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讨会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市经济学总会与首都师范大学管理系于1995年11月28日联合召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研讨会,来自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中国社科院、求是杂志社、中国财经报社、中国人民大学及首都各界近40名专家、学者,围绕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如何界定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必须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定含义进行界定,否则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不仅讨论很难深入,更不利于在实践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实现转变。当前我国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很多,有速度型与效益型、数量型与质量型、粗放型与集约型、外延型与内涵型等。与会专家、学者指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这些不同提法,含义和角度各不相同,是有区别的。在使用上,有的学者主张用数量型、质量型的提法,也有的专家认为有必要用更科学的提法,即“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代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个提法。但大多数专家、学者还是倾向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提法,即“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数量界线,目前也有不同的标准。理论界有人把标准定在80%,即经济增长的80%是粗放因素的贡献,集约因素的作用不超过20%,是粗放型经济增长;若经济增长中集约因素的贡献率达到80%,就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按照这个标准,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意味着必须把经济增长中集约因素的贡献率提高到80%。与会专家学者指出,这样的定量指标对我国来讲是不现实的。按照一般的规律,在初级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粗放型增长;在现代化阶段,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集约型增长;在两个阶段之间,还会有一个二元型经济增长阶段,即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并存,比重各半。在现代化完成之前,经济增长方式不会真正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首先实现从粗放型向二元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粗放因素与集约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各占一半,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逐渐把集约因素的贡献率提高到60%。达到60%这个标准,就可以视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基本完成。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总体上是粗放型。与会专家学者认定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基本事实依据有两个:一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老化现象;二是大量国有企业被冷落一边,各地十分热衷于铺新摊子,在低层次上搞重复建设。有的甚至把老企业的折旧费也拿来建设新项目。其结果,不仅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而且高投入低产出,造成投资回报率低,效益低下,整个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与会专家学者详细分析了十几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想转却始终转变不了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思想上的原因。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转变,从指导思想上看,与对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有关。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人民生活改善等多方面内容。“发展是硬道理”不能片面理解成“增长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各地忽视经济增长质量,盲目上项目、铺摊子、比规模、赛速度,与在思想认识上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有直接关系。
2.体制上的原因。经济增长方式想转却转不了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体制。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因素,一是微观经济的利益约束机制和竞争机制不健全。企业缺乏足够的优胜劣汰压力和利益激励,又缺乏脱离政府怀抱独立走进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是很难转向集约化经营的。二是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中央缺乏必要的集中决策和宏观指导,经济建设大部分各省分散搞,分散搞就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难以走上集约化轨道;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地方利益独立化,经济建设分散搞的结果又助长了地方利益,权、责、利联在一起,自然是对地方有利就大干,管它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又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来遏制经济粗放型增长的势头,只是指出问题,提出目标,但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手段却空洞乏力,很多时候仍然运用行政性指令方式进行调控,这也影响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顺利转变。三是中央财力严重不足,宏观调控能力不强。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不断向地方、部门、企业减税让利的结果,不仅使我国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逐年降低,而且造成财权财力严重分散,中央政府财政比重低下。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中,1993年以前,中央的比重始终没有达到一半,中央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93年仅为9.2%,是世界倒数第一。中央手里没有足够的财力,对想干的事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中央政府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被大大地打了折扣。此外,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也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从基本国情来看,也存在着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原因。(1)人口就业压力大。 偏重于数量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就业场所,扩大劳动就业;而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必然会引起用人的减少。我国人口众多,每年新增加的就业人口高达2000万,巨大的就业压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2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等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资源奇缺,获得这些资源的成本相对较高,而获得粗放经营的资源如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的成本相对较低,从比较成本来看,大部分投资者也会很自然地选择粗放经营。(3)我国民族科学文化水平较低, 人员(包括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熟练劳动者等)素质不高,不很适应集约化经营的要求。这三个客观因素的制约作用在短期内消除不了,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进行长期的努力。
三、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与会专家学者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前急需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端正指导思想,提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大意义的认识。端正指导思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省、市、县的决策者一定要出以公心,真正本着对党和人民的利益负责、对国家的经济前途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克服盲目攀比速度的思想,消除思想隐患,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全党一致的自觉行动。
2.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与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密切相联的,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凡是市场能管并能管好的领域和经济活动,必须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唯有这样才能理顺经济关系,明确经济决策人和经济活动当事人的责任和利益,使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真正感到有压力、有动力,并通过这种压力和动力去推动企业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转向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要看到市场也有自身的弱点和盲目性,也有管不到和管不好的地方,如产业合理布局、东西部关系的协调、环境保护及人口问题的解决等,这些地方只能靠国家而不能靠市场。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同时,仅仅解决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该不该管、管什么的问题还不够,还必须解决好政府怎样管、管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把该管的一定管好,从而引导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顺利地转变为集约型。
3.开发新财源,增加中央财力,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中央财力是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支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除了政策和经济杠杆以外,同样需要中央的财力支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中央的财政困难,多方开发新财源,适度集中财权财力,壮大中央财政实力,这对于维护和加强中央权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效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独占利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重要意义。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广开就业门路,缓解人口就业压力;必须广泛开发国内外的廉价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必须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素质等等,以减轻国情的客观因素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作用。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搞一刀切。搞集约经营也并不是技术水平越高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先进技术和经济规模都是相对的,不仅要先进,而且还要考虑适用。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不同的地区也要区别对待,对东部发达地区要严格控制铺新摊子,强制走集约型发展之路,而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则可以适当放宽,国家财力支持的重点也要向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