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同伴交往活动模式提升小学德育有效性论文_黄丽浩

构建同伴交往活动模式提升小学德育有效性论文_黄丽浩

河源市东源县新港镇安源小学 广东 东源 517500

摘要:现如今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国家对孩子们的德育教育也日益看重。但现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模式往往处于“宣教式”“教科书德育”的僵化状态,这样的弊端导致了小学德育教育模式缺乏有效性,然而,道德的存在是依赖于人的现实生活。构建同伴交往模式依据的是德育过程中的德育模式,其可促进道德的亲社会性、提升道德判断的准确度,最重要的可成为学生德育品质发展的源头,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同伴交往;小学德育;有效性探索

道德,指的是个体对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的认知与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及反映出的行为。道德的自我构建过程表现在对各种社会的规范准则以及人们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学生作为尊重道德的主体,必须放弃传统的德育模式,同时把传统德育模式超越。同伴之间也应实现平等性、自愿性,成为道德活动的主体。而德育教育应该回到应在的原点上,传统的“宣教式”应摒弃。应该做到的是让学生之间相互交往、互动,融洽的相处,充分发挥德育本性、人性的功能,使学生在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中实现自我的过程以及可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一、简述同伴交往与道德判断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就是道德判断的判断,这些都是社会道德行为的具体化。我们成年人与小学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如,运用自己的道德认识对许多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判断,从而得到结果作出决策,其道德判断行为有典型的发展。同伴交往是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往,如想促进小学生道德判断的提升,前提条件在于,小学生在社会生活同伴交往过程中,得从成人设定和控制的、被动接受的外部规则中解脱,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融入同伴群体的生活情景中。

小学生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同伴交往的核心,其核心是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行为准则在社会中必定要遵循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及社会规范,也就是说小学生在学校要遵循学校的校风、校规、行为规范等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只有掌握这些规范道德判断的前提下,才能合格的融入集体,而小学生在融入社会集体时,才可以更自觉更有效的在同伴交往互动中构建自我的道德判断。

1、简述同伴直接和坦率反馈的现象

小学生的年龄相对来说还比较小,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反应比较直接,对于一些好的行为,同伴对其做出肯定和喜欢的反应,对于不好的行为,同伴则将其否定。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如:学校开展文明比赛,当你对同伴做出友好、礼貌行为时,同伴对你的行为表示认可、满意;而你如果对同伴做出不文明、粗暴的行为,同伴则对你进行否定甚至排斥,这样的比赛,小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判断其行为对与错。

2、简述德育教育的及时性

德育教育具有及时性,道德的构建离其道德行为产生的时间越短越好,这样的效果才更加明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说,当小学生根据同伴的反馈做出正确的反应后,如果还要依靠老师或大人去进行指导教育,那就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时效性,而且还把教育效果降低,因此,对于同伴交往对道德反馈的及时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使小学生可以进行及时的自我调整,培养自我调整能力。

3、简述如何提升道德判断力

现阶段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们,都具有较强的道德向上意识。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小学生自身的道德判断水平高出自己,在与同伴相处时,就会作为其榜样的激励还会收到正面目标,可自主提高自身道德判断能力。与此同时,在学校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的耳闻目睹,与其道德判断的策略进行对比,进而产生道德矛盾,这种矛盾可使学生对自己原有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怀疑,并且能从同伴的策略中得到一些收获对自己道德区辨力与判断力进行的修改。同时,在解决其矛盾过程中可形成新的判断力,可促进自己对道德认识的自我构建,比如,学校开展的文明对手赛,利用的是同伴的示范作用,可形成你追我赶、相互督促的氛围,使小学生自觉提升自身道德的判断能力。

二、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的关系

著名哲学家马克思曾经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现代道德教育家布尔认为,儿童在8~12岁之间,道德受外内因两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儿童德育构建他律与自律两种模式。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的区别在于,前者指受外部压力或外界的影响,而并不是出于内在需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在道德他律阶段,道德则是处于被动阶段,外界因素相对于来说比较缺乏,其道德主题可能表现不出道德行为。而在现实学校常规德育教育中,学生的地位完全处于他塑状态,只能被动的等待并且接受他人的锻炼与型塑,而道德的有效性几乎为零,从而出现了大量的道德问题。但是,外因道德他律的作用并不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只要形成道德他律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合适,就可以形成道德自律。我们还以小学生为例,同伴对其的认可、态度以及榜样对其道德构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同伴间的态度、看法、评价等一些外部因素,都是小学生从道德他律转变自律的主要介体。

道德的自我中心当中,自我中心其实是一种严重影响人际交往和道德构建的心理障碍。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甚至于一些老师,对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要不就是置之不理,要么就是认为在贪玩影响学习,要么就是害怕孩子学坏,限制其与他人交往,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加重孩子道德的自我中心。

所以,家长和老师一定要转化其观念,认识到同伴交往的重要性,在其中要起到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利用一些比赛,比如“文明对手赛”“礼仪我能行”等小伙伴们群体交往非常有益的教育资源,使孩子们在其中可以得到满足和应有的尊重,从而可促进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摆脱“自我中心”,还使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不断修改、提升道德品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同伴之间交往活动的道德体验,对学生的道德判断、行为品质还有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都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在这过程中,小学生也有可能受到同伴的一些错误的观念以及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老师应该参与小学生同伴交往活动的过程,在其应起到主导作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在同伴交往活动中有良好的道德以及好的品质培养。小学生还应该运用老师及父母引导的正确同伴道德评价,让其中交往过程中趋利避害,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伯良.构建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2(01)

[2] 李俊.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长(小学校长).2017(04)

论文作者:黄丽浩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2月总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1

标签:;  ;  ;  ;  ;  ;  ;  ;  

构建同伴交往活动模式提升小学德育有效性论文_黄丽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