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诚信教育工作“三全育人”体系探索论文_谢熠

高校资助诚信教育工作“三全育人”体系探索论文_谢熠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重庆 400716

摘要:作为德育理念的“三全育人”包含“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方面,旨在完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下,高校资助诚信教育工作有所成效,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材料核实问题仍然存在,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现象时有发生,通过造假骗取资助的情况屡禁不止。在高校资助诚信教育工作中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就是要加强队伍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提升理想信念,完成助困到资助育人的转变。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资助;诚信教育;体系构建

1 “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017年12月,教育部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倡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切实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

“三全育人”在广义上是指一种教育理念,涵盖教育体系的全部内容;在狭义上则是指一种德育理念,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全员育人强调育人主体的全员性整合,要求高校中全体教职员工都积极参与到育人中来,联合教师、学生、校内外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合力,培育团队,构建切实有效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并与家庭、社会形成协同联动机制。全程育人强调时间概念的全程性贯穿,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中,时刻关注其思想动态和发展变化,并在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育人活动。全方位育人强调空间概念的全方位性结合,要求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要融入育人思想,通过资源整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全覆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三全育人”重在强调将系统观念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合育人队伍、育人时间和育人空间三个维度,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资助工作更应积极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结合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完成从经济资助到资助育人的有效转变。

2 “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运用“三全育人”思想开展诚信教育,符合美籍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整体性原理,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对人全面发展的理论要求。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必然要求,是将资助助人转变为资助育人的必要选择。高校资助诚信工作“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各方联动,形成育人合力,壮大教育力量,激发公共精神;有利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与科学性;有利于建立健全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更全面、更深入、更细致地培育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高校资助工作中诚信教育现状

高校资助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效,诚信教育成果丰厚。有关诚信教育的研究大量开展,项目、论文、著作均取得高质量、高产出的长足发展,各高校还根据新资助政策体系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通过知识竞赛、座谈会、讲座、演讲等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目前普遍采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协作、院系组织实施”的校院两级工作模式,这种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解决了高校资助工作中客观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但由于时代发展变革,也造成了诚信教育工作中队伍建设滞后、管理模式欠佳、科研能力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

第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材料核实问题仍然存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基于学生的自愿申请,各班主任、辅导员牵头成立的认定小组根据学生提供的基础申报材料进行“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的级别认定。由于高校学生众多,且生源地分布广泛,有些甚至地处西部偏远山区,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下,许多高校不足以支撑全面开展实地考察,因此走访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在认定过程中,各认定小组主要依据对学生日常消费的观察和对其他侧面信息的了解来判定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甄别程序不够严谨,支撑材料不够扎实。

第二,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高校资助工作中的诚信教育问题高度关注,各高校校园诚信氛围日趋向好,但仍有不按时偿还助学贷款的情况出现。助学贷款的还款情况与贷款学生的个人征信密切相关,若不能如期还款,将会对学生此后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第三,通过造假骗取资助的情况屡禁不止。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已有十一年,资助对象体量巨大,资助项目类别繁杂,在造福真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同时,也难免存在管理上的疏漏,导致不法之徒借机钻空子,谋取私利。部分高校仍有谎报家庭经济情况骗取国家资助的现象,包括私刻公章伪造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份和伪造就业文件以获取基层就业学费补偿等。

4 用“三全育人”体系指导高校资助工作

4.1 加强队伍管理,实现全员育人

各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长效联动机制;高校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为人师表;行政后勤管理人员要加强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时务必保证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把关;学生家长应配合学校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校资助工作,传递正能量;社会应加强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关怀,积极拓展各方资源,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自身应端正态度,以健康阳光的心态面对各项资助工作。

4.2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全程育人

高校资助诚信教育工作应贯穿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各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日常管理教育、假期教育和毕业生教育的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育人工作,并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做好各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构建多元化的诚信教育内容,全程跟进,为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4.3 提升理想信念,深化全方位育人

要做好高校资助诚信教育工作,就要发挥不同场域的育人功效,丰富内容、改善方法。在思政课程中,积极宣传资助育人的理念;在其他课程中,创新教学模式,提升相关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辅人员以身作则;在党团活动中,加强思想引领意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在学生组织中,提倡朋辈教育,培养和树立优秀学生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走出去,在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因材施教;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各社交平台与学生打成一片,走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思想,解决学生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刘璇. 基于“教育精准扶贫”下的普通高校精准资助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26)

论文作者:谢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  ;  ;  ;  ;  ;  ;  ;  

高校资助诚信教育工作“三全育人”体系探索论文_谢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