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反垄断指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反垄断论文,理论论文,组织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企业、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具体分析研究产业内企业相互间竞争与垄断关系的应用经济理论。1933年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创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许多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产业组织理论日趋成熟和完善,并在现实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理论基础,也为政府制定市场竞争与产业组织管理的法律规范及产业政策提供了依据。
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哈佛学派为代表,它依循“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首先分析市场结构的状况, 包括市场份额、集中程度、进入壁垒等;然后分析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包括企业的生产行为、订价行为、广告行为等;再进而分析上述各类企业行为的经济绩效,如企业的创新强度、利润率水平和资源配置状况等。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进而决定企业的经济绩效,有什么样的市场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其代表人物是梅森·贝恩和谢佩德。
一些经济学家从70年代开始,在基本坚持S-C-P分析框架基础上, 对正统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形成了新的产业组织理论。新理论建立了双向和动态的分析框架,不仅考虑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也分析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同时,产业组织理论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对企业行为的分析,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Shepherd ,1979)。 几乎大部分非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都可以归入行为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加尔布雷思、贝利、米恩斯和斯蒂格勒。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企业行为是企业决策者基于自己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目标而做出决策和实施决策的结果,与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状况无太大关系。因此,与正统产业组织结构主义学派重在分析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不同,行为主义重在分析企业内部产权结构、组织形式、经营目标和预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行为主义学派对美国的反托拉斯活动和政府管制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该学派经济学家的影响下,美国司法部1982年颁布了新的《兼并准则》,放宽了判定商业活动反竞争的标准,美国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对兼并采取了本世纪以来最为放任的立场。如1982年到1986年,联邦贸易委员会和最高法院只对上报的7700多个兼并案中的56个采取了强制行动。
虽然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很广泛,但它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一是该学派认为市场本身有着自我调整的能力,反对政府的反托拉斯政策,认为现实经济中出现的垄断状况是竞争均衡中的一种暂时现象,就长期看对企业行为影响甚微。实际上,市场上的垄断企业为了能够长期维护自己垄断地位,攫取最大的垄断利润,它们往往会利用减少供给来保持产品的高价格。由于存在市场缺陷,市场自身短期内很难打破垄断状况,需要政府运用反托拉斯政策弥补市场缺陷。因此,忽视反垄断是错误的。二是该学派完全不承认市场的集中和企业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实践表明,在集中高度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大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制定垄断高价。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和韦斯等对市场集中与企业利润关系的调查表明,“在市场的集中度与企业的价格与成本关系中存在着正比关系”;丹姆斯茨认为,“当集中率超过50%以后,行业利润率与集中率的正相关关系就开始出现”(注:转引自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对这种正相关关系产生的原因虽有不同的认识,但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行业利润率与集中率的正相关关系的存在是客观的,否认它是不对的。
总之,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已从注重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研究企业行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日益广泛,受其影响,西方国家的反托拉斯政策也从主要指向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即市场结构),转向主要反对损害竞争和消费者利益的企业行为。
二、我国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随着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我国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效果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是,面对初步形成的买方市场格局和新一轮国际竞争,我国的产业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
1.企业分散,行业集中度低。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办企业数目的扩张速度大大超过大中企业数的增长。从1977年到1987年,乡办企业由13.3万个增加到24.18万个,增长了2.04倍, 其占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百分比从41.2上升到49;同期大中型企业从0.66万个增加到0.99万个,增长1.5 倍(注:毛林根:《结构·行为·效果——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从衡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行业集中度看,有学者根据1990年的数据,研究了我国39个主要工业的集中度情况,得出结论:“从整体上讲我国的行业集中度较低,在全部39个工业行业中,只有石油、天然气采选业的前四位集中度超过50%,绝大部分(64%)行业前四位集中度低于10%”(注: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另外,根据1995年的数据分析,我国39个主要工业行业增长速度与行业规模的关系为,增长速度与规模均较高的有:食品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4个行业;增长速度中等、 行业规模较大的有: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力蒸气热水生产供应业等4个行业;增长速度较低、 行业规模较大的有:煤炭采选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5个行业; 增长速度与规模均较低的有: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非金属矿采选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非金属矿采选业、橡胶制品业等5个行业(注:社科院工经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7 ))。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
2.企业规模小,规模效益低下。一方面,我国主要工业企业现有生产规模于应达到的经济规模存在很大差距。例如:纺纱厂经济规模应在3—5万锭,未达到这一规模的企业数占纺织企业的77%;炼油厂的起始规模为250万吨/年, 现有企业低于这一标准的占总炼油企业的58%;水泥生产的经济规模为73万吨/年,但大厂的平均规模为60.72 万吨,县以上地方企业平均规模为8.18万吨,乡镇水泥厂平均规模2 万吨/年(注: 毕肖辉:《产业组织与政府兼并政策取向》, 《理论与改革》1997.5)。 MES 企业(即最小规模经济企业)的市场份额偏低, 根据1985—1988年的数据分析,MES企业数占全部企业的比例在5%以下的行业高达69%,全部比例的算术平均值仅为7.4 %(注: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工业行业企业盲目进入造成的过度竞争导致经济效益严重滑坡。根据资料分析,1990年与1985年相比,39个行业中的17个行业的投资总额由1985年的3802.3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8414.2亿元,平均年增长17.2%;相应的企业数也由1985年的166998个上升到1990年的191536个,增长了14.7%;但是,过度竞争却使实现利税总额由1985年的754.5亿元下降到1990年的549.7亿元,下降了27.1%(注:毛林根:《结构·行为·效果——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例如,纺织业自1987年起,在产品严重积压、亏损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的情况下,新企业仍然盲目进入。1987年纺织业共有企业23026个,亏损企业3842 个,亏损面17%,亏损金额4.48亿元;到1989 年纺织业企业增加到24760个,亏损企业5106个,亏损面21%,亏损金额增加到13.00亿元; 到1996年第一季度,预算内国有纺织企业为3277个,其中亏损企业2103个,亏损面64.17%,亏损金额高达30.05亿元,相当于1985年全年的亏损额(注:社科院工经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7))。
以上分析表明,影响我国产业组织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第一,过度竞争与行政垄断并存阻碍了产业组织的发展。过度竞争是指在集中度低的产业中,企业的盲目进入和难以退出长期存在,引起产业经济效益的持续下降。行政垄断是指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行政权力进入市场而形成的垄断。一方面,我国许多产业中多数企业达不到规模经济,行业集中度不高,大量的中小企业效益低下却在和大企业争夺有限的资源,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另一方面,这种行政垄断或表现为行业垄断,如“翻牌公司”和行业性的企业集团;或表现为地区垄断即划地为牢的地区封锁。行政垄断导致了市场的条块分割,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一般性的加工品市场趋于饱和,强化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我国产业组织的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低进入壁垒与高退出壁垒并存扭曲了产业组织的结构。低进入壁垒是指行业集中度低,规模不经济,大量中小企业可以自由进入。高退出壁垒是指由于资产专用性的限制(埋没费用),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困难,进入新产业的高投入等形成的障碍。一方面,低进入壁垒导致了我国的许多产业存在着过度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高退出壁垒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资产投入越多,技术含量越高,退出就越困难。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严重扭曲。
由此可见,我国产业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和垄断并存的矛盾。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发展规模经济和反垄断是产业组织政策的重要内容。
三、对我国经济反垄断指向的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规模经济一般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反垄断则是政府公共政策即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内容。从国内外的实际来看,反垄断所反对和禁止的并不是企业规模的大小,而是其行为是否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是否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注:张德霖:《论我国现阶段垄断与反垄断立法》,《经济研究》1996.6)。当前,我国经济反垄断面临着两大重任:一方面,条块分割、地方保护造成的行政进入和退出壁垒,使得打破行政垄断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生产集中、埋没费用导致的经济进入和退出壁垒,使得打破经济垄断的任务也十分紧迫。
我国经济反垄断的政策指向,首先要反行政垄断,创造公平、统一的竞争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套,促进我国产业组织的有效发展。由于行政垄断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生产力水平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形成的传统的行政垄断,也有制度创新过程中的体制摩擦和政策缺位造成的新生的行政垄断。因此,反行政垄断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才能完成。
其次是反经济垄断,应以反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为主,辅以反垄断市场结构。垄断行为是指同一目标市场上的厂商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对市场供给和价格的控制和支配(注:戚聿东:《资源优化配置的垄断机制》,《经济研究》1997.2);垄断结构是指同一目标市场上的厂商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形成数量少、规模大的市场地位。根据我国产业组织的现状和问题,在现阶段,应对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采取严格限制措施,对于单纯的垄断结构(市场份额),则可采取宽松的限制措施。这主要是因为:
1.我国目前企业规模普遍小,市场集中度较低,由于市场高集中度所导致的垄断市场结构还很少。很多阻碍竞争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不是来自具有垄断性市场结构的行业,而是多来自高度竞争的行业。如:1987年全国27家造纸厂联合压低芦苇价格;1994年底哈尔滨市51家寻呼台联合限价;1993年南京市八家大型国营商场联合限定空调机的最高价格等。
2.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垄断结构并不必然产生垄断行为,市场结构只是影响企业行为的因素之一。垄断行为的产生既可以来自企业数量少的垄断市场结构,也可以来自企业数量较多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如美国汽车市场一直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但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垄断结构是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组合经济和技术创新的结果,如果严格反对垄断结构,不利于我国企业提高规模效益,不利于改变企业小而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弊端,也不利于培育大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对一些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如钢铁、汽车等行业,更不宜用严格限制措施单纯反对其市场结构。
3.随着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日益发挥出显著作用,我国企业兼并已成为普遍现象。企业兼并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竞争力;但随着企业兼并的不断进行,就存在着生产过度集中而产生垄断的趋势,即“马歇尔冲突”。高集中度市场结构中大企业极易利用其较强的支配市场的势力,特别是我国目前市场机制尚未充分发育,企业的行为相当程度上还受政府行政影响,这样容易使一些大企业集团具有垄断性。而且,“在我国的消费品工业中,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与企业利润间存在非常确定的正相关关系”(注: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因此,不能一味强调企业的规模经济而忽视生产的过度集中可能导致的垄断,特别是在规模效益不明显的竞争行业,仍然要注意防止过高的市场集中度,反垄断不能仅指向企业行为而忽视市场结构。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大力推行企业兼并,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有助于解决我国产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但在兼并过程中,也应注意反垄断问题。在反经济垄断的指向上,应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主要反对不利于竞争和消费者利益的垄断行为,对其采取严格限制措施;同时,又不能忽视反垄断结构,可对市场结构采取较宽松的限制措施,以有助于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标签:产业组织理论论文; 行政垄断论文; 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经济学派论文; 反垄断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