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历史性的决策对哲学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哲学的出路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出路一样,在于实现中国特色化,创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详尽地探讨了这一命题得以成立的根据,并从以下四个方面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1.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疏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意向,必须首先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正本清源,明确只有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三位一体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含义;2.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认同, 只是完成了对马克思哲学及其前驱者与后继者哲学贡献的综合荟萃,还必须对这一体系进行现代化加工,这就要批判地借鉴和汲取现代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深化、细化;3.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吸纳中国传统哲学的精萃,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强烈的中国文化气息;4.以邓小平理论为坐标,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全方位的思索和重建,创立以邓小平哲学思想为内核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认为,这是时代的呼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必然,只要“中西马”各方有识之士通力协作,就一定能完成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1.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1〕这个体系极其完备而严整,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总结了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和历史的关联,指出,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划时代的伟大发现,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发生了倒转:传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率先实现了伟大的跃迁,被推进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阶段。这一理论不仅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也带动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在邓小平理论的推动下,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它的社会主义部分正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为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基本框架,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与扩大,为实现这一任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动力,一部全新的政治经济学指日可待。现在该问到哲学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都在变革和发展,哲学怎么办?
2.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层回应。人的哲学意识发源于人类独有的刨根问底的彻底精神。当人们不满足于对事物、现实的表象直观,试图追问隐藏在其背后的普遍本质或基质时,最初的哲学就以灵魂和肉体的关系作为模本而出现了。人的现实生活所面临的最普泛和最深层的追问莫过于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人的思维和意识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所以近代及近代以前的哲学,不论其唯心、唯物都囿于本体论思维方式,表现为物理学之后或形而上学。但是到了现代,当实证科学已经能够不依赖哲学独立地作出对世界的本质和本原的确切回答时,哲学作为一种形而上学本体论就显得过时和没有必要了。马克思深刻地感悟到旧哲学的这种局限性,指出它们只是满足于“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2〕,给世界提供一个终极的解, 而不知主要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使哲学向人的生活和实践回归,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哲学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表面上是哲学功能的变化,其实质是哲学本质的变易,是对世界存在、世界统一性、主客体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的崭新的理解和回答。只有转变思维方式,立足于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世界,突出人及其实践的中心地位,才可能赋予哲学以改变世界的使命。
3. 但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只是作为它在社会生活中的推广)却没有贯彻马克思的“改变世界”的主旨,依然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哲学。就其对世界的说明和解释来说,与其他一切旧哲学相比,它在哲学史上是最卓越的,也是史无前例的。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破天荒地第一次结合在一起,给世界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解:世界确实是物质的、先在的,世界也确实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由此引申出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辩证发展的观点也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精神,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在解释世界的层面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不但没有什么偏颇可谈,而且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流传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对宣传和树立正确的哲学信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像对待其他一切优秀的哲学遗产一样,充分肯定它的历史意义和思想价值。
然而,无论是唯物论或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的哲学新创,它们只是作为前驱者的思想遗产而成为马克思哲学的一般前提和总体属性与特征的。至于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唯物辩证法或辩证唯物主义,虽具有创新意义,但它只是后人如狄慈根、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等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理解和认定,并依此推导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现有的文本来看,找不出充分的根据来证明,马克思本人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上作出过超越唯物史观的特殊努力。马克思高于前人的独特的哲学贡献不在这里。这样,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一开始就处在夹缝中,面临十分尴尬的矛盾:一方面,后人这种认同和推定确实反映了马克思哲学的局部特征,在人们囿于“解释世界”的氛围中,具有无可置疑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概括又确实与马克思自己真实的哲学表白差距甚大,远还没有进入“改变世界”的境界。所以,虽然从本世纪初卢卡奇以及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等不满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极力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寻求马克思哲学的真实含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仍可维持下去,甚至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独占统治地位。
4.前苏联和中国长期奉行辩证唯物主义, 首先是因为这种哲学是由领袖认定并居于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因而具有以国家政权为后盾的强大的扩张力量。特别是中国不断掀起的全党全民学哲学的热潮和多次开展的哲学批判运动,已经使辩证唯物主义深入人心,具有不可撼动的权威,谁若是敢于对它提出思考和疑问,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背弃马克思主义。但是除此之外的另一个深层原因也不可轻视,这就是这种哲学适应计划经济的要求,带有浓重的决定论的气息。计划经济倡导一种精神,即一切都事先计划好,领导说了算,下级及广大民众只要服从领导,埋头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一个螺丝钉的作用就够了。因此,计划经济贬损主体性,张扬被动的服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存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物质决定精神、环境决定人等一系列决定论和劝喻人们遵循规律的服从论恰好从理性层面适应了计划经济的需要,客观和规律成了领导和上级的哲学化身。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常盛不衰,这不仅源于人为的主观因素,也有它经济上和体制上的深层背景。
5.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实践, 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向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挑战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脱离沸腾的生活和实践,仍旧停留在对世界基质、本源和状态的抽象说教上;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突出了人作为主体的决定作用,人的素质、人的法制观念和平等精神,人的信义和进取心态等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硬件条件,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给人及其主体精神留下广阔的发挥余地;三是当人们重新阅读马克思的哲学文本企图寻求新的答案时,不由得惊讶地发现,过去认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构想,几十年来马克思的几本主要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并未真正读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活实践和哲学文本的巨大反差,迫使人们再一次举起哲学反思的旗帜,首先向自己发问: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什么是真正体现时代精神和符合马克思原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十年“文革”中广大干部和群众所遭受的非人的迫害,人们首先将视野投向马克思的人性和异化概念,企图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更充沛的人学色彩。但是要真正理解人的本性及价值,必须跳出费尔巴哈自然主义的樊篱,把人放到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中,而这就要转向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唯心主义用精神和意识来理解世界,旧唯物主义奉行物质一元论,把世界理解为一元的物质存在,而马克思则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作实践,“从主观方面去理解”〔3〕,认为现实的世界和人自身都是在实践中铸就的。 沿着这个思路,80年代初中断了的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之争很自然地转向了对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沉思和探索。不论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以及超越唯物唯心的实践论,都不过是哲学家们不满于传统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图探寻新出路、建构新体系的一种尝试而已。从8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现在,十多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应该是什么的大讨论,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各种观点见仁见智,分歧依旧,见解杂然,缺少的是能够统领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的思想指南和遵循的坐标。
6.十五大的精神呼唤哲学家们将自己的视角转向邓小平理论, 从这一理论的内容及创生过程中得到启示,像邓小平那样,以对人民和历史的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来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新和复兴大业。邓小平从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中,敏锐地观察到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的巨大反差,逐步提出并最终系统地完成了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使命。邓小平的理论勇气和贡献激励我们,正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日益颓落的现实,深刻挖掘其从崇高的意识形态殿堂滑向学科谷底的原因和教训,走创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路。为此,首先要进行逻辑上的驳辩: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成立和可能?哲学作为最普遍、一般、深邃的信念、智睿和思维方式,能否像社会主义理论那样,也冠之以“中国特色”?“特色”是否会使哲学失去其固有的普遍意义和一般原则,而变成局部的具体学问和学说?类似的疑惑只能在对近代以来哲学发展趋向的考察中求得解决。
本来意义上的哲学其外延是至大无限的,它涉及到天、地、神、人、思等最普遍的问题,不管对其作何种理解,都不受国界和地域的制约,被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这种无所不包的泛哲学大都存在于近代和近代以前,都是对世界本质或本原的一种终极解释。那个时代,如马克思早年所说:“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真理不知道政治地理的界限。”〔4〕以马克思哲学为标志,“解释世界”的旧哲学终结了, 哲学开始向人和人的生活世界回归。而人的生活和实践在不同的国度具有不同的水准和差异,面向这种不同的生活世界的哲学也就极富个性,从前那种对世界终极本原的关注也就逐渐为对人的终极关怀所取代,哲学开始走向个性化的时代。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马克思一生很少谈论形而上学问题,马克思哲学反映欧洲工业文明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改变世界”的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不论科学主义或人本主义都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的生活境遇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所出现的新课题的一种哲学观照和回响。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反主体思潮只为当代西方社会激进主义者所理解,对全世界、对中国远未成为现实的哲学主调。所以,现代哲学早已失去整齐划一的大一统性,由于它面对的生活和实践的差异,因而更富有民族性和多极性。当此之际,不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获得了举世的公认和巨大的成功,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逻辑上也是完全对立的,它体现了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
7.但是,创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主要地体现了时代精神和中国国情的需要。21世纪的前50年是中国建成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是争取经济巨大发展从而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跃进年代。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腾飞,而且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结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成合格的社会主义社会。指引这一伟业的是邓小平理论,而为这一理论提供思想保证和哲学支撑的就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丢,仍需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但它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坐标,全面地调整自己的方位和内容,为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转型服务,为提高人的素质,造就几代人的全新的精神风貌服务。这就意味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实现立足点的转移,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从强调物质存在转向现实的人,从对客体的透视和直观转向主体的创造和选择,从对自在世界的理解转向火热的现实生活。一句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今后半个世纪中努力奋斗的宏伟大业,这个事业前所未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闻所未闻,它既需要新的哲学精神来支持和指引,又凝聚了新的时代精神,需要哲学来提炼和升华。这种新的哲学只能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事业相呼应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8.那么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呢? 它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层次上来回答。首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性质上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形态,因此,它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次,它不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吸纳时代精神的精华,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内在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这个逻辑次序,第一步要追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是什么?然后才可能弄清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按照列宁的说法,既然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学说和观点的体系,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以它的命名者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和核心,然后才扩展成为哲学体系的。思维的进程一到这里,迫令我们不得不继续追问一个长期未解的难题:马克思哲学是什么?这就进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领域。对于历史,显然不能凭借今天的需要去揣摩和杜撰,也不能先入为主,人云亦云,而只能“回到马克思去”,严格依据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来确认马克思哲学。
9.马克思终生都没有出版一部系统地反映自己哲学思想的现成专著,他留下的哲学文本要么是论战性的,要么是笔记、手稿、札记、提纲。这就增加了后人理解他的哲学思想的难度,同时也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度。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是客观的,已经以历史的形式凝聚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可是如何阅读这些文本,真正把握马克思本真的哲学见地,这却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不同的背景、倾向和观察视角往往倾注不同的文本或文本的不同部分,以致都可以从马克思的哲学文本中梳理出不同的哲学结论来。狄慈根、列宁、卢卡奇、葛兰西、斯大林、萨特、法兰克福学派等都对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反映了马克思哲学的不同侧面。但是,从文本上把握马克思哲学,最根本的是要站在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高度上,揭示其超越前人的独特贡献,这一点规定了马克思哲学的特质和个性。与此同时还要分析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前提和归属,确认马克思哲学的共性和一般。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辩证法的精髓,只有在二者的辩证综合中,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
10.就马克思哲学的一般和共性来说,它是唯物主义哲学,是历史上众多唯物主义学说中的一派。马克思曾多次表白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声言,自己和黑格尔不同,是唯物主义者〔5〕,因此, “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能脱离唯物主义”〔6〕。 指明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属性十分重要,它不仅在逻辑上不可缺少,表明了马克思哲学的一般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昭示,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时,必须首先确立唯物主义前提,视其为历史上优秀的哲学遗产并加以继承和光大。在当前的论争中,持“超越论”者强调马克思哲学的个性和特质是对的,但不应由此而忽视共性和一般。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我们既要重视个别,但也不能离开一般。超越唯物主义这个一般前提,就会模糊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属性,动摇我们的基本立场。
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为了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关键是不停留在一般前提的水准上,要深入到马克思哲学文本中,探索其特质,挖掘前人未有的新东西。由此切入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哲学虽然系于唯物主义,但不是一般的唯物主义,更不是旧唯物主义,而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先后提出的“新唯物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所谓实践唯物主义就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7〕。 与旧唯物主义不同,它开辟了唯物主义的新视野,把实践作为事物和现实的根基。旧唯物主义紧紧盯住物质,认为世界是先在的物质存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种认识作为对世界本原的终极回答,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脱离人和人的活动来理解世界,把世界看成是与人无涉的纯自在的物质实体,这种物质观又带有明显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就其思考世界的方式来说,它和唯心主义并无本质的差别,唯心主义也不过是把精神加以神化了的绝对而已。马克思既不同意黑格尔“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部的过程,了解为绝对的人格”〔8〕, 也不同意霍布斯认为“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9〕,他用实践把主客体联结起来, 认为只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才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10〕。马克思引入并改造黑格尔的实践范畴,使之依附于人的对象性活动,这就使唯物主义摆脱了先前的抽象性和思辨性,而面对现实,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马克思称这种从实践和主体出发来理解世界的唯物主义为新唯物主义,并认为这是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分水岭。
怎样看待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和局限性?过去一般都引用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的论述,认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非历史性是其主要弊病。恩格斯的概括当然正确,旧唯物主义确实如此,但这只是就运动观和历史观而言,如果从根本上和总体上来指认旧唯物主义的弊病,那就必须转换视角。恩格斯曾把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1〕,马克思在这个文件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12〕这段经典的至理名言不只是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而且从相反方面印证了新唯物主义的内涵,即对事物、现实、感性不要只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正是出于这种理解,马克思把自然称为“人化自然”,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3〕。
11.明确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本意,就有了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南和根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学说和观点的体系,显然不能限于马克思个人的成果,还必须包含前驱者的哲学遗产,这主要体现在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批判继承上;同时还要吸纳后继者的发挥和贡献,这主要包括列宁和毛泽东等对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发展完善上,它们的综合荟萃,构成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三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这个体系与传统的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处于同一层次和地位,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理解和认同,其中许多地方都是相通的,如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等。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源”,并扩展到历史唯物主义,二者的统一和一致构成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源”,同时又有唯物史观的内涵和辩证法的优势,是一种以马克思本真的哲学思想为内核又向前后扩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形态。
在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本清源以后,我们踏上了一个新的立足点,即我们已经正确地把握了马克思哲学文本,又对前驱者和后继者的贡献兼收并蓄,建构起一个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从前的“解释世界”的水准上,只是为了一般地了解和宣讲哲学知识和哲学史,那么,这就足够了。但是现在提出的问题是,为了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事业提供必要的哲学支撑,还要考察一下,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理解是否就完全够用了,还需不需要吸取新的营养,继续把它向前推进。要看到,这种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只是回到了马克思,对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经典作家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新的综合,还必须从马克思那里走出来,走向今天,走向现代,走向正在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进一步现代化和中国化,创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要现代化,是因为它的核心和基础马克思哲学产生于一个半世纪前,列宁和毛泽东虽然生活在现代,但他们的贡献并未突破马克思的哲学视野,更多地表现为对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完善上。而这一个半世纪来,伴随着世界的巨大变化,哲学也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跃进过程,这又特别表现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变革上。从上一世纪中期开始,一批极富造诣的西方哲学家纷纷转变思路,改换门庭。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近代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表示不满,要求哲学超越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樊篱,而向主体、实践和生活世界回归。无论是上一世纪的现象学、实用主义、分析哲学,还是本世纪兴起的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尽管它们观点各异且有明显的片面和极端的弊病,但它们对追求世界终极本质的消解和对人的生活际遇、命运的关心,还是值得肯定的,反映了哲学从神本、物本、心本走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的发展规律和途程。而这正符合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主旨,是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要义相一致的。马克思强调的实践并不具有本体论意义,它只是理解世界和人生的一把钥匙。实践是个总体性概念,人和世界及人的自我的关系都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开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先河,给一切关注人的生活世界的哲学流派提供了总体性的依据和切入口,而现代西方哲学不过是对人的实践的不同侧面的理解和展开而已,反映了哲学从一体化走向个性化的必然趋势。
实践唯物主义虽然高于现代西方哲学,但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现代西方哲学在总体上并未超越实践的根基,然而它对实践的理解和挖掘却明显带有现代色彩。实践在马克思的理解中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构成了马克思实践观的硬核。对实践的这种理解固然十分根本而正确,但也明显地带有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痕迹。当生存和衣食住行还是人们主要关切的问题,占据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时,实践自然就主要限于生产活动领域,物质生产之外的政治、精神、文化的生产和活动则被置于次要地位。现代西方哲学产生和发展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时代,物质匮乏问题已经解决或不难解决,在人们面前展开的是一个远比物质生产更宽泛的广大视野。如果说毛泽东曾把实践界定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不失为一种洞见的话,那么,现代西方哲学则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更深刻的背景下,去触摸实践,发掘实践。特别是他们从精神、文化和价值层面所作的努力和探索,如对精神和行为方法论的重视,对语言和意义的解释,对经验和效用的强调,对直觉和意志的说明,等等,从局部侧面拓展和深化了实践领域,是对哲学的意义和功能的一种有价值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首先就表现在对世界哲学特别是现代西方哲学成就的批判汲取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界已经表现出应有的敏感,迈出了研究和借鉴现代西方哲学的第一步。现在我国日益兴起的人的哲学、发展哲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以及各种应用哲学,不仅表明了哲学发展的分化和个性化趋势,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汲取和借鉴现代西方哲学有益成果的产物。哲学通过现代西方哲学正在走向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在我国现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使实践唯物主义更加深化、细化,坚定不移地实现哲学现代化。
13.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重要含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化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适应中国社会转型,服务于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国传统哲学是灿烂的文化瑰宝,其中许多思想和命题经过改造不仅可以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接轨,而且能起到补充和深化的作用。传统哲学中的心、物、理之说,阴阳二分,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力命、理势之争,以民为本,大同理想,义理、群己、理欲之辩,等等,无不包含深刻的哲理,闪烁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光芒,是中国哲人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的全人类共同的哲学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不仅深刻地说明了矛盾同一性和世界和谐发展等重要原理,而且是对近代西方哲学关于矛盾对立绝对化认识倾向的一种针砭和校正。它表明,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且是同一的,相互依赖,互相促进;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辩证的,而且是和谐的,这也是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正是在天人和人际的和谐中,世界才会有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这个认识与辩证法相统一,反映了人类智慧的新高度。冷战结束后形成的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亚洲儒家文化圈经济的崛起,生态伦理学所提出的现代世界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迫切的课题,等等,都一再证实,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等思想和命题是哲学园圃中的奇葩,具有不可忽视的宝贵价值。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和中国化都需要面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起来的深邃的哲学智睿,吸取其精华,实现马克思哲学的自我扩张和自我完善,最终形成具有浓烈中国气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中国当下的现实,为社会转型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努力和实践,正在中国社会掀起一场深刻的革命变革。完成这个变革的关键是培养千千万万具有现代化意识的人,就是说,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要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依赖于观念的现代化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为此,哲学首当其冲,负有特殊的使命。要充分认识到,长期的计划经济和传统的文化、哲学观念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阻滞力,只有哲学首先匡正了,“中西马”恰当地综合了,才能为文化建设和观念更新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和实践的坐标。那么当今的时代呼唤什么样的哲学精神呢?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都要求突出作为主体的人,焕发人的进取精神、竞争精神和务实精神,为造就在市场大潮中所应具有的平等、法制、信义、能力意识与素质提供哲学的根基和铺垫。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正是时代呼唤的回应,它处于文本依据与时代需求的交汇点,是哲学面对现实,指导现实的有力武器。历史选择了实践唯物主义,现实也使它备受青睐。但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要在今日中国熠熠生辉,还必须向邓小平理论靠拢,因为这个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蕴含了当代中国哲学所应具备的宗旨和要义,特别是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不仅支撑了全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为当代中国哲学提供了建构的坐标。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创造精神,实事求是务实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摸石头过河的探索主张,两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的社会和谐发展思想,一国两制的新矛盾统一观,等等,均应认真总结和提升,使之成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核。
15.总括起来,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匹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中国实现社会转型和四个现代化宏伟理想的哲学指引和思想保证。这一哲学构架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为核心,兼具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优势和内涵,既批判地汲取现代西方哲学的成就,又吸纳中国传统哲学的精萃,面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呼唤,以邓小平理论为坐标,总结提炼邓小平哲学思想,就能创立真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这一任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任何个人独立承担得了的。必须会聚“中西马”有识之士,切磋共济,通力协作。中国一向有编辑哲学教科书的传统,过去不同年代的哲学教科书虽未在体系上有更大的突破,但比起原有的教科书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当今哲学界思想激荡,新人辈出,不仅哲学改革声浪日高,而且已有多年的思想积淀作基础,当此之际,编著一本反映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作为当今中国哲学水平和现状的记录,无疑是我国哲学改革和发展最具现实意义的实际步骤。
注释:
〔1〕《列宁选集》第2卷,第58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1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526页。
〔6〕同上书,第213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8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75页。
〔9〕同上书,第16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08—209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13〕同上书,第18页。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现代西方哲学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中国特色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邓小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