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教育是不定向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它是联系九年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纽带,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奠基工程,它与中专、中技、职高共同构成一个十分重要的人材资源库。因此,面对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普通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必须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的历史重任。
我校建于1923年,是辽宁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自1994年国家教委正式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以后,学校发动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全体教工、学生干部进行了深入、认真的学习、研讨,回顾、反思几十年“应试教育”的深刻教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命运的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全局性改革,重点中学必须发挥“改革、实验、示范”的作用,走在改革的前列。我们经过反复学习、研讨,制定了鞍山一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三四三”方案,即:一个目标,三项工程,四个保障,三个突破。
一、一个目标
办学总目标:“两全、三高、创一流”。两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高:学生素质高层次,教师队伍高水平,学校管理高效益;创一流:争创全国一流学校,即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
根据总目标确立三个标准:“规范加特色”的办学标准,“教书育人”的职责标准,“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标准。
二、三项工程
(一)课程结构改革工程
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课程体系是目标体系的逻辑延伸,它是一个时期教育思想与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是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主要途径,它决定教育的类型、方式、方法。因此,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课程结构体系是学校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真正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极其关键的举措。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一方面要提出“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突出“发展个性”,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要真正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我校建立的课程结构体系如下所示:
1.必修课
我校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教委、省教委颁布的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开全、开足、开准计划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的课程,坚决杜绝随意砍掉非高考的必修课的课程,尤其加强对只会考、不高考的必修课程及劳技课的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效果的检测、评估、考核。
2.选修课
按照国家教委、省教委颁布的课程设置计划,开全、开足、开准计划规定的高三年级的各科应试必选课,开足、开好音乐、美术等艺术必选课,加强计算机必选课、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
3.活动课
活动课程是大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课程是指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它对于学生扩大视野、增长才干、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开设并规范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我校开设了三大类、十三门、四十几个小组,有600多人参加的活动课。 其中侧重的知识性、创造性为主的活动课有:学科竞赛活动课、英语口语活动课、计算机活动课、新闻采编活动课、演讲与口才活动课。侧重兴趣性的活动课有:美术活动课、书法活动课、摄影艺术活动课、学生乐团、学生合唱团、体育专项竞赛活动课。侧重手脑并用、应用性的活动课有:中文、外文打字活动课、缝纫裁剪活动课。
(二)学科素质教育工程
所谓学科素质教育,就是在课堂教学领域内,挖掘各学科教学的功能,推进素质教育,即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和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是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主要途径。一个学生在校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部位应是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深入到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课堂教学这个渠道,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我们制定了学科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1.学科素质教育的性质
①学科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学科素质教育是旨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教育。
③学科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
2.学科素质教育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要实现三个转化
①从单纯知识传授向全面育人转化;②从单向传递模式(师对生)向多元交流模式(师对生,生对生,生对师)的转化;③从以教材或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并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转化。
3.学科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以育人为目的。
4.学科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差异性原则;④创造性原则;⑤渗透性原则。
(三)整体改革工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整体施教原则。因为素质教育强调对人的本质施加教育。人的本质即人的全面素质,是一个整体性范畴,因此,素质教育必须把人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必然是全方位的教育、整体性的教育,即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整体施教原则。
整体改革是从宏观上把教育对象看作一个系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由自身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素质所构成的发展着的整体,而影响学生多方面素质成长与发展的有来自校内、校外的多方面的环境与教育的要素,也构成一个系统(整体)。因此,只有用整体的观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整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构成最佳的教育结构,发挥多种要素的整体功能,才能促使学生全面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所以,整体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六年来,我校坚持实施“主动发展教育”整体改革实验,以“主动发展教育”为整体改革的目标追求,构建了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即五大体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方法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所谓主动发展教育,即在学校中影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多种教育要素,在实施教育行为和采取教育方法的过程中都要坚持“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的主体性原则,都要强化学生在各项教育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自我意识,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取得发展。为此,我校的德育工作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运行体制,以达到德育自律。我校的教学工作建立了以实现“主动发展教育”为宗旨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以育人为目的”的“六以”教学指导思想,全面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我校的体育工作全面推广了以实现“主动发展教育”为宗旨的“三段式教学法”,即:“高一打基础,高二按能力分组,高三选项教学”,大幅度提高了全体学生的体育基本素质。
我校的“主动发展教育”,有力地强化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功能,其原因在于:充分的“主动”必然取得高效的“内化”,并且只有充分的“主动”才能取得高效的“内化”。大力度地促进学生的“内化”,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充分发展的优良个性。
三、四个保障
要全面实施三项工程,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必须用整体的观点,调动学校各教育要素,建立一个目标统一、协调一致的强有力的保障系统。
1.以科研兴校为先导;
2.以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为支柱;
3.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
4.以现代化设施设备及教学手段为保证。
(具体内容从略)。
四、三个突破
经过几年的“教育转轨”的实践,我校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特点的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质量方面的突破
1994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校坚决贯彻国家教委、省教委颁布的课程设置计划,建立了新的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大量减少了必修课的课时,杜绝了以往随意增加课时、无限延长补课时间的无政府状态,杜绝了无限增加教学内容、实施疲劳战术的超负荷教学,大力度地强化学科素质教育,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学会学习”为目标,不断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使我校几年来教学效果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大有提高。
2.既加强基础,又提高能力方面的突破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由于十分重视学生在各项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个性教育,因此,近几年来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3.在提高全面素质、发展个性特长方面的突破
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是我校传统的特长,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又有大幅度的提高。在体育、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更有长足发展,打破了多年来体育、艺术院校基本无人问津的局面。在省、市举办的体育、艺术大赛中我校获得多项殊荣,一直名列前茅。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由于建立了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教育,实施了主动发展教育整体改革方案,致使治学严谨、苦学成风的鞍山一中校园萌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校内体育节、艺术节、歌舞大赛、爱国主义知识竞赛、画展、书法展、摄影展接连举办;校外深入工厂、农村、部队、社会,按计划、分层次实施社会实践活动井然有序。一种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培养个性、发展特长的教育氛围孕育着一中学子,使他们沿着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