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当代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本文认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发展的观点看,社会主义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关键词]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爱国主义表现出不同的主题和具体内容。一般而言,爱国主义主题与时代主题吻合。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前提就是坚持社会主义。这个前提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也不是从书本上演绎出来的,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从历史发展过程看,当代爱国主义首先与社会主义相联系,这是当代爱国主义现实的与逻辑的出发点。
首先,中国于历史上并没有走通资本主义道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到了空前的屈辱和灾难。为了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野蛮掠夺,反对封建主义的腐败统治,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有着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对此,毛泽东同志曾有过精辟的描述:“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1〕把寻求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与向西方学习密切结合起来,是近代先进中国人从思想到实践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洪秀全为了建立一个绝对平等的地上“天国”,从西方搬来了基督教的思想,结果是“天国”的土崩瓦解,烟消云散。康有为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国家制度。从西方借来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结果还是昙花一现。孙中山学来了“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但到头来民主和共和只剩下一块空招牌。可以这样说,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殚精竭虑,上下求索,从物质层面到思想层面,无不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并都以为找到了解决中国社会危机的灵丹妙药。可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不管哪一种努力和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这种愿望与现实的强烈悖反,客观上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那一套,不可能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其次,中国人民从接受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只经历了一个不算太长的过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到了五四时期,先进中国人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之后,先后放弃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幻想,转而追随社会主义。被誉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李大钊,当时就形象地说:“今社会主义既立在人类历史的必然行程上,有具有绝大势力的历史为其支撑者;那么社会主义之来临,乃如夜之继日,地球环绕太阳的事实一样确切了。”〔2〕而陈独秀在分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事实后,也这样说:“我以为即在最近的将来,不但封建主义要让位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位社会主义。”〔3〕先进中国人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头,聆听到了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把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任务与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五四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这说明社会主义是近现代爱国主义思想与实践的深化与升华,是一切真诚爱国主义者的必然归宿。因此,社会主义应是当代爱国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为当代爱国主义主题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制度保证,从而使当代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具有持续的稳定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真正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是历史的重大转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保障。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例,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极端落后,从清末洋务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诺大的中国仅仅积累了1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除了原始的采矿业、纺织业和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的手工业作坊以外,现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我国正是在这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拉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的。从1953年开始,我国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一方面全面展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集中力量进行以“一五”计划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过5年的努力奋斗,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了。仅工业生产一项,这一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这初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我国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苏联模式下进行的,在实践中很快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些问题,因而想极力突破这种僵化的模式,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可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加上其它种种因素的干扰,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严重的“左”的曲折与错误,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曾一度陷入困境。但从另一方面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始阶段,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都在所难免,因为社会主义建设是前人未从事过的伟大事业,只能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现问题或犯了错误,也只能在实践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加以纠正和解决。况且,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这十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虽然失误不少,但成就却是巨大的,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方面。这不平凡的十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国后来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相当一部分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尤其在国防尖端科技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举世瞩目。这反映了中国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各项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经济建设每隔几年跃上一个新台阶,增长速度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其中1992、1993、1994年连续三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与西方经济增长乏力相比,中国这边“风景独好”。对外贸易方面,199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十一位,表明我国已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行列。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方面,大都已位居世界前列。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农业的基础相对薄弱,但以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满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并使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迅猛发展的经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外一些研究机构,用目前世界上颇为流行的购买力平价法测算,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居世界第三。对于这种测算,其可靠程度暂且不论,但它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国已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重大影响,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正在加倍受到世人的瞩目。已故美国前总统、中美关系的开拓者尼克松在其畅销书《不战而胜》一书中曾分析道“我们时代的奇迹之一是中国在惨遭20世纪各种最可怕的天灾人祸之后,在21世纪必将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头等大国。160年前,拿破仑这样描绘中国:‘一个巨人在沉睡,让它睡吧!一旦醒来他会震动全世界’。这个巨人现在苏醒了。他的时候到了,他准备震动世界。”尼克松的话是有远见的,因为中国社会主义这条巨龙,正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向着既定的目标奔腾。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所焕发出来的生机与活力,能最大限度地把人们凝聚在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之下,使人们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与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结合起来,从而促使人们把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那种最浓厚的感情自觉地倾注到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上,并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
三
当代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体现了近现代爱国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当代爱国主义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这体现了爱国主义在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运用。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中国革命胜利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了我国人民头等重要的大事。但出于各种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长时期里,存在着姓“社”与姓“资”的争论,把一些本来不属于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如计划经济等因素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来看待。由于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中,始终未能闯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在实际上延缓了我们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进程。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建设,首先要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实践出真知。正是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出发,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4〕1992 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精辟的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短短的一句话,就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说出来了,这是对社会主义的真正的科学的界定。
其实,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不是邓小平同志个人的独创,因为他自己也多次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因此,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体现。
从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到今天,我们党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原理的指导下,不断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的。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到微观经济的搞活;从经济基础的改革,到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每一项重大举措的出台,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克服了过去那种不切实际的“穷过渡”,制定了分“三步走”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力争于下个世纪中叶使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由于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又反过来指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成了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因而作为时代主题反映的当代爱国主义主题就必然会升华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上来。
四
确认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不仅是建立在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理性认识之上,而且还建立在对当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总体认识和科学把握之上。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且已超越了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衡量,今天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不够格”的,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绝大多数都是于本世纪上半叶,直接脱胎于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至今仍然没有摆脱经济文化普遍落后的状态,与那些经历了长时期发展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比较起来,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就与经济文化落后的客观事实密切相连。因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正确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成了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
从以往的历史看,世界上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过严重困难与挫折,有些甚至变质易帜,如前苏联、东欧的分裂和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转入低潮。在这种形势下,有人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动摇,甚至悲观失望。实际上,这些国家的剧变,从深层原因分析,不是因为它们选择和坚持了社会主义,恰恰相反,而是未能从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出发,科学地对已经僵化的旧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或者改革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在行动上却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这些经验教训表明,社会主义国家,若不改革,是死路一条;改革,若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更是死路一条。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尤其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出发,在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基础上,对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社会主义需要和平与发展,资本主义也需要和平与发展。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是无限的、没有终极的呢?我们知道,自从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关系的某些调整,资本主义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证明它还有一定生命力,也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还会在世界上共存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资本主义于当代的发展,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反而使这一矛盾更加集中地表现出来。以美国为例,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1960年为96家,到1980年为522家;资产在100亿美元的特大公司,1960年以前还没有,到1980年达到56家;80年代以来,美国还出现了一批年销售额近千亿美元的大公司。随着生产的社会化扩大到了世界规模,而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也在不断扩大,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并不断深化,如美、日、欧之间的矛盾,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矛盾,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垄断资本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大众的矛盾也在上升。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本主义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契机。因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为社会革命准备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以股份公司为其主要形式的资本使用的社会化表明,不仅由社会使用这些资本,而且由社会占有这些资本已成为必要的和可能的了。当然,要实现这种资本的全社会占有,必须经过社会主义革命。这种革命究竟采取什么形式,要靠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但这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社会主义经过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6〕
综上所述,无论从我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看,还是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成为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由此给我们一个启示:今天,我们弘扬爱国主义传统,不管以什么形式进行,但就其目的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不渝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早日实现海内外一切炎黄子孙振兴中华的宿愿。
本文于1995年9月3日收到。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69页。
〔2〕《李大钊文集》(下),第334页。
〔3〕《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第33页。
〔4〕〔5〕〔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373、382—383页。
(上接第58页)
〔24〕〔25〕〔29〕〔30〕《汉书·景帝纪》。
〔27〕本条注引应劭语。
〔31〕《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
〔33〕《盐铁论·贫富》。
〔34〕见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序,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5〕《史记·律书》。
〔37〕《史记·曹相国世家》。
〔38〕《汉书·楚元王传》:“文帝时,闻申公《诗》最精,以为博士。”《全后汉文》卷六十二:“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
〔39〕《史记·封禅书》。
〔40〕《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41〕《史记·儒林列传》。
〔42〕《史记·礼书》。
〔43〕《史记·孝文本纪》。
标签:爱国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中国特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