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诊断:以一堂数学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课论文,为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有效教学蓬勃发展的今天,衡量有效教学的关键指标已经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1]课程学者古德莱德区分了教师运作的课程和学生经验的课程。[2]这种区分提醒我们,教师所教的,学生并不一定都学到,而教师没有教的,学生却有可能学到了。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时,学生学到了多少?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教师的教肯定比不教好,教师教了后,学生理解得更深入,但是,事实是否如此呢?而当教学后目标达成度反而降低的事件真的发生的时候,我们又能采取怎样的方法来分析学生达成度降低的原因,又将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来启示、调整教师的教学呢?
一、教学后目标达成度反而更低?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举行的“利用互动技术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研讨会上,我校秦老师开设了一节二年级数学研究课《时、分、秒》。
本节课主要要求学生在认识整时和几时半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结构,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学会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几时几十几分,特别是几时五十几分。
在新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做了一道前测题,通过“按按按”的白板互动发现,学生的正确率为80.5%。在新授课结束时,教师又出示了检测题,用“按按按”验证教学效果,结果正确率63.9%;13名学生选择了“1”,错误率为36.1%。也就是说,教学后,学生的正确率反而下降了。
在执教教师撰写的课后反思中她是这样记载当时的感想的:
当我翻牌看到这一个结果时,心一下子凉了大半。脑子里一直在盘旋:怎么会这样!怎么现在又有13个人选择错误,怎么教了还错得更多了!
二、怎样确定无效的症结:多种诊断方法的运用
针对秦老师教学中出现的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有两种猜测:1.学生粗心看错了。但是,错的比例不可能大到全班同学的36.1%!而且在前测中,正确率反而高达80.5%。2.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错误。但是,错误又出现在哪里呢?对这一问题,应该怎样分析呢?
可能就是教师反思反思,感叹一番,或者几位教师商量研讨一下就够了,但是,有效教学来自于对教学过程的准确的分析,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认知轨迹做出精确的分析,而这些分析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在此案例中,我们尝试了课堂观察、访谈、合作研讨和调查等四种方法,共同确认问题的症结所在。
1.课堂观察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的课堂观察方法是关键事件记录法。主要是对涉及认识几时几十几分的教学重难点的环节进行记录,主要记录如下:
T:秦老师让时针和分针同时从12开始转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它们是怎么转动的?看一下时针和分针它是怎么转动的?S1。
S1:时针和分针都是从左往右转的。
T:哦,有不同意见,我请S2说说看(学生举手者很少。说明学生不清楚)。
S2:时针和分针是从右往左走的。
T:是从右往左转动的,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应者寥寥。说明学生此处普遍存在疑惑)。请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顺时针。
从关键事件的记录来看,教师确实在教学中存在错误。从钟面指针的运动方向来看,从9时位置运动到3时位置的过程是从左向右转动的,而从3时位置运动到9时位置的过程是从右向左转动的。教师自认为时针和分针同时从12开始转动时,它们是从右钟面向左钟面转动。但这不是指转动方向,而是指位置变化。从指针运动的方向来看,教师的这种说法明显存在错误。
2.学生访谈
课后,授课教师对那些选择错误的学生进行访谈,主要的访谈问题是:你认为这是几点钟?为什么?在上课时,你是在什么地方开始觉得不清楚的。学生的典型回答是:
在前面教学9:58时,脑子很清楚,几时五十几分也知道关键要看时针。但是,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消化时,就马上让他们判别11:22和7:58。
由此可见,教师出示的例子也有很大的问题,11:22时针接近11,而7:58时针接近8,结果在对一个概念的关键特征还没有清楚掌握时,还没有对反例进行细致分析时,就同时出示两个例子,并要求进行判别,这样就产生了两个知识点的负迁移。而造成负迁移的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对时针顺时针转动特点缺少认识。
3.合作研讨
课后执教教师和听课教师进行了研讨,在研讨过程中各位教师直抒己见,场面甚是热烈。
教师甲认为:造成执教教师“接近整点的钟面判读”教后检测正确率不理想的原因是:在教授接近整点的钟面判读方法时,老师虽然概括了方法:先看时针,过几不到几确定几时;再看分针,确定几分。并安排学生拨钟的实践体验,但这种实践活动并没有体现教师的预设目标。为解决本课的难点,拨钟的环节中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带着任务去操作。例如从整时开始拨,通过分针一圈转动的逐一变化观察时针的变化情况。
教师乙认为:造成执教教师“接近整点的钟面判读”教后检测正确率不理想的原因是:(1)学生拨钟面的活动缺少针对性过程。在处理学生对到底是7时58分,还是8时58分的认识难点问题时,首先是钟面上顺时针转动的规律的把握。其次,在让学生拨钟面的活动中教师缺少在每一次的拨钟面环节后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到底是怎样走动的实际变化,使学生在拨钟看钟的动态过程中正确揭示钟面显示时间的表面现象所隐藏的本质规律。(2)教师对“顺时针转动”的表述不正确(不能说: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而应该这样说:钟面上分针从12到1,再至2、3、4、……又转至12。这样转动就是顺时针方向转动)。
从上述教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把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归结为:学生对钟面上指针顺时针转动方向和时针及分针在转动过程中的位置关系缺乏感性认知。教师在教学中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这一“最近发展区”。
4.课后调查
为了了解清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钟的感性接触情况,执教教师设计了学生问卷。下面是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此班学生共36人,有7人(19.4%)经常看时钟,有25人(69.4%)在学习时分秒这课之前很少看时钟,有4人(9.3%)平时主要只看有数字显示的电子钟。
从上述统计图表中,我们确实发现,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对钟面上指针顺时针转动缺少感性认识,这对学生确定几时带来困难。例如8:10时,时针接近8是8时超过;7:58时,时针接近8却是7时多8时不到,部分学生在判读时可能会受到接近的数的影响。如果课堂上设计一些环节巩固强化学生对顺时针转动的认识,相信学生在看时针时才能真正理解老师所讲的方法,提高正确率。
三、有效教学应该怎样练成?
有效教学应该怎样练成?对一般的教师来说,这一案例的产生和问题解决过程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呢?
1.研究学生经验的课程
有效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教师需要有鲜明的对象意识;其次,这种意识如何才能转化到课堂中,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经验的课程,在发生每一次类似的错误时细致的分析、诊断,积累对学生认知结构和特点的数据和理性认知,才能一窥学生认知的管奥。只有知道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将教学建立在其之上,才能使教学目标真正“有的放矢”。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缺乏钟面感性认知”这一学情把脉不准,才造成了对“指针转动方向及其相对位置关系”教学不到位的遗憾。超出学生“认知起点”的教学,使“有意义”失去了逻辑链条,“建构支架”失去了支点,最终不能建立起通达“最近发展区”的桥梁。
2.“互动反馈技术”不是万能的,却是必要的
要所有教师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背景”和学生“建构过程”是不可能的。正是基于此,所以教学活动是一项非常依赖经验积累的工作。[3]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多一些,教学的针对性强一些,教学的有效性明显一些。那么有没有办法突破这一宿命使教学活动从经验性走向科学性?“互动反馈技术”可能提供了一条探索之路。
“互动反馈技术”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有可能即时全面地获取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信息,提供给教师作为应变教学的客观事实基础。秦老师的这节课正是应用了“互动反馈技术”才发现了“真实的结局”。同时,也正是因为她在教学中没能充分应用“互动反馈技术”去细致破解学生在认知时、分、秒过程中的思维密码,才使她没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背景”和“建构歧见”,从而造成了“遗憾的结局”。
3.面对教学问题的诊断和改进策略
教学中产生问题总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教的没有能被学生很好的接受,或教学目标产生落差甚至落空。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无动于衷的态度和无所作为的行动。有效教学需要反思,更需要良好的问题解决策略。在这堂课上,教学目标的降低已经发生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做了很多的问题诊断,执教者和听课者在交流中曾有过十分激烈的争论,最后结合诊断提出了改进的策略和方法。作为校长,我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思索在涌动、智慧在闪光、专业化在提升。围绕着秦老师的这节课,由事件、差异、思索和学习等要素组合在一起才会演奏出一曲动听的有效教研交响乐,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认知应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