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的升华--以得奖问题巧妙地创设阅读问题史教学的两大效益--回顾小说思想丰富视角结晶的经验,引导迷宫_帝国主义论文

教学实践的升华--以得奖问题巧妙地创设阅读问题史教学的两大效益--回顾小说思想丰富视角结晶的经验,引导迷宫_帝国主义论文

有奖征题 读史巧设题 教学两得益 教学实践的升华——复习经验的结晶 题型丰富 角度新颖 开拓思路 指点迷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点迷津论文,题型论文,结晶论文,新颖论文,教学实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设计1

问答题1.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把中国辛亥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根据两者的成败分析其社会条件方面有何差异和影响?

答: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中国的辛亥革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一个失败、一个成功,是因为其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在社会条件上有很大差异:①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在英国,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较大发展,资产阶级队伍也壮大起来,17世纪上半期已基本上控制了下议院,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机较成熟。而中国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生产虽有初步发展,但较薄弱,资产阶级队伍还不够强大,参与革命的大都是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时正处在19世纪初这个帝国主义时代,不具备良好的革命环境。②国家性质与敌对势力的强弱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封建国家,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国内腐朽的封建势力,很少有外来敌人的压力。而辛亥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除了同本国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外,还要顶住外来帝国主义的压力,反动势力强弱也是决定革命成败的重要因素。③结果和社会影响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首创,是资产阶级发展要求强烈的产物,尽管资产阶级有妥协性,但在人民的推动下有所克服,最终胜利揭开了欧洲和北美及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而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产物,在国内外敌人的高压下,资产阶级妥协性表现得极为强烈,最终失败说明,这种照搬照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同。

2.试述袁世凯与拿破仑改共和制为帝制各发生在何时,比较二者在政权性质、内政措施、对外政策上有何差异。

答:法国于大革命时期的1792年9月21日建立起法兰西共和国,拿破仑于1804年加冕皇帝,建立起法兰西第一帝国;中国于1912年1月1日建立起共和制的中华民国,1915年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皇帝,1916年改为洪宪元年,元旦登基,建立起中华帝国。

政权性质不同:拿破仑改共和制为帝制,实质上是为了巩固他的独裁统治,建立的军事帝国是资产阶级军事专政的。而袁世凯改共和制为帝制,实质上也是为了巩固其独裁统治,但因为他是地主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代表,一心梦想复辟帝制,建立的“中华帝国”是封建专制政权。

内政措施不同:拿破仑执政后,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采取了一系列集中和加强资产阶级国家权利的措施,如颁布《法典》,废除封建法规,镇压保王党人复辟势力,加强对工人、农民的统治等。袁世凯当政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资产阶级临时约法,扼杀民主、屠杀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对外政策不同:拿破仑为维护其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利益,极力发动对外战争,多次打垮欧洲大陆封建君主和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侵入埃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同沙俄签订《中俄声明文件》出卖外蒙古;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旨在以灭亡中国换取帝制。

3.中国近现代史上两次援朝战争有何差异?据不同结果谈谈你的认识。

①时代背景不同:第一次援朝战争发生在189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腐朽的满清王朝统治之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第二次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年,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建立,中国正处在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

②出兵的目的、对象不同:1894年援朝战争是清政府应朝鲜国王请求,派兵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后引发甲午战争开始打击日本侵略者;1950年的援朝战争,是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帮助朝鲜人民一道打击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部队,直接打击美帝侵略者。

③战争结果不同:1894年援朝战争虽然平息了朝鲜的农民起义,但在同日本作战的甲午战争中却惨遭失败,清政府于1895年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950年的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打败了美帝侵略者,1953年夏,美国被迫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认识:1894年援朝战争时,中朝两国同是在腐朽的封建王朝统治下,又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不可能有效地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必然战败。1950年援朝战争时,中国和北朝鲜早已获得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最后战胜了共同敌人,这说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战胜国外帝国主义侵略,“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4.1927年中国大革命与10年前的俄国十月革命相比,在社会条件和革命模式上有何不同?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社会条件差异:俄国革命爆发于1917年,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代表俄国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继续派兵大战前线,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于是爆发了列宁领导的10月24日革命。而中国1927大革命爆发,在俄国革命的10年之后,此时,大战早已结束,帝国主义在东亚建立起华盛顿体系,蒋介石叛变革命,加紧了同外国帝国主义的勾结,中国处在国内外敌人的白色恐怖之中。

革命模式差异:俄国十月革命时期,革命主力主要是工人、士兵,他们集中在城市,面对临时政府的军队大量开往大战前线,城市成为俄国资产阶级统治的薄弱环节,革命的模式是先占领城市,然后由城市发展到农村,革命很快取得了全国胜利。而中国,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中心在城市,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地方割据现象严重,农村,特别是山区是这种割据统治的薄弱环节,革命的模式是走农村武装割据的道路,即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革命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才取得胜利。

启示:从以上史实我们不难看到:因各国国情的不同,革命的模式也不可能一样。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路,这样也就增强了我们今天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胜信念,同时也证明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无比正确的英明论断。

5.中俄两国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之初,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遇到了哪些共同的问题?后来这些问题的解决说明了什么?

答:政治上,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俄国1917年11月8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前临时政府的各个部门、旧法院和旧警察都被取消,建立了人民委员会的各个部门、人民法院和工人民警。在中国,蒋介石国民政府逃往台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随之建立了包括政府各部门的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军事上: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社会主义的新生政权。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外发生了协约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的叛乱,到1921年国内外敌人被打退;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企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我国,并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旨在帮助蒋介石反攻大陆,国内反革命分子在各地的颠覆活动十分猖獗,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胜利,1950年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也取得了全面胜利,为此,国内社会秩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

经济上:使多年战争造成的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在俄国,废除了地主所有制,把全部土地收归国有,把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并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废除了沙皇和临时政府的一切外债,到1921年,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上来,通过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1925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中国,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私有制,没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国民政府的财产及官僚资本,将它们收归国有,统一了财经,稳定了物价,到1952年国家财政状况得以根本好转。

以上史实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战胜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中俄两国对建国初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主义有关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最好实践,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设计2

问答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唯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试以新中国成立以来30多年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谈谈你对这一原理的认识。

参考答案:

①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活动,从根本上说,都是改变和调整生产关系。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50年代中期的社会经济繁荣。

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基本上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压迫,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充分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可是,从50年代中期以后,极“左”思想严重泛滥开来,反映在经济领域,则是片面地脱离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过早地改变了生产关系,所谓“共产风”、“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等,都是脱离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过快地改变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状况极不相适应,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的大破坏。当时的错误并不在于改变了生产关系,而在于忽视了“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合”。

③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进一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多种经济成份得到发展,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三中全会以后,还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建立经济特区,发展社会经济。所有这些政策性转变,在根本上就是调整社会生产关系,调整社会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经过这些调整,最充分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出现了建国以来空前繁荣的局面,人民生活得到迅速改善。

④新中国成立以来30余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几起几落的经验教训,最雄辩地证明了:唯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能刺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进而引起社会结构的一系列变化。

设计3

一、选择题

1.“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句话是战国时谁的思想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墨子 [D]

2.王莽改制与东汉“光武中兴”相比,东汉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更,东汉农民获得土地

B.东汉初没有大地主、贵族反对,措施实施顺利

C.农民拥护,措施深得民心

D.东汉初中央政权强有力,豪强地主不敢对抗中央[D]

3.下列事件中,最能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是形式上统一的是

A.南京国民政府改组 B.蒋介石北伐

C.东北易帜 D.中原大战

[D]

4.下列事件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

A.百团大战

B.减租减息政策

C.三三制原则 D.整风运动 [ABC]

二、问答题

1.战国韩非子说:“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北不知其患也。今墨儒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又说:“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这段资料说明什么问题?他反墨儒的依据是什么?封建社会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会取代战国的法家成为维护统治的正统思想?变化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答:这段资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百家争鸣的社会现象,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观点,批评别人的主张。

韩非子反墨儒的依据是“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此不知其患也”,即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社会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守古代的传统,用古代的办法治理当世人民是愚蠢的作法。

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而封建制逐步确立的大变革时期,长期诸候混战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社会动荡不安,旧的贵族反对社会变革。在这种形势下,韩非主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法治镇压人民的反抗,这种思想适应当时时代的要求,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这种思想成为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秦汉以后封建制度逐步巩固下来,并开始初步向前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韩非子的思想逐步为儒家所代替,秦灭亡的教训使汉朝统治者采取宽舒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从此以后儒家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学说主张实行“仁”、“仁政”国情人民的疾苦,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但其根本目的仍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本质上和法家主张一样,并更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这种变化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状况所决定的。

标签:;  ;  ;  ;  ;  ;  ;  ;  ;  ;  

教学实践的升华--以得奖问题巧妙地创设阅读问题史教学的两大效益--回顾小说思想丰富视角结晶的经验,引导迷宫_帝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