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觉阈值下的词舞初探_舞蹈论文

多元视阈下字舞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微论文,视阈下字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7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302(2011)04-086-06

字舞是中华文明艺术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创始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犹如滔滔河水时疾时徐,却经久不衰。在漫长的一千多年的历史当中,字舞作为国家庆典之必备宫宴舞蹈以及祈福祭天的常见形式广为流传。随着中华文化周边辐射效应的增强,相邻地区例如南诏、缅甸、泰国、朝鲜、日本等地将其作为表达对宗主国崇敬和学习的方式而进行了吸收和采纳。直到清代灭亡,字舞才湮没于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时至今日已是鲜为人知。为了再度让其回归公众的视野,笔者将从多个学科的研究角度对字舞进行剖析和解读。希望以此文抛砖引玉,引起学界重视,从而将字舞恢复、创新、弘扬并传承下去。

一 字舞概述

字舞始于李唐王朝终于晚清时代,是极富华夏文化魅力的宫廷舞蹈。在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舞工》开始有所记载:“舞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字舞者,以舞亚身于地,布成字也。”① 字舞顾名思义必然离不开汉字这个载体。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关于“舞”之字形和含义的解释,其出于《舛部》、《羽部》、《巫部》等部,说明舞蹈来源丰富,可以藉由多样形意的汉字来进行阐发。例如:《舛部》:“舞、乐也。用是相背,从舛声。”《巫部》:“巫、祝也……象人两袖舞形。”字形本身已经告诉了我们当时舞蹈的形式和特点。可见“舞”字创始之初就和舞形有着莫大的关联。如果说前有《说文》解“舞”,那么后则有字舞积沉于文化,发掘于气韵,形之于字,彰之于文。可谓前后呼应,虽历经千年依然耀彩于中国古典舞蹈之林。

《说文解字》中对“舞”之一字的释源很好地为字和舞二者之间建起了桥梁。下面我们就将从历时角度来审视一下字舞的发展演变历程。华夏宫廷舞蹈始于夏商时代。《史记·殷本纪》载:“(帝纣)好酒淫乐……北里之舞,靡靡之乐。”② 其后武王牧野一战,推翻殷商,命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因袭前代礼仪乐制,建立西周的礼乐制度。作为一种礼乐教化的工具,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享有着尊贵的地位,即所谓的“雅乐”、“雅舞”。此后成为传统,一直在中华礼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至汉时设立乐府,收编民间乐舞加以改良,以飨宫廷。这种景况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教坊司、梨园院等机构培养大批专业乐舞艺人,他们不断吐故纳新,展现了舞蹈史上的盛唐气象,留给后人无数色彩绚丽的名作。其强大、开放、包容、气势恢宏的文化基础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在这个恢弘的背景下字舞也就应运而生了。

唐玄宗及武后(则天)时以“字舞”形式编排的《圣寿乐》最具有代表性,她运用舞蹈队形及姿态的变化,摆出“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岁,宝祚弥昌”16个字。③ 其中“万”、“岁”、“宝”、“弥”古体字形繁难,笔画结构复杂,需用140人的大型舞队,经过一番苦心编排设计和多次的排练,才能有条不紊地摆出这16个字。字舞并不像现代的大型团体操那样只是简单布形,机械站位的格式艺术。字舞是在变换穿插的舞姿中舞蹈出一个又一个祈祷国富民昌的美好祝愿。舞蹈动作的轨迹也如书法线条,其表现出的力感、质感,舞队的人数,形成的图形,甚至男女数量搭配、比例也都大有讲究,就连服饰搭配也极尽华美妍丽之能事。可谓是“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间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整个舞蹈运行起来气韵宛然,曲有姿态。字舞以其新颖雅丽,气势宏大的魅力,在宫廷中极受欢迎。

时至宋朝,宫廷中依旧延续唐代的字舞。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七“字舞”也说:“其言圣寿乐舞……此宋时乐舞圣节舞字所仿也。”④ 然而宋朝边患严重,屡受外族入侵之苦。固然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却很难再现盛唐宏远威毅的气势。从而在艺术上形成了一种内敛厚重,精致细腻的特点。字舞作为当时盛行的宫廷舞蹈概莫能外。

元朝是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字舞也吸收了其它民族的特点,如边行进边作字舞;动作中加入了很多例如“软手”、“抖肩”、“碎步”的北方草原民族舞蹈元素,形成了独具韵味的字舞。诗人张德辉在《边堠纪行》、杨允孚在《滦京杂咏》等诗作中都有赞美之辞。

明、清两代的字舞规模达至空前且增加了很多民间的色彩。重要的一点就是字舞开始用于祭孔的场合,字舞庄严肃穆,舞者一举一动皆有法度并摆成“大哉孔子”四个大字以敬先贤,以飨圣人。而且在各种佳节到来之际宫女们总会手持绯扇,映衬烟火,步履轻盈衣袂翩翩,上演一场字舞盛宴。可谓是“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可惜的是,清末字舞,百多年来已成绝响。时至今日留藏在我们民族记忆中的更多的是“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的“西凉伎”,是“奔车轮缓旋风迟”的“胡旋舞”而非承载着更多汉文化底蕴的字舞,不可谓不是一桩憾事。直到陕西省三原县发掘出土了唐代贞观四年李寿之墓中的大量壁画和石椁上阴线刻出的字舞才又重新唤起了我们对于往昔字舞曼妙风华气象的追忆。

为更明确字舞的嬗变脉络,方便读者在阅读时进行对比和观察,笔者以时间为轴对字舞进行了概要地梳理,见下表:

纵向考察给我们以清晰的字舞发展线索,横向的推展和系联让我们看到华夏文明的巨大辐射范围,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字舞不仅仅是中国宫廷舞蹈的瑰宝,同时也是周边诸国、各民族仰慕汉文化学习华夏艺术的见证。

有彩云之南美称的滇南之地自古民族杂居,到今天有的已经成为了独立的国家。在中国极盛的隋唐时期,为了和天朝上国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促使汉字进一步深入到当地的社会,很多少数民族如南诏等地更是派人去“习礼子璋诗书”。贞元九年(793年)异牟寻归唐,奉献“夷中歌曲”“天南滇月俗歌”同时也带回了字舞。⑤

缅甸亦深受汉唐文化的熏染。在崇尚华夏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字舞,以韦皋的《南昭奉圣乐》为辅,舞者执羽毛顿首象征朝拜,在舞字时击掌拱手,来表达对中华文化的倾慕和对朝廷的归顺。此舞还曾到长安演出,唐德宗甚至亲临观看。

至于高丽,因彼时所用文字亦是汉字,朝野又皆尚歌舞,对盛唐字舞怎能不倾心。清人郑麟趾所著《高丽史·乐志二·用俗乐节度》中曾提到:“三十一年二月乙未,燃灯,御重光殿观乐,教坊女弟子奏王母队歌舞,舞成四字,或‘君王万岁’或‘天下太平’。”⑥

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古典乐舞文化上同样是汉唐的忠实追随者。为此还专设“雅”(ががく)一词,意为“雅曲正舞”。语言文字之间透露了一个事实:中国传统雅乐和宫廷其他舞蹈,大多随着清帝国的消亡而散佚,但中国隋唐时期传至日本的乐舞仍被保留着。⑦ 相信盛唐字舞必然也对她产生过影响。地域影响研究概况见下表:

考证字舞的历史意义与辐射传播,发掘她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分析字舞在当代复活的文化、艺术意义,以及它作为一种为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推广中华文化的宝贵汉字资源等等内容都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去探索她的价值。因此,下文笔者将从立体学科建构角度将字舞作为一个复合体来进行考察。这样就会发现字舞和诸多的艺术门类或学科都有着莫大的关联,她是这些学科交织而生成的明珠。

二 字舞与书法

《圣寿乐》字舞出土内容最为详尽,其中舞者身披青色舞衣,头戴金铜之冠,轻舞翩跹,自身的舞蹈变化加之以队形的繁复转变,摆出多个汉字的一幕幕可谓是“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南朝宋·刘铄《白紵曲》)。这说明字舞表演时不但要照顾到整体的效果,每一个舞者自身也有他的一套优美动作。就如同我们的地球,既要围绕太阳公转,又要毫不停息做自转。既要照顾宏观的字形字体的美观,还要求每一个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尽量展示自己的妙舞风姿。这对设计者和舞者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所以甚至需要极具音乐天赋的唐明皇亲自下场指导排练。袁禾先生认为:中国舞蹈有三个最重要的特征即“回”、“流”、“韵”。“回”者圆转轮回盘旋往复,“流”者舞运时空婉转绵延,“韵”者气力风骨形神兼备。字舞作为人类艺术精神需求的一种表达形式,就很好地表现了上述种种特点。这和其作为载体的汉字实在是有极大的相似性。在书写汉字的时候最重要的也是注重气韵,讲究笔势笔意,回旋往复。所以这两者天生就有一个桥梁沟通彼此。舞文弄墨、笔飞墨舞这样的成语充分说明二者的通感古代先贤早有感触,并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和精彩的描写。

古有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之舞,草书大进,名篇遗世,青史留名;今有林怀民先生创行草三部曲以飨观众,云门舞集以太极、拳术为语汇的书舞结合创造了一出传世绝唱。书法的写意性、象征性、构图性都为舞蹈设计者们开启了一道通向神思的大门。贯穿二者,不是同类相加的效果,而是几何数级递增的美感。下面笔者就三个方面论述字舞之于书法之间的系联。

(一)舞书随形

正所谓书不限于法,舞不拘于形。宗白华先生曾言:中国的书法画法皆趋向于飞舞。这种飞舞是汉字所独有的形体间架结构产生的美。舞蹈造型亦有个体美、整体美的讲究。舞者的表情、姿态、动作、队形变换、图案文字组合都有着与书法相似的构型美感。平冽在《开元字舞赋》中曾有描述,字舞开始的时候,八佾舞羽龠交错,七盘舞绮袖翻飞。场上鼓声如雷,舞姬们踏着鼓点,忽翔忽止,“雷转旋风,应龟鼓以赴节;鸾回鹤举,遁鸟迹以成文”。⑧ 从该描述中不难看出字舞变幻万方的形移暗合着书法的意趣将构成怎样一幅华美的盛世之歌。

书法注重每一个字的间架结构。精致的安排,合理的书写将会把汉字中体现的图画通过一种巧妙的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字舞表演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即“作字如画”,汉字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幅幅写意的图画,现在则用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每一个舞者都充分运用肢体的舞蹈语汇去展示汉字的结构美、造型美,从而形成一副动静相宜,字在画中,画即是字的如诗舞卷。

(二)势存舞书

古人强调笔势,要有力度、劲道、风骨,绝不可软趴趴的没有气势。王右军潜心苦练多年方成力透纸背之劲道。他所追求的就是拔山扛鼎、血肉丰满的境界。评价书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笔势的浮沉、轻重的对比。同样的我们中国的古典舞要求的是形、神、劲、律四体兼备。舞者自身的动作要将力和自己的身体的活协调起来,将全身运转的力由一举一动中从体内发散出来。那么由几十甚至上百位这样的舞者在不断变化中组成的充满力度与气势的汉字篇章。这样的舞蹈将是一种何等赏心悦目的存在。

对于字舞来说构造一两个字的成功,并不是真正的成功。她要求在字与字搭配的章法中也创造出和书法一样的美感来。书法不仅仅包含每一个字的构件对比、间架铺排,还要注重字与字之间离合嬗变与行气布白的效果以达到一脉气息彼此呼应,同气连枝的效果。清代刘熙载《书概》云:“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数字……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⑨ 因之,字舞的布局也就更为讲究和细腻,其队形排列中蕴含着的书法排章布形,使其更加令人叹为观止。

(三)舞书气韵

舞蹈艺术讲究的四大要点是:“气”“意”“形”“韵”。气是中国传统哲学观中自然生命力和精神生命力的总和。钟嵘在其名作《诗品》中这样描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可见其为中国古典美学与哲学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不管是舞蹈艺术的精神内蕴还是舞者舞蹈过程中的呼吸变换都在气的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

至于“形”和“意”则指舞蹈的内容和形式。字舞以字为形,以中国古老的汉字文化为意,更发挥了其特殊的优势。将汉字以不同于书法的另外一种艺术形式美轮美奂而且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在观者的面前。神韵和气有着密切的关联,其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的人物品评之语。此后开始运用于艺术的评论当中。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原则开始,神韵一说开始在中国古典审美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字舞因其特殊的表现形式,除了自身舞蹈的特质外,还兼具了汉字美学的心相。将“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一个成功的舞蹈必须能展现“神韵行乎其间”的含蓄蕴藉、寻绎不尽的美感,否则就是生硬的肢体语言和机械的队形变换。字舞底蕴深厚而又多元一体的建构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其风范让人神往,即使跨越千年,仍能引起共鸣,令人感悟。

三 字舞与音乐

舞蹈和音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我国古代就有“舞者,乐之容也”之说。可谓“舞与歌相应,歌主声,舞主形。”放眼古今中外无论是霓裳羽衣曲的梵音与舞者曼妙舞姿的结合还是根据法国圣·桑的音乐创作的芭蕾舞《天鹅之死》,音乐与舞蹈都水乳交融,情致委婉,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字舞当然也不能回避这一点。《新唐书·礼乐志》曾记载“(字舞)用大鼓,杂以龟兹乐,其声震厉”⑩ 可见其节奏感是非常强的。音乐终究是听的审美感受,舞蹈语汇则更具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字舞通过其优美的动作、精致的队列变换、深蕴字形中的力道与气势,辅之以煌煌之音,谓为盛况:一如全唐诗卷118-11孙逖(一作沈佺期)《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所描述的“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字舞以其特有的流转性和造型性配之以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两相辉映为观者奉献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盛世气象。

音乐对字舞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韵律和节奏是字舞表情达意辗转多变的基本要素。苏珊·朗格在她的《艺术问题》一书中提到:舞蹈是一种虚幻的力,是人体运动所产生的发散与聚合、冲突与和解、高起与低落的张力,以富于节奏、韵律的动态形式,直接表现情感活动。(11) 字舞是一种形韵兼备,跨越千年,影响深远的乐舞。对字舞的领悟和欣赏要基于乐与舞的双重构拟,才能更好地领会其中的美感。

字舞在表演过程中势必贯彻了会意于舞,融情于曲的原则,因为汉字本身的丰富象形性和象意性决定了字舞的优美与意蕴的深远。而在舞者的优雅动作与队形的繁复变换都要在节奏整齐,韵味典雅的音乐中一一展现,这样才能在所有点、画的舞动和流转与形态的定格和变幻中感受到真正的乐舞的力量。或方或圆,或长或短,变化万端,无穷尽也。所有这些都必须依据音乐的力量来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舞者的形象,舞蹈的深层次语汇都是在音乐的配合下,通过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大小,来深刻细致地描绘人物内心的情绪波动的。音乐和舞蹈皆长于抒情。《史记》有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就说明了音为心表,心为音镜的道理。同样舞蹈是高度凝练人体动作的优美艺术,其创作同样是发于情,形于表的。她和音乐一同以视觉和听觉的不同方式,直接地将艺术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通过对形象的直观感知,引起自身的情绪激动和思维变化。字舞之所以千百年不衰,除了编导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外,富有民族特色的宫廷雅乐对其氛围的烘托想必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字舞中蕴含的煌煌中华,盛世气息,民族骄傲,华夏风骨,自有其动人心魄的魅力。凡我华夏子孙在观字舞,听雅乐时想必都有一种荡胸生层云的自豪吧。这与其说是节拍、韵律、共通的抒情性,倒不如说是中国天人合一观念下“一心”应和于自然的华彩之音。舞以载音,音以传形两者兼备,无出字舞其右者。

四 字舞与汉字

汉字作为华夏文明的象征,是炎黄文化的巅峰之一。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造型艺术之始,并伴随着中国艺术以形写意,以意表情观念的成长而成熟起来。其结构特征,沉积了数千年华夏民族的智慧心像和文化理念。汉字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她包蕴着汉文化之祖伏羲氏仰观苍穹、俯察大地的智慧与博大。她是华夏大地浑厚奇绝、博大精深的山水人文的具象,是数千载文化涵养心物交融、凝炼聚合的升华。

所以与其说字舞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汉字不如说来源于对祖国天地山水、大好河山及其博大精深文化“基因”的整体把握。字舞在展现自身魅力的过程中也展现了炎黄子孙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创作的灵感在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地丰满和完善。从而形成了字舞的成熟状态,收获了艺术的硕果。下面我们就从汉字与字舞的形式和意蕴两方面来探讨其更深层次的关系。

(一)在形式上

1.黄金比例,巧妙对称。按欧阳询汉字八诀中的归纳,汉字构型是为: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可见汉字构型谨严、安排科学、比例匀称,是其重要特点。“圣超千古、道泰百工”这几个字经常出现在字舞的表演中。不管上下左右哪种结构都是架构精致,比例对称的。因为字舞不是固化的方块字,而是在行云流水中翩跹变化的灵动,是参差变化的对立统一。从舞者自身的一举手一抬足到整个队形的变换整合都是恰到好处,妙趣横生的。

2.留白与布局。汉民族是一个极富哲学理念的民族,对于文字架构与空间分配的美感有其独特的认知与审美。其中一个重要规律即笔画和空间凡是相邻的都要是相等的,只有这样,写出的字才好看。如“直”字,除横竖之笔粗细相同外,还要保证上面三个空白区域的面积相等。这个特点关系到字舞中舞者的站位,哪里集中,哪里分散,借用汉字的字形就可以构造出自然美丽的组合。

(二)在美学意境上

1.平正刚直,方圆规矩。方正外形之下传达的是儒行之道中正方直的精神内涵。楷书的横竖之间夹角接近90°,整个文字看起来接近于正方形。每个字都显得稳重、大方,有张力,而且笔画棱角分明,这是儒学理念的最好诠释。她正体现了中国文化思想的“天圆地方”和“外圆内方”的哲理。字舞在舞动过程中也要遵守这个规矩。方正圆润,对立统一。东方哲理在舞者动作的变换,队形的不断重构中彰显出来。

2.系连和谐,天人合一。汉字本身就是弧连交替,直曲结合的。构件之间彼此呼应,笔意连绵,其弧线近似于几何的圆弧线。例如很多字的构件在正负空间中形成一种互补相合的态势,他们多以一个“S”形界限进行分割,好像一幅太极图。因而,视觉的美感是和谐匀称,文化上则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道家哲学思想。字舞在这方面相较于其他舞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她完全是取法自然,仿效天地。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字舞的立象尽意使得单纯的视觉快感上升为一种精神美感的体验。

上文中我们以立体建构的方法,多元考察了字舞的艺术特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于汉语汉字中。每个汉字都有着非凡的诞生历程和丰富的发展历史。将汉字融入到舞蹈中,将书法融入到舞蹈中。按照汉字的字意、形成的历史和外形结构创造成三维空间的形体艺术,将其赋予生命、情感和精神。这将是一件大有可为的事情。

字舞拥有得天独厚的载体——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其独特性、神秘性、丰富的含义性早已得到全球的认可。可是要让外国人枯燥地发掘其中的乐趣并不现实。所以必须以一种更为通俗或者说人类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广。让他们在欣赏中国古老绚烂文化的同时,了解到汉字的魅力。字舞无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也许外国人不了解敦煌文化,也许他们不知道何谓“飞天”,但是他们同样对邰丽华表演的《千手观音》大为赞赏,甚至无限倾倒。那么我们的字舞为什么不可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呢?

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12) 人性在当前社会已经泛化,体现中国人审美价值哲学思想的人性化这一要求已经越来越迫切。还原汉字的艺术信息应该说是一条捷径。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我国民族舞蹈独特的设计风格,这也是笔者希望在今天重现昔日字舞辉煌并将其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意图所在。字舞是刚刚重见天日的一项文化艺术品种,对她的考证、研究、恢复、创新、发展这整个的脉络还需要继续梳理和整合。可以说这一工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献和学术价值。更何况在文化创意产业大行其道的今天,把握好有价值的艺术创造品给我们带来的将是多重层面上的进步和满足。至于对字舞的后续复苏工作,以及把她加入到创意文化产业链条中的策划都将为再创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盛世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国古典精华文库·诸子百家》之艺文,第11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页。

③ 丰家骅:《漫话字舞》,《文史知识》,1994年第12期。

④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出版,2005年版,第442页。

⑤ 丰家骅:《漫话字舞》,《文史知识》,1994年第12期。

⑥ 金琦摘编:《老佛爷寿诞出奇观,鲤鱼欢跳“寿”字舞》,《文汇报》,1995年7月15日第6版。

⑦ 刘青弋:《日本雅乐的传承与文化交流》,《艺术评论》,2010年第3期。

⑧ 李秉鉴:《古代的字舞》,《文史杂志》,1994年第5期。

⑨ 潘运告:《晚清书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⑩ 丰家骅:《漫话字舞》,《文史知识》,1994年第12期。

(11)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7页。

(12) 顾卫国:《汉字构型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文艺研究》,2009年第10期。

标签:;  ;  ;  ;  ;  ;  ;  ;  ;  

多元视觉阈值下的词舞初探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