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冲击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冲击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令人不安的消息接踵而至:宁海县已实施改制的62家国有、集体企业,绝大部分企业工会已自行消亡;浦江县43家改制企业中,工会工作尚属正常的仅剩4家……
而原行的工会主席,或下岗,或自谋职业,洒下一把辛酸泪。
这究竟怎么了?为此,记者日前奔赴宁海、浦江两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采访,试图剖析这一现象。
企业主说:现在我们个人买断了企业,有钱就能摆平一切。你说,我干吗还要建工会?
说这话的是宁波兴富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万兴。该公司在1996年6月底转制前,是该县二轻系统的一家集体企业,效益一直不错。 改制时采取有偿转让的形式,由原厂长王万兴个人买断。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该厂工会经费拨交也至1996年6月底止。从7月份开始,厂长王方兴逢人便说:“啊哈,我现在没有工会了!”
“建工会有什么用?现在是搞市场经济,有钱就能摆平一切。”面对记者的采访,王万兴总经理不断地重复着他的理论——
“凭良心说,现在人们都是很看重钱的,工人也一样,每月要他交两三元工会会费他就舍不得。建不建工会都无所谓。”
“你不用跟我讲什么大道理。有了工会,既要我出钱给职工搞福利,又要对我查这查那。厂里若出点什么事情,工会就会直接反映到县总工会,县总工会肯定要派人来调查,你说这样是不是给我自己添麻烦?”
“没有工会我不见得就会出事,有了工会也不会欣欣向荣。所以,我今天没有必要再跟你讨论这个问题。”
王万兴可能是不明白,或者是不愿意说:就在改制前一两个月,厂里接到一张几百万元的外贸产品加工订单,眼看就要完不成任务,是工会摆脱改制中的一切是是非非,千方百计动员、带领职工加班加点完成了任务。另外,在改制时,工会提出在安置费、养老保险金等问题上应替职工多考虑一些利益,结果王厂长以不适合转制企业的实际为由,另起炉灶再搞了一个方案。这下子,工会正副主席与全体职工合过影后,只好一个去了宁波自谋职业,一个远赴广州再求生存……
而这些,王万兴总经理不愿提,也不愿别人提,所以记者要求采访该厂职工的意愿始终未能实现。
职工们说:我们就像没有娘家的弃儿,有苦无处诉,有怨无处申。
对企业转制,工会“丢失”,职工们又是怎么看的呢?
郑学伦(宁海五金工具厂挡圈钳车间主任):一夜之间,工会怎么说没了就没了呢?我们有点想不通。原先工会工作开展得是不够好,但组织毕竟还在,我们有些什么要求,厂工会也能热情照应。现在倒好,工人们有些什么想法,也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地方;想找老板,根本不理会你。像我当车间主任的,收入还算可以,工人工资看起来比改制前高了些,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现在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大病统筹都得自己个人交纳,单这一块我每月就得掏出去149元。 其他像劳动合同,现在是一年一签,心里总不踏实;像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心里虽然不舒服,但是谁也没有办法。碰到这种事情,谁来开导我们?照我说,工会组织还是有的好;没有,心里总感到空荡荡的。
陈德兴(浦江钢球厂职工):现在,厂里连劳动合同也不跟我们签,工人的劳保福利也随时被克扣。像我们这种企业干活又脏又累,原来有工会在,每月给我们发一条毛巾、一块肥皂、两双手套,高温季节到车间送冷饮。现在呢?半年发一条毛巾,冷饮费也没有了,今年已过了五个月,连一块肥皂也没发过。你若有意见,就得卷铺盖;可真的被解雇了,我们又能到哪里找工作?我们只怪自己命苦。
黄有志(浦江钢球厂职工):他(指陈德兴)讲的事情都是真的。过去有工会,我们还能到那儿反映反映,现在工会没有了,叫我们上哪儿反映,跟谁反映?记者同志,改制也并没有说要撤消工会,我们这批老职工都还在,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这些情况上面知道不知道?我们是到现在还糊里糊涂啊!
够了。只要你走进工人当中,谁都可以说出个一二三四条,谁的心中都存有挥不去的工会情绪。工人们说,我们是讲过“工会能帮我们什么”的气话,可从来没有讲过不要工会。失去了,才觉得珍贵。工人们气愤有加:谁说我们怕交几元会费而不要工会?老板不要建工会,也用不着这样作践工们。
主管局说:改制是越快越好,细节问题只能是边发展边完善。
转制当中企业工会纷纷“丢失”。对此,站在指导改制工作第一线的各主管局领导又是如何看待的?为此,记者走访了宁海县二轻总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张水仙。
张水仙承认,作为主管部门,在企业转制时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注视工会工作是事实。因为转制是晚转不如早转,转得越快越好,越彻底越好。否则,就有可能丧失良好机遇,改制工作就有搁浅的可能。
所以,企业改制,我们只能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在保障职工权益方面作些原则性的规定。如果把组建工会作为改制的一项内容,那么受让人就不会接受这个条件。举例说,特种旋具厂(即上文提到的宁波兴富工具有限公司)在改制时,县总工会与我们一起做过工作,可是王万兴总经理认为建工会碍手碍脚。他不愿意,我们也没有办法。
至于改制中工会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或者以后怎么办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能在不断完善中求得解决。等企业发展了,企业主的认识也提高了,回头再做这件事就顺理成章了。
也就是说,这种事你不能急,要慢慢来。
工会人说:哪怕撞得头破血流,我们也要替职工说最后一次话。
企业改制,工会阵地纷纷丢失,工会主席或下岗,或自谋职业,或“负隅顽抗”,他们的满腔悲愤喷薄而出,根源在于从地方政府到主管部门,一味迁就出资人。
钱天华,这位宁海县通用机械厂的老工会主席,去年刚刚被评为宁波市十佳工会干部,也是宁海县有口皆碑的“双满意”工会干部,现在却处于十分狼狈的境地。
还是缘于改制。当县里和主管局内定由原厂长等核心层受让该厂时,职工不同意。鉴于铸造车间租赁三年来分文未收,反而连设备都被人搬走的事实,职工要求先清账,再改制,而这个要求被主管局领导一口拒绝:先改制,再算帐。
就这样,今年5月中旬,180多名职工自发签名要求集体租赁。厂长虚晃一枪,忙去搬救兵。5月25日职工刚民主选举出15名谈判代表, 26日一早县里便派了一个工作组进驻该厂搞改制。
“现在,厂长认为是我在背后起作用,所以对我是横看竖看不顺眼。但我向工人们保证过,在这种紧要关头不说话,就愧对你们全票选我做主席!”
至今,该厂还拿不出可以面示职工的改制方案;而且,涉及改制的实质性内容,从未在领导班子会议、职代会或董事会(钱是董事之一)上讨论过。令钱天华感到愤慨的是:“现在厂里有关改制的重要会议也不通知我参加了,我和老书记反而被局领导叫去骂了个狗血喷头!”
记者走访一周,有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心头,一吐为快之感与日俱增。
对中小企业改制是否一个“卖”字了得,本文不作评述,只是内中涉及有关工会组织的几个悖论,似有作一分析的必要。
问题一:是职工自己不要工会吗?
这个问题首先被私营企业主当作回击工会的撒手锏:不是我们不愿意组建工会,而是职工现在还没有这个要求嘛!
调查得到的结论是:不,决不是这样。只要走进任何一家改制后的企业,职工都会或慷慨激昂地诉说没有了工会后自己遭受的酸楚,或小心翼翼表达对重建工会的企盼!失去组织依托的职工处于十分彷徨之中:干得了今天,不知是否还有明天;老板不肯签合同,我们无处申诉;克扣劳保待遇,我们敢怒不敢言……职工愤言:没有了工会组织的维护,我们只能任人宰割。
作为旁证,记者手头就有一例:一直未建工会的宁海县塑料电讯器材厂在1995年转制时,既不向全厂职工通告转制情况,又不吸收职工代表参加资产评估,导致37名老职工上访三年,但至今没有结果。6月3日上午,当他们又一次到县总工会上访时,职工们捶胸顿足:早知如此,当初说什么也要把工会建起来,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问题二:建工会是花钱买婆婆?
此说在国有、集体企业厂长摇身一变而为私营企业主当中流传甚广。他们认为,以前作为公有制企业,你要我建工会我无话可说;现在企业是我个人的了,我干吗要花钱买婆婆?!
且慢。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无权干涉职工自愿要求组织工会的正当要求,这是《工会法》及《劳动法》都明文规定的!作为中国境内的任何性质的企业,都有遵守国家法律的义务。
再说那个占工资总额2%的“钱”字, 这其中含有对工人必要劳动付出的补偿,只是交由工会组织管理使用。就是这笔钱,60%还留在企业里,作为工会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的经费,除了维护职能,工会组织同时还负有教育、建设、参与三项职能,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共谋企业发展,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局。
作为反证,还真有人愿意花钱买婆婆:浦江造纸厂继1994年实行租赁经营后,于去年又实行有偿转让改制,工会组织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并且规定:“凡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交职代会依法决定”。除正常拨交工会经费、支持工会独立自主开展各项工作外,赵剑雄厂长每月自掏腰包3000元交由工会作职工文体活动特别经费,而且要求工会每月用足、用光!赵厂长认为,我们能有今天,全靠党的政策好;资产积聚到一定程度,已不再仅仅属于个人,而应转化为社会资产,因为这是全体职工创造出来的财富。那种所谓建工会是花钱买婆婆的观念,至少暴露了企业主的目光短浅。
问题三:先求发展再作完善?
这个观点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企业改制只是产权关系的一种变革,原国家体改委及中华全国总工会都曾明文规定,不论采取哪种改制形式,都不能改变工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问题在于,好端端的政策为何得不到落实?原因之一恐怕在于各地处于指导改制工作第一线的各主管局没有真正重视起来。由此而派生的问题是,缺乏监督的权力,将会更加缺乏监督;劳动关系中的弱方权力,将会更加弱化。这似乎与我们的国体、政体是不相融的。而单靠职工的微弱呼声,是难以达到良好愿望的,因为真的到了工人自发起来建工会时,只能是这家企业对工人权利的侵害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大量改制企业工会“丢失”,又会引申出另一个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这就是原宁海县模具塑料厂工会干部骆祖德所强烈呼吁的:企业改制改没了工会,原先的工会资产流失到哪儿去了?有关部门能不能给个说法?!
宁海、浦江现象告示我们:若不大力加强改制企业中的工会工作,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工会组织大量消亡,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这又将引发什么样的社会矛盾?
愿工会人以自己的智慧,愿各级有关部门引起严重关注,共思良策!
(本文获'98华东六省一市工人工运期刊优秀作品一等奖)
标签:企业工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