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四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1
【摘 要】目的:探讨对小儿白血病患儿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于心理状况的影响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92例小儿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研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心理组和常规组,各组患儿为46例。心理组实施心理护理模式,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模式,对比心理组和常规组的护理依从性以及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各组护理前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护理后心理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护理后的护理依从性44例(95.65%)明显高于常规组36例(78.26%),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白血病患儿给予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还能够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和配合度。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小儿;白血病患儿;心理状况;护理依从性
近几年来,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小儿白血病的发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小儿白血病的发生人群也在不但扩大,目前,临床上不仅需要给予对症的临床治疗,同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症的护理干预和指导[1]。临床认为,白血病患儿在患病期间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加之身体的抵抗能力和耐受能力相对薄弱,在患病期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情绪,在此期间,护理人员不仅需要结合患儿的身体状况,同时,还需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方案,积极为患儿提供更为优质的心理服务,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不良心理情绪,同时,还能够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和配合度,护理效果十分显著[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此研究均在患儿以及患儿家长的同意下开展,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抽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92例小儿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研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心理组和常规组,各组患儿为46例。其中,心理组男性患儿26例,女性20例,最大年龄为13岁,最小年龄为7岁,平均年龄(10.17±1.18)岁;常规组男性患儿24例,女性22例,最大年龄为13岁,最小年龄为7岁,平均年龄(10.56±1.47)岁。各组患儿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经统计学检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心理组实施心理护理模式。首先,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为患儿构建一个舒适、安静以及安逸的治疗环境,利用动画片、视频以及图片的方式为患儿以及患儿家长介绍有关各类疾病的相关常识和注意事项,结合模型等工具更加直观的为患儿极其家长接好有关白血病的护理知识。除此之外,护理人员需要为患儿以及患儿家长介绍有关该类疾病的成功案例,并树立患儿以及家长正确对抗疾病的信心,同时,护理人员需要介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根据患儿的身体症状和临床体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指导,采取一对一的交流方式,缓解患儿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使其能够坚持接受治疗,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和配合度;对于存在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儿而言,需要积极鼓励患儿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问题,并适当安排病房探视,如:患儿的朋友、同学、亲戚以及老师等人员,今给予患儿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进而唤起患儿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其次,每周定期组织患儿接受一次心理指导,邀请专业的心理专家缓解患儿以及患儿家属受到病魔的长期伤害,并向其邀请有关治疗成功的患儿以及患儿家属进行现身说法,同时,寻求患儿家属的配合和支持,积极给予患儿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最后,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儿的个人喜好和习惯,适当布置患儿的病房环境,确保室内温度在24~26℃之间,湿度则控制在50~60%之间,定期为患儿开窗换气,积极为患儿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护理人眼可以播放动画片、玩玩具等方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进而有效缓解患儿焦虑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模式。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心理组和常规组的护理依从性以及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试验所涉及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21.0软件开展统计学分析,利用()来表示计量数据,并用t值验算,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比表示,选择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比对
各组护理前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护理后心理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各组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比对[() 分]
3讨论
白血病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增殖性疾病,患儿在患病期间将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若未进行及时治疗和护理,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贫血以及关节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将会严重危害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研究认为,白血病患儿在患病期间通常表现为病情进展迅速以及恶化程度较高等特点,近几年来,伴随我国骨髓移植技术的不断提高,白血病的治愈率十分可观[3]。但是由于白血病十分特殊,患儿在接受治疗期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不仅导致病情的恶化,同时,还可能阻碍患儿的病情恢复,因此,临床上不仅需要给予临床治疗[4]。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于患儿的心理指导和干预,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负面心理情绪,同时,还能够提高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护理效果十分显著和理想[5]。
本组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得出结论:护理后心理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护理后的护理依从性44例(95.65%)明显高于常规组36例(78.26%),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的护理模式重视对于疾病本身的护理,而对于患儿的心理护理并不显著,近几年来,伴随我国医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护理模式的不断改变,临床上通过结合患儿的心理特点,制定全面而又规范的护理方案和计划,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干预,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同时,还能够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和进行,更加利于患儿的身体康复,值得用于临床的护理过程中。
结语:
总上所述,通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小儿白血病患儿的不良心理情绪,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大上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和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黄乐听,徐武秀,林海玉. 心理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情绪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1):1569-1572.
[2]陈美佳,李玲琍.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影响[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6):473-475.
[3]杨慧,艾智慧,张琰,等. 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儿童白血病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15,30(5):731-733.
[4]兰利芬,皇甫卫忠. 优质护理对白血病患者不良心理的改善作用[J]. 河北医药,2017,39(4):636-637.
[5]纪娜. 护理干预对进行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8):2044-2046.
论文作者:黄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3
标签:患儿论文; 心理论文; 白血病论文; 焦虑论文; 抑郁论文; 常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