的物力是通过吃、睡、练及奖励因素综合产生的,甚至把物力当作竞技唯一的动力来源,这是不科学的。实践证明,运动训练单纯依靠生物学的物力,难免会使竞技中的人性失落。美国拳王泰森缺少文化、情感、责任感,他的“物力”,除了把对方击倒外,还有什么用?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说:“当今欧洲球员转会已达一亿马克,但其整体的球技未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是一个危险信号”。
有许多人偏重于研究竞技的物力,其实质是把“人”当成追求物质的、释放能量的低级动物,致使当今国际赛场上,因过度的商业化、职业化和兴奋剂滥用而造成的人性失落的异化现象时有发生,泰森与加拿大运动员本·约翰逊等就是例证。在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上,韩国队运动员和本国政府、民众通力合作,构建了典型的由物力、精神力和环境力组合的“人”的足球运动,这是对“物本位”竞技的扬弃,对“人本位”竞技的追求。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富有人性的物力是通过科学训练与人文教育双重作用产生的。譬如,在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上,亚洲劲旅韩国队之所以表现出非凡的体力,其原因有二:第一是源于科学、严格的体能训练与合理的营养。凡是看过韩队训练的人一致认为,他们接受的是全身心投入,严格、有序的大运动量训练。其严格和艰苦的程度,就连安贞焕这样的球星也不敢懈怠,并在失误中对希丁克的训斥一再鞠躬道歉。据韩国记者介绍,韩国队的食物主要由生的新鲜蔬菜和牛肉合成,以保证运动员每天补偿消耗的热量和维生素;另一个“法宝”是通过适量的食用野生高丽参,有效地加快体力和精力的恢复。第二是通过积极动员运动员的心力和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调动运动员体能的潜力。如,韩国人自发组成的强大的“红魔啦啦队”,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即环境力——外力,从而激发了韩国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心力,即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促使他们产生了超常的体力。所以,我们表面看韩国队赢球是体力制胜,其实质是潜藏在体力背后的心力与外力作用使之生成、升华的,它绝不是单纯的生物学的物力。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研究物力的积极作用,那么它既有助于抑制当今竞技中主体迷失的现象,又有助于促进国际竞技可持续发展。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君子不器。”大意是,作为人才,不能单纯追求器物,还要注重心灵的智慧和社会的公德及博学。
3.2 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的心力因素
我们所称的心力,主要是指由认知、情感和意志激发出的精神力量。如,人在应激时产生超常力。心力是客观存在的,其水平如何,往往反映出一个人或竞技者水准的高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一旦产生不怕死的心力,就置生死于度外。现任美国NBA湖人队总教练杰克逊曾指出:“打球得讲战术,其中显然有知识性成分,并且要付出全部心力。”英国思想家休谟指出,人性是由“感情与知性”组成的,心力是人的力量与低级动物的力量的主要区别之处。研究心力不但有助于挖掘运动员物力的潜能,而且更有助于培养运动员的人性,从而抵制竞技的异化,使人性在竞技中生成。例如,在1980年第13届冬奥会上,美国一位医科大学学生海登一举独得全部比赛5枚金牌。据悉,海登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他高水平的认知和教练员霍拉姆充满情感的“母爱训练法”。又如,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中,韩国队全体队员都表现出了非凡的体力,这是为国争光的精神力量作用的结果。其他国家运动员说:“韩国队的精神力量是可怕的。”一位记者说:“韩国队在这样激烈的比赛中,连续打了6场比赛,其中2场打满了120min。没有顽强的意志品质,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韩国队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养成的勇猛、顽强的比赛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力,成为支撑他们打垮欧洲强队的精神力量。”中国足球队总教练米卢也认为:“韩国队赢在斗志和团队精神上。”韩国队运动员之所以能表现出良好的心力,也与广大球迷外力的支持有关。可以说,外力是心力产生的“助产婆”,心力是人性在竞技场上进一步升华的根基。实践证明,当一个人信念稳定、心力充沛时,那么他既能创造奇迹,也能做出超越他有限生命之事,这就是心力的价值。
3.3 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的外力因素
我们所称的外力,主要是指人通过语言和行为改善环境,而获得的支持力。杰克逊说打球要注重“创造一个支持环境。”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中,韩国和日本都做到了这一点。竞技产生的外力并不单纯是外界环境主动给予主体的一种力量,而是运动个体或团体通过自身良好的心态和言行等感动周围人(教练、领导、观众、裁判、甚至对手等),获得他们目光、表情、语言以及行动上的支持,从而感悟到一种“强力信息”,进而作用到心理产生的一种力量。这种“外力”作用于运动的个体或团体产生的效果很近似于物理学“场”的效应。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若寻求获得这种外力的支持,需要教练员通过对他们进行长时间的人文教育。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中,在韩国队重要场次的比赛过程中,场外有700万街头声援的球迷,场内有6500万名身穿红魔球衣的啦啦队,就连韩国总统金大中也成为啦啦队成员之一。韩国队赢在国民万众一心上,天时、地利莫如人和。韩国观众从第一分钟开始,到最后一分钟都没有停止整齐的震耳欲聋的呐喊,那是一种力量,球迷与球队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种“力量”就是一种“外力”。韩国队与意大利队、韩国队与西班牙队比赛时,场上韩国队员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不畏强者的刚毅行为,感动着观众不断拉手挥臂、呐喊;人们时而齐声唱着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民族歌曲《阿里郎》;时而又击打着催人奋进的锣鼓,这种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强烈的呐喊声、歌声、鼓声在场内产生了一种共鸣,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无形”胜“有形”的力量——外力,激励韩国球员产生了非凡的心力和超常的体力。韩国队员具有非凡的心力和体力都与这种外力作用是分不开的。正如一位记者在《亚洲的希望》一文中所指出的:“当韩国对意大利比赛的看台被红魔包围之后,当红魔的呐喊和歌唱震荡整个球场的时候,那就是球队无穷无尽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外力。可见,外力是心力和物力产生的外因,物力又是外力和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竞技运动“力”的系统结构。实践证明,“三力合一”的竞技运动,揭示了未来竞技运动发展的规律,指出了人们过去偏重物力,忽略将之与心力及外力有机结合进行研究的不足。老子曾告诫我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说的道,即法则或规律,其看似无所作为,但人世间的事都受它制约,人们若依顺它,将事半功倍。
“三力合一”的竞技运动是由物力、心力和外力合成的。物力是运动员形成竞技能力的基础,是心力与外力的表现形式;心力是沟通外力与物力发生联系,是激活物力的中介;外力只有通过心力的连接才能作用到机体产生物力;外力是启动心力,挖掘物力潜能的“起搏器”。物力、心力、外力三者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了竞技运动完整的动力结构,其结构进一步揭示了未来竞技要向物质力量和人文力量“整合”方向发展的规律。当今世界,人们偏重于从生物学角度研究开发人的物力,忽略了在此基础上同步开发人的心力和外力的整体研究,这是促成体育异化的症结所在。实践证明,深入开发竞技过程中人的心力和外力,对于促进运动员的第二次生成——人的社会化,抵制竞技由于过度商业化、职业化和兴奋剂滥用带来的异化挑战,培养富有人性的运动人才,促进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重心不断由“物”转向“人”具有重要作用。
3.4 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的新理念——育人夺标与人物双修
当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要“入世”,而且竞技的理念也要“入世”。但是,现行各国的竞技理念相比差距较大,比如,美国NBA认为篮球的本质是通过这项运动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些国家认为篮球是将球投入篮筐,以得分多少定胜负的运动项目;英国足球总会认为足球是培养会蹋球的全面发展的“人”,有的国家认为足球是用脚支配球的两队同场攻防的比赛项目。可见,英美的竞技是为了“人”,有的国家竞技是为了“物”(球)。这种观念上的滞后、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运动文化深层次的落后,是最可怕的落后。它是目前造成国际赛场黑哨和假球猖獗等一系列主体迷失、人性失落问题的症结,也是一些国家竞技与国际高水平竞技存有差距的关键所在。因此,这就促使中国竞技长期以来,偏重于研究开发运动员生物体能的“物化”训练,忽略同步进行其人格修炼,以致限制了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为什么朱建华不能像布勃卡那样“常跳”?王军霞不能像刘易斯那样“常跑”?姜嘉良也不能像瓦尔德内尔那样“常打”?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重物轻人,舍本逐末。《竞技教育学》提出要变革过去“重物轻人”的旧观念,建立人物并重、更重“人”的“育人夺标”的新理念,其实质就是要研究育人规律的“人道”与“物道”(竞技的规律)的整合效应,这与孔子在《论语》中提倡把做人与治学融为一体的理念是相一致的。所以,在竞技及其教育过程中,研究“人道”与“物道”的整合,也是“心物合一”,即“人物双修”的聚合。这对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运动人才,促进竞技的重心由“物”转向“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更新竞技观念、解放思想是当前中国竞技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3.5 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的新学科——原论、原理、方式的组合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面对技术对人性的“异化”惊呼,现代科技“已把人连根拔起”。当前,国内外竞技由于面对“异化”的挑战,使竞技者为了技术、成绩、奖励等“物化”的有形之物,不惜以牺牲其道德等人文精神为代价。试想,一颗小树或小草,地面上有形之物若毁掉了,其下面隐形之“根”依然存在,那么它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反之,它若失去其“根”,必死无疑。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繁。同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技落后自然挨打,但其精神若已散失,那么必然不打自垮。但是,过去一些国家竞技理论与实践常重视研究运动员的体能、技术和战术的训练,忽略了对培养运动员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的竞技教育原论的探索。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竞技教育理论是由竞技与教育相结合而构成的综合性的新学科,它的学科体系是由原论、原理和方式三个层次组合而成的系统结构。竞技教育的原论是竞技的人文基础,是揭示竞技本质、把握其方向、培养运动员人文精神的思想层;其原理是竞技的科学基础,是揭示竞技规律、培养运动员科学精神的机理层;其方式是竞技教育的实践层,竞技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理念都要通过这一层次去实现。从竞技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分析,竞技教育原论层和原理层的变革,象征着竞技的科学革命;方式层的创新,象征着竞技的技术革命。所以,系统研究竞技教育的学科体系,对于改进当前国际上竞技理论偏重于探索竞技操作的方式层,而忽略研究培养竞技者的人文精神的不足是很有价值的。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当前造成国际赛场黑哨、假球、服药等问题一时猖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在培养竞技参与者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从而使其人文精神缺失。因此,加强竞技教育原论层、原理层和方式层一体化的整体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3.6 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的新理论——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现代系统科学指出:“现代科学研究的首要目标是弄清被研究对象的有序化结构。”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人类通过认识宇宙的结构解放了思想,改造了自己,同时也改造了社会。因此,探索构建完整的竞技教育理论的结构是很有价值的。首先,在宏观上,竞技教育理论首次构建了以竞技的人文基础和科学基础为主体的基本理论框架,其中,人文求“善”,科学求“真”,两者有机结合对于培养运动员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抵制竞技的异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次,在微观上,竞技教育理论构建了以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为科学基础的新体系,这对于改进传统竞技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的重生物、轻人文的不足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一个完整的人是由生物、心理、社会三种属性构成的综合体,因而传统竞技理论偏重于研究人的生物属性,是不完整的理论。再次,由于竞技是由一个集人的生物、心理、社会三种属性于一体的操作过程,那么作为一名运动员即使运动天赋再好,但若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也不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优秀运动人才。比如,以往有许多竞技者虽然运动素质很好,但由于人文素质欠佳,致使他们在突变的重大比赛或生活环境中,多次出现“失常”现象,这是十分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3.7 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的新方式——竞赛、选材、教学、训练、恢复、评价的组合
俄罗斯体育运动专家马特维耶夫曾介绍,竞技运动不仅包括纯粹的比赛过程,而且还包括其准备过程,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过去国内外的竞技理论,偏重于研究单一的训练过程,从而导致竞技过程理论体系结构存在着非整体性,其功能也存在着随机性。因为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消耗运动员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异化过程,即产生运动员机能提高的“诱因”过程,但是补充其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同化过程,即产生运动机能提高的“结果”过程,却是在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实现的,并且运动员体能和技能提高的表现过程,又是通过运动竞赛过程反映出来的。显然,过去竞技理论研究单一的训练过程,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吉林体育学院院长宋继新博士的《竞技教育学》(第2版)提出以运动竞赛为龙头,构建以运动的竞赛、选材、教学、训练、恢复、评价为主体的、并将育人理念和措施寓于其中的“六合一”的竞技教育过程理论体系,这对于解决传统竞技过程结构的“非整体性”和功能随机性的问题,从而放大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国家竞技方式,从过去单一的训练方式,向“六合一”的竞技教育方式转变的理论探索。随着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的发展,竞技将逐步走向或回归业余化、人性化和社会化。
我们试图通过竞技教育理论的创立,树立育人夺标的竞技新理念,这对于抵制国际上单纯“夺标”的竞技就观念,这对于促进竞技建立人性化竞技理念及其学科体系。竞技教育学创立了竞技与教育、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学科体系,以及运动的竞赛选材、教学、训练、恢复、评价“六结合”的理论体系,这对改变过去依靠单一的训练过程,为“育人夺标”的竞技教育过程,促进国际竞技运动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