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发展的新特点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_农业论文

世界农业发展的新特点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_农业论文

世界农业发展新特点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发展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我国农业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必将使大批国外优质廉价的农产品尤其是美国的农产品涌入中国市场,这使得本来已经饱和的中国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我们必须把握世界农业发展水平、特点和发展趋势,清醒地认识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低下问题,并根据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和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为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做出最佳的对策选择,从而使我国农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

一、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农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新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农业生产水平稳步增长,农畜产品生产总量不断提高,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世界谷物总产量达到20.49亿吨,比1995年的18.96亿吨增长了8%;肉类总产量由1995年的2.05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2.33亿吨,增长了14%;水果和蔬菜总产量增长迅速,分别由1995年的3.97亿吨、4.87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4.75亿吨、6.71亿吨,增长率分别为20%和38%。①农产品单产水平也呈上升趋势,1999年谷物单产平均为3036公斤/公顷,比1995年的2751公斤/公顷增长了10%;棉花、油料、水果、蔬菜、肉类(牛、羊、猪)等单产水平也都有所增长[1]。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来看,1995年世界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主要农畜产品量为:谷物1457.0公斤、蔬菜374.5公斤、水果305公斤、肉类159.2公斤、禽蛋31.9公斤和鲜牛奶357.9公斤,合计为2685.5公斤。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农畜产品高达10万公斤以上,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倍多。发展中国家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

在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增长强劲。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出口额1999年达到5438.2亿美元,比1990年的4141.9亿美元增加了31%。由于科技进步和规模经济的作用,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如农业初级产品价格指数1996~1999年(以1980年为100)分别为76、71、56、63[3],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化。世界农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呈现出较以前不同的新特点和趋势:

一是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0世纪70年代初,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就达到了70%~80%。90年代以来,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学技术在新物种的塑造、快速繁育技术、新农业工厂构建、新人造食品和饲料生产等方面出现重大突破;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农事操作更加标准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如美国农民已经在利用卫星信息系统监视农作物的生产情况,利用传感器监视农作物产量。农业生产的高科技化,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使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是农业结构呈现高级化趋势

在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中,高品质、高附加值、高收入弹性的农畜产品在农业总体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动物性食品、水果、花卉等由于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因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动物性食品的发展又带动了畜牧业以及向后关联产业即饲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健康食品以及各种功能性食品不断增加。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已不再是原始产品,农产品加工率超过了9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高达80%,农产品加工产值已超过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4]。

三是农业生产经营实现了规模化、组织化和一体化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农业实行了大规模经营,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作面积:加拿大为109.17公顷,美国为66.81公顷[5]。虽然法国农户经营规模比较小,但由于政府大力推动土地集中,也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发达国家的农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了一体化经营:一是农场主通过参加各种合作性组织,把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连接起来;二是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生产的各阶段和各环节都由一个企业完成,从而实现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一体化。

四是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保护力度加大

农业生产的生物特性以及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低的特点,决定了农业具有其他产业所没有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而受到了国家特殊的支持和保护。美国和欧洲国家通过输血式的农业政策,给农业生产以各种补贴和优惠贷款,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和推广、农民素质的提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给予了大量的投入。而且,农业保险也成为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五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在农业发展战略和科技战略上,各国都把农业环保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领域,采用恰当的农业技术进行生产,强调和注重传统有机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结合,从而把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高的主要表现

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狭义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创造和增加农产品产量的能力及其生产率水平;广义的农业国际竞争力不仅包括上述内容,还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给农业发展带来后劲的农业基础设施状况、农业科技水平、农业人口素质、农业组织结构状况以及影响农业良性循环的宏观管理体制与投融资环境条件等。前者直接反映农业生产成果和现期生产率水平,也反映短期内创造增加值的能力;后者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条件和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现实状况及由此形成的农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潜力及其影响水平[6](P.51)。把我国农业放到世界农业生产体系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农业无论是狭义国际竞争力还是广义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都相距甚远。

从狭义的农业国际竞争力来看,虽然目前中国农业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其竞争优势却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速度较快,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1999年的5.08亿吨,增长了66.6%;主要农畜产品总量(如小麦、水稻、棉花总产量,猪、羊、鸡存栏头数)在世界上排名第一[7](p,55)。但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价格高、质量差,整体竞争优势呈下降趋势。据《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我国农业生产率为328美元/人,在世界上排名第42位,在有数据资料的4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倒数第二位,这一水平只相当于排名第一的冰岛的0.56%,美国的1.11%,阿根廷的2.49%[7](p,51)。90年代以前,中国粮食的国内价格水平总体上低于国际市场,因而还具有某种竞争优势。但是,由于近10年来粮食生产成本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而农业生产率又没有明显的提高,这就导致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据统计,1995年我国小麦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28.8%,大米高17.8%,而玉米更高出71.1%之多[8]。而且,我国的植物油、食糖和奶制品的价格也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和水产品、畜产品,由于品质差,加工、包装、储藏等环节落后,目前其出口量只占总产量的1%[9]。这些情况说明,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中国农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在下降。

中国农产品缺乏竞争力,从根本上说是广义农业国际竞争力不高的集中表现,即我国农业在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劳动力素质、组织结构等方面还面临许多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的主要障碍。

1.农业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条件差

中国是一个资源紧张的国家,尤其是耕地、水资源极度短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2亩,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32%;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10]。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口与土地、水资源之间的矛盾还会进一步恶化。而且,由于环境的破坏,当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盐碱化及工业“三废”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呈现恶化的趋势,这些将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基础设施脆弱,农业发展缺乏后劲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以农养工”的策略,使农业投入不足,从而造成了农业生产中水利、机械设备和其他农用固定资产的数量不足、标准偏低。近十几年来,农业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的增长均低于GNP的增长,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的增长率也呈下降趋势,更有大江、大湖、大河的水利设施急待治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更显动力不足。以人均拖拉机拥有量为例,中国是0.002台,美国是1.4台,德国是1.32台[6](p.59)。

3.农业科技水平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0%~4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其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储备不足、基础研究薄弱、农业科技队伍不稳、高新技术人才奇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其中,动植物转基因工程,农林作物育种,节水灌溉,农用机械,主要农副产品贮藏、加工、流通等先进技术与设备以及农业信息等技术总体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15~20年左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农民相比差距更大。在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和识字很少者占14.1%,小学程度占42.15%,初中程度占38.04%[11]。农民教育滞后,整体素质不高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4.农业产业组织和农民组织结构落后,难以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在组织化方面至少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农户经营规模过于细小。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约有2.3亿个农户,每户经营耕地只有0.4公顷。与我国同样存在人地矛盾的日本,70年代末户均耕地为1.05公顷,比我国高出2.5倍[12]。二是农户组织化程度很低,行为过于分散。当今农业竞争力较强的国家,农户一般都参加了农民合作性组织或农业行业性协会。据估计,现在我国农户参加各种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不超过全国农户的3%,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也仅及全国农户的15%[11]。这种建立在土地狭小规模基础上的、分散的小农经营形式,由于投资能力不强、经营手段落后、市场交易成本高,从而不利于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

三、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对策

根据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和全球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以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一)把农业科技创新放在首位

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讲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由资源型粗放增长向科技型集约增长的转变。

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据有关专家研究,1985年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呈下降趋势,且进入90年代以来,下降幅度更大。1996年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数(2.37%)的1/10,也不到30个最低收入国家简单平均数(0.65)的1/3[13],大大低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除增加国家财政拨款外,还可以通过发行农业技术研究专用国债、农业公司上市融资、设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等途径,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多种形式的科技投入。

其次,要选择正确的农业技术路线,做好研究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工作

根据“诱发性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进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代替劳动为主的机械技术进步;二是以代替土地为主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一个国家究竟选择何种技术进步道路,以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的增长,应依据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而定。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土地制约型国家,解决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的品质和成本问题是当务之急。因此,我们应该选择有利于土地资源替代以及提高产品品质和降低产品成本的农业技术,将重点放在以生物化学为主导的技术路线上。为此,要加强用现代基因和生物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如通过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效的动植物新品种,推进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肥料、动物疫苗、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品的研制与产业化;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用新能源、新材料、核辐射和航空、航天等其他新技术,改进新型饲料生产技术与加工设备、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与设备、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全面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再次,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亿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为此,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对农民职业技术知识的培训,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专业培训、职业高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种形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农民科技队伍。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组织结构创新

农业产业组织没有竞争力,农业就不可能有竞争力。基于当前我国农业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为了提高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就必须对现有农业组织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首先,要加强对小农户家庭经营的改造,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普遍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及我国农业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种小农户家庭经营形式,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可能像欧美国家那样发展大规模家庭农场。从规模化经营的形式来看,既可以是横向的土地集中,也可以是纵向的联合。我国幅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原有组织资源状况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依据各地的不同条件和实际需要,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规模化经营形式。

(1)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和股份制农场。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民已稳定地转入非农产业,土地不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促进土地的合理流动,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家庭农场;或者通过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入股,将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土地的股份合作制,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2)推行“定单农业”。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土地不仅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还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在不具备土地集中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推行“定单农业”,即在分户经营的基础上,将生产用地相对集中,连片种植,以较大的耕地面积生产同样的或者同类的农产品,形成一定的规模、特色和信誉,并通过销售环节的联合将农民组织起来,由此扩大商品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和生产、收购、加工、运输、包装、销售等一体化运作,这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创立名牌产品、扩展市场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4)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农业经济效益,增强农户经济效益的重要组织形式。我国可以在充分利用原有供销合作社等组织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并通过法律、法规加以确立。

其次,加快农业利用和引进现代产业组织形式的步伐

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军农业,组织农业公司,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工程和设施农业技术,发展工厂化农业,对农业实行企业化经营。

(三)以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还要面向国际市场,以比较利益原则为依据,扬长避短,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建立我国农产品融入全球的新结构。

我国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生产上的优势,以及在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上的劣势。据有关专家研究,我国的粮食产品生产成本高,基本没有竞争优势,如小麦、玉米、大豆的生产成本,分别是美国的1.2倍、1.3倍、1.3倍;油菜的生产成本是加拿大的3倍多[14];稻谷的生产成本虽然比欧美国家低,但高于亚洲主要生产国——泰国;而畜产品、水果和蔬菜的生产成本总体水平较低,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价格方面,除禽肉外,畜产品中的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其中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约50%,牛肉价格低约80%,羊肉价格低约50%[15]。加入WTO后,进口外国廉价饲料,还可以降低饲养成本,增加畜牧业的成本优势。我国的水果和蔬菜价格比国外低50%~100%[14]。因此,我们要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即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蔬菜的生产和出口;而对于耕地密集型的产品即粮食作物的生产,应在考虑基本口粮安全的前提下,减少生产,适度进口粮食尤其是饲料粮,以弥补国内需求缺口。这对于充分利用我国的农业稀缺资源,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非常有益的。

我国地域广阔,而且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同,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在区域布局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可以适当调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继续发展外向型、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城郊型的现代化农业。西部地区要把因过去生存压力而过度开垦的土地,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快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旱作节水农业、绿色农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则要充分利用东、西部地区调减粮食主产区留下的空间,继续发挥粮食生产优势,保护粮食生产稳定,并由单纯注重产量向提高效益转变,把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四)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和保护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一直处于负保护状态,这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农业和农民实行巨额补贴形成很大的反差。要想让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与别国农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必须下大力气增加农业投入,扭转农业负保护的局面,加强对农业的投资保护力度。

首先,要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②条款,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

应进一步扩大农业投资规模,调整投入结构,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以解决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和参与国际化进程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市场竞争力下降的矛盾;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调整农业“黄箱”政策,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保证农业的稳定增长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可以享受的农业补贴比率(农业补贴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简称AMS)为8.5%,而目前我国的农业实际补贴比率只有3.3%[16]。 因此“黄箱”政策在我国也有很大的实施空间。今后要调整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尤其是应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

再次,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

农业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为增强农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保护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维护生产者利益,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在发达国家农业保险已成为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美国政府为所有参加保险的农作物提供了30%的保险补贴,投保农民的农作物减产35%以上,可取得联邦保险公司很高的赔偿金额[17]。这种通过农作物保险保证生产者收入稳定,取代灾害救济和价格补贴的做法,既不违背WTO规则,又能起到保护农业的作用,值得我国借鉴。

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措施必须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同时,还需要有一个职能健全的机构,从不同的角度,以更得力的措施、更丰富的内容、更活跃的形式、更有效的方法,深入和渗透到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方方面面,做好支持和服务工作。因此,改革现有农业管理体制,建立一个对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国际贸易进行统一管理的强有力的政府机构,改变目前农业生产、流通、国际贸易多头管理的混乱状态,应是当务之急!

-----------------------------------

①1995年、2000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农产品总量资料分别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年鉴》,1995年第49期;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国际经济信息》,2001年第13期、第14期。增长率根据有关资料计算。

②WTO《农业协定》中把国内支持政策分为两类:一类为不引起贸易扭曲的政策,称“绿箱”政策。主要包括:一般性政策服务(如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与咨询服务、检疫、市场促销、基础设施服务等);用于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储蓄补贴;国内粮食援助补贴;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结构调整补贴;农业环境补贴;地区补贴等。对于这类政策,《农业协定》既不要求削减,也不限制将来扩大使用。另一类是可以产生贸易扭曲的政策,称“黄箱”政策。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农业投入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休耕补贴等。对于这类政策,《农业协定》要求予以削减,用支持总量(AMS)来进行数量控制。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支持总量不得超过5%,发展中国家不得超过10%。

-----------------------------------

标签:;  ;  ;  ;  ;  ;  ;  ;  ;  ;  ;  ;  

世界农业发展的新特点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