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期望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学生知觉的中介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论文,小学教师论文,知觉论文,人格论文,中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4.1
1 问题的提出
教师期望(teacher expectation)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过去和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学业成就、人格特征和行为表现等所做的预测性认知。随着对教师期望认识的不断加深,教师期望的作用被重视。多数研究关注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教育观念的更新,人们不仅关心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且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教师期望对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Good & Brophy,2002)。因此,对学生情绪情感、人格、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必将成为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显示,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期望与自我概念是相互影响的,教师期望还影响到学生的同伴接纳。已有研究就教师期望对学生的自我、社会性个别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但是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不够全面。其中,人格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个体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系统,它包括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情绪稳定性5个维度。本研究首先要系统探讨教师期望对人格的影响。
随着研究深入,研究者对教师期望的作用过程进行了探讨,多数理论重视学生内部的信息加工机制,强调学生在教师期望对学生影响中的主动性。教师期望不单单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更多的是通过学生其他心理变量间接作用于学生。布劳恩(1976)在其教师期望效应循环模型中指出,教师的各种期望行为都是被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后进而影响学生行为的。库珀(1985)在其期望交流模型中指出,教师形成对学生的期望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变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学生行为表现。达利和法齐奥(1980)对教师期望的作用过程研究指出,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学习状况和行为表现等信息形成期望,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解释和自我期望,并对教师的行为做出相应反应。学生的自我知觉在教师期望对学生影响中的作用越来越被研究者重视。
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学生知觉是学生所接受的外部刺激和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对信息和知识主动的、富有选择性的构造过程。Weinstein(1989)最先系统地考察了小学教师期望中的学生知觉。研究指出,儿童能敏感地知觉到教师期望行为,并能以一致的、稳定的方式描述它,而且这种知觉敏感性没有性别和年级的差异。此后,更多的研究关注重心是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的作用。一系列研究表明,学生知觉的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目标取向、学业成就、同伴接纳、自我概念的相关显著,并对其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中可能起中介作用。如果这一假设得到证实,将深化教师期望的作用路径,引起人们重视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影响中的作用。
小学生对教师期望的知觉及其人格发展都存在独特性。小学低年级儿童对教师的态度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发展到中高年级儿童则带有选择性地评价教师行为。同时,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可塑造性强、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社会性发展迅速,独立性、自我意识均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学生在敏感、焦虑等消极情绪上的人数迅速增加。因此,在小学阶段探讨以学生知觉为中介的教师期望对人格的影响,符合小学生知觉发展特点,也有益于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综上,本研究以小学生为被试,探讨教师期望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小学生人格发展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大连市4所小学,每所学校每年级随机选取2个班,学生和班主任老师作为测试对象。有效学生被试1260人。班主任老师48人,其中男教师12人,女教师36人,教师年龄在27~43岁,平均年龄34.4岁。学生被试构成见表1。
2.2 工具
2.2.1 教师期望评定表
采用范丽恒和金盛华(2008)编制的教师期望评定表,该评定表中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主要表现在学业、纪律和品行三方面。研究预测表明小学教师期望维度与初中教师期望存在一致性,教师期望评定表在小学同样具有适用性,评定表为5等级评定:差,较差,一般,良,优秀,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分别为0.933,0.945。
2.2.2 小学生知觉教师期望问卷
本研究在初中生教师期望知觉评定量表和差别行为量表的基础上,对小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形成小学生知觉的教师期望项目,随机选取210名小学生进行预测,删除题总相关小于0.30的项目以及多重相关的平方小于0.30的项目。对剩下的58个项目重新随机编排后,随机选取372名小学生进行测试,对回收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小学生知觉的教师期望包括师生互动、态度知觉、消极反馈、关心支持和机会知觉五个维度,累计解释率为60.067%。验证性因素分析主要拟合指数/df=1.620,GFI=0.860,SRMR=0.059,CFI=0.938,IFI=0.938,RMSEA=0.058。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分别为0.893、0.833、0.956,问卷各维度之间及与问卷总分之间相关系数在0.146-0.871,均达到显著水平。最终的小学生知觉教师期望问卷包含23个项目,采用5等级计分方式。
2.2.3 小学生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问卷
本研究采用杨丽珠和张金荣编制的小学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问卷。问卷由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和情绪稳定性5个分量表构成,采用5等级计分标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评分者信度分别是0.974,0.912,0.732,0.822,同时,该问卷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和情绪稳定性5个分量表的构念效度分别为0.540,0.523,0.521,0.573,0.506,适合进行小学生人格的评定。
2.3 程序
研究实施测试之前,针对学生自评问卷,本研究对低年级学生识字理解问题作了假设,1~3年级小学生无法完全认识问卷的文字并理解含义,但能够通过老师的口头语言和解释理解问卷内容。对此,在问卷施测前培训主试,要求对1~3年级被试采取逐题读题并进行标准化解释的方式进行测试。测试是在学期末进行的,小学生已经能够较为顺利地和老师沟通。预测发现,低年级小学生在主试读题后作答,可以实现有效的数据收集。
正式测试中,小学生知觉教师期望问卷在班级内统一集中测试并回收。每个班级有2名主试,主试为统一培训的心理专业研究生。1~3年级学生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后读题指导作答,4~6年级学生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后独立作答,测试时班主任不在场。
小学生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问卷和教师期望评定表由班主任对本班级学生被试进行评定,共48名班主任老师参与评定,班主任和被试学生相处均在4个月以上,彼此了解。
2.4 统计分析
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教师期望及其各维度对人格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首先对教师期望及其各维度与人格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结果表明,教师期望总分与人格的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和亲社会性均有显著正相关,与情绪稳定性相关不显著。学业与人格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纪律和品行除了与情绪稳定性相关不显著外,与人格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
相关分析表明教师期望与人格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小学生由于学校学习生活占主导,人格特征的发展受学校教师影响较大,因此推断,教师期望对小学生人格存在显著预测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师期望各维度对小学生人格哪些方面更有预测力,对教师期望各维度与人格各维度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3)。
表3结果表明,人格的智能特征、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方面,学业期望对其预测作用最大;认真自控方面,品行期望对其预测作用最大;亲社会性方面,纪律期望对其预测作用最大。
3.2 小学生知觉的教师期望在教师期望对人格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按照最初假设,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见图1。采用温忠麟等(2004)提出的检验程序。按照依次检验程序对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各维度影响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如表4~7。
小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和亲社会性影响的中介效应检验中,其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用小写字母代表相应变量的标准化变量。由于依次检验(路径c,a,b)都是显著的,所以学生知觉的教师期望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路径c′显著,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各自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4.084%,5.571%,16.753%,14.039%。
而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情绪稳定性影响的中介效应检验中,第一步在检验教师期望对人格情绪稳定性的回归系数时,t=1.905,p>0.05,回归系数不显著,因此不存在中介效应,终止检验。
4 讨论
4.1 教师期望对人格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期望各维度与人格的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均有显著正相关,教师期望能预测人格的发展。Good和Brophy(2002)指出,教师期望效应不仅表现在学生的智力和学业成就上,而且也会对学生的人格、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论断得到本研究的验证。以往研究已经表明,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同伴接纳等都有影响。教师期望对人格发展产生影响是和学生的情绪情感反应密不可分的,研究表明,在学习支持、机会与优待方面、要求与压力行为维度上,教师对高、低成绩者表现出的行为差别越明显,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反应越消极。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积极,越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完善的人格特征;反之则不利于人格的发展。
具体来看,教师期望各维度中,教师的学业期望对人格各维度影响最大。学业与人格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学业在智能特征、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上都进入了回归方程。相关研究也证实,影响教师期望的因素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性格特征和品德。
除此之外,人格的认真自控方面,教师品行期望对其预测作用最大,人格亲社会性方面,教师纪律期望对其预测作用最大。教师品行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思想品格和行为规范形成的期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思想端正、行为举止得当的学生往往会被教师给予高品行期望,教师会给他们更多的情感与机会关注,师生关系良好,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品行要求更高,因此人格的认真自控发展较好。而纪律期望更多是与规范制度的遵守和维持,与违反制度的惩罚行为等等相联系的,教师对经常违规的学生往往会给予低纪律期望,教师对他们的管教、责备和惩罚往往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导致师生关系不良,进而影响同伴关系,影响了学生亲社会性的发展。
研究结果提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积极期望,这对儿童人格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培养儿童健全人格,对人格的不同方面,教师期望内容可以有所侧重,对自控能力差的儿童,教师应该在品行方面施加积极的期望,表现出对儿童行为习惯的积极期待,从而有助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4.2 小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情绪稳定性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基本证实了本研究的理论假设,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和人格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教师期望部分的通过影响学生的知觉,进而影响学生的人格。
本研究中介效应分析结果与国内外有关理论和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同时深化了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学生人格影响中的认识。Brophy和Good(1974)认为实现教师期望效应可以通过间接路径,这种路径认为在教师期望和学生发展之间,应该注重学生自身的知觉和解释作用。Weinstein(1989)也认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以学生的知觉为中介的。学生对教师期望的知觉虽然带有主观性,但最终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却是学生的这种知觉。范丽恒、李婕和金盛华(2008)对中学生研究显示,学生知觉的教师行为在教师期望对学生学校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了完全中介的作用,在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同伴接纳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的作用。
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是学生接受老师传递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对外界信息和内部知识经验主动地加工和建构的过程对学生知觉产生中介作用有重要影响。布劳恩(1976)在其教师期望效应循环模型中就指出,教师的各种期望行为都是被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后进而影响学生行为的。库珀(1985)在教师期望交流模型中指出,教师期望通过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变化进而影响学生行为表现。Darley和Fazio(1980)进一步指出,教师期望影响了学生自我知觉和解释,学生进而不断修正自我期望,并对教师的行为做蓖麻相应反应。
人格的情绪稳定性维度上,学生知觉的中介效应检验不显著。情绪性是气质的核心,情绪性主要包括暴躁易怒和敏感焦虑成分,是和生理特点紧密联系的特质。当代情绪神经心理学理论认为,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大脑回路,大脑的不同部分在产生情绪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且还存在相互作用,整合加工情绪信息。情绪分化理论明确指出,愉快、兴趣、愤怒生气、害怕惊奇等情绪都可以自动发生,并快速进入个体的意识水平,其产生和激活不依赖于认知评估,它是人们认知事物、作出行为的基本动机系统。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学业期望对情绪稳定性产生了直接效应。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觉尚处于发展阶段,可能学生知觉不够稳定,因此影响了中介效应。
本研究把教师期望、学生知觉和学生人格发展进行整合,构建了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的路径。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影响中占重要地位。以往研究只注意教师期望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小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学生人格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提示教师,要理顺教师期望、学生知觉和人格发展的关系,要善于将自己的期望传达给学生,这才能有助于学生人格发展。如果教师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于学生身上,试图以自己的强势来改变学生的现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研究结论与“十二五”教育规划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重视学生知觉的作用,处理好教师期望、学生知觉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对培养学生有重要意义。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教师期望各维度与人格的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和亲社会性均有显著正相关,品行和纪律维度与情绪稳定性相关不显著。(2)在人格的智能特征、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方面,学业期望对其预测作用最大。认真自控方面,品行期望对其预测作用最大,亲社会性方面,纪律期望对其预测作用最大。(3)小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教师期望对人格情绪稳定性影响中不存在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