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脑栓塞;阿尔茨海默病;个性化护理干预;MMSE;BEHAVE-AD;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4-CR
脑栓塞伴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通常伴有认知功能、行为功能等障碍并且其安全感较常人更低,在医院陌生的环境中及其容易出现恐惧、烦躁、紧张与不安等负面情绪,同时疾病的折磨以及一些侵入性的治疗等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适,更增加了患者不良情绪的滋生,对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接受的脑栓塞伴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抽取7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38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22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71.5±9.5)岁。观察组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62~82岁,平均年龄(72.0±10.0)岁;两组一般资料统计结果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1)做好基础护理,对患者跌倒风险进行评估,可采用增加床栏、夜间地灯(不影响患者睡眠的亮度)等方式进行预防,对于跌倒高风险患者则在加强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巡视频率,以及加强家属陪护意识的培训,确保24h陪护;(2)心理护理,在护理期间采用如哄孩子般的口吻与患者交谈,语言要简洁明了、语气要温柔,让患者感受到本关爱的感觉,增加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3)指导家属多通过抚摸、交谈等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避免在患者面前流露出不耐烦、嫌弃等负面情绪,同时告知家属脑栓塞伴发阿尔茨海默病的思维、性格等特性,以提高家属陪护的质量;(4)对于有一定行动能力的患者可进行生活、行为训练,如教小孩般教导患者洗脸、刷牙、整理衣物,同时对于做的好的部分要进行适当的夸奖,以增加患者的信心,并指导家属配合督促其坚持长期训练,指导其可独立完成;(5)对活动区域设置标识(如文字、图片等),通过标识对其进行提醒和对其的记忆进行无形的强化,同时规范其生活作息,通过广播或者巡房的方式提醒患者各个时间段该做什么,促进其良好作息的建立。
1.3观察指标
依据MMSE和BEHAVE-AD对两组患者智力状态和日常行为能力进行评分。MMSE总分30分,评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好;BEHAVE-AD总分100,得分越低行为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76例患者MMSE和BEHAVE-AD得分纳入SPSS21.0分析,使用(x±s)表示、t对比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下表1 分析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BEHAVE-A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各项评分差异对比结果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MMSE和BEHAVE-AD评分对比
组别 n MMSE评分 BEHAVE-AD评分 对照组 38 21.38±3.14 45.51±10.66 观察组 38 27.25±3.53 33.76±10.89 t 7.659 4.753 P 0.000 0.000 3.讨论
脑栓塞伴发阿尔茨海默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栓塞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重要诱因,其预后和脑栓塞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该疾病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行为、人格改变,记忆和执行功能出现障碍、视空间以及语言功能受损等。有研究[1]报道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实施科学的护理可促进其认知功能的改善,对其预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邹敏[2]在研究中对脑栓塞伴发老年痴呆患者实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MMSE评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有效促进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本研究中对脑栓塞伴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后,患者智力状态和日常行为能力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通过对患者跌倒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对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证;通过为其进行心理护理和指导家属增加对其的陪伴和关心有效增加了其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立;通过对其进行生活、行为训练、设置标识对其进行提醒等,有效促进了其记忆的强化和生活能力的提高;通过规范其生活作息,有效促进了其预后的改善。进一步证实了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脑栓塞伴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能力、智力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璐璐. 应用整体护理干预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 5(14):55-55.
[2]邹敏. 脑栓塞伴发老年痴呆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v.18(67):257+259.
论文作者:覃宇萍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患者论文; 阿尔论文; 对其论文; 评分论文; 脑栓塞论文; 病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