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市宁江中学 514562
以往,我们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教案上,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和思维的活动,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生成,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从教学策略与课堂生成的关系讲,前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后者,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为课堂生成提供最佳途径和最大可能,将生成的过程最优化,将生成的空间最大化。
一、改变主体,预设目标
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习惯从自己的行为或感受出发,把自身的行为或准备讲授的教学内容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行为、情感变化和学习结果。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预设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所以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设定,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师生共同的追求,而不是只由教师操纵。如: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科学知识与技能)。要改变那种把教师当作行为主体,从规范教师教学角度出发的陈述方式,代之以从学生角度出发陈述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
二、细化要求,明确目标
新课程以行为目标来表达课程内容标准,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目标,也采用行为目标表达方式。行为目标取向主张以人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强调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所以称之为“行为”,避免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规范表述:1.表达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目标尽可能是可理解、可操作的;2.表述行为条件情景化,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出信息等。如“水的净化”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净化水的一般方法;使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掌握实验室过滤的正确操作要领。2.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自主实验的能力,开阔思维,加强动手能力。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每一滴水。这样的目标主体设置不对,目标不够具体,缺少过程方法的目标。
三、层次预设,允许差异
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个体差异,承认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上存在的差异;关心学生个体差异,目标设计据之制定高低难易不同的层次。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基本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设计应考虑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教师不是随意增加或降低课程难度,而应使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学习目标客观上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应遵循从较低层次逐步达到较高层次。教师设计不同的目标层次,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收获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培养并强化目标意识,实现学生潜能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观察蚯蚓》这节课探究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考虑到初一学生第一次被要求系统而科学地观察、探究蚯蚓的外型和生活习性,而他们对蚯蚓的原有认知肯定存在很大的差异:生活在农村的部分男生已经接触过蚯蚓,会比较熟悉蚯蚓的外型和部分生活习性;大部分的女生可能从来都没接触过蚯蚓;而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只是看过有关的一些图片等。另外,有些学生观察细心,有些粗心;有些动手能力特强,有些逻辑思维特严谨等等。针对这种差异,教师可将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四种学习目标都设计成为具有递进层次关系的三种类型供学生选择,并向每个学生说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蚯蚓的了解程度以及自己的思维特点、动手能力来选择自己的探究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弱项来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自主探究,最终目标是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并能体验到探究过程中的快乐。
四、关注学生,动态生成
教学目标是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上课前制定下来的,但课堂上有更鲜活的教师意料之外的情景时有发生,使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是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还是我们教学方法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对教学目标设计有更深的思考,也使得我们想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不能过于死板,教学目标应该有在一定程度上动态生成,而不是全部课前制定的。如在讲授《生物》八年级第上册《植物的生活》时,我在讲“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时,一个学生突然问:种子如果没有种皮能不能萌发?根据科学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只需让学生探究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即可,所以备课时我也没有设计这个问题。怎么办?是搪塞过去,还是置之不理?这毕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想到这里,我放弃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坦然地告诉大家:我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用实验证明吧。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考虑得非常细致,不仅把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种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探究出来了,而且还扩展到“土壤、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同时解决了“没有种皮,种子很难萌发”这一科学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点。
论文作者:罗秋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学生论文; 目标论文; 教学目标论文; 自己的论文; 蚯蚓论文; 教师论文; 种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