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贵州省威宁县中水镇土地整治项目为例
贵州省第二测绘院 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根据精准扶贫作战图管理系统数据,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项目实施后区域贫困户取得预期效益,助推精准扶贫。
关键词:土地整治;精准扶贫;规划设计
一、背景
古人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贵州省全省实施大扶贫战略,实施精准扶贫推进脱贫攻坚的形式下,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致力服务精准扶贫,制定了2016年为10万就地脱贫人口每人整治1亩优质农田的方案,即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也是国土资源云精准扶贫的体现。
通过已经完成并移交的贵州省各地州精准扶贫作战图管理系统,能够精确掌握区域内所有贫困户的基本信息,精准到贫困户家庭住址、家庭人员年龄等基本情况、造成贫困的原因等详细情况。威宁自治县属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39个乡镇,610个行政村,其中贫困乡镇26个,贫困村有314个。
威宁县中水镇位于五千亩以上坝区,中水镇不仅是威宁县有名的烤烟大镇,也是贵州乃至西南地区有名的“蔬菜水果之乡”。区域具备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条件,但基础设施不配套及产后商品化处理与运输体系不健全等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因此,选在耕地较为集中连片,具有一定产业基础,较为贫困的威宁自治县中水镇开展土地整治项目。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助推国土资源精准扶贫。
二、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的体现
1.精准扶贫精准管理体现“三落”
精准扶贫精准管理体现在“三落”,即:落户、落人、落地。结合贵州省精准扶贫作战图管理系统精确掌握的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在土地整治项目前期调查时,有针对性的对区域内贫困户家庭劳动力等其他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中水镇土地整治项目区涉及9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其中有10个贫困小组。区域共有贫困户733户,贫困人口3369人,全部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均已建档立卡。通过统计分析各村民小组中贫困户、贫困人口、贫困人口中年龄比例情况、年人均纯收入情况。分析项目区农民贫困原因主要如下:1、农户家庭收入中80%以上为农业收入,种植传统农作物玉米和马铃薯效益不高;2、基础设施缺乏,种植成本高;3、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受到资金和技术水平的限制;4、家庭缺乏劳动力,负担重,因病返贫、自然灾害返贫等状况较为普遍。
2.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进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结合威宁县“十三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目标,以“生态、特色、高效”为导向,土地整治项目结合产业规划打造云贵高原上立体农业产业景观名副其实的特色果蔬之乡。中水镇土地整治项目区坡地特色农业区发展国际精品苹果,坝地高效农业区以“中水紫皮大蒜” 商标为旗帜。项目工程设计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布局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项目区坝地高效农业区:坝地高效农业区占项目区面积的14%,目标定位为生态、高效农业,围绕定位开展工程布局和设计,发挥坝区的高效作用,提高坝区的产出能力和为经济服务的保障能力。区域着力发展紫皮大蒜、辣椒等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发展有机农产品。土地整治项目主要是完善该区域的灌溉与排水设施。
坡地特色农业区:坡地特色农业区占项目区面积的86%,目标定位为生态、特色农业,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发挥坡地的生态屏障作用。主要发展苹果种植,该区将建成苹果种植核心区、苹果种植拓展区、苹果种植辐射区。土地整治项目主要是完善区域的道路和排洪工程,新建提灌工程,核心区和拓展区配套滴灌,辐射区配套管灌等工程。同时,区域内还整合了其他部门资金修建农田防护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
3.结合区域土地流转进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项目区成立合作社,农民保留土地使用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合作社雇佣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在园区就业,合作社对在园区内务工的农民进行苹果种植技术培训,鼓励其在自家未入社土地内发展苹果种植。合作社免费对其进行技术指导,果实成熟后负责统一包装、销售和品牌打造。
土地整治项目在区域进行规划布局和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土地现状及长远的利用模式。针对已流转给合作社的区域,规划布局设计集中打造示范点,对于暂时未流转,远期有可能集中发展的区域保障基础设施,为产业拓展保留空间。
三、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的预期效益
1.务工增加农民收入
1)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
中水镇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工程内容主要有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各工程主要施工内容有土方开挖回填、路面铺设、沟渠混凝土浇筑、浆砌块石、PE管铺设、防护林种植等。施工工艺较为简单的内容例如沟渠土方开挖回填、管道铺设、种树等都可以优先雇佣当地贫困农民,尤其是建档立卡农民。
中水镇土地整治项目总投资4000多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占85%。根据预算,项目工程施工需要甲类工约14000个工日,乙类工约131000工日,按照《土地整治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折算成工资收入,该项目甲类工工资约70万元,乙类工工资约510万元。甲类工是技术工,乙类工是辅助技术工的普通工。项目区内年龄在20-60岁之间的贫困人口共计1973人,占项目区贫困人口的59%。假设这些人全部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可以从事辅助性工作的乙类工,即雇佣项目区贫困劳动力在这个土地整治项目务工,平均每人最多可收入2500元左右。
2)土地整治项目区产业基地就业
合作社优先雇佣建档立卡贫困农民到园区工作,并发给工资。根据现状情况调查,目前在中水镇红苹果专业合作社务工的农民,每月可定期获取工资收入667元,年可收入8004元,并对已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特别照顾,每户可安排两人在园区内务工,年可收入16008元。
2.土地流转分红
土地整治项目区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入红苹果专业合作社,每亩土地每年可得800元,第一年入社分红400元,入社农民第一年总计可收入1200元,土地入社第二年承包费800元不变,分红增加100元,依次逐年增加分红100元15年止,到15年每亩土地收入可达2600元。
3.产业结构调整促增收
土地整治项目区农业产业的发展结合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创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当地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辐射带动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还可使外出务工劳动力转移到当地发展现代农业。
中水镇土地整治项目区原有耕地中除少量位于居民点附近的耕地仍保留种植玉米外,其余土地将逐步调整种植苹果和紫皮大蒜。根据现状调查数据,产业结构调整前,农民种植玉米和烤烟,纯收入仅为375元/亩和1900元/亩,调整种植苹果和紫皮大蒜后,纯收入可达6600元/亩和3990元/亩。原有土地收益得到极大增加,农民收入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4.基础设施水平提高,收入水平增加,为当地农民生产发展打造平台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实施整治项目之前区域交通设施极为缺乏,运输方式全部依靠人挑背驼,生产成本大,灌溉只能依靠天然降雨,作物灌溉缺乏保证。通过本项目实施,灌溉设施完善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道路的通达为小型机械进行生产运输提供可能,生产效率的提高,将多余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从事其余产业发展,为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提高可能。
土地是区域内农民生产发展、生活脱贫的基础平台。土地整治项目就是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帮助贫困地区三农发展提升、打造基础平台。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措施的实施,区域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贫困人口减少,有效达到精准扶贫当地贫困农民的目的。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对于解决区域其他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论文作者:张超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4
标签:土地论文; 项目论文; 精准论文; 贫困户论文; 区域论文; 农民论文; 工程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