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的中国是法治国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教师要从自身法律素养、教材、时政新闻、教学模式等方面出发,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生;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3-162-01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且法律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一、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1、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是贯彻落实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这就要求每个中国公民增强法律意识,有较强的法治观念。中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现在正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重视中学生的法治教育,尤其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注重法治教育。
2、中学生法律意识有待增强
中学生的三观未完全形成,思想观念还不成熟,大部分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遇到侵犯自己合法权利的行为不能很好的运用法律途径保护自己,对身边的侵权行为也不能作出准确的是非判断,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二、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1、提升教师的法律素养
言传身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教师自身需要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基本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法律常识,而且在生活中有较高的法制观念,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学习国家领导人最新的关于法治建设的讲话和思想精神,这样才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法律素材。
2、教师吃透教材,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以教材为本,不能脱离教材泛泛而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要深钻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拓展空间”等模块。教材中的每个模块设计都是有其意义的,教师要合理利用起来,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学习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时,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的题材就很好的诠释了古代人治的特点,教师便可以利用起来,引导学生自主的作出对比,解决问题。
3、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例和时政新闻
法律知识比较枯燥,有些知识点较难理解,如果只从教材中获取素材,可能部分学生不能消化知识点,不能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常见的生活案例和法律案例,以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时,教师可以举例:某中学生在学生成绩不好,而且多次违反校纪校规,吸烟喝酒,后来自己辍学,进入社会后,由于没有经济来源,联合伙伴张某晚上持刀入室抢劫,抢走人民币5000元,后经警方调查被抓获。这个案例中的主人公有很多种行为,学生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行为的区别,而且辍学现象是大家所熟悉的,身边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教师还可以恰当的引入相关的时政新闻,既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国家时政,又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如学习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时,讲到建设法治中国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教师可以引入习近平主席最近时期的关于法治建设的讲话和思想精神,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时政新闻相关网站和公众号,如半月谈、新华网、人民网、共产党员。
4、丰富教学模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讲授,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学生法律知识。观看相关电影和纪录片,如校园欺凌题材的《悲伤逆流成河》、网络“人肉”题材的《搜索》,这些法律题材的电影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也更好的遵守法律。教师还可以以法治安全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要求相关的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法治中国,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尤为重要,教师要加强课程教学中的法律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李天杨.呵护最美青春——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8(33):31-32.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策略[J]. 晏丽琴. 新校园(中旬). 2018(03)
论文作者: 戴玉芳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3月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法治论文; 教师论文; 法律意识论文; 学生论文; 教材论文; 道德论文; 初中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3月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