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183;适应状况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论文,中国青少年论文,素质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8.9
1 问题提出
适应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在现代社会,适应还意味着随社会进步、生活节奏的改变,不断改变自己、改变环境、改变自身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现实[1]。
当前对适应的概念、结构成分、测量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对不同受教育阶段青少年群体适应的研究。如王永丽、林崇德等人的“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的编制与应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社会生活适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聂衍刚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初中学生比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要好,高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高于初中学生[3]。这些关于适应的研究,涉及某一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居多,缺少跨越整个青少年期、涉及不同地域青少年的综合性研究。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适应的变化特点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有关青少年适应的概念、结构和机制的研究。如陈建文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社会适应的内容主要是人际适应,结构包括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和心理弹性四个维度[4]。陈君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检验”研究中,将学校适应分为生活环境适应、交往适应、学习适应、情绪状态四个方面[5]。黄希庭等人为社会适应就是人格适应,社会适应性是指人们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6]。陈建文、王滔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心理功能三个方面对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贾晓波在“心理适应和本质与机制”中指出了适应的概念应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角度做出解释[7]。这些研究更多地针对心理适应结构的某一种或某些成分的研究,如社会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缺乏对心理适应整体的、系统的结构研究,因而无法全面了解青少年的适应特点。
鉴于此,我国学者在心理健康、素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1,8,9]。并认为适应是心理健康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心理健康者的特征。而且从心理健康素质的角度重新厘定了青少年适应的结构,将适应分为生理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六个方面[1],并编制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10]。本研究即以适应内涵及测量维度研究的新视角,以全国各地、处于不同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为对象,对青少年适应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析我国青少年群体适应的年龄变化特点。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各年级阶段青少年取样分布分析
年龄 取样分布
M SD 频数
百分比(%)
小五11.030.975515211.7
初一13.020.978581113.2
初二14.060.997596513.5
初三15.010.935574713.0
高一16.010.929607113.9
高二16.960.910565912.8
高三17.950.950567512.9
大学20.171.45239839.0
2.2 调查工具
采用张大均、江琦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该量表共22个条目,包含6个维度,即生理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其中生理适应主要考察个体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情绪适应主要考察个体由情绪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人际适应主要考察个体由人际关系变化引起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状态。学习适应主要考察个体由学习活动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社会适应主要考察个体由社会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生活适应主要考察个体由生活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量表条目采取4级评定,各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其中“完全符合”为4分,“比较符合”为3分,“不太符合”为2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各维度的条目得分相加,取其平均数为维度分;适应得分为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后计算出的平均数。得分越低,越容易因环境及身心变化引起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适应状况越差,得分越高,越容易适应环境及身心变化,适应状况越好。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3,分量表α系数在可接受范围之内[10]。
2.3 数据整理与分析
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
3 结果
3.1 青少年适应状况整体特点
图1 青少年在适应得分上的频数分布图
对参加调查的44063名调查对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适应得分的平均数为2.97,标准差为0.40,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968~2.976。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偏度值为—0.061,峰度值为0.002,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青少年适应的得分分布和数据变异情况,将适应水平分为三个等级(M±2SD)。结果显示,有863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18(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2.00%,有1118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77(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2.50%,有42082名青少年的得分在2.18~3.77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95.50%。
3.2 不同年级青少年适应状况的特点
对不同年级青少年适应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适应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初中阶段最高,高中阶段下降至最低,大学阶段又逐渐回升,结果如表3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47)=156.04,p<0.001。LSD检验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适应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学学生;初一学生适应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学学生;初二学生适应显著高于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学学生;初三学生适应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初三学生和大学学生的适应无差异;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适应显著低于大学学生,而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适应无差异。
3.3 不同年级青少年适应各维度的特点
3.3.1 不同年级青少年生理适应的特点
青少年生理适应得分的平均数为3.056,标准差为0.644,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3.050~3.062。不同年级青少年生理适应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五年级、初中、高中阶段生理适应较高,大学阶段下降明显,结果如表4所示。
表2 不同适应水平青少年得分人数
适应水平分数范围人数百分比(%)
高水平
X>3.771118 2.50
中等水平 2.18≤X≤3.774208295.50
低水平 X<2.18 863 2.00
表3 各年级青少年适应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M
SD 置信区间(95%)
小五3.090.423.08~3.10
初一3.030.413.02~3.04
初二3.010.413.00~3.02
初三2.970.402.96~2.98
高一2.920.382.91~2.93
高二2.910.382.90~2.92
高三2.910.382.90~2.93
大学2.940.362.94~2.96
表4 各年级青少年生理适应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M
SD置信区间(95%)
小五 3.050.693.03~3.07
初一 3.020.673.01~3.04
初二 3.080.653.06~3.10
初三 3.090.643.07~3.11
高一 3.060.633.05~3.08
高二 3.040.633.02~3.05
高三 3.090.633.07~3.11
大学 3.000.602.98~3.02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47)=8.64,p<0.001。LSD检验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生理适应显著低于初一、初二、初三、高三、大学学生;初一学生生理适应显著低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三学生;初二学生生理适应显著高于高二、大学学生;初三学生生理适应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大学学生,初三学生和大学学生的生理适应无差异;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生理适应显著高于大学学生,高一、高三学生的生理适应高于高二。
3.3.2 不同年级青少年情绪适应的特点
青少年情绪适应得分的平均数为3.045,标准差为0.512,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3.040~3.050。对不同年级青少年情绪适应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五年级、初中阶段情绪适应最高,高中阶段下降至最低,大学阶段又逐渐回升,结果如表5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47)=26.34,p<0.001,LSD检验发现,小学五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学生的情绪适应显著低于高一、高二、高三、大学学生;高一、高二学生的情绪适应显著高于大学学生。
3.3.3 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适应的特点
青少年人际适应得分的平均数为2.934,标准差为0.555,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2.929~2.939。对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适应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五年级人际适应最高,初中、高中不断下降,大学阶段回升,结果如表6所示。
表5 各年级青少年情绪适应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M SD 置信区间(95%)
小五3.080.553.07-3.09
初一3.070.523.05~3.08
初二3.080.523.07~3.10
初三3.060.523.05~3.08
高一3.020.503.00~3.03
高二3.010.503.00~3.03
高三3.010.502.99~3.02
大学3.040.463.02~3.05
表6 各年级青少年人际适应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M SD 置信区间(95%)
小五3.080.593.06~3.09
初一3.010.573.00~3.03
初二2.980.572.97~3.00
初三2.920.572.91~2.94
高一2.880.542.87~2.90
高二2.860.522.84~2.87
高三2.840.532.83~2.86
大学2.900.492.88~2.92
表7 各年级青少年学习适应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M SD 置信区间(95%)
小五3.180.593.17~3.20
初一3.070.583.05~3.08
初二2.980.612.96~2.99
初三2.870.612.85~2.88
高一2.800.582.79~2.82
高二2.790.562.78~2.81
高三2.780.572.77~2.80
大学2.940.512.92~2.96
表8 各年级青少年社会适应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MSD 置信区间(95%)
小五3.030.633.02~3.05
初一3.010.602.99~3.02
初二3.000.592.99~3.02
初三3.000.592.98~3.01
高一2.980.552.96~2.99
高二2.990.552.97~3.00
高三3.010.552.99,3.02
大学2.990.522.97~3.01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47)=121.93,p<0.001。ISD检验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人际适应高于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学;初一学生的人际适应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学;初二学生的人际适应高于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学;高一学生的人际适应高于高二、高三;高二学生的人际适应高于高三、大学;高三学生的人际适应高于大学。
3.3.4 不同年级青少年学习适应的特点
青少年学习适应得分的平均数为2.922,标准差为0.596,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2.916~2.927。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学习适应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五年级学习适应最高,初中、高中阶段不断下降,大学阶段回升,结果如表7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47)=334.44,p<0.001。LSD检验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高于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学;初一学生的学习适应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学;初二学生的学习适应高于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学;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学习适应低于大学。
3.3.5 不同年级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特点
青少年社会适应得分的平均数为3.000,标准差为0.575,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2.995~3.005。对不同年级青少年社会适应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五年级社会适应最高,初中、高中不断下降,大学阶段逐渐平稳,结果如表8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47)=8.39,p<0.001。LSD检验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高于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学;初一、初二、高三学生的社会适应高于高一。
3.3.6 不同年级青少年生活适应的特点
青少年生活适应得分的平均数为2.854,标准差为0.630,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2.848~2.860。对不同年级青少年生活适应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五年级生活适应最高,初中、高中不断下降,大学阶段回升,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各年级青少年生活适应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M
SD置信区间(95%)
小五3.060.663.05~3.08
初一2.970.642.95~2.98
初二2.910.632.89~2.92
初三2.840.642.83~2.86
高一2.760.602.74~2.77
高二2.750.622.73~2.77
高三2.770.602.75~2.78
大学2.780.572.76~2.80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47)=182.82,p<0.001。LSD检验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生活适应高于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学;初一学生的生活适应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学;初二学生的生活适应高于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学;高一、高二学生的生活适应低于大学。
4 讨论
4.1 青少年适应的一般状况
在对44063名青少年适应得分的描述性统计中发现,青少年的适应得分在1~4之间,平均分为2.97,分数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得分在两个标准差以外的仅占4.5%。其中有863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18,占调查总人数的2.0%;有1118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77,占调查总人数的2.5%;有42082名青少年得分在2.18~3.77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95.5%。反映出我国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及社会大环境的培养过程中,对生理变化、情绪变化、人际关系变化、学习活动变化、社会和生活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呈现出良好的状态。
4.2 各年级青少年适应和适应各维度的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的适应在小学五年级较高,从初中阶段开始呈下降趋势,高中阶段继续下降,到大学又逐渐回升。这一变化趋势也表现在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维度上。根据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似乎应该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应状况将得到不断的发展。而本研究结果却出现了初中、高中阶段适应状况相对较低,而小学五年级和大学阶段却相对较高的趋势。分析其原因是:小学五年级学生生活与学习相对都较简单,矛盾不多,压力不大,心理冲突较少,所以其适应状况自我感受良好。而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巨大的生理变化通常会导致心理困惑和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如他们都面临中考与高考的升学压力,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得他们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从而导致他们各种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到了大学阶段,尽管其生活环境有了较大变化,经历地各种事件有所增加,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还会不断产生,但这时他们生理和心理相对已经成熟,能够更多地以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各种问题,所以其心理适应状况相对较强。从这里可以看到,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适应与大学生的适应,不是在同一水平的适应。也就是说,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适应只是低水平的适应,而大学生的适应才是高水平的适应。
在生理适应这个维度上,我国青少年适应状况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较高,大学阶段下降至最低。分析其原因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虽已处于青春前期,但并未出现明显的生理变化,初中阶段正处在青春期,家庭与学校开始注重青春期教育,使得这一阶段青少年对于生理变化有所了解,因而其适应性增高。而高中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重心是学习,沉重的学习压力限制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机会,从而使家长忽略了对他们继续进行青春期教育。由于本次测验中所收集的大学生的数据大多分布在大学一年级,其他年级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而这一结果可能更多的反映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适应特点。分析原因我们认为大学生虽然生理心理发育均处于相对成熟阶段,但由于社会交往、人际关系较以前更广泛,并开始经历各种角色的转换。因而比较注重外在形象,从而造成了许多与其有关的心理困扰。
5 结论
本研究获得以下结论:
(1)从总体上,我国青少年的适应状况处于较好的水平。
(2)我国青少年适应及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等各维度得分表现为小学五年级适应水平较高,从初中阶段开始呈下降趋势,高中阶段继续下降,到大学阶段又逐渐回升。生理适应维度得分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较高,大学阶段下降至最低。
责任编辑注:本文是“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课题之一,其他相关论文详见《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第4期。
收稿日期:2007-11-20
注释:
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3JZD0029的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沈德立。
参加本课题理论框架研讨的有:北京大学钱铭怡,清华大学李虹,西南师范大学张大均,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华东师范大学方俊明,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梁宝勇、阴国恩、白学军、贾晓波、马惠霞。
参加本课题量表研制的有清华大学李虹,西南师范大学张大均,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梁宝勇、阴国恩、白学军、贾晓波、马惠霞。
参加本课题问卷调查的有西南师范大学张大均,清华大学李虹,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东北师范大学张向葵,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江西师范大学董圣鸿,新疆师范大学贾德梅,陕西师范大学王有智,辽宁师范大学张丽华,西北师范大学王沛,内蒙古师范大学杨伊生,云南师范大学陶云,湖南师范大学陈向阳,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海南师范大学周详,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山西大学杨继平,河北大学宋耀武,河南大学丁桂凤,宁夏大学石文典,天津工业大学鲁倩,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梁宝勇、阴国恩、白学军、贾晓波、李幼穗、马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