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教育面临新时代挑战,教育诸方面亟待反思和总结,方能适应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本文试图从政治、语文、动手能力、大学教育等教育的一些热点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提出作者的一些改革之建议。
关键词:教育;反思;建议
一.当前中小学思想教育的反思
尽管我们的中小学都把品德课(初中叫政治)列为了必修课,而且还一度被列为了必考课,可是纵观我们近二三十年的品德教育,实际效果却不太理想。这成了许多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的问题。
《教育学》告诉我们:“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学生品德是由品德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因素构成的……”
有教育经验的人都知道:受教学场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一堂再好的品德课,实现最多的也仅是让学生较多的达到了“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识及其对人们思想行为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即完成了德育过程中“知”的教育任务。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德育课很多时候变成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现成答案。老师空洞说教,学生死记硬背,这种认知,有多少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呢?
我们以前初中时的政治课,基本是老师在黑板写上一版一版答题,学生抄好下去背诵,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现在才知道:徒劳无益。几十年后连一个问题答案也不记得了。好在现在政治课内容已不是升学考试必考,不然又不知要白耗学生们多少青春美好的时光。
品德教育不同于其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品德教育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品德认知以外,更重要的是要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意志,并最终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这些任务,显然是无法靠几节简单的品德课就能完成的。
既然品德课完成品德教育的时间空间有限,我们是否可以转变一下观念:将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更多的转移一下,“学校大社会,生活小课堂”,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融入其他学科,融入学校生活,融入家务劳动,融入社会实践之中。
改革品德课的形式,并非去除品德教育。
比如,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否可以多组织学生旅游一下祖国的名山大川,多感受一下祖国的秀丽山河,不是远比一堂课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吗?孝敬老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多开展一些看望福利院孤寡老人的实践活动不是更有意义吗?
劳动教育,我们是否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劳动实践,让学生从劳动中去体验劳动的快乐,激发劳动情感,学习劳动技能,磨炼劳动意志,培养劳动习惯呢?谈到劳动,六七十年代的人是多么怀念那时每周半天的学农基地劳动课和大战红五月放半月农忙假时到金黄的田野帮农民伯伯割麦时的欢乐时光啊!劳动过程挥洒汗水与嬉戏欢乐的情感体验比课堂上千百遍劳动光荣的空洞说教,那种方式效果好不言而喻吧?
……
遗憾的是,现在由于应试、安全等诸多因素,使得我们的学校,少有开展这一些很有品德教育意义的活动了。学生基本成了笼中鸟,水中鱼。长此以往,不仅缺失了对学生品德教育,而且也会加重学生厌学情绪,造成学生人格、品德的缺陷。
二.对我国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
中国自古重文轻理,古时的私塾,主要是以语文教学为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闪现出了无数的文学明星: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鲁迅、郭沫若……建国时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叶剑英……无不文武兼备,博古通今。
现在我们的教育中语文仍然排在首位。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语文教学的课时永远在各科之首,考试不管怎么改,语文考试之首的地位都不能撼动,而且,高考分值最高的几科总少不了语文的身影。
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用在语文上,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现代的语文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现代文学大师寥寥无几不说,普通人的一般语文素养也不尽人意:“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1%,这意味着仍有40%的成年人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些高学历毕业生不会写简单的应用文、一手烂字、不会礼仪交际……。这几年各界人士都在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出了啥问题?语文教育该怎么改革?在此,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个人认为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教材、教学、考试。
(一)教材上。以小学教材为例,我们有很多歌颂祖国名山大川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课文:《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北京亮起来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赵州桥》《长城》《颐和园》《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这些文章文辞优美,确实读来让人赏心悦目。但作为教材,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就有其不足之处:
1这些教材多为成人所写,成人化语言色彩比较浓厚,小孩子的视野一般都是比较细微的,懂教育的都知道,成人语言与儿童语言那是有很大差别的。
2语言本来就是比较抽象化、概念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所写的地方,不说中国很多小孩子,就是老师们也大多未曾游历,光靠抽象化、概念化的语言词汇,老师讲解,学生理解都有难度,虽然现在有多媒体互联网,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怎么有亲力亲为感受深切呢?这些华文,编进教材,本来就给教学增加了难度。爱祖国,就从身边的树木花草、蓝天白云、虫鱼鸟兽、清风明月开始,怎么不可以呢?孩子们自己写的小菜园、小猫小狗,很多少儿刊物上的文章,极富浓厚的生活气息,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孩子们读起来学起来也容易理解,怎么不可以选编进教材呢?小学语文考试的题目不多是这样的内容吗?
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小学生,国内都没有了解全,编写那么多外国的内容是不是太超前了点呢?《蜜蜂引路》《爱迪生救妈妈》《科利亚的木匣》《一次成功的实验》《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威尼斯的小艇》《彩色的非洲》《蒙娜丽莎之约》《凡卡》……这些写外国人的文章,是不是放在初高中或课外读物里更合适一些呢?
4语文教材兼具人文性,理应向学生弘扬真善美的主题,而我们的一些教材自身的真实性都令人怀疑。比如“江河水被蒸干了,那么裔又怎么‘蹚’过九十九条大河?”——一位来自子福州的8岁男孩质疑2017年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关于《裔射九日》的描述【1】。人教版的《爱迪生救妈妈》。为了研究教材的真实性,有老师翻阅了大量相关史料,有关爱迪生的传记里,并无其救母的故事【2】。
我们传统的国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家诗》《四书五经》……毛主席他们最先都是接受的这样的私塾教育,几千年的教育积淀,怎么到了现代就越来越淡化了呢?
(二)教学上。我们传统的教学形式比较简单,那时没有互联网多媒体,就是传统的国学教材,学生反复读诵记忆,有时老师教都不教如何理解,就是学生凭生活经验自己理会感悟,然后老师组织学生对对对子,吟吟诗词,看似简单,其实极其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现在的教材基本一来就是一篇,(虽然对于成人来说短小,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仍显冗长),既不怎么押韵,又不贴近学生生活,所以虽然现在我们的教学手段比以前先进了不少,教师素质也比以前的私塾老师高了不少,但教学效果与以前相比确是大相径庭。
(三)考试上。我们高考的指挥棒在对教育的导向上有偏。温儒敏老师——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他谈未来语文高考:要实现让15%的孩子做不完,“高考语文阅读题的选文范围,将会远远超出高中教材和一般高中生的认知范围。难度、深度、广度,全面向学术级、经典级看齐!只看《读者》和四大名著,别说高考语文,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作为教育界权威,这观点着实让人感到惊悚,从表面上看,这是典型的“学什么不考什么”,这样的考试出题理念,真不知会把我们的语文教育导向何方?
我国曾是一个诗的国度,凝练的诗歌在人类交往应酬中理应占一席之地,多年以来的高考作文都把诗歌拉入黑名单,直接限制了这一文体的发展,我国现代诗歌荒漠化,高考的错误导向难辞其咎。
另外,我们的有些高考作文题真的值得反思。“手握一滴水”“梯子不用请横着放”……这样的作文考题让人写起来真有点无 从下手之感。大家可以上网搜搜曾经的这两个考题的高考满分作文,要么穿越,要么梦境,真难为了那两个考生,竟然还能写得那么有想象力,但是那样的作文也只能是被热捧一时,能够如《咏鹅》“离离原上草”一样流芳后世吗?
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总是在解释世界,而重要的是改造这个世界”。当前,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认识世界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改造世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生产生活实践能力,与人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都较为欠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0分钟,而中国小学生12分钟【3】。技工短缺,青年人眼高手低,这些现象均折射出我们应试教育缺陷。
我们只有尽快改革精简繁琐的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等学科的教学内容,改革现行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方能将学生从过重的学业学习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投身于科学实验活动、家务生活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社团活动……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家、劳动者、技术工人、社会活动者,满足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
衡水中学作息时间表
“高考工厂”的学子们在一天近乎十四节课的时间里,基本上就是围绕高考听讲、刷题、考试,这样了无生趣的学习,除了培养考试高分,孩子们会有什么更高的创造力呢?这样的学习不知是在摧残孩子们的心智还是在培养孩子们健全的心智?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们能适应当今社会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的发展需求吗?救救孩子!
注释
【1】《文摘周报》2019年6月18日星期二第46期声音
【2】《教材不能用虚构的美德绑架孩子》吴祚来转自(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f94901bb5743c35f)
【3】《文摘周报》2019年6月6日06教育,《汗颜!中国孩子每天劳动12分钟!》据《光明日报》王斯敏等/文
论文作者:高正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品德论文; 学生论文; 教材论文; 语文论文; 孩子们论文; 老师论文; 爱迪生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