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识竞争力状况分析_知识经济论文

中国的知识竞争力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竞争力论文,状况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97(2006)04-0005-07

据英国罗伯特·哈金斯协会(Robert Huggins Associates,以下简称RHA)发布的《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显示,2005年全球排名前50位的知识经济区域有41个位于美国,亚洲部分表现最佳的前五名均在日本,而中国、印度和东欧的参评地区大都在排名榜上位居末尾。显然,如何尽快提升我国的知识竞争力,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然而,目前国内对于国家知识竞争力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连起码的国际跟踪都做得很不够[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不怎么创新地”把RHA的知识竞争力评价方法介绍到国内来,主要是希望能引起国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在参照世界经济论坛(WEF)《全球竞争力报告》和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世界竞争力年鉴》中的“知识能力”指标对RHA体系略作修正之后,笔者据此对中国的知识竞争力状况作了一个粗略的评价分析,并就如何提升我国的知识竞争力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

1 国家知识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一个国家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是国家知识竞争力。所谓国家知识竞争力,是指一国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管理及应用的基础上,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依托,以知识产业为支柱,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罗伯特·哈金斯协会(RHA)的《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是根据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Components)、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 Components)、知识资本(Knowledge Capital Components)、地区经济产出(Regional Economy Outputs)、知识的可持续性(Knowledge Sustainability)5大因素的19个“知识经济基准点”来对一个地区的知识竞争力进行测算和度量的(见下页表1)[2]。这对于中国制定国家知识战略规划,寻求提升国家知识竞争力的路径和对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表1 RHA的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

5大知识竞争力要素19个“知识经济基准点”

Economic Activity Rate(经济活动比率)

Number of Managers per 1,000 inhabitants(每千居民中的管理者人数)

Employment in IT and Computer Manufacturing per 1,000 inhabitants(每千居民中IT业就业人数)

Human Capital Components Employment in Biotechnology and Chemicals per 1,000 inhabitants(每千居民中生化行业就业人数)

(人力资本)Employment in Automotive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er 1,000 inhabitants(每千居民中制造业就业人数)

Employment in Instrumentation and Electrical Machinery per 1,000 inhabitants(每千居民中电气业就业人数)

Employment in High-Tech Services per 1,000 inhabitants(每千居民中高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

Financial Capital Compo- Per Capita 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人均私人股票投资)

nents(金融资本)

Knowledge Capital Compo- Per Capita Expenditures on R&D performed by Government(人均政府R&D投资)

nents Per Capita Expenditures on R&D performed by Business(人均企业R&D投资)

(知识资本)Number of Patents Registeredper one million inhabitants(每百万居民中注册专利数)

Labour Productivity(劳动生产率)

Regional Economy Outputs Mean Gross Monthly Earnings(月均总收入)

(地区经济产出)Unemployment Rates(失业率)

Per Capita Public Expenditures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在初等与中等教育上的人均公共支出)

Per Capita Public Expenditures on Higher Education(在高等教育上的人均公共支出)

Knowledge Sustainability Secure Servers per one million inhabitants(每百万居民的可靠服务器数)

(知识的可持续性) Internet Hosts per 1,000 inhabitants(每千居民中的互联网主机数)

Broadband Access per 1,000 inhabitants(每千居民中的宽带网路数)

资料来源:Robert Huggins Associates,《The World Knowledge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05》

当然,RHA的这个评价体系也有不太合理的地方。例如,它把“地区经济产出”和“金融资本”作为与“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知识的可持续性”并列的知识竞争力因素,就让人有些觉得摸不着头脑。又如,它既然设立了“金融资本”指标,却又把“R&D投入”不归入其内,而另置于“知识资本”指标之下,也令人感到匪夷所思。而在“知识资本”中,既有“R&D投入”的投入指标,又有“注册专利数”的产出指标,使人搞不清它所说的“知识资本”到底是指用于生产知识的资本投入,还是指作为社会资本的知识本身。此外,可能是由于语言的差异,“知识可持续性”的说法也让我们觉得很拗口。

因此,我们参照WEF《全球竞争力报告》和IMD《世界竞争力年鉴》的有关“知识能力”指标,对RHA的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了整理和优化,认为国家知识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知识经济产出”、“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知识产权”、“知识基础设施”这五个方面。

(1)知识经济产出(Knowledge Economy Outputs)。根据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人类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演变为知识实力的竞争。从经济、政治的竞争,直至军事的抗衡,都有赖于高新科技及其产业的实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及其组合创新成为一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群和经济增长的源泉;其次,以教育产业、文化产业、科学研究产业和知识服务业为代表的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体;再次,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对知识经济的总量和结构具有日益重要的影响作用。

(2)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人力资本是对人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存量,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是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它是一种收益率很高的资本,作用远大于物质资本。由于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因而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持续投入可以提高一国的长期增长率。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基础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它通过多种途径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它的快速积累是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因此,人力资本,特别是获得教育的机会和能力,被视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本的追赶一般先于经济追赶,国运兴衰系于人力资本衰旺,人力资本兴废决定着国力强弱。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更集中表现在对人才的竞争,通过对人进行投资而产生的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中国要最终实现在经济上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就必须优先实现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上对发达国家的追赶[3]。

(3)知识资本(Knowledge Capital)。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穷国与富国、穷人与富人的差距不仅表现为收入差距、资本差距,还表现为创造、获取、交流和利用知识能力上的差距,创造知识能力的不平等甚至大于收入的不平等。增加知识资源的资金投入,成为一国培育利用知识、改造知识、创新知识能力的普遍途径,并成为国家以知识促进发展、创造社会财富而实施的重要发展措施。R&D经费,是“科技知识之源”和“技术创新原动力”的R&D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资源。政府与商业组织用于研发(R&D)的支出,反映了一个国家潜在的知识技术创新能力,是一国知识创新赖以进行的有效保证,高水平的R&D投入强度是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增加对知识的投资,即增加对教育、软件尤其是R&D的投资,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提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4]。

(4)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ies)。在社会资产结构中,无形的知识资产占资产比重日益提高并有居主导地位的趋势。作为知识经济重要特征的知识资产积累,其灵魂和源泉是创新,而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安排是关键。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智力资产,需要对其所有者的权利予以保护,形成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激励、调节、规范和保障的一系列机制。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对知识接近的有限抑制,扩张知识的总量,更大程度为自由接近知识提供保障[5]。本国居民专利申请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当代的国际竞争中,知识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正在起着决定性作用,知识产品本身也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成为国家贸易的对象。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中涉及与知识和知识产权相关的无形技术贸易领域急剧扩大,高科技和知识、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5)知识基础设施(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是国家开发和推广新知识、新技术实力的基础,是保障以知识促进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知识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一个由通讯网络、互联网络、知识数据库和电子服务网络所组成的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系统。它是早期的所谓“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 Highway)或“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发展和延伸。用美国政府的说法,就是要把网络建设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交流与创新平台。目前,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推动电信制造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相关领域的发展,通过加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国家拥有最有效、最可靠的知识研究、知识创新、知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中国的知识竞争力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将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到发展政策的优先地位,在信息基础设施上大量投资,在多个领域积极推行改革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十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使中国初步构建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中国在培育知识竞争力、发展知识经济方面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后来者,发动工业化时间晚,经济发展起点低,在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方面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中国在知识竞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的差距,重新认识我国知识竞争力的基本国情,是制定新的“知识强国战略”的基础。

2.1 中国知识经济总体水平不高,知识产业发展缓慢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具备了知识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但因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因此产业升幅较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任务十分艰巨。

根据美国知识经济专家马克鲁普的定义,“知识产业发展度”(即知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水平)的基本计算方式是:[研究与发展(投入)+教育(投入)+信息产业及高技术产业(产出)]/国内生产总值。按照这一计算公式,我国1996年知识产业的发展水平为:知识产业=327亿元(研究与发展)+2262.34亿元(教育)+13228.67亿元(信息及高技术产业)=1581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68593.8亿元。由此得出,知识产业/国内生产总值=23.06%。而在美国,据马克鲁普测算,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国内生产总值=29%;1980年,美国知识产业/国内生产总值=34%。从知识产业发展度来衡量,我国现在的知识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及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的水平[6]。

2.2 中国人力资本丰富,增长潜力巨大

反映一国人力资本总量通常有两项重要衡量指标:一是人口数和劳动年龄人口数,另一是人力资本,通常用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来表示。根据历次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国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82年的61.5%提高到2000年的70.15%;同期15~64岁人口年增长率为1.97%,高于人口年增长率。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由1982年的28.8亿年提高到2000年的63.14亿年,增加了一倍多[7]。中国总人力资本由1975年的2.25亿增长到1999年的6.00亿,增加了3.75亿,占世界总量的比重由1975年的17.5%提高到1999年的24%(见表2)。相当于印度的2倍,美国的2.8倍。这表明中国人力资本总量丰富,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表2 五大国人力资本及占世界比重

年份

19751980

1985

1990

1995 1999

1975~1999年

变化量

总人力资本(10亿人年)

中国 2.252.70

3.35

4.17

4.95

6.00 3.75

印度 0.934

1.29

1.62

2.06

2.52

3.08 2.146

日本 0.590.67

0.72

0.77

0.80

0.82 0.23

俄罗斯0.840.87

0.95

1.04

0.96

1.02 0.18

美国 1.351.79

1.83

1.92

2.04

2.16 0.18

世界12.80

15.40 17.90 20.70 22.60 25.00 12.20

占世界比重(%)

中国17.50

17.60 18.70 20.20 21.90 24.00 6.50

印度 7.278.40

9.06

9.98 11.10 12.30 5.03

日本 4.604.36

4.01

3.73

3.55

3.27 -1.33

俄罗斯6.575.69

5.30

5.05

4.23

4.06 -2.51

美国10.50

11.60 10.20

9.30

6.01

8.60 -1.90

五国合计 46.50

47.70 47.20 48.20 49.80 52.20 5.70

资料来源:胡鞍钢、门洪华《中美日俄印综合国力的国际比较》,战略与管理,2002(2)

2.3 中国人均发明专利授权量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专利作为知识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知识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统计,2000年,全世界发明专利总量前10位的国家,拥有94%的美国授权发明专利;前20位的国家,拥有99%的美国授权发明专利[8]。表3显示的是2002年部分发明专利授权量领先的国家,从表3中可看出除美国、日本、韩国的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了外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以外,其他国家的外国人在本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都大于本国人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中国的这一差值也非常明显。

表3 2002年部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量

国家 中国美国日本德国

法国英国韩国

意大利

荷兰

西班牙

本国人586886976 108515 22637 108995211

30175128530101181

外国人

1560580358

11503 38516 42516

47382

15123

33614

24472

25445

合计21473

167334 120018 61153 53415

52593

45298

34899

27482

26626

合计位次12

1

2 3 4

5

6

7

8

9

数据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工业产权统计(2002)

虽然中国的专利授权量排名世界第12位,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均拥有发明专利总量和实用专利授权量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见图2)。

图2 部分国家R&D经费支出总额及年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05/1)

图1直观地表明,中国的发明专利总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美国、日本等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知识创新能力大大超过了中国大陆。中国创新能力和知识产出水平与高投入的R&D经费不对称,尽管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比重增长迅速,但是体现于这些商品中的创新和知识不属于中国的发明创造者。

图1 每1000个研究人员中发明专利总量和实用专利授权量(2001)示意图

2.4 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偏低,知识投入产出率不高

知识经济的发达程度与对知识资本的投入力度具有互为促动、互为因果的关系,高水平的R&D投入本身也是知识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表现和重要保障。从中国经济增长来源看,第一大来源是资本,贡献率大体为50%,这表明中国还处在资本驱动阶段;第二是制度变量,即市场化进程的提高,对增长的贡献大约为34%;第三才是知识的积累,贡献指数不到20%。因此,技术创新和知识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上的作用并不显著。

根据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05/1》提供的数据,2003年中国R&D经费支出总额达到186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六位。从增长速度来看,1993~2003年的10年间中国的R&D经费支出额以年均15.8%的速度增长,增速在38个国家中名列第一(下页见图2)。

尽管中国R&D经费占世界的比重继续上升,但是基础研究经费在全国R&D支出总额中的比重仅为5.33%,在公布数据的21个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大多在20%左右,中国基础研究投入长期偏低的情况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投入的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图3可以看出,虽然2003年中国R&D支出强度比上年上升了0.09个百分点,达到1.31%,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2003年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以色列和瑞典甚至超过4%[9]。

图3 部分国家R&D经费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示意图

(资料来源: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05/1)

2.5 中国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有限,“数字鸿沟”业已存在并有扩大的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利用信息化与知识发展战略,以抢占国家竞争的有利位置。据OECD1996年统计,其成员国GDP的50%以上是由以知识为基础的部门创造的,许多高附加值的知识服务部门非常发达。由于全球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分布不平衡,发达国家利用“信息优势”和“知识优势”进一步创造了“竞争优势”,中国在这场信息革命中成为相对“数字贫困”的国家,中国与世界、中国各地区间以及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和“数字鸿沟”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中国大部分地区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有限,质量较差,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和农村地区。

图4(见下页)显示,尽管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15%,但是仅仅拥有世界因特网主机数的0.13%以及因特网用户数的6.11%,因特网的发展水平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图5(见下页)表明,中国也是一个地区因特网普及水平极不平衡的国家。网络发展的地区差距大大高于经济水平的差距。

图4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因特网发展水平比较示意图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

图5 中国各地区因特网发展水平示意图

注:全国平均水平为100,各地区的数值是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

数据来源:CNNC,《中国统计年鉴》(2001)

从其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中国与美国、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1999年中国千人口电话主线数为85.8条,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57.34条,美国为644条。中国的电脑普及水平也与上述两者存在较大差距,仅为美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的2.4%和17.8%[10]。(见下页表5)

表5 中国、美国和世界的电话主线数和电脑普及水平的比较

国家或地区 千人口电话主线数1999年电脑普及水平1996年

中国 85.80 12.20

美国664.00510.50

世界157.34 68.35

资料来源:World Band,2000。

3 关于提升我国知识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目前中国的知识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知识资源的匮乏成为制约我国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瓶颈”。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投入产出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务之急,是要从产业发展、管理体制、创新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的国家知识体系,优化我国的国家知识环境。

3.1 完善国家知识产业体系

当前,国际竞争的一个显著策略就是抢占新的制高点,发展竞争的盲区,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培养新兴产业[11]。知识产业正在从传统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五产业茁壮成长起来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知识产业的兴起将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也是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源泉。

(1)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建立国家教育和培训体系。教育使一国知识竞争优势得以延续,它不仅是传授现有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生产知识、加工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发展教育,特别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竞争优势的希望所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口资源,把人口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的现实优势,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逆势赶超的关键所在。

(2)重点支持科学研究产业,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伴随着知识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发展,各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国际形势,我国必须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建立起国家—院校—企业三位一体的科研组织结构,带动知识产业的崛起。同时,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3)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发展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不仅仅是物质需要,还包括与各民族的价值及传统相一致的社会、文化和精神需要(佩鲁,1983)。文化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性知识产业,它能为知识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我国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立符合国情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实施精品文化战略,培育健康繁荣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4)大力发展知识服务业。知识服务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持性产业,我国的知识服务业并不发达,许多高附加值的商业服务(如市场营销、物流、配送、金融、咨询、信息)以及其他专业部门(如艺术、设计、广告、品牌开发)发展滞后,成为中国与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发展的差距所在。要提升我国知识竞争力,必须加快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的发展。

3.2 优化国家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不仅能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而且有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迈克尔·波特(Porter)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强调,国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企业竞争优势基础上,脱离企业竞争优势谈国家竞争力几乎没有意义。因此,建立以企业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国家知识管理体系是获得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

(1)加快建立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外在机制来保证知识培育路径的畅通,保证知识价值链的有效运作。建立以知识共享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以知识员工自我管理为基础,通过引导—服务—激励工作来促进企业的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提升企业的整体知识水平,从而获得知识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管理模式。

(2)完善公共知识管理体系。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物品。中国要逐步建立利用知识和信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竞争模式,采取针对“数字鸿沟”的国家治理模式,把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管理作为发展目标。第一,建立全国规模的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国家级信息网络,大力推动中西部和农村的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国家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目标;第二,建立电子图书、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购物和电子政务等服务网络;第三,加快完善公共知识服务部门特别是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管理。总之,要搭建一个覆盖全国的公共知识交流平台。

(3)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高知识管理技能的人才。随着知识管理理念的日渐深入,未来对知识主管、知识经理和首席知识官(CKO)的职业需求将会越来越多。我国应借鉴国外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的成功实践,在国内加快培养知识管理方向的专业型人才,在高校开设知识管理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同时在企业界积极推动知识管理理论的实践化。

3.3 强化国家知识创新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自主创新[12]。国家知识体系指的就是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之上的体系群。它是一个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完善我国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必须从国家知识创新基础设施、知识资源配置、知识创新政策与制度以及知识创新活动主体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1)必须加快国家知识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应该为知识创新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单靠某些部门或企业是不可能解决的,因此,国家要加快科技基础设施、情报信息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创新主体的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合理配置和使用创新资源。知识创新与R&D的投入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规模效益。从历史来看,中国的基础研究经费在R&D经费支出总额中的比重长期稳定在5%左右,基础研究投入长期偏低的情况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国必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提高政府对R&D的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积极吸引FDI和企业的R&D投入,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资源的作用,激励知识创新者和技术创新者。

(3)加快制定鼓励知识创新的政策。改革和完善鼓励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的知识产权制度,利用知识产权来强化中国的竞争优势,并把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作为提升国家知识竞争力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有关知识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技术许可证制度等。

(4)规范创新活动的开展。政府可以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采取由政府出面组织重大创新计划和项目、组织产学研合作、推广创新成果、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和规范创新活动,深化学术研究。当前最急迫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理顺多头管理的国家各个科技计划的关系,防止研究项目管理中的不正之风,根除学术腐败。腐败(包括学术腐败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腐败、政治腐败)不消除,提升国家知识竞争力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注:尽管罗伯特·哈金斯协会的《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已连续出了四年,但我们查遍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国内各主要研究机构及文献信息收藏单位,均不见有收藏。可见,我国在知识竞争力的研究方面还相当薄弱。

标签:;  ;  ;  ;  ;  ;  ;  ;  ;  ;  

我国知识竞争力状况分析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