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探究论文_张春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探究论文_张春红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03-070-01

新时代下,合作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人才必备素质,这也必然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与人合作的方法,并且做到与他人进行思维交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合作学习已经沦为一种应付检查的工具,流于一种形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关于提高学生合作能力进行探究。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前提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前提,而且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并勇于克服困难的一种学习状态。当然我相信很多教师都能明白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实施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数学是非常枯燥,令人望而生畏的一门学科,更谈不上兴趣。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在问题的设计上。

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参与,进而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提高合作能力,一起解决问题。其次,要使学生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解数学的应用和重要性。只有学生具备了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使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有了可能。

二、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合作交流氛围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学习和探讨,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提升了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也会随之提升。要想营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首先要构建分组合理的学习小组。教师在编排小组时要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混编,以便组内有效合作,能使不同小组之间进行有效竞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组员之间还要合理分工,推举出小组长,维持组内秩序,合理安排讨论进程及发言顺序,还要有记录员,专门记录学习的任务、进展及结果。当然这些教师都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自由发挥。这样才能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当然,教师也要参与进去,这种参与应是平等尊重的。教师还须要掌控好课堂,提供给学生必要的鼓励和帮助,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益处。

三、合理选择讨论内容和时机

在讨论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是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的知识,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启发,互相解惑,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提高;开放性的题目也可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规律、概念、法则的概括和总结时可以进行合作交流。在讨论的时机上,要选择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这个时机,学生既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理论基础,也有了对新知的渴求,新旧知识得以碰撞、迁移,这样学生还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只有合作时间恰当合理,合作交流才不会流于形式。

四、评价多样化、积极鼓励

要巩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必须建立相应的奖励评价机制,鼓励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评价时要注重整体与个体的结合,既要鼓励学生个体,也要鼓励小组,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处理好组内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我们要使小组合作达到人人参与,人人成功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而学优生可以通过对学困生的辅导增强自身的成就感和表达能力,实现共赢。通过教师正确的鼓励和评价,促使小组成员正确认识他人和自己,增强对小组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小结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得到自身应有的发展,各得其所。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意识以及合作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作者:张春红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  ;  ;  ;  ;  ;  ;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探究论文_张春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