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变社会中道德变化形态之浅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急变论文,形态论文,道德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社会急剧变化的环境,使得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受到冲击,当下所言的道德观的变化就是这种冲击所产生的一种结果。
对传统与超前道德的冲击与否定
传统道德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有代表性又最有影响力的是儒家说教。从儒学的开山鼻祖孔子的道德说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仁爱”、“礼”性社会的向往;他试图以“仁”、“礼”观念为核心,建立一种既有利于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又能通过身传言教成为社会大众接受的道德价值观。他的确达到了他所能达到的历史最高度——儒教被人们推崇了两千多年!
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之所以产生并成为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植根的土壤,这土壤有适宜其生长的充足养分。除此之外,由于它的“仁”、“礼”很适合纯朴、善良的老百姓的口味,又很对统治阶级的政治味口,因此它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被统治者长期利用。于是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忠、孝、义、诚、信、温、雅、恭、谦、让的说教,逐渐成为规范人的行为活动的准则,并成了排斥其他“异端”的祖传习惯。
对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传统道德樊篱的冲击,历史上历经波折,但真正构成反叛性冲击的只是现代,特别是今天。从“五·四”到解放,对封建专制的冲击是带有历史终结性的,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是有很重的份量的,就连毛泽东这样伟大的马列主义者也主张“古为今用”: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发扬中国传统美德。为什么?第一,虽然道德是有阶级性的,但传统的道德观念中,许多对诚、礼、信等的理解以及对美与丑、善与恶等的判别,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的共性原则。第二,在生产力落后的土壤上,中国老百姓很难剔除宗法世袭观念,而实行观念变革的条件机制在于,它不仅倚仗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更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第三,道德是有继承性的,人类历史上一种新道德的产生,必然是对旧道德的否定,但不是绝对的否定,新旧道德之间有一定的连续性。正因为如此,过去我们对儒家说教等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批判与否定,主要是着眼于其阶级属性,除“忠”、“爱”对象的变化外,传统道德观念在老百姓心里的沉淀依然很深。
在过去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试图建立比传统伦理更为完善的道德规范,以使其与整个上层建筑相配套,这便是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乃至共产主义道德。
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道德,应该立足于社会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关系,并由此提出与此相应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要求。但是,由于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加之对国情的错误理解,长期以来,我们一方面本能地想把传统道德观念一古脑地舍弃,但另一方面除了几十年基本定纲的“五爱”原则外,却没有制订各种具体的适用于不同类别的人的道德规章。这样,所谓的道德观念实乃为一种政治信念。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又在一种过“左”、过急的政治观念感召下,把极为先进的道德标准作为所有人必须达到的道德要求。虽然提出这种要求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现实面前,把它作为唯一的、对全民适用的道德规范,却明显带有一定的时代超前性。在超前性的道德观念支配下,谁不表现出一种公而忘私、勇于献身、不怕牺牲的姿态,谁就会被斥为道德沦丧、大逆不道。不过人们不愿看见但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美妙绝伦的道德光环与人民群众的素质状况及觉悟程度有巨大反差,这种反差反映出道德建设在规律上由低级到高级循序发展的不可抵抗性。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带来的急剧的社会变革对传统道德和超前道德的冲击是显然的,也是必然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历史的辩证法。今天,历史交付现实以社会重构的机遇,而社会也正在呼唤营建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伦理。
多重道德的并存与碰撞
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全方位的,而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是全新的、独具特色的,所以在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及开放、接轨的过程中,多重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不仅在具体个体的头脑中产生冲击,更在急剧变化社会的群体中并存、摩擦,此长彼消。
根据不同的道德观念对个人行为角色的规范性不同,我们把当今社会现实存在的道德观念分为几种类型。
一是腐朽型。这种类型的道德观严格地讲是无道德,它是赤裸裸的个人主义。它在行为表现上是不择手段地追逐个人功利。这种所谓的道德,实则是对人类社会性特征的反动。
二是传统型。这种类型的道德观,我们仅仅界定为遵循中国优秀道德传统部分。它既包含着仁、义、礼、信的温情,也有着保守、狭隘的欠缺。
三是广泛型。此种类型,乃指社会广泛倡导的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的集体主义道德。广泛型道德观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植起来的,其基本要求就是“五爱”,而要实现的目的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服务。正是这种比较现实的原则和要求,较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
四是舶来型。舶来型道德观是与我们传统道德观念几乎完全不同的洋观念。随着开放的扩大,我们与国外的联系日益加强,国外的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道德观念悄然进入了一些模仿力特强的中国人的大脑。如果说我们的科学、技术和经济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话,那么在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已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的道德观念,甚至有的人的观念比西方人还要“开化”、“解放”得多。这种对外来观念一味推崇,正如对外来观念一味排斥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五是先进型。先进型即前文所言的超前型。对于公而忘私、勇于献身、不怕牺牲的共产主义精神,前文之所以谓之超前型,是因为过去我们将其视为全民的道德规范,这是不切实际而难以实现的。此处又将其冠以“先进”字样,是因为我们看到当今社会的的确确有许多闪耀共产主义精神光彩的楷模,并且他们始终受到亿万人民的敬仰。更重要的是,我们搞市场经济,并不脱离社会主义,并不脱离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如果在现阶段不在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中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人们的精神境界就得不到提高,共产主义因素就得不到增长,共产主义道德观就始终难以建立起来。
六是结合型。所谓结合型是指上述一类型与他类型甚至多类型的结合情况。尽管有的类型之间没有任何的共同点,乃至于根本无法结合,但不排除有的类型之间可以相互吸收、甚至容纳部分内容。这一点,在具体的个体身上可以体现。产生这种现象的缘由,一是在于不同的道德之间有协调人际关系的共性成分,二是在于人的大脑有兼收并蓄和比较舍弃功能,三是在于人的观念有着不断深化和变化的特点。一个人除了有广泛型道德观念外,他可以吸收和保留传统的、与广泛型道德不全然抵触的道德观念,他还可以从舶来型道德观念中吸收某些成分,就在有意无意之间,形成复合道德观。当然,其他类型的结合也不足为怪。在今天因改革开放而产生急变的社会里,在现实生活的人群中,几乎没有纯粹的传统型道德的个人,也几乎没有完全不保留任何传统观念的纯舶来型道德观念的载体,而完全腐朽的和绝对先进的毕竟是少数。
正因为当今社会存在以上不同类型的道德观念,而不同类别的道德观本质上又存在极大的差异,所以当今社会理所当然地存在着多重道德观的碰撞与斗争。偶尔、简单、部分的结合是相对的、暂时的,经常、复杂、多重的矛盾斗争是绝对的、长期的。正是由社会变化带来的道德观念的矛盾与冲突,推动着社会道德向新的形态变化,而社会道德形态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变化。
在变动中构建新的道德规范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形态下,否定过去道德主流即传统道德与超前道德的广泛适用性,并不意味着我们已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工作。事实上,仅仅看到当前多重道德的并存与碰撞的现实是不够的,要构建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现实和发展需要并为广大群众乐于接受的新道德规范体系,不研究当今道德观念变化的现实必然性和变化的客观规律性是不可能的。
当今社会道德观念变化状态的现实必然性在于经济基础的变动。过去我们习惯于受单一的思想观念的主宰——尽管某一定型的经济形态也需要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但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这是历史的选择。有了这种选择,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多重道德观念并存与碰撞的现实。在某种意义上说,倘若没有多重道德观念的冲击,新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就难以完成,即使有了某一定型的规范,也难以真正灌进人的大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思想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逐步深化的,生活中没有先于生活的真理,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进而战胜谬误,这才是真理与谬误关系的辩证法,也是道德建设的辩证法。承认了这一点,就可以说,当今中国道德观念的多样性与变动性现实,正是中国道德文明快速进步的契机。
在变动的社会状态下,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承认道德观念的差别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类型道德观念的认同。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对社会道德的进步是负有历史责任的。承担这种责任,就要对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作进步性诱导。而把作进步性导向之可能变为现实的关键,即在于能否在人的素质问题上做大文章。撇开中国广大干部群众亟待提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个基础要件不谈,从思想道德素质这方面看,下述几点值得充分注意。
其一,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状态下,道德建设必须始终贯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就是不能脱离我国的现实实际,充分考虑到人们现有的思想觉悟水平,有目标地确立新型道德原则构建的总体思路和实际步骤。
其二,针对社会上道德水准参差不齐的状况,注意道德建设的层次性。把握层次性,并不是说对是与非、善与恶、公正与偏私、美与丑、荣与耻、正当与不正当、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的判断有多重标准,而是说不能期望所有人的道德水准下子都 达到社会期望值甚至最高值。道德感召和说教的出发点是促使所有的人在道德水平上较前都有所提高,但决不强求整齐划一。在这一点上,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是很重要的,广泛性道德要求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道德,而将其与先进性道德结合起来,就是要让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道德典型在全社会发挥感召和影响作用,特别是对共产党员发挥作用。
其三,应该把“五爱”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与市场经济实践紧密结合,并具体化到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分门别类地制订明确的行为细则。这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家庭道德等具体规范建设,就成了当今急变社会形态中道德建设工作的重头戏。
其四,必须根据急变社会的时代特征,密切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形势,不断扩充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适时改变道德建设的手段,避免习惯性的口号化和形式化做法,追求提高全民道德水平的最佳效果。
总之,在当今急变社会形态下,社会的道德观念正趋于多重并存—冲突的格局。这种现实状况的复杂性,决定了道德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应该从“世风日下”的感叹声中振作起来,不寄望于一蹴而就,而寄望于有所作为,要从急变的社会形态中寻求社会道德进步的动力机源,推动社会向趋于完美的形态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