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问题综述_工人阶级论文

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问题综述_工人阶级论文

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问题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论文,阶级论文,群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原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提出了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的科学论断。宣传理论界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和探讨。现就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为什么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一)时势发展提出的要求。我们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业,是在复杂变幻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李君如在2001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上撰文《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阶级性》中认为,作为已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应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保证不失去执政地位,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这其中,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20和21世纪交替之际,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其中因素很复杂,但与这些政党没有随着形势发展调整自己的政策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失去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家、青年知识分子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对此必须引以为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工人阶级以及农民阶级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整个社会阶层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而且这些变化大多体现在代表我们祖国和民族未来的青年身上,其中不少是知识分子。总之,时势发展提出要求,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一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应有之义。景云祥在2001年第12期《前沿》撰文《试论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索延文在2001年第10期《党建研究内参》撰文《关于判断政党是否先进的标准问题》以及上述李君如的文章认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这一判断标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整个社会阶层的构成出现新的变化,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必须始终将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并不断增强这个基础,另一方面注意扩大群众基础。现在中央作出的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的决策,是经过实验检验的毛泽东建党思想和党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三)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卢先福在2001年第8期《党建研究》撰文《浅谈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姜汉斌、张彬、于连坤、肖冬松在2001年第7期《党建研究》撰文《工人阶级是我们党不可动摇的阶级基础》中认为,我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社会各阶层中最先进的阶级。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进队,集体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因而能够担负起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责任。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我们党必须始终自觉地坚持以工人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但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基础,并不是在组织上限制和排斥非工人阶级成分的人入党。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成功,并不是单靠工人阶级一个阶级实现的。同样,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单靠工人阶级也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必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一方面,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领导群众;另一方面,应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社会各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

二、正确认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辩证统一的关系

晓林在2001年第10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撰文《坚持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统一》、郑昌华在2002年第6期《党建研究》撰文《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统一》、桑学成在2002第6期《党建研究》撰文《澄清在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中认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为根本的。任何时候,党员队伍的中坚力量必须是工人阶级,决不能因为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而削弱甚至否定党的工人阶级基础。党的阶级基础是党所产生和依托的阶级力量,它决定着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决定着我们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澡的群众基础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就在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阶级基础是党的最基本的群众,是带领和影响其他群众的骨干力量。无产阶级政党是通过先进的工人阶级去凝聚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增强党的阶级基础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没有先进的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就会失去“主心骨”,终究会落空;党的群众基础是党所代表和依靠的广泛的社会力量,是党除了自己的阶级基础之外必须拥有的力量源泉。离开了群众基础,将会削弱甚至有可能丧失党的阶级基础。党的群众基础扩大了,将更加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同时,群众基础中的部分力量发展变化将会充实党的阶级基础;阶级基础决定着党的阶级性,群众基础决定着党的广泛代表性,二者都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目的是一致的。

三、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思想和实践上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在思想上,对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入党问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马利在2001年第10期《人民论坛》撰文《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调查与思考》中认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新的社会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自由职业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等,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样,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党的大门应该向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敞开。李君如在2001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上撰文《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阶级性》认为,有的人担心由此会改变党的性质,这种警觉是必要的,但采取关门主义却是错误的。试图以关门主义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历史已证明,这对党的事业十分有害。这里的核心问题是财产问题。应明确的是,对今天合法的财富拥有者,能不能将其等同于旧时代的地主、资本家?与之相联系的是财产的多少是否作为政治上先进的标准?显然不能。前述的一些文章指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便是要以一部分人作为致富先导。现在一部分人富起来了,如果将他们划入“另类”打入“另册”,那么随后还将有人富起来,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将如何待之?另外,现在社会流动在加快,人们身份角色在变化,事实上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今日是一个国家干部、共产党员,明日就可能是一个私营企业主。如此,又将如将待之?如果富一个,就从可依靠群众队伍、阶级队伍中排除一个,那是在自挖墙根,自毁基础,这既不符合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原意,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逻辑。政治上先进与否主要看其现实的表现。就财产问题,主要看其是如何得来,以及如何支配财产。另外,应该坚信,我们党是一个大熔炉,如果对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加以正确引导,完全可以使这部分人成为党的一员。

(二)在发展过程中,要严把“入口”关,加大育管力度。苏开美在2001年第10期《党建研究》撰文《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中认为,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党的阶级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统一,这点绝对不能改变。类似的许多文章都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工人阶级政党,而不是“全民党”。所以在发展党员上,必须严把“入口”关,坚持党员标准,吸收符合条件的优秀分子,并加强教育和管理力度。来自新社会阶层的党员不是特权党员,不能游离于党的组织之外,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对不合格者,决不能姑息,应坚决予以处置,畅通“出口”,以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三)要高度重视从思想上建党。索延文在2001年第12期《党建研究内参》撰文《关于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问题》,张蔚萍在2001年第10期《党建研究》撰文《坚持思想入党发挥党的熔炉作用》中认为,不论是谁,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必须以自愿为前提,决不能搞动员入党甚至搞“拉人入党”,降格以求。从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不仅要求其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入党。必须针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他们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思想教育,积极引导他们按照党员标准,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使之真正从思想上入党。

标签:;  ;  ;  

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问题综述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