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效果评价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效果评价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效力评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效力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3)05-0002-06

一、1998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特征

由于1991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过热”现象和不断加重的通货膨胀趋势,1993年下半年以后政府采取了“双紧”政策。到1996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过热现象已基本得到遏制并成功实现“软着陆”,“双紧”政策开始松动,但直到1997年上半年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仍然是“适度从紧”。1997年7月泰国爆发金融危机,并迅速波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形成亚洲金融危机。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我国政府自1998年开始采取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此后对政策的力度和调控目标作了多次修正,但扩张性政策取向始终未变并延续至今。从政策的力度、调控方式、中介目标和调控手段的变化看,这一时期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不断增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当时我国经济刚刚实现“软着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尚未显露,国内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集中于经济增长是否已达到周期性低谷、宏观调控政策是否需要适度微调等方面,政府针对金融危机采取的应对措施力度较弱,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对前期“双紧”政策的修正和放松,政府政策调整的具体措施主要是进一步降低前期过高的存贷款利率、取消各种基金(附加、收费)项目、发行国债等。1998—1999年期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步显露,国内经济增长出现深度下滑,为扭转这一局面,政府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不断增强:(1)货币政策方面。1998年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1999年又再次下调利率并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并于1999年11月份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至6%,一次性可增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贷款约2000亿元。(2)财政政策方面。为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政府在采取扩大建设性国债发行规模、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等措施的同时,采取了赤字预算政策,财政赤字由1997年的582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918亿元、1999年的1759亿元。(3)在税收政策方面。自199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按税率减半征收。同时,为刺激出口增长,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出口商品综合退税率由12.56%上升到15%的历史最高水平,同时采取了加强出口信贷、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工作效率、技改贴息等多方面配套措施。

(二)政策调控方式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重扩张逐步转变为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主。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的局势得到扭转,政府适时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将扩张性货币政策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强了财政政策的力度。2000—2001年期间货币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稳定;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刺激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改革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加强同业拆借市场和公开市场业务在调整货币供给方面的作用。在扩张性财政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将建设国债发行规模由1999年的1000亿元扩大到2000年的1500亿元;财政预算赤字从1999年的1759亿元进一步扩大到2000年的2491亿元和2001年的2493亿元;自2000年1月开始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鉴于2001年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为避免其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政府在2002年再次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但政策运用的重点依然以财政政策为主:2002年2月份再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使目前我国利率降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财政政策方面,在保持1500亿元建设国债发行规模的同时,将2002年的财政预算赤字增加到3000亿元,并在2002年上半年提早安排国债投资资金到位、增加出口退税额度。

(三)政策调控手段和调控中介目标日益多元化。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这一目标是通过调控投资、消费、进出口、货币供给等中介目标实现的。1997—1998年期间,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是刺激投资增长,扭转经济增长不断下滑的局势。采取的调控措施,如降低利率、取消财政性基金(资金、附加、收费)项目、增发国债等,主要围绕如何恢复投资增长。在鼓励出口方面也采取了较强的刺激措施,主要是将出口退税率由9%提高到11%。但在刺激消费增长方面的措施较少、力度偏弱,比较重要的措施是1998年11月份财政部将42.5亿元的专款由中央财政借给地方,用于支持各地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1999年以后,政府将扩大内需确定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刺激投资增长的政策措施,增强了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力度,鼓励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也相对增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以刺激投资增长为主,转向投资、消费、出口等全面刺激需求增长的新阶段,政策调控手段也日趋多元化。在鼓励投资增长的措施方面,调控手段从降低利率和增加国债投资拓展到税收优惠、技改投资贴息贷款、取消行业准入限制、改善投资环境等多方面;在刺激消费增长政策措施中,从单纯的增加中低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展到提高公务员工资、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与范围、延长节日假期、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全面刺激消费增长;在鼓励出口增长方面,从提高出口退税率扩展到加强出口信贷、提高通关效率、深化贸易体制改革等。

二、1998年—2001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效应

(一)1998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效应。(1)1998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工业增加值增长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实际工业增加值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1.13个百分点。换算为GDP增速之后,1998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引致GDP增速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宏观调控政策的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增速提高实现的。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不变价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16.33个百分点,出口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1.07个百分点,不变价产成品资金占用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了6.39个百分点。但1998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消费增长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不变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0.66个百分点。(2)1998年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主要金融指标的增长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5.02个百分点,货币供给MO和M1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分别提高了3.5个百分点和1.36个百分点,M2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3)1998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销售收入增长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不变价企业销售收入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了3.76个百分点。(4)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影响较大,间接对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实际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比政策不变条件下的预测水平提高4.1个百分点。

总之,1998年政府采取的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对遏制经济增速下滑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其他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利率下调和增加财政赤字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增长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也对货币供给、居民储蓄存款、企业销售收入和价格指数等经济指标的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因对消费增长有抑制作用,对工业增加值增长没有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三类政策的综合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明显大于单一政策的影响。

(二)1999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效应。(1)1999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工业增加值增长没有起到了预期的促进作用,实际工业增加值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0.55个百分点。换算为GDP增速之后,1999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导致GDP增速下降了0.54个百分点。直接原因是宏观调控政策引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拉动作用,不足以抵消宏观调控政策引致的出口、消费和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作用。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不变价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3.29个百分点,但出口、不变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不变价产成品资金占用的实际增速分别比预测增速下降了8.82、1.15和8.53个百分点。(2)1999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其他经济指标的增长也产生了显著影响。财政收入、货币供给MO和工资性现金支出实际增速比财政赤字保持1997年规模不变条件下的预测增速分别提高2.68、4.73和1.45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不变价企业利润总额和销售收入实际增速分别比预测增速下降3.57、6.94和7.53个百分点,实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比预测水平下降1.21、0.23和0.66个百分点。即1999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了财政收入、货币供给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但抑制了居民储蓄、企业利润和销售收入的增长,同时引致物价水平下降。

1999年财政政策的力度比1998年明显增强,但1999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并没有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是:其一,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削弱了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但为避免危机进一步扩大,我国政府毅然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使人民币相对大幅度升值,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出口增速大幅度下降,实际出口增速只有6%。按我国出口增长的趋势和当时国内外的发展环境,1999年我国出口增速完全有能力达到15%左右。同时,在将出口作为外生变量之后再次对1999年的经济增长进行动态预测,结果显示,各种分析方案中工业增加值的预测增速与实际增速的差距大幅度缩小。这说明人民币相对升值引致的实际出口增速比预测增速大幅度下降,是1999年宏观调控政策未能取得预期效应的主要原因。其二,各种政策措施的不协调使其作用相互抵消。1999年政府将扩大内需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但多数政策措施依然以刺激投资增长为主,在刺激消费增长方面的措施较少,但降息等促进投资增长的政策措施对消费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使投资增速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被消费增速下降带来的负面所抵消。同时,各种政策措施均引致财政收入实际增速相对提高,但财政收入增加特别是税收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收缩效应,要大于增加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扩张效应。其三,突出的结构性矛盾降低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力。1996年我国经济软着陆之后,生产能力已出现结构性过剩。亚洲金融危机导致1998年和1999年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外需的减少使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更为突出。1999年宏观调控政策对投资增长的促进作用比1998年大幅度下降,但对降低产成品资金占用的作用明显增强,说明1999年宏观调控政策引致的需求扩大,虽然没有促进经济增速的提高,但缓解了由生产能力过剩引致的结构性矛盾。

(三)2000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效应。(1)2000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工业增加值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实际工业增加值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0.82个百分点。换算为GDP增速之后,2000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引致GDP增速提高了0.795个百分点。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不变价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分别提高4.45和1.02个百分点,但出口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2.18个百分点,进口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10.32个百分点,不变价产成品资金占用的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了5.85个百分点。即2000年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增速提高并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引致进口增速大幅度提高,并降低了国内库存水平。(2)2000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其他经济指标的增长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财政收入、货币供给MO和M2、不变价企业利润和工资性现金支出实际增速比财政赤字保持1997年规模不变条件下的预测增速分别提高2.25、1.19、0.52、29.06和2.2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不变价企业销售收入实际增速分别比预测增速下降3.04、3.93和2.73个百分点。实际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比预测水平下降4.7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预测水平提高1.06个百分点。即2000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促进内需增长的同时,还促进了财政收入、货币供给MO和M2、居民收入以及企业利润的增长,但抑制了外商直接投资、金融机构贷款、居民储蓄、企业销售收入和货币供给M1的增长,也抑制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四)2001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效应。2001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扩张力度减弱,在继续采取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也未增加财政赤字的规模,但在各种其他政策中,鼓励出口和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力度比2000年明显增强。其他政策对2001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工业增加值的实际增速比其他政策中性条件下的预测增速仅提高0.13个百分点。换算为GDP增速之后,2001年的其他政策仅拉动GDP增速提高0.12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2001年的其他政策促进了投资增长,不变价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2.12个百分点,但对出口和消费增长没有起到预期的促进作用,实际出口增速仅比预测增速提高0.05个百分点,而不变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产成品资金占用实际增速分别比预测增速下降0.31和1.68个百分点,即政策引致的投资增速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拉动作用,被消费增速下降所抵消。同时,2001年的其他政策引致财政收入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1.93个百分点,但导致不变价企业利润和工资性现金支出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5.53个百分点和4.73个百分点;即2001年的其他政策虽然引致财政收入增速提高,但由此产生的收缩效应引致企业利润下降,并连带居民即期收入增长下降。而即期居民收入是决定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其增速下降必然会引致消费增速下降。由此可见,2001年的其他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财政收入高增长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强的收缩效应。

三、2002年前三季度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效应

我国在2002年采取了力度较强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措施包括下调存贷款利率、增加财政预算赤字,提前安排国债投资资金和出口退税资金到位等。此外,2002年1月份下调关税税率,随后修改或废止了大量与WTO规则不一致的法律法规.取消或放松了行业准入限制。

(一)利率下调对2002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的影响。(1)2002年2月份的利率下调对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速比利率不变条件下的预测增速提高1.05个百分点。其中利率下调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降低了库存水平,不变价固定资产投资、进口和出口实际增速比利率不变情况下的预测增速分别提高4.17、6.85和5.34个百分点,不变价产成品资金占用实际增速比利率不变时的预测增速降低2.72个百分点,但利率下调对消费增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变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与利率不变时的预测增速基本持平。(2)利率下调对其他经济指标的增长也有显著影响。其中利率下调引致财政收入实际增速比利率不变时的预测增速下降4.94个百分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7.59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1.69个百分点;货币供给MO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1.88个百分点,M1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0.94个百分点,不变价企业利润和不变价工资性支出实际增速分别比预测增速下降4.45个百分点和0.63个百分点,不变价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提高3.43个百分点。此外,利率下调还对物价产生了一定影响。实际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比利率不变时的预测水平下降0.71个百分点,实际消费价格指数比利率不变时的预测水平降低0.72个百分点,实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比预测水平提高0.42个百分点。

(二)其他政策对2002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的影响。(1)其他政策对2002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实际增速比其他政策中性条件下的预测增速提高1.26个百分点。其中其他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和进口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降低了库存水平,不变价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和进口实际增速比利率不变情况下的预测增速分别提高6.09、6.51和7.37个百分点,不变价产成品资金占用实际增速比利率不变时的预测增速降低2.25个百分点;但其他政策对消费增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变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与利率不变时的预测增速基本持平。(2)其他政策对其他经济指标的增长也有显著影响。其中财政收入实际增速比其他政策中性条件下的预测增速下降4.72个百分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7.9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实际增速与预测增速基本持平,货币供给MO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2.9个百分点,M1和M2实际增速与预测增速基本持平,不变价企业利润和不变价工资性支出实际增速分别比预测增速下降4.76个百分点和1.55个百分点,不变价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提高3.98个百分点。此外,利率下调还对物价产生了一定影响。实际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比利率不变时的预测水平下降0.91个百分点,实际消费价格指数比利率不变时的预测水平降低0.61个百分点,实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比预测水平提高0.25个百分点。

(三)增加财政赤字对2002年经济增长的影响。(1)增加财政赤字对2002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0.81个百分点。其中财政赤字扩大引致不变价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2.74个百分点,出口和进口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分别提高5.11和6.67个百分点,不变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产成品资金占用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分别下降0.18和1.7个百分点。即增加财政赤字促进了投资、出口和进口增长,降低了库存水平,但对消费增长没有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2)增加财政赤字对其他经济指标的增长也有显著影响。其中财政收入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5.35个百分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7.1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实际增速与预测增速基本持平,货币供给MO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2.8个百分点,M1和M2实际增速与预测增速基本持平,不变价企业利润和不变价工资性支出实际增速分别比预测增速下降4.76和2.54个百分点,不变价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提高2.73个百分点。此外,利率下调还对物价产生了一定影响。实际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比利率不变时的预测水平下降0.93个百分点,实际消费价格指数比利率不变时的预测水平降低0.71个百分点,实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比预测水平提高0.17个百分点。

(四)宏观调控政策对2002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的综合效应。(1)2002年前三季度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工业增加值增长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实际工业增加值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1.43个百分点。换算为GDP增速之后,2002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引致前三季度GDP增速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宏观调控政策促进了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增长,但对消费增长和降低库存水平的作用较低。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不变价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和进口的实际增速分别比预测增速提高8.65、6.88和7.69个百分点,不变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产成品资金占用实际增速分别比预测增速下降0.13和1.31个百分点。(2)2002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其他经济指标的增长也有显著影响。其中财政收入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4.37个百分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8.1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实际增速与预测增速基本持平,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1.66个百分点,货币供给MO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下降2.2个百分点,M1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1.06个百分点,M2实际增速与预测增速基本持平,不变价企业利润和不变价工资性支出实际增速分别比预测增速下降4.19和2.7个百分点,不变价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提高4.85个百分点。此外,利率下调还对物价产生了一定影响。实际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比利率不变时的预测水平下降0.73个百分点,实际消费价格指数比利率不变时的预测水平降低0.67个百分点,实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比预测水平提高0.54个百分点。(3)在四种预测分析方案中,进出口和利用外资的预测增速均比实际增速有较大幅度下降,预测增速的波动区间仅在1个百分点左右;且财政收入预测增速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特征。这些特殊现象与2002年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增强有关,但主要是由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所引致的。特别是宏观调控政策引致经济增速提高但财政收入增速反而相对下降这一特别现象,主要与人世后关税大幅度下调有关。

总之,2002年的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对前三季度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其中包括入世因素在内的其他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利率下调和增加财政赤字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增长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也对货币供给、居民储蓄存款、企业销售收入和价格指数等经济指标的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对消费增长和降低库存水平的作用有限。

四、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采取的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对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趋势、促进经济增长恢复上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政策的综合效应看,各年度的宏观调控政策基本达到了预期调控目标。但由于存在政策措施不协调、政策调控目标出现偏差等问题,个别时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效力被削弱。由此得到的基本结论是:

1.利率下调是刺激投资增长的有效措施,但连续下调利率会降低其对投资增长的促进作用。如1999年利率下调对投资增长的作用比1998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2.利率下调对消费增长有负面影响。由于储蓄存款依然是当前居民投资的主要方式,存款利率下调引致居民利息收入减少,会导致消费增速下降;如果消费增速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收缩效应大于投资增速提高的扩张效应,利率下调就会对整个经济增长产生负作用。因此,利率下调需要其他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配合,才能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3.增加财政赤字对近年来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增加财政赤字不仅会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也会降低库存水平。

4.需要加强扩大税收与扩张性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由于扩大税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收缩效应大于扩大财政赤字的扩张效应,在增加财政赤字的同时扩大税收,会大幅度削弱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力。

5.其他政策的效力明显高于利率下降或扩大财政赤字的效力,说明在经济总量关系呈结构性过剩的情况下,以改善供给结构、刺激消费和出口增长为目标的政策措施对促进经济增长更为有效。

6.由于一项政策措施会对多种经济指标产生不同影响,要求各种政策措施之间必须加强协调与配合。1999年、2000年和2002年的实践表明,缺乏协调与配合的宏观调控政策是难以达到预期调控目标的,而协调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使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单一政策的作用。

总之,近五年来的实践表明,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效力的关键,因时制宜的选择政策调控目标是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效力的核心。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效果评价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