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地区工业外向化的带动战略——以西安地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区论文,西安论文,内陆论文,为例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处内陆造成的封闭性是内陆地区工业发展的基本制约。内陆地区工业(下称内陆工业)要获得迅速发展,必须完成工业由内向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实现工业的外向化(这里指的是广义外向化,即工业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国际市场,而且包括本地区以外的国内市场)。实现这一转变有众多方式可供选择。但只有依据自身条件,找到有效的途径,才能实现迅速发展的目标。
西安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对外经济交流条件,并且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但地处内陆,工业发展长期落后。西安地区工业(下称西安工业)带有典型的内陆工业特征,探索其外向化途径对当地和其他内陆地区工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业的规模化是外向化的基础
建立开放型工业,实现工业的外向化,意味着工业产品要大规模地进入和立足本地区以外的市场。要在外部市场立足,必须制造出技术先进、质量优良、价格低廉的产品。这就要求大量采用高新技术,普遍地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的高科技化。高科技化是工业外向化基础之一。而要大幅度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质量,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经营,实现工业的规模化。工业的外向化,高科技化和规模化(下称“三化”)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实现工业的“三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质资源支持。对于象西安这样的内陆地区工业,所在地区经济不发达,基础薄弱,资金严重短缺,试图“三化”并举,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应当按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要制定全面推动工业“三化”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又要在“三化”之间进行优先序选择,找到入手处,实行重点突破,加速实现工业的外向化。
工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大规模的生产依赖于大规模的企业,即大公司或企业集团。“生产规模的实际扩大依赖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只有大规模企业的出现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1〕。 大企业通常具有雄厚的资产实力,高度的社会信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对外部市场较大的影响力。它一方面能为工业的高科技化聚集大量资金,开发、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同时又能以质高价廉的产品和高度的社会声誉较顺利地开拓和进入外部市场。规模化不仅直接影响着外向化,而且也直接影响着高科技化,并通过高科技化再次影响到工业的外向化。纵观欧、美、日、东南亚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发展,其高科技化和外向化的进程大多首先是规模化的过程,通过后者来实现前者。所以,规模化是工业“三化”中最具根本意义的“一化”。
推行规模化战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资产及企业重组,并不需要追加大量投资,而主要通过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来实现。这种推进方式费用相对较小,收效大而迅速,因而是适合内陆工业发展的有效战略途径。
二、内陆地区工业实现规模化的紧迫性
在国家的产业政策指导下,西安地区已选择了一批以机电、化工和原材料为主的支柱产业和这些产业中的支柱产品。这些产业中的主要大型企业都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产品在全国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是西安工业规模化和增长的基础。但和全国同行业大型企业以及行业总规模相比,仍显得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不足和竞争力薄弱。西安工业中主要支柱产业的支柱产品在全国的规模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西安若干支柱产品在全国的规模状况
指单 1991
标位 西安全国 比重
彩色电视机 产量万台63.25
1205.06
5.2
汽 车 产量万辆0.0022 71.42 0.003
产值万元
产量万台763.8
输配电设备 产值万元
产量万台
产值万元
纯 碱 产量万吨
水 泥 产量万吨25261
瓷 砖 产量万吨
指单
标位 西安全国 比重
彩色电视机 产量万台 47.42
1333.08 3.5
汽 车 产量万辆 0.0084 106.67
0.0078
产值万元
产量万台 833.2
输配电设备 产值万元
产量万台 17.03
产值万元
纯 碱 产量万吨
水 泥 产量万吨 30822
瓷 砖 产量万吨 7749.36
指单
1993
产
品
标位
西安 全国
比重
彩色电视机 产量万台 39.63 1435.76 2.7
汽 车 产量万辆 0.7094129.85 0.5
产值万元 30000 581000 5.2
产量万台
35 840.6
输配电设备 产值万元 1200001576000 7.7
产量万台 0.010618.13
0.06
产值万元 7000 158200 4.4
纯 碱 产量万吨 4 528 0.76
水 泥 产量万吨 54.63 36788
0.15
瓷 砖 产量万吨 508969.43 0.56
资料来源: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第413页;
②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页;
③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4》,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第207、209、405、414页;
④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190、200、217页;
⑤西安市经委、计委、科委:《西安市工业支柱行业、支柱产品规划(讨论稿)》,1995年5月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8种支柱产品占全国同种产品总规模的比重全部低于8%,其中75%的产品规模低于5%,50%产品的比重低于1%, 一些产品如彩色电视机生产规模曾占到全国总规模5%以上, 但近年来却持续下滑。一些产品如汽车生产规模近年来虽大幅度上升,但占全国的规模比重仍不超过0.5%,这样的生产规模, 对国民经济影响微乎其微,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远不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范围之内,所列产品最高规模也不到全国产值的8%, 支柱产业的总体规模水平偏低。
从西安的大型企业的个体规模来看,1994年西安有5 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行列,但属于西安支柱产业范围的仅有1家,这5家企业与全国同行业最大企业的规模比较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到,西安企业在500家最大企业中排名滞后。其中4 家在300名以后,尚无一家进入前100 名, 与最大企业名次相差最大的为327名,相差最小的也有140名;西安企业的销售额低,与最大企业销售额差距最大的为208亿元,最小的也达6.7亿元;销售额占最大企业的销售额比重最大的为46%,最小的仅为4%, 尚无一家企业销售额超过同行业最大企业的50%。
由此可见,西安工业无论在整体和企业个体规模上均不具备优势。从现在起,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大公司”战略的引导和扶持下,各地区的优势产业将会加速扩大规模。位于500家最大企业第4名的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第64名的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合并,就是明显的例证。合并后的“一汽”集团将可能跃居500家最大企业的第3位,与500 家最大企业的第一名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相匹敌,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工业的规模将会有一个大幅度扩张,主导或支柱产业的集中度迅速提高,5至10家大型企业就可能占整个产业生产规模的80%以上, 形成新的产业规模格局。如同其它内陆地区一样,在这个过程中西安工业如果不能在规模上占居一定的优势,一旦新的规模格局形成,就有可能长期在规模上处于劣势,在全国工业中处于补充和附属的地位。
全国与西安同行业最大企业规模比较
表2 (万元)
名次
企业地区 行业 名次
差距
上海电气联合公司 上海 电气机械52
140
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 西安 电气机械
192
鞍山铜铁集团 辽宁 黑色冶金3
315
陕西钢厂西安 黑色冶金
318
深圳999集团
深圳 医药制造82
327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西安 医药制造
409
贵州航空工业集团 贵州 交通设备
112
267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 西安 交通设备
379
齐齐哈尔车辆工厂黑龙江 交通设备
227
271
西安车辆工厂西安 交通设备
498
销售额 与最大企业占最大企业
企业 销售额差距销售额比重
上海电气联合公司 380954.1
132535.139%
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
148419
鞍山铜铁集团 2163735
2081035.7 4%
陕西钢厂87699.3
深圳999集团 267750.3
199903.825%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67846.5
贵州航空工业集团
213354
13906035%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74285
齐齐哈尔车辆工厂
123542
6672046%
西安车辆工厂 56822
资料来源:《管理世界》中国企业评价中心,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1994年度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行业50家评价, 《管理世界》,1994年第5期,第101—130页。
三、工业规模化及产业发展优先序选择
不同产业自身具有不同的规模要求。其规模大小主要是由所涉及的市场范围和容量决定的。规模发展的优先序不仅要考虑到产业的市场,而且要考虑产业对工业发展的作用大小。主导产业基础好,技术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小,对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其产品即能满足国内市场要求,又能满足国际市场要求,市场容量和范围最大。因此,其规模要求最高,应优先发展。支柱产业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其规模要求和发展顺序仅次于主导产业。属朝阳产业的先导产业,虽然未来主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其仍处于初创阶段,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市场的占有率还较小,仍需其他产业支持。因此,其规模不宜急速扩大。发展的顺序应次于支柱产业。一般产业和工业中的日用生活必需品产业(如面粉、自来水)主要是满足所在地区自身需要,一般不存在超前扩大规模要求。属于夕阳产业的传统产业正在逐步失去市场,不存在扩大规模问题。
一个地区工业的规模化是以其主导和支柱产业首先实现规模化为标志的,即指该地区主导和支柱产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水平。而不是指工业中所有产业都同时达到同等规模水平。因为后者既不现实,客观上也无必要。但规模化追求的是各产业共同发展,整个工业规模的总体扩张,而不是某一产业的单兵独进。各产业间的发展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联系,任何产业都不可能脱离其他产业而孤立发展。因此,在选择优先发展产业时,必须明确它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及其对整个工业规模化的带动作用。
主导产业的规模优先扩张,将进一步扩大工业的国内外市场,为支柱产业拓宽道路,引导其向主导产业转化。主导和支柱产业的规模先行扩张会共同产生三大效应:(1)带动直接相关的产业发展, 使关联度高的产业的规模迅速随之扩大。(2 )积累的资金可以直接支持和投入先导产业的发展,使之规模扩大。而且先导产业很可能就在主导和支柱产业中业衍生,成为它横向或纵向一体化规模扩张的结果。(3 )主导和支柱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直接推动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又对关联度不高的包括日用商品在内的一般产业提出更高要求,使之规模扩张。通过上述五种产业的规模扩张,最终使得整个工业的规模得以扩张,从而推动工业规模化。整个工业的规模扩大,又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扩张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两者进一步发展,从而又一次带动整个工业的规模扩张,形成良性扩张循环。
主导和支柱产业在规模上优先发展,意味着它们将是工业规模化的重点,政策和资源的投入应当向其倾斜。因为(1 )内陆地区的财力和物力十分有限。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支撑和带动工业和经济发展的产业上。而不能四面出击,到处“撒胡椒面”,使各产业都勉强维持,而又都不能充分发展。(2)从管理学角度来看, 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只能完成一、两项重大任务,而不可能同时达到多项战略目标。〔2〕因此,在一定时期内, 我们只能扶持少数产业迅速发展,而不可能全面推动工业中所有产业的规模同时扩张。(3 )任何战略决策都是得失取舍并存,而不存在绝对全面和最优的决策。在落后的内陆地区,工业在现有条件下只能采取这样的策略:全力发展主导和支柱产业,带动和支持相关配套产业和先导产业,兼顾和维持一般产业。对于主导、支柱产业实行政策和资源投资同时倾斜,对于一般产业则主要是政策和管理投资。(4 )内陆地区工业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开放型工业,实现工业化外向化。主导和支柱产业的国内外市场基础好,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外向型产业,优先扩大其规模与实现工业外向化的目标完全一致的。
四、内陆工业规模化的基本途径
企业是工业的基本组成元素,工业及其产业的规模扩大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一个产业之所以成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主导或支柱产业,基本原因就是该产业中存在着大规模的支柱企业或企业集团。这种大型企业集团通常都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以汽车工业为例,一些西方国家的汽车产业三厂集中度即三家最大企业的产量已占到了全国产量的80%以上。这就是说,一个企业的产量超过了全国总产量的25%。这种企业集团不仅是一个地区工业的支柱,甚至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得教授指出,大多数国家都是依靠几十个工业集中区和几百家大公司提供大部分出口产品,提高生产率和国民生活的。〔3〕“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工业化的实现, 经济整体素质提高,主要依靠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4 〕创建和发展大型企业是国家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振兴的客观要求。西安工业之所以长期落后,基本原因在于工业的规模化程度和主导产业的集中度过低,专业化协作差,“小土全”企业充斥,在主导产业中缺乏象“一汽”、“长虹”那样的带动性大、技术水平高、管理科学、代表工业发展方向的大企业、大公司。工业的规模化和迅速发展是以大公司、大企业的崛起为标志的。内陆地区经济要获得跳跃性的发展,工业自立于中国和世界工业之林,寄希望于若干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寄希望于若干个在中国工业中举足轻重、在世界工业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一汽”和“长虹”的崛起。这样的大型企业鼎立之时,便是内陆工业和经济振兴之日。
创建大企业、大公司,实现其规模扩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资本的积聚,即靠企业自身的积累来扩大规模;另一种是资本的集中,即靠企业间的联合或合并实现规模扩张。前一种方式不涉及与其他企业间的关系以及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运行简单。但其致命弱点在于扩张速度极慢,是一种古典企业的扩张方式。这种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早已被各国企业所淘汰。如果以自我积累的方式进行规模扩张,按照西安企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和资金实力,要在今后的5至10 年内在中国工业中居于举足轻重甚至是适度垄断的地位,即使是目前主导和支柱产业中的大型企业,那也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后一种方式主要是靠企业间的联合、兼并和参控股等方式来实现的。这种方式涉及的企业间关系较为复杂,需要进行一定的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改革。但其投资少,规模扩张迅速,并十分有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合并后的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将大幅度提高,从而产生一种联合的生产力。在资产总量不变的条件下,联合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将大于合并前各独立企业的规模之和。这种方式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是现代企业普遍采用的规模扩张方式。在考察美国大公司成长过程之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J ·施蒂格勒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5 〕实际上,欧、美、日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大公司无一不是通过种种合并方式进行规模扩张的。
对于资金短缺,技术相对落后,当前市场范围较小,但设备、资产和人力基础雄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内陆工业来说,显然不能走企业内部扩张和投资再建新企业的道路。而更适于以主导和支柱产业的大型企业为主体,进行制度创新,采取现有企业联合与合并等方式,集中人力、物力和生产技术优势,迅速扩大规模,形成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推动工业发展。
五、大公司战略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内陆工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低,大中型企业的数量少,小型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在规模总量上也占有相当比重,1994年西安市共有大型企业74家,中型企业95家,小型企业3695家,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6%,在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中,小型企业销售收入占到全部企业销售收入的33%。〔6〕因而在工业规模化推进的过程中, 小企业发展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采取工业发展的“大公司”战略并不是要忽视和放弃小企业的发展,而是要通过大公司的崛起大范围地带动小企业的发展。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证明,尽管长期以来工业中的中小企业占绝对多数,但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依靠与大企业的经济联系而生存的。大公司(尤其是主导产业的大公司)在工业中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它可以带动产业内部和外部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旦中小企业与大公司建立了长期固定的联系,大公司便成为小企业的可靠用户和市场,可以使中小企业节约大量的交易费用,同时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得到大企业的帮助。
对于和大公司在产业上相关的中小企业,政府应积极进行政策诱导并进行适当协调,在规模化过程中促进大公司兼并或与之联合,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协作关系,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对于在产业上与大公司缺乏相关性的中小企业,则应采取放开放活的方式,促进其生存与发展。由于这类企业数量多而且相当分散,对其经营过程直接监控的成本过高,而且效益不大。因此,适于采用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和出售这类主要控制最终结果方式,调动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保证所有者获得应有的收益。
六、大公司战略与科技优势的发挥
企业的规模扩张与其科技实力的增强是直接相关、密不可分的。企业规模扩大有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技术进步又使企业的市场进一步扩大,从而推动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张,两者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企业规模弱小,难以进行高新技术开发,而缺乏技术实力又无法使企业保持规模优势。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如果没有雄厚的科研力量,企业的长期的发展就会失动力和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工业的规模化不应仅是现有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也应包括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的增强和研制范围的扩张。这就是工业规模化的研究和生产纵向一体化方式。当今世界上规模化程度很高的大型公司无一不拥有自己庞大的研究机构和雄厚的科技力量。所以,内陆工业的规模化不仅应注重生产经营实力的扩张,也应注重科技实力的扩张;企业集团化不仅应注重生产企业之间的合并,也应注重生产企业与研究机构的联合。
西安雄厚的科技实力与庞大的工业系统长期以来基本处于隔离状态。科技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对工业生产力发展应有的推动作用,众多装备精良的企业也没有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和桥梁。当前国内外市场上技术竞争激烈,企业发展迫切需要满足市场要求的工业高科技成果,科技体制的改革使得研究机构正在走向企业化,研究机构为了生存与发展也迫切需要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关系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企业需要科研机构、科研机构需要企业的相互需求的格局。这为企业实现研究、生产一体化的纵向规模扩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内陆地区应不失时机地推动大型企业集团对研究机构进行各种不同方式的合并,使之进行长期稳定和制度化的研究与生产的合作。形成真正的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或科技产业集团,使科技成果直接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的工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