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60年来中国的伟大发展和变化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60年来中国的伟大发展和变化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60年来中国的巨大发展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年来论文,改变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49年10月到2009年10月,新中国已经走过60年的光辉历程。

这60年,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扬眉吐气的60年,是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60年,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改变自己落后面貌的60年。对于中国这60年的发展变化,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极不平凡,光彩夺目,来之不易。用联合国经合与发展组织秘书长阿甘·基利雅话说:“当历史学家回顾我们所处的时代时,可能会发现几乎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像中国的崛起那样引人注目”(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序);用世界银行专家组的话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这一成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注目的发展。”(世界银行:《世界经济发展指标》)

60年来我国的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带根本性的,表现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提高以及社会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这里先概略分析6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几个主要方面的发展变化,然后再研究发展变化的原因。

一、生产力增长超过以往千年的总和

1949年我国的社会总产值为557亿元,国民收入为358亿元,①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9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匡算②,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49年的国民收入约增长69.7倍,比1949年的社会总产值约增长44.7倍。其中,1977年比1949年增长16.8倍,2007年比1978年增长14.3倍。

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居位置,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位以后上升到1978年的第11位,2007年的第4位,现在的第3位;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第40位,上升到第1位;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第29位上升到第3位。我国包括钢铁、煤炭、电脑、电视机、手机、棉布等在内的200多种主要工业品总产量以及包括谷物、肉类、籽棉、花生、水果在内的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已多年居世界首位。由于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改善,我国已由一个“一穷二白”、物资短缺、贫困落后、多数人不得温饱的国家发展成为主要工农业品供求基本平衡、有所节余、人民生活明显提高、走向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国家。

有比较才有鉴别。把中国放到世界范围和历史进程中作历史和现实的总体比较,才能看出我国发展的整体面貌和重大意义。

这里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的速度与以前几个时期作比较。

我们作三种比较。一是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变化与1820-1949年的发展情况作的比较。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进入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从这时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的上百年间,我国人民不仅遭受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而且加上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侵略、剥削和压迫,陷入最深重苦难的时期。二是与1700-1870年作比较。1700年是康熙最兴盛的时期。康熙在位61年(1662-1722),乾隆在位60年(1736-1795),号称康乾盛世,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1/3,居世界首位。③三是与1000-1500年比较,公元1000-1500年(宋真宗到明孝宗12年),是北宋经元到明的过渡时期,在隋唐以后,经五代十国,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衰败时期了。这三个时期共1000年,有衰,有盛,又有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与新中国作比较,具有可比性。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在公元1000年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量是265.5亿国际元,1500年是618亿元,1600年是960亿元,1700年是828亿元,1820年是2286亿元,1870年是1897.4亿元,1913年是2413.4亿元,1949年(1950)为2399亿元。从这一统计可以看出,把1949年与129年前的1820年相比较,国内生产总值仅增加了113亿元,即仅增长了4.9%,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在1820-1870年的50年间,经济还是下降的,下降了17.1%。与300年前的康乾时期比:尽管通常把康乾时期说得那么好,但从1600年到1700年的10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14%,乾隆时国内生产总值有所上升,但增长的幅度有限,1600-1820年的220年内仅增长了1.3倍,年均仅增长0.41%。与500年前宋明时期比:1000-1500年的500年内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了1.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0.17%,也接近于停滞状态。

新中国成立前的1000年中,我国经济有两个增长较快的时期,一是1500-1820年,年平均增长0.41%;二是1870-1913年,年平均增长0.56%,也不到1%,这样的增长速度几乎近于零增长,或者说是处于基本停滞发展状态;而相当长的时期不但没有增长,而是下降的,其中1820-1870年每年平均下降0.37%,1913-1949年平均每年下降0.02%。在1000-1949年的949年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8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于0.5%。旧制度阻碍经济发展的状态显而易见。推翻了旧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我国的经济才快速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8.23万亿元,2007年的24.9万亿元,年平均增长11.5%,是近千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这60年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比1500-1820年高27倍,1000-1500年高66.6倍。

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意味着经济规模、实力和人均拥有的经济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平均速度的高速增长,带来了我国经济总规模和总体实力的增长以及人均拥有经济总量的增长。目前我国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约比1913年高220.8倍,比1820年高233.2倍,比1700年高645.7倍。换句话说,目前半天的经济产量就相当于1700年时全年的产量,1天半的产量相当于1820年全年的产量,5天的产量相当于1949年全年的产量。新中国成立后60年的经济增长量远远超过之前1000年的增长量。

人均经济总量决定于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人均经济量就会增长。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快,而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以年平均13.9%的速度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66元增长到2005年的10 561元,2007年的18 934元。这样的增长速度在我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在公元1000-1500年的500年中,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仅增长0.06%,在1820-1870年的50年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仅增长0.1%,其余时间不是零增长,就是负增长,也就是倒退。因而,1949年前夕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439国际元,与公元1000年相比(450国际元),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换句话说,在1949年前的1000年中,按人口平均拥有的生产力和经济总量基本处于停滞并不断萎缩下降的状态。这样一种状况,国家怎么能不衰败,人民怎么能不贫困呢?

再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及安格斯·麦迪森提供的数据和历史资料,将1949年以来及公元1000-1949年,我国经济总量及人均经济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及几个主要时段的增长情况放到世界范围观察,与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作总体分析对比。

1000-1949年大部分时间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及各个时期的增长速度都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大多数国家的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及各个时期的增长倍数,都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更高于经济发达国家水平。前者之低,后者之高,都十分明显,十分突出。

在1500-1949年的500年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不是负增长,就是增长不到1%,大大落后于欧美日等国,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具体地说,1000-15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是0.17%,1500-1820年是0.41%,1820-1870年是-0.3%,1870-1913年是0.56%,1913-1949年是-0.02%。同时期,欧洲12国是0.3%、0.41%、1.71%,2.14%、1.16%;世界平均水平是0.15%、0.32%、0.93%、2.21%、1.85%;发展中国家是0.06%~0.13%、0.16%~0.29%、0.52%~1.37%、1.4%~3.4%、0.9%~2.6%。其中,1820-1870年的50年间,我国是年年负增长(-0.37%),而美国年平均增长是4.2%,德国是2.01%,英国是2.05%,法国是1.27%,意大利是1.24%,欧洲12国平均是1.7%,世界平均水平是0.93%,都高于我国,高1个~5个百分点;连印度、墨西哥也高于我国。在1870-1913年的44年间,美国年平均增长3.9%,日本为2.44%,德国为2.83%,英国为1.9%,法国为1.63%,意大利为1.94%,欧洲12国平均为2.14%,世界平均为2.21%,我国仅略有增长(年平均增长0.56%),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比我国高1~3倍到8倍,分别高1个~5个百分点。在1913-1949年的37年中,美、日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2%,英法意高于1%,世界平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5%,欧洲12国年平均增长1.16%,而我国不仅没有增长,而是年平均下降0.02%,这些国家分别比我国高2个~3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速度不同,自然会带来不同的经济规模和生产力水平。1500年,我国是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当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618亿国际元,是欧洲12国总和的1.61倍,西欧各国总和的1.39倍,东欧各国的9.9倍,美国的76.2倍,日本的7倍,整个拉丁美洲的7.4倍,整个非洲的2.3倍,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1/4。④但由于后来我国的增长速度下降,就逐步落后了。将1500与1949年间因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引起的经济增长倍数相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新中国成立前的500年内,我国经济总量增加了2.8倍,而美国增加了1818.8倍,日本增加了19.9倍,德国增加了31.7倍,欧洲增加了122.5倍,世界总和增加了20.6倍;与公元1000年相比较,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了8.03倍,而西欧诸国增长了136.8倍,日本增长50.6倍,整个世界增长了44.6倍。因此,到1949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落后到只相当于美国的16%,欧洲12国的18.6%,西欧诸国的17.1%,拉丁美洲的56.6%,日本的1.49倍,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的比重下降为4.4%。⑤增长慢,不增长,只能如此。

新中国成立以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1949-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5%,其中多数年份增长高于8%,最低时1950-1973年增长也高达7.3%,而世界平均水平仅年增长3%左右,最高时不过4.91%,比我国低2/3~1/2。与工业发达国家比,我国年平均增长速度相对更高。只举两个阶段的例子:1965-1999年,我国年平均增长8.1%,美国为3%,日本为4.1%,加拿大为3.2%,英国为2.2%,德国为2.7%,意大利为2.8%,欧洲12国为3.2%;1993-2002年,我国年平均增长9.9%,美国为3.3%,日本为0.9%,加拿大为3.3%,德国为1.4%,英国为2.8%,法国为2%,意大利为1.7%,欧洲12国为3.3%,世界平均为3.5%。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高于这些国家。

增长速度不同,经济规模马上出现了巨大变化。1998年与1950年比,我国经济总量增加了15.1倍,而美国仅增加了4倍,德国为4.5倍,英国为2.1倍,法国为4.2倍,意大利为5.2倍,欧洲12国为3.7倍,世界平均为5.3倍。这一阶段日本的增长倍数与我国差不多,增长了15倍,但此后其增长速度又大大慢于我国,2003年我国经济总量比1998年增长了52%,日本仅增长了13%,德国为10%,法国为11%,意大利为26%,英国为41%,美国为37%,世界平均水平为26%,都大大低于我国。因而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的第3位,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由新中国成立初的4%上升为11.5%~13%以上(按国际元计算,按美元计算2006年为5.5%)。⑥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及增长倍数表现同样的趋势,并且更加强烈。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及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规模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前别的国家增长快我国增长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增长快而别的国家增长相对慢呢?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社会制度变了。

1500年到1870年,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从萌芽到成型成熟的时期。欧洲资本主义于12~14世纪萌芽,16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英国出现规模较大的工场手工业,17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得到相当大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终于走上了自由发展的舞台。孕育于封建制度内部的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一种进步的新生产力,逐步使生产力从封建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1733年兰开夏的钟表匠约翰·开伊发明飞梭,1704年蒸汽机应用于棉纺业,英国出现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先在欧洲尔后在美国迅速发展,并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⑦1870年后资本主义由垄断前的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用大炮军舰侵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使自己的财富积累迅速增加,实力增大。而我国在这一阶段,起初是受到封建制度的长期严重束缚和摧残,而停滞不进,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又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在遭受残酷的封建压迫剥削之外,又加上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两重新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更加畸形落后。1949年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由纯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旧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才开始有第一家具有近代特点的工业企业,但由于旧制度的衰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制,旧中国的工业始终发展不起来。1875年办的第一家使用钻探机开采的煤矿(基隆煤矿)年产量只有5万吨;1889年办的第一家使用机器开采的漠河金矿,年产矿只0.3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钢产量不过15.8万吨,生铁25万吨,原油12万吨,水泥66万吨,这些产品的年产量还没有目前一个企业的月产量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仅占12.6%,农业、手工业产值占90%。在全部劳动力中,工业劳动力只占6.7%,农业劳动力占93.3%。工业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仅占26.4%。毛泽东说:“我们能造桌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29页)这种状况,怎能不处于遭受屈辱被动挨打的悲惨地位。

现在情况不同了,我国已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行业齐全,产品种类丰富众多,基本技术装备齐备。我国已拥有40多个大类工业行业,200多个中类行业,上千个小类行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械行业、电子通讯制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工业、石油工业、煤炭工业以及各种消费制造工业都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千百倍的增长。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信息电子产业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工业消费品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位。高新技术的产值达到15%左右。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2%上升到2007年的43%。在工业中,重工业的比重超过50%;在重工业中,加工工业的比重超过50%。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我国工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还落后工业发达国家,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还需要解决,但我们已经奠定了比较踏实的现代工业化基础,具备了为国民经济部门提供基本装备,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要条件。

旧中国的农业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摧残,广大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粗放,农业结构单一,农业技术落后,种田一直使用人锄牛耕,生产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生产技术、耕作制度和使用的基本农具基本上停滞在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所描写的状态。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粮食亩产不过100公斤左右。江苏省最高年产量1946年灿粳稻的亩产量是165公斤,小麦是96公斤,大麦是80公斤。湖南1949年籼粳稻亩产163公斤,小麦40公斤,玉米101公斤,棉花亩产20公斤左右。耕地的90%种粮食,经济作物只占10%左右。到1949年,粮食总产量不过1.13亿吨,农业总产值不过271.8亿元。粮食总产量不到现在的1/5,农业总产值不到现在的1%(0.55%)。

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提高农产品价格,减免税收,加强新农村建设,不断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通过国家投资,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治理大江大河,改良土壤品种,实施新的耕作制度,兴办工业、副业、渔业,购置农业机械化装备,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60年来,祖国大地上新兴建了85 108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470座,总蓄水量达到5624亿立方米;全国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上升到2005年的5505万公顷,提高了1.7倍;机电排灌面积从1978年2489万公顷,上升到2005年的3671万公顷,提高47%;机电排灌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从55.4%上升到66.7%。现在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133.8万公顷,除涝面积达到2133.9万公顷,治碱面积达到603万公顷,水土流水治理面积达到4412万公顷。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资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农村小水电站1952年的98个发展到2005年的26 726个,发电能力从0.8万千瓦发展到2005年的1099.2万千瓦;农村用电量从0.5亿千瓦小时发展到4375.7亿千瓦小时,分别上升了297.7倍、136.3倍和8749倍。农用化肥施用量从1952年的7.8万吨,发展到2005年的4766万吨,上升了610倍。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11 749万千瓦,增长到2005年的68 397万千瓦;农用大中型拖拉机从55.7万台增长到139.5万台,动力从1755万千瓦增长到4293万千瓦,分别增长了4.8倍、1.5倍和1.4倍。农村居民每户家庭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由1985年的792元增长到7155元。现在,农村平均每户家庭已拥有1.76部汽车,2.1部大中型拖拉机,8.6部机动拖拉机,21台农用水泵,29头牲畜,60多头畜产品。

现在,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还不能说是很牢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每年有上亿亩农田受灾,遇灾就减产,农村还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需要找出路。但农业整体情况与过去比有了重大的变化:产量增长,结构改善,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我国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71.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48 8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52.8倍,2007年比1978年增长了4.5倍。农业生产结构由主要种粮食转化为以粮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1949年,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82.5%,牧业占12.4%,林副渔业仅占5.1%。2007年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0.4%,牧业上升为32.9%,林渔业上升为16.7%。粮食产量及其他农产品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1978年以来,粮食连年增产,1990年总产超过4亿吨,1996年达到5亿吨。2000-2006年为4.5亿~4.98亿吨,2007年又上升到5.01亿吨。2008年达到5.29亿吨,实现了40年来第一次粮食总产连续5年增加。棉花产量由1949年的44.5万吨上升到2007年的762.4万吨,增长了16.1倍;油料由232.8万吨上升到2548.9万吨,增长了9.9倍;花生由126.8万吨上升到1301.6万吨,增长了9.2倍;大牲畜头数由6002万头上升到12 309万头,增长了1.05倍;肉类产量由1952年的338.5万吨上升到6865.7万吨,增长了19.3倍。上面说过,我国粮食、棉花、花生、水果、肉类总产量多年居世界首位。粮食单产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2-2004年,我国谷物每公顷产量为4984千克,比世界平均水平3163千克高57.5%,比低收入国家高1.4倍,比中等收入国家高53.4%,比高收入国家高0.91%。

由于总产量增长,人均主要农产品占有量显著增长。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1949年为209公斤,2007年提高到380.5公斤,提高了82%;棉花由人均0.8公斤提高到5.8公斤,提高了6.2倍;油料由人均4.3公斤提高到19.3公斤,提高了3.4倍;肉食品由1952年的人均5.9公斤提高到42.4公斤,提高了6.2倍;水产品由人均0.85公斤提高到36公斤,提高了44倍。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多少年中没有过的。农业发展,人均拥有的农产品增加,使我国摆脱了长期困扰我们的温饱贫困问题,逐步走向多年盼望的全面小康生活。

公用设施有很大变化。交通运输已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先后建成了包兰、兰新、宝成、成昆、浙赣,京九、川藏等重要铁路干线,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通了铁路,广大内陆地区交通闭塞的状况一去不复返。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年的2.1万公里发展到2007年的7.8万公里,提高了2.7倍。建成了3万多公里高速公路,公路里程由8万多公里发展到358.3公里,提高了43.7倍,实现了县县通公路,有的省市实现了乡乡通公路。高速公路从1990年的0.05万公里发展到2007年的5.39万公里,提高了106.8倍;内河航道从1949年的7.36万公里发展到2007年的12.3万公里,提高了67.1%,民用航空航线里程从1950年的1.14万公里提高到2007年的2343.3万公里,提高了212倍。建成了包括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公用电信网,92.9%的乡路可通电话,87%的乡镇进入长途电话网。互联网用户达到世界第一。

经济布局有重大变化,地区布局走向平衡发展。旧中国整体落后,内地更加落后,少量的工业集中在沿海一带,占面积不到10%的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占71.5%(100.2亿元),占面积95%的广大内地仅占工业产值的28.5%,全部工业产值不过40亿元,还没有现在一个企业的产值多。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前,我们在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发挥沿海经济带头引领作用的同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6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投入内地中西部地区;1978年以后,提出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布局,坚持“五个统筹”,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设施和整个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已基本形成具有强大工农生产能力、各具特色、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工业偏集于沿海少数地区的畸形状况已有根本性的改变。目前,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分别占55.6%、18.8%、16.9%和8.7%,第二产业分别占58.5%、18%、14.8%和8.8%,粮食产量分别占26.4%、30.5%、27.8%和15.3%,钢产量分别占55.2%、21.2%、12.9%和10.7%,原油产量分别占45.1%、22.7%、24.4%和7.7%,铁路运营里程分别占23%、23.1%、36.6%和17.7%,高等学校数分别占39.8%、26.1%、23.9%和10.2%。2005年全国35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生产总值达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近40%。⑧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我国是个社会主义大国,先富带动后富,全国各地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平衡协调发展,是我们的宗旨。平衡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全国各地生产力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增长,各族人民生活迅速提高,走向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三、航天器上了天,科技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我国科学技术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创造发明到宋代达到最高峰,其后就停滞不前,西方社会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创造发明一个接着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旧中国的科学技术则停留在明代水平,总体上没有超过宋代,日益落后。西方出现16锭纺车时,我国还是单锭、三锭。乾隆中叶,西欧已开始使用蒸汽动力,1922年,英国已有了3000多千瓦的发电设备,发电量达百亿千瓦小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还不会制造发电设备。1949年以后,随着整体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科技投入增加,科技人员数量成倍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在越来越多的重大领域跨进世界先进行列。我国科技人员解放初期不到5万人,1952年增加到42.5万人,2006年再增加到38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研发人员达到150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22万人,均居世界第二位。平均每万名职工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由1952年的269人增长到2006年的5455人。科研成果不断增加。1979-1983年有重大科研成果17990项,其中国家批准的创造发明632项。1991-2007年,每年有科技成果3万多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39~5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的51~209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241~607项,申请专利的5万~69万件。

20世纪60年代,我国发射“两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制成功;70年代,发射人造卫星;80年代,培育成功籼杂交水稻,发射水下导弹,研制成功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90年代,研制成功“银河-Ⅲ”百亿次计算机,5兆瓦低温核反应堆,突破纳米电子超高密度信息技术。近些年来,我国研制成功周期、准周期、二维周期制结构介电体超晶格和多种超声原型器体,填补了体波超声器体从数百兆到数千兆的空白频段;完成了基因组1%即3000万个碱基对测序任务,为基因组全序图的完成作出了贡献;出色地完成冷却路基、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研究,解决了青藏铁路和青康公路建成中的技术难题;研制成功大比表面积非晶态镍合金催化剂;开发了世界第一台Q45T医用永磁MRI系统。2006年,“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芯片”问世,自主研制生产的新一代战斗机——歼-10公开亮相,大规模IPV6互联网主干网顺利实施,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建成,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稳性传移,“遥感卫星一号”发射成功。2008年,继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之后,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飞船成功飞天。我国2006年成功发射卫星6次,2007年达到10次。海洋观测站从1991年的1228个增加到2007年的9266个,气象观测站从3903个增加到29951个。此外,我国在化学、物理、材料、能源开发利用、传染病防治、机械制造等领域也获得许多重要研究成果。

这些年来,我国还建成5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开发区内集中了41 990家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521万人,年出口创汇1000多亿美元。1992年以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值、营业收入和创新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30%。

对于我国的科技进步,世界友人羡慕,国人自豪。李光耀说:“中国的技术人员比许多国家的人口都多,真让人羡慕。”杨振宁说:“一个世纪之间只几代人就从真正的零开始,发展到了今天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可以升空又可以收回到地步,是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数以万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被训练出来了,复杂的研究与发展架构建设起来了,巨大的科技成果完成了”。⑨“中华民族带上了一个新方向,赶上了全球化的列车”。⑩他指出,“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里(1949-1966),中国的土地上已有了惊人的发展。现代化科学终于在中国本土化了”。(11)

当然,我们看到,我国科学技术总体上还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我国科技水平仍处于第三量级。我国的科技投入及按人口平均计算拥有的科研人员都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我国缺乏重大的科学发现,重大原始创新不多。大量关键设备和技术还依靠引进。世界80%的日用工业品从中国进口,而世界28种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我们只掌握几个。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比发达国家低一半。但我们已奠定了科技进步的基础,技术进步逐步飞跃指日可待。

四、经济效益高于世界上的多数国家

经济效益即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或者说是一定时期内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投入量或消耗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对比,一定时期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投入量与所获得的剩余劳动成果的对比。经济落后,效益落后;生产力综合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作这样的对比,可以看出社会进步状况和经济发展的程度。

由于各个时期的政策水平、管理水平和物质技术基础水平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效益不完全相同,有时较高,有时较低甚至下降,但从总体上观察,和放到世界范围观察,我国的经济效益是比较高的。

经济效益高的总体表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增长不到3倍,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0多倍,人均国内生产总产增(1998年比1950年)长了6.1倍,2007年又比1978年增长了9.8倍。粮食产量由1亿吨上升到5亿吨,肉类产量由220万吨上升到6865万吨,钢产量由135万吨上升到3亿吨,发电量由73亿度上升到3.2万亿度,分别上升了4倍到几十倍。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的第3位。国家初步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状态,人民生活摆脱了多数人陷于赤贫、不得温饱的状态,实现了初步小康。这是我国人民多少年来所梦寐以求的。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莫里斯说:“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成功地使数以亿计的人口脱离了贫困状态,这对全世界都是个伟大的贡献。”(12)我们还积累了10多万亿工业固定资产、基础设施及其他资产,培养出几千万高水平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物质基础和智力资源不仅决定目前的生产水平,而且成为今后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个主要时期的基本建设投资效果显著,取得了突出的建设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基本建设投资14.3万亿元(不完全统计),新形成固定资产10多万亿元,投资形成率达70.4%,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除“三五”、“四五”时期低于70%以外,投资形成率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都是很高的。从1950年到现在,通过基本建设投资,共建成投产基本建设项目137.9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达27 104个。(13)每一个五年计划都建成投产500~700个大中型项目,平均每年建成投产100多个大中型项目,2.4万多个小项目。每一批项目建成,都意味着形成一批新的生产能力。大中项目建设周期平均为8年,通常建成投产后,四五年就可以全部收回投资,轻工业项目一到二年可以收回投资,重工业五到七年可收回投资,(14)投资回收率比较高。收回投资后,固定资产仍然继续发挥作用,它形成的纯收入,一部分转化为消费,用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部分转化为积累,再投资,又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现代化事业就逐步扩大推进了。

我国的投资率除个别年份比西方国家高以外,通常与这些国家差不多,都是20%~24%上下,也即投入的相对量是差不多的,但产出率却大不相同。我国工业的产出率比这些国家高1倍以上。我国目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高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产出的结构、质量和消耗还落后于这些国家。这与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发达程度有关。改善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西方国家用20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达到目前的水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人民会用更短的时间达到和超过它们的水平。

五、从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的80%,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教大众化

我国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明显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口8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各级学校的在校生仅占全国人口的4.7%,全国人口中达到小学文化程度的不到20%,每万人口中只有23个中学生,2个大学生;全国科技人员不到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到500人,研究机构不到30个。1952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49.2%,初中生入学率为1.49%,高中生入学率为0.31%。现在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初中生入学率达到93.5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6%,全国98%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少年文盲率从80%以上下降到3.58%。2007年,小学升学率达到99.9%,初中升学率达到82.8%,高中升学率达到70.3%。高等教育有很大发展,高校由1949年的305所发展到目前的1908所,招生人数由3万人增长到565万人,在校生由11.6万人增长到1884万人,研究生从242人增长到119万人,毕业生31.1万人其中出国留学生14.4万人。

重要的是,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两个跨越”和“一个突破”。

“两个跨越”,一个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文化素质显著变化。1964年,我国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占2/3(66.4%,其中文盲、半文盲占38.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8.3%),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初中4.7%,高中1.3%),大学文化程度的只占0.4%。到1982年,情况有所变化: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降为占人口的一半(58.9%,其中文盲半文盲占23.5%,小学文化程度占35.4%),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上升为占24%(初中17.8%,高中6.6%),大学文化程度的上升为0.6%。2007年,出现更大变化:小学文化程度的和文盲降为占1/3,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上升为占人口的近一半(48.7%),大学文化程度的达到5.8%。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以上,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人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13亿人口文化程度构成的变化,表明13亿这一巨大生产力的基本素质有了显著提高,脑力劳动的能力有了明显增长,并预示着还会增长。人民当家做主,能力提高,这才能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

另一个跨越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全国人口中,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居世界前列。1978-2007年,全国累计普通本科毕业生达3000多万人,研究生176万人。这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持。前一个跨越是基础,后一个跨越是提高。“两个跨越”表明,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全民族素质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预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将达到更高的水平。

“一个突破”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辅相成。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普通教育不能代替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于培训各类专业人才有特殊作用。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而众多领域又缺乏专业人才,发展职业教育特别重要。这些年来,我国专科院校,成人高校等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每年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都为国家培养几百万各种专业人才。这对于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增加就业,为国家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各种实用型专业人才和生产能手,发挥了普通学校不可取代的作用。人口素质的进步是最重要的进步。目前,我国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和万人平均拥有的高学历人口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仍然缺乏人才,尤其是缺乏具有高水平的开创型创新研究人才和领军人物。但我们已具备了踏实的文化教育基础。我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培养提高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2007年,全国各类教育有2.6亿学生,1400多万名教职工,62万多所学校。(15)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大的教育规模,这么多的学习人口。我们正在做人类历史上无比重大的事。

六、人民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实现初步小康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农民人均收入不足50元,80%的人口得不到温饱。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8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年比1978年提高6.5倍,1979-2007年平均每年增长7.2%;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1978年提高6.3倍,1979-2007年平均每年增长7.1%。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52年为148元,1978年上升到311元,2007年再上升到999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年比1952年提高1.1倍,2007年比1990年提高6.8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52年为62元,1978年上升到132元,2007年再上升到322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年比1952年提高57.5%,2007年比1990年提高4.5倍。

职工工资迅速增长。国有单位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952年为446元,1977年为622元,1977年仅比1952年增长8.5%(实际工资)。1978年后职工实际工资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国有单位职工平均货币工资达到26 620元,实际工资比1978年增长6.2倍。城镇集体单位平均货币工资由1978年的506元增长为2007年的15 595元,实际工资增长4倍。其他单位的平均货币工资由1984年的1048元增长为2007年的24 058元,实际工资增长3.9倍。

随着城乡居民和职工收入的增长,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居民收入大部分用于食品消费。1978年,职工消费支出中用于吃的部分占57.5%,用于穿的部分占13.6%,行、用及其他支出仅占18.9%。2007年,城镇家庭全年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的占36.2%(其中粮油仅占4.6%,而禽蛋、蔬菜、瓜果、奶制品占31.6%),用于衣着的占10.4%,用于交通和通讯的占13.5%,用于文化教育和娱乐的占13.2%。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1990年的54.2%、2000年的39.4%下降为2007年的36.3%,说明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住房增加,住的条件改善。1978年以来,城乡居民住宅每年都以1亿以上平方米的速度增加,1990年城镇新建住宅1.73亿平方米,人均住宅13.7平方米;2007年,城镇新建住宅6.6亿平方米,人均住宅27.1平方米,比1978年和1990年分别增长了2.8倍和1.07倍。1990年农村新建住宅6.9亿平方米,人均住宅17.8平方米;2007年农村新建住宅7.7亿平方米,人均住房31.6平方米,2007年比1990年分别增长了12%和77.5%。现代化耐用品增加。每百户拥有的彩电量,城镇从1990年的59台增加到2007年的137.8台,提高了1.3倍;农村从4.7台增加到94.4台,提高了19倍。每百户拥有的电脑量,城镇从2000年的9.7台增加到2007年的53.8台,农村从0.5台增加到3.7台,分别提高了4.5倍和6.4倍。

人民储蓄存款不断增加。1952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只有8.6亿元,其中城镇每人储蓄只有12元,农民很少有结余存款的。1978年,居民储蓄增加到210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存款为154亿元,农村居民存款为55.7亿元,城镇每人平均存款89.8元,农村人均存款不过7元。2007年,城镇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72 534.2亿元,平均每人存款13 271元,比1978年人均存款55.7元增长了237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是供下一步消费用的,而且,由于城乡居民和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收入有较大差别,不同家庭的储蓄存款额存在很大差别,但居民储蓄存款每年以万亿人民币的速度上升,是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提高的后映。

城乡居民平均寿命上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现在的71.8岁。

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增大,社会保险支出逐步增加。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实施了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制度。1952年,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福利费用达到9.5亿元,相当于工资总额的14%;1978年增长到66.9亿元,相当于工资总额的14.3%。八九十年代,建立起失业保障制度,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社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制度,推进了养老、失业、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并逐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人数从1990年的616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231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从2000年的378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013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从2000年的378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2311万人,失业保险覆盖人数从2000年的1040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1645万人,生育保险覆盖面从2000年的300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7775万人。社会保险基本收入由1990年的18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8万亿元。(16)据卫生部公布的材料,2008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8亿人,农村参加新农合的人口达8.1亿人,也即全国已有10亿人享基本医保。200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12 218亿元,人均915元。(17)

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高达2.5亿人,(18)贫困发生率达30.7%。改革开放以来,贫困人口持续下降,1990年降到85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2000年下降到3209万人,贫困率为3.5%;2007年再下降到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在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2亿多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1.6%,这样的成就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称赞。

与工业发达国家比,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消费水平还不够高。2006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为2010美元,只有高收入国家的5.5%,中等收入国家的65.8%,世界平均水平的27%。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还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下端水平。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还处于从温饱型向全面小康过渡阶段。城市里还有不少下岗工人和贫困人口。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文化科学设施贫乏,一部分地区交通通讯不便,物质文化产品进不来,出不去,整体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城乡收入和生活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别。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大家走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过上更丰裕、更美好、更幸福的日子任重道远。值得我们自豪和庆幸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0年中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两大转变,3/4以上的居民过上了初步小康生活。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决心和凝聚力,无比增强。整个社会发展呈现一片兴旺景象。

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朝气蓬勃、一日千里阔步前进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正确性。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积极谋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进世界和平发展。

中国的发展确立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更加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历史上的中国对世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今天的中国对世界发展将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

注释:

①社会总产值扣除物质消耗部分为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加上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纯收入为国内生产总值。匡算194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不会超过450亿元。按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折算194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96.5亿元(1978年我国的社会总产值为684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

②以2007年的人民币实际购买力与1949年的实际购买力为1∶10计。

③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文版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④⑤据《世界经济千年史》第259页计算。

⑥《世界经济千年史》,第261页;《中国统计年鉴(2008)》,第20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277页。

⑧《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第26、第41页。

⑨《杨振宁集》,第103页。

⑩《科技发展报告(2002)》。

(11)《北大讲坛》,上海科技出版社,第13页。

(12)《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4日。

(13)《中国统计年鉴(2004)》,第193、第202页;《新中国50年》,第7页。

(14)以1978年为例,国有工业百元资金利润率为24.1%,其中轻工业为54.1%,重工业为17.9%,采掘工业为17.2%,依此计算,资金回收年限全部工业投资为4年2个月,轻工业为1年10个月,重工业为5年7个月,采掘工业为5年10个月。2003年固定资产净值利润率为12.6%,加上15%左右的税收率,平均回收期为3年左右。——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第24页计算。

(15)《求是》杂志,2009年第2期。

(16)《中国统计摘要(2008)》,第100页。

(17)《新京报》,2009年2月17日。

(18)贫困标准1978年为100元,1984年为200元,1990年为300元,1995年为530元,2000年为625元,2005年为683元,2007年为785元。

标签:;  ;  ;  ;  ;  ;  

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60年来中国的伟大发展和变化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