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业环境绿色技术评价体系

机械制造业环境绿色技术评价体系

楼上游[1]2003年在《机械制造业环境绿色技术评价体系》文中指出环境绿色技术评价体系是国际上最新发展的一种评价体系,是定量识别技术与产品在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和绿色产品方面真实水平的评价方法之一。本论文是在完成中加国际合作项目“建立中国环境技术认证体系(第一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境绿色技术评价体系”基础上撰写的,是课题的组成部份。论文介绍了课题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简述了国内外环境绿色技术的产生、发展、与机械制造业的关系。分析国内外的认证评价现状,解剖了我国现实认证评价体系存在的不确定性,造成评价结果偏离,产生误导的必然结果。阐述在中国建立环境绿色技术评价体系的必要性,首次提出了机械制造业环境技术评价体系的框架。框架包括评价总则、评价的指标体系、单项环境技术和多选项环境技术评价的评价标准、统计计算方法、判别原则及相关要求。评价总则由申请审查、特定技术审查、数据审查、声明评价和报告准备等部分组成。评价指标体系由技术先进性、经济性、绿色性叁方面指标组成,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评价方法由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采用矩阵比较法。任何定量方法都有一定程度的“黑箱效应”,采用定性评价是对定理评价结果进行合理定性评价,完善评价过程与结果。整个评价过程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可以更全面、科学、客观的判定绿色技术的水平和实际效果。同时也可以诊断某项技术与设备的差距和根源,对提高绿色技术制造水平有更实际的指导作用。这是环境技术评价体系的独特之处。论文还提供了两项机械制造业环境绿色技术评价实例,包括一项单项环境绿色技术评价实例(EW氧化器的评价)和一项多选项实用环境技术评价案例(燃煤电站烟气脱硫技术评价)。

宋罡[2]2007年在《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系统运行的绿色性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部和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机械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系统在将生产资源转变为产品的同时,也消耗掉了大量的人类社会有限的资源,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何使机械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减少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是近十余年来国内外有关理论界和企业界一直试图研究探索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作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企业生产领域上,近年来人们对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做了许多有益的研究探索工作,但至今有关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系统运行的绿色性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十分鲜见,而这又是新的发展形势下机械制造企业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本文试图做一粗浅研究,以弥补目前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领域缺少此项研究上的不足。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机械制造业、生产系统运行、生产绿色性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针对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系统运行所包含的系统投入、系统转化和系统产出叁个阶段过程,采取了相应的绿色性管理措施,以建立起机械企业生产系统运行的绿色性管理体系。为了保证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系统运行的绿色性管理体系顺利实施,企业还需要从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及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和生产绿色性预警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加强绿色性管理,因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系统运行的绿色性管理支撑体系,支撑体系中主要包括企业绿色制度创新、绿色生产管理组织建立、绿色生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和企业生产绿色性预警系统的构建等内容。本文将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的有关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引入到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减少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具有指导意义。此外,本文对于机械制造企业进行绿色制度创新、建立绿色生产管理机构及其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企业生产绿色性预警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王子龙[3]2007年在《中国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的演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能力。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发展现状仍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振兴装备制造业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系统研究装备制造业演化评价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在借鉴演化经济学、进化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等相关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将装备制造业纳入产业经济系统综合框架之内进行研究,把装备制造业系统界定为由各个不同装备产业和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结合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开展了五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装备制造业演化轨迹研究。界定装备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系统的内涵与特点,分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中国装备制造业系统的演化轨迹以及时空分异规律。二是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结构。主要包括市场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以及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问题。叁是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的路径依赖与技术创新研究。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的核心问题是演化的动力问题,技术演化和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效应可能导致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的技术锁定和产业僵局。对于克服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的路径依赖,实现技术解锁和产业升级,论文提出产业集聚、技术改造和资源重组叁种模式。四是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的数理分析与预测研究。装备制造业系统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经济元组成的动态演化系统,新产业的产生以及由此引起的装备制造业系统内产业分化与产业重组是装备制造业系统结构演进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内容,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的本质是系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组和升级。五是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水平评价研究。从经济效益、科技潜力和环境和谐叁个维度对装备制造业演化水平进行系统评价,通过经济指标反映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当前的贡献,通过科技指标反映装备制造业未来的竞争能力,通过环境指标反映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长期效益。指标体系在时间上反映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的速度和趋向,在空间上反映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在数量上反映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的规模和效益,在层次上反映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的功能和水平。通过研究中国装备制造业系统的演化轨迹、演化结构,认为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是由不同装备产业主体在微观层次上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的逻辑特征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系统动态演化过程中显现的宏观特性向下分解,重点分析宏观特性背后的微观机制和运行机理,并强调从微观个体层次向系统整体层次演化是装备产业在内生和外在因素制约下的系统动态过程。通过研究中国装备制造业系统的路径依赖、技术创新,提出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的核心问题是演化动力问题。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动态能力,其发展表现为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初始状态以及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得失将对装备制造业演化过程中的创新选择产生影响。通过对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进行数理分析,认为装备制造业系统的演化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竞争和协同作用。竞争使系统不断趋于非平衡,是系统演化的首要条件;协同共生则在非平衡条件下使装备制造业中的某些运动趋势联合起来并加以放大,支配着装备制造业系统整体演化。装备产业之间潜在的协同与竞争机制是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的决定性因素,其他相关参数是产生突变的外部条件。通过对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的产业评价、区域评价以及综合评价发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呈现阶梯状、区域性分布,且不同区域内部各产业类别发展存在组织规模小、市场影响力小、科技投入低等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应当利用装备制造业演化的非均衡性、地域性及区域优势、后发优势逐步壮大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系统,培育不同产业类别的装备制造业集聚地。最后,根据以上问题的研究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叁个方面提出装备制造业系统协调演化的对策建议。

钱静[4]2013年在《环境规制对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的急剧扩张,由此导致的大规模经济增长无疑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通过积极、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对出口贸易的负外部性加以约束已经迫在眉睫。但是,由于我国制造业各产业在污染排放方面存在较大不同,势必导致不同产业环境规制的变动对出口贸易影响存在区别。鉴于此,认真研究环境规制对我国不同污染类型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对于促进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构建了产业污染排放指数,将我国所有制造业部门划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污染叁大类。在实证部分,本文基于HOV框架,引入环境规制变量,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就环境规制对这叁大制造业部门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估计。环境规制主要通过“贸易成本效应”和“贸易技术效应”共同作用于产业出口贸易。实证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强度与重度、中度污染制造业成正相关关系,说明环境规制通过激励产业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产业应对环境规制的能力,“贸易技术效应”所带来的有利影响可以补偿“贸易成本效应”引致的不利影响;另外,环境规制与轻度污染制造业呈负相关关系,说明现阶段环境规制通过激励产业技术创新所引致的对轻度污染产业的有利影响没有完全补偿其对于产业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

毕克新, 杨朝均, 隋俊[5]2015年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基于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系统地评价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对于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合理利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提升绿色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以及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5-2011年我国28个制造业行业为样本,运用RAGA-PPE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评价;在利用雷达图对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行业差异及成因。

侯长安[6]2015年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产业,更是黑龙江省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伴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环境保护愈加得到重视,这使得装备制造业绿色化趋势日益明显,绿色已经成为影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本文以提高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为目的,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的研究状况,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然后,参考装备制造业和企业绿色竞争力二者之间的联系,界定了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的内涵和价值,并分析得到影响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总结了当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在对比其他研究者选择指标的基础上,确定了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基于DEA法的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以国内31个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数据为样本,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进行了测定,得到了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的国内排名情况;最后,根据计算结果,从总体样本方面、黑龙江省内部情况和绿色度叁个方面,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展开了评价和研究,确定影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提高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及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智力支持与理论依据。

侯建, 陈恒[7]2018年在《中国高专利密集度制造业技术创新绿色转型绩效及驱动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对高专利密集度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绿色生态转型问题的忽视,运用改进的松弛测度方向距离函数(SBM-DDF)测算了中国13个高专利密集度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绿色转型绩效,并探讨了产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驱动作用。研究发现:样本期间我国高专利密集度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并没有达到相应匹配水平,且行业异质性特征明显。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的排名最高,是生产前沿面上绿色技术创新最佳实践行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排名最低,还没有发挥相应的低污染、低能耗效应;环境规制对高专利密集度制造业绿色技术绩效起到抑制效应,企业规模要素、资本深化、市场竞争和外资引进均显着促进了产业绿色技术绩效的提升,而技术引进配置结构对绿色技术绩效的驱动作用不明显。

纪志坚[8]2005年在《机械制造企业绿色再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再造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企业再造理论包括企业流程再造、企业文化再造、企业管理再造、企业组织再造、企业资本结构再造、企业会计再造等。关于绿色企业方面的理论则包括绿色经营、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管理、绿色产品、绿色物流等。有关建设绿色企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还有诸如:工业生态学理论、清洁生产理论、生态效率方法等。但如何将上述内容和思想融合而形成一套系统化、体系化的综合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仍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本选题主要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全新的机械制造企业绿色再造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目的是将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有效的结合起来,综合解决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所谓绿色再造是指机械制造企业以一切对环境友好为导向,以绿色化为核心,以再造为手段,以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为目的,对自身进行的全方位改善工程。 本论文的创新点表现在不同的层面,诸如概念、理论、方法、实务操作等。第一,本文首次提出机械制造企业绿色再造,构造全新的机械制造企业绿色再造概念体系。该体系包括绿色再造的定义、内涵(建立起绿色再造内涵二维模型)、指导思想、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进而推出绿色再造的特点、意义等。第二,文章论证了完善的机械制造企业绿色再造理论体系。本文从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出发,将机械制造企业开放系统视为一个耗散结构,详细论证了绿色再造既是企业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路径选择,又是为企业耗散结构引入负熵的根本机制,是使其走向更高阶段有序的重要手段,而且绿色再造的持续性也保证了企业耗散结构波动性向前发展。然后,文章提出不同于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构建定量的机械制造企业绿色再造效果评价方法体系。为了使该评价方法体系科学可靠,本文基于发展成熟的绿色投入产出方法,将其应用于绿色再造工程中进行具体化和简化,最终推导出绿色再造评价方法体系。最后,将该绿色再造理论与方法体系应用于中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当中去,不仅对该全新理论方法进行验证,同时也对中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将来的发展方向起到指导作用。 该论文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将是一个突破点,对于推进企业再造理论的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进展都将有指导意义。

王福君[9]2009年在《比较优势演化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呈现出以跨国公司为转移主体、以高端产业为转移领域、以兼并和收购为转移形式、以价值链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为手段、以中国为主要接受国家五个新趋势。在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下,目前国际装备制造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分工全球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和服务网络化等新特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迎接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和加快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2006年)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明确提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目标、基本原则、具体部署以及依托的重点建设工程。辽宁省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叁大基地之一,其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在重大成套装备和重要装备产品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末,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一直承担着为我国大部分基础建设、大型项目等提供装备的任务,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装备的衰退,使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成为了辽宁工业的第一支柱,但横向上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减弱。因此,从比较优势演化角度,以辽宁省为例来分析装备制造业升级,不仅可以为辽宁省构建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路径选择,有利于推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国际竞争力,而且可以在辽宁经济中形成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和增长极效应,同时为其它区域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借鉴。在实际的装备制造业研究中,国内学者多站在全国的角度为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理论参考,而较少从比较优势演化角度站在区域层次来研究装备制造业升级,这无疑使区域装备制造业升级选择路径及其对策受到极大的削弱。本文在理论体系层面和经验探讨层面的基础上,通过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历史沿革、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和当前国内装备制造业市场潜力巨大的形势,提出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应该选择技术创新推动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了叁种模式下的具体对策以及制度对策。这不仅是现阶段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的理性选择,也是把辽宁建设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一条现实途径。本论文的基本框架由绪论、正文和结论叁部分组成。绪论:主要分析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阐明了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并概括地说明了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主要的贡献及创新点。正文分为五章。第一、二、叁章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一章是对比较优势演化理论、产业内升级理论、产业比较优势分析理论以及装备制造业基础理论进行综合述评;第二章主要阐述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环境条件、动力机制和测度分析;第叁章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比较分析,主要从经验启示、国际、国内(区域)和行业四个角度,探讨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路径、模式、经验等,为后面的辽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分析奠定基础。这叁章的基础理论阐述将为本论文后两章的实证分析奠定良好的理论铺垫,起到理论支撑作用。第四、五章是实证分析,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时空特点出发,阐述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空间特点和综合特点,并运用“七因素分析法”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进行定性分析。其次,引入主成分分析法(PCA法)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进行定量分析,并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程度进行评价。最后,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减弱的表现及成因。第五章是在前面理论分析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演化中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应采取技术创新推动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了叁种模式下的对策选择和制度对策。结论:在总结正文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并针对研究的实际情况,找到研究的不足,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展望,以便将来研究使之更加趋于合理、完善和系统。

李梦茹[10]2016年在《中国制造行业绿色增长效率测度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增长达到资源约束力和环境承载力极限的背景下,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绿色增长已然成为中国的必由之路。制造业不仅是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更是能源消耗大户和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提高制造业的绿色增长效率,对实现我国制造业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EBM(Epsilon-Based Measure)测度模型,以资本、劳动和能源为投入指标,以制造业各行业总产值为期望产出,以由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合成的环境污染物排放综合指数为非期望产出,测算了我国制造业30个行业从2003年至2011年9年间的绿色增长效率,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提出了促进制造业绿色增长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9年问我国制造业绿色增长效率逐年稳步提升;在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减排方面,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存在较大潜力和提升空间;依据绿色增长效率值大小,可将我国制造业30个行业分为“绿色型”、“棕色型”、“褐色型”和“黑色型”四类,且从“绿色型”到“黑色型”,制造行业资源能源利用率逐渐减低,环境污染物排放量逐渐增加;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绿色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宜实施差异化的环境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制造业绿色增长。为促使制造业实现绿色增长,政府应根据制造企业的资本规模、绿色技术研发能力、环境污染程度等实际情况,适度执行环境法规和环境标准,通过征收环境税、建立排污权交易体系、补贴、信息公开、引导公众参与等形式把资源配置到绿色技术水平高、环境效益好的制造企业中,并淘汰一些技术水平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制造企业。本研究客观地评价和度量了我国制造业绿色增长的实现程度,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制造业实现绿色增长的路径提供了分析依据。

参考文献:

[1]. 机械制造业环境绿色技术评价体系[D]. 楼上游. 合肥工业大学. 2003

[2]. 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系统运行的绿色性管理研究[D]. 宋罡. 沈阳工业大学. 2007

[3]. 中国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与评价研究[D]. 王子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4]. 环境规制对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D]. 钱静. 浙江工业大学. 2013

[5].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基于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实证研究[J]. 毕克新, 杨朝均, 隋俊. 中国软科学. 2015

[6].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评价研究[D]. 侯长安.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

[7]. 中国高专利密集度制造业技术创新绿色转型绩效及驱动因素研究[J]. 侯建, 陈恒. 管理评论. 2018

[8]. 机械制造企业绿色再造的研究[D]. 纪志坚.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9]. 比较优势演化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D]. 王福君.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10]. 中国制造行业绿色增长效率测度研究[D]. 李梦茹. 大连理工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机械制造业环境绿色技术评价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