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转型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科论文,院校论文,战略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84(2011)02-0073-0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围绕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对高等学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作出了新部署。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何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凸显地方性、区域性、共生性、应用性等基本特性,实现内涵升本,战略转型,差异发展,已成为大众化阶段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战略发展任务。
一、战略选择的原则
原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战略转型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对院校改革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战略转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有效协调区域高教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院校发展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差异发展原则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企业差异化竞争理论,企业竞争取胜的核心是能够提供优质优价的一流产品和服务,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差异化战略是一种基于现实生存的必然选择。从消费者角度看,人民群众对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愿望十分强烈,地方院校在履行职能方面将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从竞争者角度看,地方院校主要的竞争对手各自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办学定位存在差异性。从地方院校自身办学实力看,其资源与能力方面多年来形成了一定基础,为确立自身的战略重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差异化生存提供了保障。目前,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进入到了战略层面,针对高等教育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地方院校应确立差异化生存的战略取向,选择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强化自身的独特性,减少同质化竞争,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崇尚应用,错位竞争,特色发展,追求卓越。
(二)目标认同原则
院校发展战略是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院校发展的谋划,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期望,因而就必须而且必然带有较大的超越于现实的先进性、导向性、激励性的作用。一所地方院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战略规划,只有得到全体师生的支持和认同,才能形成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才能激发师生的斗志和创造活力,积极追求、不懈进取而非顺其自然或消极等待。高校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不同系部处的发展目标应是多元的。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它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这又要求人们制定出来的院校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先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以统率各系部处的具体发展目标。为此,地方院校发展战略要清晰、具体、详实,具有挑战性和较强的灵活性,以应对其他各类院校的挑战和外部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三)专一集中原则
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地方院校选择专一化战略,是期望集中自身全部优势资源获得局部的战略优势,从而去争取整体的优势。当前,在相对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争夺中,不同院校往往以其不同的战略和策略赢得一份市场,或凸显老校品牌优势,或凸显学科专业特色,或凸显科研实力和产业化水平,或凸显地方人脉和财政支持,众多院校都在几近白热化的竞争中,相互学习和借鉴,以谋求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此背景下,面临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境况和激烈的竞争形势,地方院校必然需要选择专一化发展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力求重点突围,破解发展困境,打开发展局面,谋求长远发展。
(四)比较优势原则
我国部分地方院校在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时,未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味追求综合化、多学科、高水平,把有限的人、财、物搞得过于分散,结果很难确立和发展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田长霖校长说:“办大学一定要有重点,哪几个学科要重点发展,不行的要慢慢淘汰掉,要把主要的精力资金集中在几个最重点。”从整个社会来说,高等教育资源是稀缺资源,具体到任何一所地方院校,几乎也都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任何高校都不是全能的,就算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在所有学科、所有领域都属一流。因此大学在进行定位规划时,应该“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分配资源时,不能均衡使力、搞平均主义,而要把有限资源投入到最能见成效、最具发展潜力、最具长远效益、最能体现学术优势的学科方向上去,使之脱颖而出,独树一帜。以优势形成辐射力,带动其它领域的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竞争优势,就要在已有的优势中不断发掘、创新,以超越竞争对手。
(五)舍得放弃原则
舍弃是战略的精髓,有舍才有得。如何舍弃一些相对薄弱的领域、学科,集中发展自己的强项,形成特色优势,是地方院校战略转型的重要选择。舍得放弃,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指地方院校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和非重点发展的部分。“为”即运用市场分割思想,确定发展定位,办出特色,形成优势。“不为”即避免同质竞争,重复“撞车”,以弱比强,而是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形成异质优势。高校最重要的特色是比较优势,而不是“小而全”“大而全”。由此,院校的办学治校者在为学校定位时,必须坚持舍得放弃的原则。如果明知可为而不为,会延误发展的良好时机;明知该舍弃而不弃之,则易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战略选择的要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办学理念的更新,学校职能的转变,战略定位的重塑,发展模式的转换,学科结构的调整。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强化理论指导,注重实践探索,推动院校立足地方,贴近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社会共生,以科学发展为本,走特色办学之路、协调发展之路、互动发展之路和人才强校之路。
(一)办学理念——院校发展的灵魂
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结晶,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主导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集中反映了其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实现战略转型的先导,地方院校战略转型首要的问题,就是办学理念的更新。
其一,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和服务地方的价值观,深刻认识新建本科院校的地位、功能、属性以及在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地方院校应成为地方社区发展的思想库、引领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地方社区的道德灵魂;地方院校应成为区域的学术中心,紧密结合本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急迫问题;地方院校应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成为本地区的继续教育中心;地方院校应成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地方院校应向本社区开放,成为区域的文化中心、知识中心,成为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和学习场所。
其二,树立“以地方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牢固确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坚持以地方为依托,扎根于地方经济与生产建设的需要,加强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学校的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各项发展目标都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方向和人才的需求状况。
其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其四,树立应用型人才观和多样化的质量观,积极探索和掌握与新建本科院校相适应的人才标准与质量标准,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培养和综合提高。
其五,树立教学中心观,科学确定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或人才培养类型。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教学为中心,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关系,行政管理、后勤保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重点扶持能为基础教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点学科和拔尖人才,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二)战略规划——院校定位的坐标
院校战略规划是对未来学校发展的谋划、安排、部署或展望,是对学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设计,切实做好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总体规划,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确定院校在社会系统中的发展坐标。
其一,准确定位。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战略是办学定位。一是发展目标定位。地方院校一般应定位为“教学型院校”。在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强烈拉动下,地方院校必须从建校初期起就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院校由学科单一性向多科性的转变,大胆尝试突破封闭和传统的办学体制,进行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变革,把跨越发展与循序渐进统一起来,实现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有机结合。二是办学层次定位。新建本科院校的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历史积淀不多,其发展规划应该包含近期与远期的不同目标追求。其近期规划应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兼办高职高专教育,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发展到研究生教育。三是办学功能定位。在办学功能定位上,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任务,新建本科院校是教学型院校,应该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任务,以教学工作为主,同时,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结合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四是人才培养类型定位。立足于协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高教事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新建本科院校应突出岗位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突出地方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开发型或技术操作型人才为主,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四是学科专业定位。在学科与专业布局上,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体现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总体上形成以1-2个学科大类为主,多学科差别性发展的格局。五是服务方向定位。要体现服务空间和服务层次两方面的内涵,明确“立足当地,面向全省,辐射区域”的服务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部分院校要兼顾为行业服务),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社区、农村,面向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咨询参谋第一线。
其二,特色发展。办学特色既是学校的名片,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尽快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这种特色最主要是专业特色、格局特色和文化特色。一是专业特色。以学校的长期积淀为基础,逐步压缩专科专业招生,扩大本科专业布点,建设新的学科,形成学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同时,以学校原有的师资力量为基础,依据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需要,特别是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的需要,进行新老人员的整合,形成与重点学科或特色专业相匹配的较强的学术力量。二是格局特色。新建本科院校要形成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全日制教育与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多类型、多层次的良好办学格局,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创造无限发展前景。三是文化特色。新建本科院校都有自身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积淀,这是学校新发展和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内涵,凸显新的气质,展现新的风貌。
其三,统筹规划。新建本科院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要统筹规划,走协调发展之路。一是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应立足可持续发展,注重质量、管理、特色的有机结合,高度重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师资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校外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校内自身潜力的有效挖掘,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管理,提升质量,特色发展。二是坚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统筹规划。及时组织申报和建设本科专业,逐步形成本科专业的基本框架,努力推进优势本科专业建设。同时,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形成校内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力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有所突破,奠定学校提升层次持续发展的基础。三是全面落实院校的社会职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作为一所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院校,强调培养人才在学校工作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服务社会工作,努力增强地方院校社会服务职能。
(三)服务职能——院校工作的使命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区域内唯一的或重要的高校,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服务支持,必须着力解决好“面向”“结合”“服务”的问题。因此,紧贴市场,贴近地方,服务地方,实现与地方互动发展,已成为地方院校的基本价值取向。
其一,有效地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信息优势,切实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推进区域文明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同时,要充分利用所处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地方财政优势、劳动力密集优势等,推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支持,推进院校与地方的互动发展。
其二,充分发挥同地方政府关系紧密、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建设,努力发展成为地方社区发展的思想库,经济社会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高新产业的“孵化器”和技术改造创新的服务站和教育文化发展中心。
其三,坚持以地方或区域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特征,以及特殊的文化资源,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学科优势,面向区域建设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力求在人才的实践能力方面显现特色。
其四,注重区域需求,密切与当地的联系,坚持以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区的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提供科技革新、咨询决策服务。面向地方调整科研科技政策,不断提高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水平。按“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产学研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升科技市场转化的效益和水平,直接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五,强化科技服务职能,面向地方调整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思路,通过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站点和职工培训中心等,实行多种形式办学,提升地方人力资源素质和水平。
(四)学科调整——院校建设的龙头
学科是院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建设是院校一项战略性的基础建设,是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处于龙头地位。学科建设是提升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层次,提高办学综合实力,实现内涵升本,促进跨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一,优化学科结构体系。新建本科院校战略转型,要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坚持“加强基础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支持新兴学科,扶植交叉学科”的方针,坚持不懈地以学科方向建设为基础,以学科梯队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主线,以组织机构建设和管理机制为保证,增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科、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实现学科结构的综合化,促进学科结构与布局的科学化。
其二,推动专业结构调整。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一是要正确处理专业数量增加和专业内涵的关系,加强专业内涵发展,特别是围绕特色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就业市场的开拓。二是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对原有的专科专业进行调整,列出重点发展专业、一般发展专业、逐步停办的专业等。三是以重点学科为龙头,搞好本科专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排列出由专科专业直接转化的本科专业,由专科专业整合改造的本科专业,直接新增的本科专业等,也可排列出重点专业、一般专业和特色专业等。四是全面而系统地修订有关教学文件,重点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规范等。
其三,培育优势特色学科。学科特色的创建应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着眼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特色学科对接区位优势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思路,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专业,实施错位经营,想方设法去弥补部委属高校没有的学科、专业和社会服务。对于与地方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地方本科院校要不遗余力加大建设力度,增加经费投入,加强相应的师资力量与科研设备、实验室建设,把它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带动学校的发展。
其四,推进课程改革发展。全面进行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系列改革。一是在全面修订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优化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二是围绕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搞好合格课程、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建设。三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扎实做好实践课程的调整、规划和建设。四是以培养教学名师为龙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带动课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其五,加强学科建设管理。新建本科院校要认真做好学科建设工作。一是要提高对学科建设的认识水平。二是要制定学科建设规划。三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资金投入。应将确定的重点建设学科成立相应学术研究实体,将本学科方向上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及研究队伍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学术研究的团体,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机制。学校应设专项基金,投入学科建设,特别是给研究所室以特别支持,拨专项研究经费。四是搞好重点实验室建设。
(五)办学模式——院校运行的范式
办学模式是举办、管理或经营学校的体制、机制的样式和范式。实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战略转型,必须突破长期相对封闭的单一学科教育办学模式,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推进院校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院校健康运行。
其一,促进校际、校地联合共建。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双赢的原则,加强校际联合,校地共建。一是通过校际重点学科与重点学科的强强联合、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以强带弱、不同性质学科的融洽与交叉,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增强学校社会适应能力。二是“不求所有或独有,但求所用或共用”,校地互动,整合地方,打破陈规,开门办学,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相互沟通,共商学校与地方协同发展大计,在资源上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三是与地方强势、支柱、特色产业无缝对接,真正把学科建设嵌入到地方核心、支柱产业中。建立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体制机制,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和载体等,设立大学基金会或大学发展委员会,定期研究地方院校的办学方向、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经费筹措等。设立“经济·社会·大学发展论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脉,也为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定向,在地方院校学科建设中真正体现地方政府的意志。四是积极创设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政府必须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调节杠杆,为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效益创设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其二,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围绕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产出一批有重要影响和价值的应用研究成果,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为培养创新人才、争取重大项目、产出标志性成果提供人才支撑。积极争取横向课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资源,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新产品的开发。通过与政府、企业共建技术开发和转移平台,形成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技术辐射源。在产学研合作上,拓宽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如以共建二级学院、教师下企业、共同组织实验/实训室等方式进行有益探索。
其三,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应逐步向“4+X”模式发展,目前可根据实际探索不同的模式,如学程分段模式、混合制模式、本科后模式等。明确以建设教学型院校为主要办学目标,以培养经济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全面推进教育观念、体制、机制和手段创新。在专业培养目标上,根据国家的“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适应本地区的实际需要,进行“拓宽专业,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
其四,多方融资解决建设与发展瓶颈。新建本科院校要建设,要发展,就必须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投入,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投入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投入中的比重,并在办学用地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或政策性的倾斜。二是要积极寻求社会力量和企业界的支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多渠道引资。三是要积极开展银校合作,利用借贷款启动学校的各项建设,但要保持适当的限度。四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为社会其他子系统服务,积极面向社会办学,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广泛开展人才培训、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并有重点的培育相关学科专业,在学科专业建设中重点抓好有研究与开发前景的科技项目,形成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效益好的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同时要占领可以或应该占领的市场,从市场中获取经费支持。
其五,学习借鉴国外地方高校发展经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发展,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扩大地方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努力增强其自主办学能力,积极争取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多的财政支持,从而促使院校自身的健康发展。二是地方政府要运用提供信息及建议、立法等手段,对地方新建本科院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政策引导,并指明正确发展方向。三是地方院校办学目标定位要科学,要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办出特色,积极主动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努力使地方院校成为当地的技术人才培养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终身教育中心,为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服务,在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中求生存谋发展。
三、战略选择的实施策略
当前,面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形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迎来了严峻挑战。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地方院校发展战略的转型,最重要最紧迫的课题是发展战略的选择。
(一)拓展生存空间,实施错位竞争战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实现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跳出“高、大、全”的误区,明确自身优势,确立自己的特色,错位竞争,特色发展。错位竞争,就是要应用SWOT分析,把握学院特定的内外环境,找出自身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错开对手的锋芒,知己知彼,避实就虚,扬长避短,化解威胁,克服劣势,按预定的目标发展。错位竞争就是“差异化”竞争或“个性化”竞争。坚持差异化发展,追求特色与创新,发展高校的个性,不仅是高等教育多样化质量观的要求,而且是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结构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地方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动力需求。地方院校应按照“中位拓展、异质竞争、特色发展”的战略策略,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大学办学规律,科学定位,厘清思路,追求差异,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提升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拓展差异化生存发展的空间。
(二)借力后发优势,实施跨越发展战略
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是后发优势理论,它是与渐进式常态发展模式相比较而存在的一种特殊发展方式,是非线性发展的结果。新建本科院校要立足体制机制创新,确立先进教育理念,厘清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模式,开发新的发展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拓展服务职能,形成并拥有后发优势,安居其位,自行其道,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充分发挥学院专升本所积蓄的强大发展动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进学院跨越式发展。英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应全方位地挖掘和总结学校的办学传统,吸收和借鉴老牌本科院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经验、制度体系等,广开视野,博众之长;要深入研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形势,把准脉搏踏准节奏,做到传承与发展合拍;要深入调研同类型、同层次高校的办学思想,引他山之石;要跳出学校看学校,站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头,科学取舍,扬长避短,少走弯路,变发展起步迟、办学规模小、经验不足、水平不高为起点高,起步快,步子大,步伐稳的相对优势,在困难中升格、壮大,在前进中发展、提高。
(三)建设品牌专业,实施特色兴校战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进入成长稳定期,需要依靠特色和质量求生存,必须消除“本科焦虑症”,摆脱“大一统”传统思维定势,克服盲目攀高、规模扩张、模仿“克隆”、消极畏难的四种不良倾向,实事求是地审视自己,树立信心,艰苦奋斗,以特取胜。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地方高校应走“合理定位、分类办学、特色发展”之路,“异峰突起,出奇制胜”,独具匠心,创新发展。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竞争的状态能激励一些院校像企业那样去寻找特色,并从中取得利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的创立,具体落实于品牌的打造,主要体现在学生品牌、专业品牌和学校品牌三个层面上,其实质反映为内在质量,具有独特的个性,良好的形象,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特色是质量的灵魂。新建本科院校在建院初期,面对新的挑战,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必须以建设品牌专业为抓手,来带动学校整体品牌的形成,实施品牌教育战略。品牌教育的三个层面中专业品牌是核心。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能沿习重点大学或老牌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按照制度化程式,采用“拿来主义”的办法。对传统特色专业发扬光大,形成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生长点。挖掘、整理和提升专业理念,建设专业文化。新本科院校必须突出重点进行品牌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内涵的提升与专业之间的整合,创新专业发展机制,以品牌专业的建设带动全校专业建设的整体优化和健康发展,最终促进学校品牌的形成,推动学院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四)创新大学文化,实施文化重塑战略
21世纪大学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大学文化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文化先导。正如竺可祯所言,“大学是社会之光”,是引导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力量,这就是大学文化力所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牌个性和特色的教育模式,这也正是大学文化力的核心内容和重心所在。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关键是学校自身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力的形成。大学文化一般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是大学在长期办学活动中积淀而成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稳定性,决定着大学的品位与格调,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大学作为社会文化中心,因而理应成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积极力量,积极发挥创新思想、引领社会、文化批判的功能作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校园重建、文化重塑的重任,在建院初期首先要确立自己的文化定位,建立与本科办学层次相适应的学术性价值导向,营造民主、科学、自由的学术精神,形成高扬人文精神、崇尚理性开拓、务求求实创新的文化氛围。新建本科院校担当着对创新文化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的使命,要以课堂为平台,以课程为载体,对各种文化进行过滤、加工、重组,弘扬文化传统,整合文化差异,培植文化内涵,进一步凝炼、重塑大学精神,面向实践,服务地方,安于其位,开拓进取,把求实、敬业、开拓、创新精神融入到院校文化的内核之中。
(五)建构制度体系,实施管理创新战略
新建本科院校要敢于走新路,立足制度创新,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努力形成大学作为独立法人的自主办学机制,积极推进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目标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技术创新,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构建,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上入手,理顺院校的外部关系和推进院校内部的制度改革,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新建本科院校实施管理创新,一是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创新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制度的建设要突出院校的学术性与文化品位,尊重学术自由。要尽量缩小行政权力的“势力范围”,扩大学术权力的作用。要优化管理机构,自上而下建立和完善校、院(系)两级学术组织,使之与院校党组织、行政组织既相互分工,相互制约,又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要形成“学术委员会”下各分会分工负责而又密切配合的学术决策咨询体制,下移管理重心,扩大系级教学单位办学自主权,激发基层发展活力;二是改革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全面提高院校办学水平。积极而稳妥地推行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加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激活教学工作的活力,提升教学质量水平;三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其人力资源现状及长远发展规划,制定合理有效的编制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合理调整各类人员的比例结构,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要实行岗位管理,打破终身制,做到科学设岗、以岗定人、优胜劣汰,建立起适应院校自身特点的用人体制。分配制度是激励制度的重要杠杆,必须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形成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