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质量与编辑责任意识_责任意识论文

图书质量与编辑责任意识_责任意识论文

图书质量与编辑的责任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责任意识论文,编辑论文,质量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但在繁荣的数量后面隐藏着质量严重滑坡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编辑责任的角度,探讨提高图书质量的一种途径。要提高图书质量,发挥编辑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包括:主体意识、丰碑意识、读者意识、精品意识和经营意识。本文还简要地阐述了培养和增强编辑责任意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图书出版 图书质量 编辑 意识 责任

一、中国图书质量的现状及成因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出版社数量从80年代初的170余家发展到1994年的500余家;出书品种则从1.4万多种增加到9万多种;印书册数达70亿册,中国真正跨进了世界出版大国的行列。

然而,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由于在图书的品种和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人才的需求严重短缺,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整个出版队伍的素质严重下降,特别是编辑队伍的素质严重下降,从而进一步导致图书质量的大滑坡。据广东省新闻出版局1995年6月对全省16 家出版社的图书抽样调查表明:在被抽查的32种图书中,没有一种图书达到国家规定的优秀标准;一半以上的图书为不合格品,其中有一种图书的差错率竟高达万分之三十二!而这仅仅是指图书质量的一个方面——编校质量而言。至于在全国各地近些年出版的图书中,其思想内容方面、社会价值方面、学术水平方面等存在的问题,则更是令人堪虞——

思想内容方面:宣扬不健康内容的图书大行其道,宣扬封建糟粕的图书禁而不止;违反国家政策和出版纪律的图书时有出现……

社会价值方面:宣扬封建迷信、伪科学的图书铺天盖地,宣扬庸俗哲学的图书随处可见……

学术水平方面:平庸书、关系书、职称书盛行,学术水平低下、粗制滥造的图书一路过关斩将……

中国的图书市场已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

1994年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正式提出了“新闻出版工作由规模数量增长向优质高效阶段转移”的战略目标,为提高图书质量指明了方向。

笔者认为,要实现图书出版由规模数量型向优质高效转移,不会是一件一帆风顺的事情,更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规模数量的控制,可以发挥行政管理职能的作用得以实现;而优质高效的产生却要立足于各出版单位的自觉和努力,立足于出版队伍的建设,立足于编辑队伍素质的提高。而尤其是编辑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否,将直接影响“阶段转移”战略的成败。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图书规模数量的爆炸式增长,缺乏相应的人才基础,导致了出版质量的大滑坡;为数不少的出版社对编辑工作的重视不够和对编辑工作中心地位的背离,也极大地挫伤了现有编辑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优秀的青年编辑的成长,这也是造成出版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的不完善,导致实用主义抬头,个别编辑也产生“金钱至上”的思想,更直接导致图书质量的大滑坡。据报载,有的编辑一年的编书工作量达几千万字,高出新闻出版署规定的几十倍。在这种情况下,“错误百出”、“无错不成书”的现象自然无法避免,更不用说个别编辑直接参与“买卖书号”等现象而产生的坏书、禁书了。

笔者认为,要提高图书质量,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出版队伍,特别是编辑队伍。我们在鼓励、培养编辑人员成长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只有编辑人员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图书质量的提高才能得到保证。

二、编辑责任意识的主要内容

编辑的责任意识,也就是编辑职业的社会责任感。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的生产。从一定意义上说,精神产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更广阔、更深远,它不仅反映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文化和文明,也积累人类社会各个不同时代的文化和文明,这是一般的物质生产所不可比拟的。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出版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不仅是对宣传出版工作提出的明确方向和要求,也是对编辑责任的全面概括。编辑的责任意识,正是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形成的。

编辑的责任意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主体意识

编辑的主体意识,不仅是指在图书的编、印、发三个环节中,编辑处于主体地位,对图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也是指编辑人员作为个体,在图书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正如前文所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出版社淡化或背弃了编辑的主体地位,导致图书质量的大滑坡。而重视编辑主体地位的出版社,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图书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出版社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这从近几年来新闻出版署表彰的优秀出版社的情况可见一斑。这是因为,出版社的发展壮大,虽然取决于发行数量的扩大,而发行数量的扩大,又取决于图书质量的好坏。优秀的图书不仅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也往往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一些再版书,在市场上往往是大受读者欢迎和推崇的优秀图书;而在优秀图书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印、重版过程中,其经济效益也随之产生了。因而可以说,图书质量是图书的生命力,也是出版社发展壮大的前提;而图书质量的好坏,又取决于编辑工作环节,即编辑主体意识的强弱。具有主体意识的编辑,自然会投入全部精力在自己所策划、组织、编辑的每一本图书中。

编辑人员在图书编、印、发三环节中的主体地位,只是编辑主体意识产生和存在的一个方面。作为一个个体,编辑人员的主体意识,还应包括他们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在一个出版社中,编辑队伍的专业、学识水平和文化层次,相对来说往往要高一些,特别是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走上编辑岗位,使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应该说,这对任何一个出版社来说,都是幸事。作为知识面相对较广、专业水平相对要高、对书稿前途有着生杀予夺大权、对图书质量负着义不容辞责任的编辑人员,一定要意识到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对人类、对历史负有的责任。只有这样,编辑人员才能时时以严肃、认真的主人翁态度,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完成编辑工作。

2.丰碑意识

所谓编辑人员的丰碑意识,指的是编辑人员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等过程中,都要意识到自己工作所承担的人类文化传承的责任,要有让自己所编辑出版的每一本书,都成为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和不朽丰碑的气魄。

正如前文所说,编辑工作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作为编辑劳动的直接成果的图书,它不仅是一种商品和可视的物质产品,它亦是一种精神产品,负载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和信息,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成就;它不仅要在一个地区传播,还将作为流动的商品传播到人类社会的不同角落;它不仅存在于当今时代,还将作为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积淀,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因而,作为编辑,我们时时要意识到,我们所从事的,是在建设一座座丰碑呢,还是留给子孙后代一堆堆印刷垃圾。

3.读者意识

图书的社会价值要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图书的质量要通过读者的检验、评判才得以确定。因此可以说,读者是图书的审美主体,编辑必须时刻具有读者意识,才能以优质的图书获得读者的好评。

读者意识的最初体现,是编辑工作的服务性。按照传统的提法,编辑是“为她人做嫁衣裳”,正是编辑服务性的体现。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劳动的服务性决不能囿于这一含义。他必须面向市场、面向读者、融于市场、融于读者,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才能创造出真正适合市场和读者需要的优秀作品来。

但是,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并不意味着迎合少数读者消极、落后、庸俗和不健康的需求,放弃编辑的主体意识和质量追求。我们认为,强调读者意识,正是为了强化编辑的主体意识,二者是矛盾统一的。只有实现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的完美结合,既以读者为导向,又自觉地导向读者,才能产生真正优质的符合读者审美需求的产品来。

4.精品意识

中国的图书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信马由缰般的发展,今天已到了整顿、调整的关键时刻。如果说,现在从主管部门到各个出版社都在强调出精品图书的话,那么,强调编辑人员的精品意识,更是当务之急。因为涉及图书质量、档次的一切决策、设想和愿望,最终都得落实在编辑的行为之中,精品的产生自然也要来源于编辑的精品意识。

所谓精品意识,是指编辑在策划、组稿、审稿、加工过程中,对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召唤力的作品的追求。精品不意味着袖珍本或珍藏本,亦不代表豪华本。例如中宣部自1990年至今每年推出的“五个一工程”,涵盖了图书、戏剧、电影、电视、文章写作等各个领域的最高成就,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精品;广东高教出版社的《冼星海全集》的出版,历时八载,投资逾百万,洋洋洒洒数百万字,亦称得上是精品,因为它保护了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弘扬了民族的爱国精神,对世界文化亦是一大贡献。而那些追赶时髦、热点,炒古人冷饭,迎合低级趣味的图书,即便包装得十分豪华、漂亮,也是称不上精品的。

编辑的精品意识,就在于其在对图书市场的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于高品位图书的认识和追求。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只有这样的高起点、高追求,才能创造出尽可能完美的高档次、高品位的优秀精品图书来。

5.经营意识

表面上看,经营意识的强弱,与编辑的责任意识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会影响到图书的质量。而实际上,经营意识与图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出版社作为企业化经营的文化事业单位,多数都已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道路。出版社肩负着传播人类文化知识和文明成果的重任,当然不能以赢利为首要目标,但出版社要完成自己的重要历史使命,又必须以赢利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否则出版的图书,出一本亏一本,钱从何而来?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了。

因而,作为出版社处于首要环节的编辑,必须具有经营意识,才能为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编辑的经营意识,体现在以下三个作用之中:

(1)确定经营战略的参谋作用。 出版社所从事的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它通过精神产品的独特魅力去征服读者,从而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因而出版社的发展,离不开匠心独运的经营战略。而要制定出正确的适应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经营战略,又离不开编辑的参与和参谋。这是因为,出版社的内部分工,决定了编辑是产品设计和生产组织的责任者,产品质量的好坏、高低,将直接影响发行销售,从而也直接影响整个出版社经营战略的实施;另外,编辑是出版生产第一线的经营者,他与广大作者、读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常常融于作者、读者之中,因而十分了解图书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现状,他在出版社的经营战略的制定中毫无疑问会起到重要作用。

(2)提高出版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作用。应该说,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出版竞争,是正常的和有益的,它将直接打破过去划地为牢的局面,而形成出版繁荣、百花齐放的新气象。在市场竞争中,编辑是大有可为的,这是因为,市场竞争,首先是质量的竞争,要保证图书的质量,当然离不开编辑工作的认真负责。

(3)开发出版资源的先锋作用。出版资源, 是指能变成出版财富的各种客观条件。出版社的固定资产、资金积累、产品库存等是出版资源;出版社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稳定而优秀的作者队伍、出书的分工范围等也是出版资源,而且常常是更为重要和“值钱”的资源。编辑的经营意识,便在于有效地开发这一部分出版资源。例如,如何利用出版社的良好社会声誉去组织有价值的优秀选题;如何保证并扩大一支能经常为出版社提供优质稿件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能否从古今中外浩瀚的文化积累中推陈出新,挖掘出有时代意义的新的选题,等等,这都需要编辑敏锐的经营头脑和自觉的经营意识。

编辑的责任意识,当然不止包括这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凡是有利于图书质量的提高而又与编辑的责任有关的意识,都是我们所应该强化的,例如公关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等等。由于它们互相交叉,有的也贯穿在我们前面的论述之中,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三、编辑的责任意识与编辑的基本素养

编辑的责任意识,是提高图书质量的直接保证,而要培养和增强编辑的责任意识,除了出版社领导从各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外,编辑人员本身必须具备如下三种基本素质:

1.渊博的知识

编辑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一个具有责任意识的编辑,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才能胜任编辑复杂的工作。正如我们经常提倡的,编辑必须既是“专家”,又是“杂家”。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对选题敏锐的判断力和顽强的捕捉力,也才能开发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优秀选题。不仅如此,在审稿、加工过程中,也只有具备渊博知识的编辑,才能感受到优秀书稿中作者灵动的智慧和思想的火花,而不至于失之交臂;也才能发现原稿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容易被忽略又常常影响全局的问题,而不至于放过。因而可以说,渊博的知识是编辑责任意识发挥作用的前提。

2.无私的奉献精神

人们常说,编辑的劳动是“为她人做嫁衣裳”,这既是对编辑劳动性质的概括,也是对编辑奉献精神的赞美。具有责任意识的编辑,更是要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任何的利益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全身心地投入到优秀图书的选题开发和加工处理等工作中去;他才能不斤斤计较于个人的荣辱得失,默默地耕耘在这一传播人类文明的沃土上,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3.果敢的学术勇气

一个具有责任意识的编辑,还必须具备果敢的学术勇气,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既尊重权威,又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的错误挑战。只有如此,他才能真正起到图书质量的“把关人”的作用,图书质量的提高才能得以实现,编辑人员本身也才能不辜负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的重要使命,真正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标签:;  

图书质量与编辑责任意识_责任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