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迁移能力教学研究论文_张润华

初中地理迁移能力教学研究论文_张润华

张润华(城固县第五中学 陕西 城固 723200)

摘要:在现今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中,知识迁移的研究十分重要,历来受到教育工作者、学者和研究家们的重视。本文以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知识迁移能力为出发点,鉴于中学地理知识迁移能力在中学教学中作用和意义,对中学地理知识迁移能力进行了几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阐述了我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并提出了促进地理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迁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发掘迁移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迁移能力;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275-01

一、前言

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迁移现象一直为教育界所关注,从18世纪中叶至今大量的研究者对迁移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解释和研究。地理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能。

目前,我国初中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给概念、原理和规律,然后学生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的现象;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很容易造成学习上的负迁移,阻碍迁移能力的形成。学生经常反应分析讲解的问题可以听懂,可是碰到课外相似题目,条件略加以改变,就不知如何解答的问题。他们往往找不到突破口,不会运用,感到束手无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地理知识迁移能力不同。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地理教育强调形象和空间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这方面的开发和地理素养的培养,重视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针对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创新精神,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1]。笔者对本校的初中两个年级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发现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淡化了地理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以知识点为主线,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提出、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与实际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环境相联系,略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这样淡化了地理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学生只是单纯的机械记忆,不利于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二)单一的学习方法

在很多学生的印象中,地理学科就是一些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死记硬背,因此对于地理成因不能完全理解,更不能融会贯通,在遇到新情景时便不知道该从何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地理迁移能力较低。

(三)较低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地理作为考察科目没有受到学生、家长乃至学校的充分重视,因此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较低,学习动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不认真,作业也不认真完成,很多问题不进行深入思考,导致学习地理的兴趣降低,从而地理迁移的能力也较差,往往达不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促进地理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

(一)归纳共同要素,引导学生进行迁移

共同要素是指共同的结构成分、共同遵循的同一原理、相同的关系结构或本质联系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一些地理学习内容中,先前的学习和后面的学习之间含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共同要素。包含的共同要素越多、越明显,迁移就越容易发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这些共同要素,如等高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概念,又如在区域地理中学习某个地区或国家的方法,都是从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这两方面入手分析。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接近联想、类比联想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通过引导学生找出新旧地理学习内容中的共同要素,可实现地理知识的顺利迁移,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促进学生进行迁移

地理基本概念是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本质属性的抽象与概括,它是构成地理知识系统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强化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概括和同化知识的水平,以产生最佳的迁移效果。

(三)重视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迁移

当学生接受新概念和新知识时,往往会联想到生活中原有的一些旧概念和体验。这时,教师应适时地帮助学生回忆、回味、促进学习正迁移的产生。

(四)构建系统完整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迁移能力

有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过于注重各个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而忽略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把握住整个知识架构,从而导致其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较低,并且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构建系统完整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五)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通过教师的引导,教给学生地理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让学生反复训练,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学生能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

1、正面介绍某种或某类地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并设计适当练习加以巩固。

首先引导学生理出清晰的思维脉络,从哪些方面入手,使学生产生正确的思维定向,再配合适当练习,巩固已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法,促进其地理知识的迁移。

2、注重学生各种地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培养地理思维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各种地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如独立思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对比分析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读图解图能力等。如在读图解图时,地理图像中可以携带大量地理信息,而且地理图像的判读是地理科学要求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应建立脑中地图,并会分析地图,从图像系统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通过培养和建立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学生才能在地理学习中实现地理知识的顺利迁移。

3、注意展现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实现地理原理的迁移。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往往忽视地理原理的理解,而只关注于结论,导致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一知半解,不能用地理原理去分析新的地理问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展现地理思维过程,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答案的线索和过程等一一呈现出来。这样,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就变得能够直接感知,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从而实现地理原理的迁移。

总之,地理迁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应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牛书平.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2007.

[2]刘桂华.地理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方法的训练[J]学法指导.2004.

论文作者:张润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初中地理迁移能力教学研究论文_张润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